《虞美人》 导学案 - 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35.00 KB
- 文档页数:2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体悟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进一步练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体悟蕴含于简淡语言中的深沉情感2、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A级)1、知识链接: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时年25岁,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经是宋过的属国,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在宋都汴梁过了约三年的囚居生活。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诗人,向往渔夫那种“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脱尘梦的解脱。
南唐灭亡后,他从一个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
2、熟读并背诵本词3、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尽量写得有诗意一点。
二、合作互学、质疑解难(B级)1、“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呢?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同学们分析此句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三、巩固检测(C级)比较《虞美人》与下面的《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虞美人》学历案【课标要求】1. 领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2. 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了解李煜生平及艺术风格。
2.品析意象手法,感受意境美、情感美和音乐美。
3.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的无限愁情。
【评价任务】1. 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及《虞美人》的创作背景。
2. 通过课前预习及学习活动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达成目标1,初步指向学习目标2。
3. 通过环节二、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3。
【学习过程】◆前备知识提示1.介绍词牌来源四面楚歌时,虞姬拔剑自刎,血染之地长出鲜红的花,后人为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2.词人简介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命如玄机,身为君王,却沦为阶下囚,为人所害;才华横溢,因词曲成就,又被尊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
赵翼评他:“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在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
一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3.李煜文学成就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虞美人【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学生学法指导】: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可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知识链接】:一、解释词牌虞美人,词牌名。
给人的感觉:美丽,一种夜色深沉的美丽,一种灯火阑珊的美丽。
由词牌想到项羽悲怆的呐喊:“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愈兮愈兮奈若何”。
那时那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代霸王,英雄末路,引出了千古凄美的故事:霸王别姬。
当年美人虞姬为绝项羽后顾之忧,拔剑自刎,血染之地开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取名虞美人。
二、作者及背景结合注释(1),学生讲述。
教师补充:李煜当政期间,不理国政,沉迷声色,逃避现实,宋兵南下,屈辱投降,因词惹祸,生于7月7日,死于7月7日,而我们知道,7月7日,是中国的七夕节,相传这一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
所以,李煜死在这一天,有些离奇而又感伤。
但更为离奇的是他是个重瞳。
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历史上有此现象的还有项羽和舜帝。
在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李煜与项羽和舜帝相比,过于柔弱,但作为词人,他是词坛里响当当的君王。
所以后人凭吊李煜说:“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学习过程】: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此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①“春花”,生命与希望。
但春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②“秋月”,秋高气爽,皓月当空,宁静而从容,恬淡而悠远。
但月又是那么敏感而多情,多少因时空距离而不能相见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以寄相思。
《虞美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虞美人》中所表达的情感。
2、赏析《虞美人》的艺术特色,包括词句的运用、意境的营造等。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虞美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所抒发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分析词中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难点体会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把握词的整体意境和艺术风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煜(937 年 8 月 15 日-978 年 8 月 13 日),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末代国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四、文本解读1、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3、词句赏析(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以春花秋月的无尽循环,反问何时才能结束,实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往事知多少”一句,回忆往昔的繁华与美好,更凸显出如今的凄凉与孤寂。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第一篇: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自主探究】1、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情的?(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
原来锦衣玉食,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手法:对比、虚实结合(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
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
在往事之叹中,其实暗含着今昔对比(手法)(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又”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认得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止步。
(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词。
最后两句词的妙处在于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词人运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其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又如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第二篇:虞美人导学案(最新)《虞美人》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预习案】【知识链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语文必修四《虞美人》《蝶恋花》导学案(高一必修四)【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感悟人生的诗意情怀。
一、诵记描绘“愁”的名句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⒊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⒋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⒎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⒔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⒕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为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涉江采芙蓉》《虞美人》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2.掌握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主学习】1、词语解释。
(1)远道:(2)遗:(3)应犹:(4)朱颜改:(5) 砌:2、翻译。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道远。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合作学习】1.《涉江采芙蓉》“同心”为何“离居”,诗人想借以表达何种情感?【合作探究】1.《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我的疑问】正答率书写等级批改日期A B C A B C 9 月日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词语解释。
(1)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2)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3)应犹:一作“依然”。
(4)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2、翻译。
(1)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儿在远方。
(2)感情深厚却相隔在两地,愁苦忧伤直至终老。
(3)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4)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合作学习】1.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的忧伤。
【合作探究】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圣洁之花,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它的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虞美人导学案附答案(原创)研究目标:1.鉴赏XXX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XXX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研究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XXX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研究时数:一课时一、课前预1、字音。
