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对于提升课堂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儿童文学作品,带着学生一同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教师要带着学生透过一个个小故事领会到其想要传达的内涵,让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够有所提升。
一、儿童文学作品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教学内容大局部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孩子们的心理年龄和理解层面都很接近。
故事浅显易懂,但很多故事后面都能提炼出很有价值的内涵。
因此,教师要善用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充分满足他们兴趣需求的同时也要发挥教材的教育意义。
司马光砸缸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小故事,教材中也引入了这个故事的教学。
在讲授《司马光》时,开课前我这样给学生们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司马光的小男孩。
有一天司马光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一口大水缸旁边玩耍,在玩的过程中突然间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这时我会将课文配图贴到黑板上,同学们会看到一个很大的水缸,一个小男孩在水缸里挣扎〕,水缸很大,小男孩拼命挣扎,同学们想知道后来接着发生了什么吗?”说到这里时已经激发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想”,有的学生还焦急地问老师,那然后呢?在这样的气氛中我展开了教学,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儿童文学的引入能够优化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意策略,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如果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较为疏远,学生们很可能理解上会有障碍。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轻松活泼,趣味性强,将它们引入课堂能让课堂多元化,并且优化教学模式,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是很有益处的。
1.让学生有直观的课堂体验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对于教学内容给予学生直观的课堂体验,教学效率将会得到很大提升。
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时,课堂上我特意带来了几个兵马俑的小雕像给同学们展示,在学习前我会将雕像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摩感受,这个过程很受学生们喜欢,很多同学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看,不断研究,待同学们对于实物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再开始对课文的讲解,有了直观的体验,学生们对于文章中的内容更容易理解。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增加儿童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还可以培养其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儿童文学可以增加儿童的阅读量与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关键。
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就在于它可以吸引儿童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
儿童文学中包含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趣的情节和活泼的形象,这些元素吸引着儿童的目光,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积极地去探索书中的世界。
而对于教师而言,选取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进行讲解和导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儿童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与俗语散文等形式不同,更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这使得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到语言的基本规则,还能够通过各种表达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文学中的情节复杂多样,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儿童在阅读这些作品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反思故事中的细节、角色关系及行动动机,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儿童文学可以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与价值观儿童文学中包含了许多具有文化内涵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帮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和融入文化,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同时,在故事中的主角通常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如勇敢、善良、正义等,这能够为儿童的人格塑造提供正面的引导和养成。
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绘图和语言表达形式多种多样,这让儿童在阅读中不断感悟、体验,在审美、情感和表达方面得到锻炼,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
浅谈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摘要〕通过对20世纪早期中国儿童文学史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的透视,能清楚看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学校教育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课程实践客观上促进了早期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同样,儿童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儿童文学成为语文教育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历史透视检索中国儿童文学史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
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儿童观”的形成,不仅促动了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变革,而语文课程的迫切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
这段历史时期语文课程的实践,尤其是五四时期以周作人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儿童、对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
一(一)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是学校教育的需要。
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
五四时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启蒙者受德先生、赛先生的影响,批判中国文化中的长幼尊卑观念,由此发展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也就是说,和西方“发现儿童”的过程有所区别,中国是在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和儿童的命运的同时,开始了儿童观的转变,例如这一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一个最典型的论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
儿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学校的演讲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论基石。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分析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满足好奇、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是孩子精神世界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形式。
小学阶段,儿童文学是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审美体验,落实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儿童文学是集文艺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文学,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一、儿童文学的起源及特点分析(一)儿童文学的起源国内的儿童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之后,逐渐受到社会重视。
儿童文学历经近代民主文化思潮的启蒙,开始觉醒。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兴起,梁启超第一次从理论高度上提出了儿童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意义,各种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相继出炉,如儿童诗歌、小说、童话、寓言、丛书等,深受儿童喜欢。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儿童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出现了《边区儿童》等刊物、《新歌谣》等儿童诗、《童年的回忆》等散文、《鸡毛信》等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提出:要多创作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文学艺术作品。
也因此收获了许多优秀作品,例如,叶圣陶的儿童小说《友谊》、张天翼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艾青的儿童诗《春姑娘》、冰心的儿童散文《再寄小读者》、老舍的儿童剧《青蛙骑手》等各种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0 世纪80、90 年代,人们对儿童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重视,许多作家都在尝试创作上的突破与更新。
