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之句子含义理解-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60.50 KB
- 文档页数:9
散文鉴赏技巧--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人教版高二)(一)句子类型及解题思路1.总领句:在下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关键要判定总领到哪个或哪些自然段。
2.总结句:在上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关键要判定总结了哪个或哪些些自然段。
3.过渡句:前句总结上文,在上文筛选信息;后句开启下文,在下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4.主旨句:在文章后三分之一处或全文筛选整合议论句。
5.修辞句:分析修辞句特点,结合附近上下文议论句,整合信息。
(比喻句,比拟句,象征句,双关句。
)6.特殊含义句:分析句中关键词,结合附近上下文议论句,整合信息。
(二)句子释义类型及答题思路1.句子的特定含义(1)概括意义含义:是对某些文段或者全文的意义的概括,往往是总领句、总结句和主旨句。
一般说来,作者对这些句子会进行适当地阐发。
答题思路:首先必须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上文或下文或后文或全文论证这些句子的议论句,最后探讨整合其具体含义。
例题:2006年天津卷《造心》蜜蜂会造蜂巢。
蚂蚁会造蚁穴。
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
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造心先得有材料。
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
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
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
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
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
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
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
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
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
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
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
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造心要有手艺。
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
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
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
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散文阅读复习之理解词句含义【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词句的丰富含义,品味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
2、准确赏析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考点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作为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
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段首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
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常见的词语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词性活用)散文鉴赏表达艺术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主要题型。
具体来说,高考散文对表达艺术的考查有四大类型:【常见题型】1.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赏析画线的句子(或语段)5.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高考典例】(09浙江卷)《魔盒》指出三处划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3分)(10浙江卷)《静流》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泥火盆儿张金凤①“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
”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
入诗的一定是红泥小火炉吧,我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
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②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带粘性的黄泥土,拌点麦糠和成厚泥巴,还要绞碎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加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不易碎裂。
做火盆儿的模子是一只旧脸盆,倒扣在平展的地上,在盆面擦一层锅底掏出来的草木灰。
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
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厚重的大脸盆,要放在荫凉处慢慢地干,干急了会有裂纹。
祖父时常去火盆儿前看看,发现小裂缝就立即用细泥给封好、抹平。
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
③到了四九天气,寒气逼人的时候,就要请泥火盆儿出场了。
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
清晨,小孩子懒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
在炕上绣花的大姑娘,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
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
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
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盼头挪动。
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
高考“散文阅读”讲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附答案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题型1理解词语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语:①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②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③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命题角度题干示例(1)(2017·全国卷Ⅱ)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窗子以外》)(2)(2014·湖南卷)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粮食》)审题定向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作答性动词和“含义”“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3步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第一步:审视词语特点一看其自身特点,关注词性、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表达特点(有无使用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关注句中的搭配成分,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二步:扣住语境理解其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第三步:把握理解思路——由实到虚从读“实”出发,探究“实”象背后的虚指意义。
(此步骤有时可省略)答题套路: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学员编号:年级:高三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授课类型 C 理解句子含义专题T理解句子含义能力培养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一、专题精讲例1:2012大纲卷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
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