玉砌槛菊()XXX暮蔼憔悴绣闼熟谙雕阑玉砌()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XXX、五代、北宋初年XXX约艳丽XXX、XXX、XXXXXXXXX、XXX、XXX、│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XXXXXXXXX照│XXX前期XXX高唱│XXX、XXX南宋后期│哀感│XXX、XXX2、作者及配景引见XXX(937-978),字,南唐中主XXX第六子,史称。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庭糊口、男女情爱题材狭窄;第二类为降宋后,XXX以亡国的沉痛,赋以自身豪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XXX在中国词史上占据紧张的位置,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人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此的创作向前促进了一大步,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
XXX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搜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XXX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无非是表现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
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XXX开宝八年(975),XXX攻克金陵,XXX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XXX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三年后,XXX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XXX,不久,XXX便被毒死。
虞美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深入学习《虞美人》,掌握其词牌特点和基本结构,理解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的历史背景与创作心境。
其次,品味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精妙词句,感受其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表达,领略李煜在词坛上的卓越成就。
再者,通过对《虞美人》的赏析,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最后,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永恒价值。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虞美人》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朝代的著名词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
2.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本指_______、_______等美好的事物。
3.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虞美人》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过去欢乐自由的生活。
B.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忧伤。
C. “雕栏玉砌应犹在”暗示了词人昔日宫廷生活的豪华与奢靡。
D. “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的绵长与深重。
2. 关于《虞美人》的主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表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B. 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C. 体现了词人对国家兴亡、身世浮沉的深沉思考。
D. 反映了词人晚年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三、简答题1. 请分析《虞美人》中词人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比喻手法表现出来的?三、全诗译文《虞美人》全诗译文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年年都有,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过往的多少事,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虞美人》导学案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2. 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欣赏古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测。
1、了解李煜和时代背景二、整体感知(一)问题:本词的情感核心是哪个字?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产生这种情感原因?(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么样写“愁情”的?提示:从前六句中的三组对比入手。
明确答案:一次对比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短暂无常)—----(永恒不变)实(现实)———虚(回忆)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
二次对比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永恒不变)————(短暂无常)实(现实)————虚(过去)亡国之痛,悲愁满胸。
三次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没变)————(人变)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愁的千古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明确答案:用春水来比喻愁,•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之多;•又像春水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之绵长。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将愁情化为绵延不尽的春水,喷薄而出,不可遏制。
四、赏析李煜的《浪淘沙》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导学案《虞美人》导学案高二语文编者:林正姿【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3、深刻地体会词人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情感。
【学习重点】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学习难点】深刻地体会词人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情感。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词中帝,亡国君)1、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李后主。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封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李煜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才养成他非常率真任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像贾宝玉的类型。
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没有心机,不懂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而成为一个无能昏庸的君主;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生活豪华奢侈,没有节制,而导致国破家亡。
也因为率真任性,所以,即使在亡国之后,他仍然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有所反省和节制。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封作违侯命,由国君降而为俘虏,穿戴白衣白帽,开始屈辱的后半生。
他曾经对旧日宫女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又对当时已成为宋臣的旧臣说:“悔不该错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李平都是因为在南唐灭亡前向李煜直谏被杀。
当时这位旧臣听见后主在这种情景下还说这种话,吓得不敢吭声。
后来宋太宗问及,徐铉不敢隐瞒,据实说了李煜的话。
宋太宗听了,于是,对李煜有了猜忌之心,据说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公元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
后主,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写下了《虞美人》词。
也就在这个晚上,它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2、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
高一语文学案《虞美人》《鹊桥仙》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诵读词作,分析意象,把握作品内涵。
2.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体会李煜作为亡国被囚之君的悲愁。
3.赏析《鹊桥仙》的手法,理解秦观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一、分析《虞美人》的意象和语言,作者为何而愁?又是如何写愁的?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1.比喻:将无形的愁思比为有形的流水,表现愁思之绵长无尽、渐生渐长、日夜无休。
2.对比: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
前六句含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3.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
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
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4.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二、你从《鹊桥仙》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词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结句议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只要两人有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即便是天各一方,见难别易,爱情也会与日俱增,历久弥深。
三、《鹊桥仙》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1.利用神话传说表现主题此词借写牛郎、织女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爱情观,构思极为巧妙,表达极为自然。
字面上,处处写天,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间,写人间的真情,于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情感积极,格调爽朗,而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拟人。
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
②对比。
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③比喻。
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虞美人》答案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4.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苏幕遮》【自主学习】1、沉香、鸟雀、荷叶、雨、风、初阳嗅觉、视觉、听觉2、见景生情纽带:荷由荷生情,由情入境,境中荷花与眼前荷花交映,迷离深情,构思精妙。
《虞美人》导学案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此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抒发怎样的情感?
4、抓住主要意象“月”来体悟一代词家李煜绝命词作《虞美人》所抒发的情感。
5、拓展活动
是啊,春水的冰冷,连绵,不舍昼夜,无穷无尽,正如被囚居的李煜满腔的愁绪,这里一江春水流走的不仅仅是愁,更是一代亡国之君多情才子屈辱的血和泪。
法国作家缪塞说过“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我们这首词之所以感觉是那么的美。
这是李煜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凝聚而成的,作为一个词人,他是成功的,作为一代君王,又有些遗憾!如果可能,我们坐上神舟x号宇宙飞船,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南唐,你想要对李煜说什么?要求:
女生:可以从君王或词人的角度选择一个去写。
男生:把自己当作李煜去反思自己。
《虞美人》导学案【教学目标】1、李煜的生平即对其作品的了解。
2、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知识链接】一、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词牌来源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
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
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同时因李煜填写这首词中的名句,又常称“一江春水”。
此外,还有称“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宣州竹”、“忆柳曲”的。
《虞美人》属双调,正体共56 字,上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28 字;下片与上片同。
又一体共58 字,上片五句,两仄韵,三平韵,29 字;下片与上片同。
此词属正体。
三、介绍李煜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步骤一、介绍词的一般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相传李煜在七夕之夜(也是他的四十二岁生日)命歌妓唱此词,宋太宗闻之大怒,赐给他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三、研读(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2.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学习难点结合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诗海拾贝】《思帝乡》韦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夏日游,杨花飞絮缀满头。
年少轻狂,任意不知羞。
为比花容,一身罗裳玉搔首。
休言愁!秋日游,落英缤纷花满头。
儿郎情深,依依双泪流,恨离愁。
不忍别,待到山崩水断流!冬日游,似水云雪落满头。
莫是谁家少年不知愁。
纵无心,跌入云泥,相看笑不休!春天的时候这个少女出门看到一个美男子,然后一见钟情,认为只要自己能嫁给这个人,哪怕是最后被休弃也心甘情愿;夏天的时候和少女和少年已经在一起了,两个人耳鬓厮磨,浓情蜜意,穿的花枝招展,到处晒幸福,一点都不知收敛,一点愁绪都没有;秋天这个少年和少女要分别了,两个人感情很深,泪流满面,不想分别,希望如果要分别,也是等到山崩水断流了;冬天的时候,就只剩少女一个人了,她愁肠满结,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是愁大,要是哪个现在笑话她皱着眉头的样子,哪怕是无心的,等到那个嘲笑的人也有烦恼忧愁的时候,自己一定不吝啬嘲笑,笑个不停。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时年25岁,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经是宋过的属国,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在宋都汴梁过了约三年的囚居生活。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虞美人》导学案【教学目标】1、李煜的生平即对其作品的了解。
2、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知识链接】一、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词牌来源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
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
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同时因李煜填写这首词中的名句,又常称“一江春水”。
此外,还有称“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宣州竹”、“忆柳曲”的。
《虞美人》属双调,正体共56 字,上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28 字;下片与上片同。
又一体共58 字,上片五句,两仄韵,三平韵,29 字;下片与上片同。
此词属正体。
三、介绍李煜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虞美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李煜的生平即对其作品的了解。
2、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
一、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
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
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同时因李煜填写这首词中的名句,又常称“一江春水”。
此外,还有称“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宣州竹”、“忆柳曲”的。
《虞美人》属双调,正体共56 字,上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28 字;下片与上片同。
又一体共58 字,上片五句,两仄韵,三平韵,29 字;下片与上片同。
此词属正体。
三、介绍李煜
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
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四、背景介绍
公元974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
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
契丹,它求过了。
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在他过完41虽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教学过程】
一、吟咏之间品味诗词的韵致 (一)要求
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
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④“美读”: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二)小试牛刀
1、一是音读,音读对我们要求:首先要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
春花秋月 / 何时了?往事 / 知多少。
小楼昨夜 / 又东风,故国 / 不
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 / 应犹在,只是 / 朱颜改。
问君能有 / 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次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ou
2、二是意读,意读要求梳理内容与形式,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通过前面的朗读和背景介绍大家应该已经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绝命诗,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自主翻译:了: 了结,终止。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3、三是情读,具体研习诗词内容,理解其中情感:
二、整体感知: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
“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5、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三、合作探究:
1、本词中,有几问几答,分别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
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几多愁?——一江春水
2、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
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
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
“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
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黯淡心态。
【当堂检测】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 谢:凋谢。
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③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 、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 、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 、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C )
A 、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
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 、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
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
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 、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
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