如今,儿童文学正走向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充满生机和活力,儿童本位意识和走向世界的意识更明显,新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也更加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儿童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许多人生道理,也能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学独有的乐趣。
儿童文学作为孩子的知识之窗,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繁荣,经历了坎坷不凡的历程[1]。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作者:靳利霞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8期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的分支,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分支,二者似乎分属于不同的学科。
但是二者却又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首先,它们有着相同的读者对象——儿童。
其次,它们有着相同的教育功能:语言学习和入文教育。
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结,对于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以及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教材,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的确已经把准了语文教学缺失之脉,不少关于语文教学论著也关注了相关问题,但遗憾的是,一到实际教学中,师生又被“打回原形”。
理论已经走在实践的前面,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是最为困难的。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
儿童文学在师范院校中没有学科地位,并不等于社会对于儿童文学就没有需要。
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儿童文学。
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一次发言中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功能。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
而小学生的年龄正好在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于标准的少年儿童。
儿童文学就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作品,它具有十分明确的读者指向。
所以,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是同一人群。
而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者。
儿童文学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三亿多是少年儿童,小学生就占了1.2亿。
作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摇篮的师范院校,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99%小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育。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研究、教育和传播等相关活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能够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启迪和引导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通常以儿童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和简单易懂的语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和参与其中。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和真理的追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容易让儿童理解和模仿。
通过阅读和分析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学习和模仿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和词汇用法,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通常以儿童生活和成长的经历为素材,内容浅显易懂,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倾向,选取适合他们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供他们自主阅读或者进行导读,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起着审美教育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注重美的追求,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受。
通过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可以培养审美情感,感受和理解美的内涵和外在形象,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担负起了重要任务。
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写作的文学体裁,它以儿童为受众,满足儿童的需求,培养儿童的情感、思维和语言能力。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方法。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1.1.共同目标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儿童可以体验到文学带来的情感和思维的乐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文化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1.2.教学资源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味。
1.3.语文素养培养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可以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而学生的情感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另外,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简短的语言表达和生动的情节结构,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2.1.激发阅读兴趣儿童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会投入到故事情节中,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维。
这样的阅读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阅读其他的文学作品。
2.2.开阔学生视野儿童文学作品描绘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经验,展示了各种文化传统。
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开阔自己的视野。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化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2.3.提升语言能力儿童文学作品通常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的分支,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分支,二者似乎分属于不同的学科。
但是二者却又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首先,它们有着相同的读者对象——儿童。
其次,它们有着相同的教育功能:语言学习和入文教育。
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结,对于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以及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教材,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的确已经把准了语文教学缺失之脉,不少关于语文教学论著也关注了相关问题,但遗憾的是,一到实际教学中,师生又被“打回原形”。
理论已经走在实践的前面,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是最为困难的。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
儿童文学在师范院校中没有学科地位,并不等于社会对于儿童文学就没有需要。
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儿童文学。
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一次发言中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功能。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
敢、合作、宽容等。
而小学生的年龄正好在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于标准的少年儿童。
儿童文学就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作品,它具有十分明确的读者指向。
所以,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是同一人群。
而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者。
儿童文学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三亿多是少年儿童,小学生就占了1.2亿。
作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摇篮的师范院校,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99%小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育。
由于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因而在面对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儿童文学体裁(如童话、寓言、儿童小说、科学文艺等)时,不少教师束手无策,往往将最能培养孩子们幻想精神与创新思维的童话故事等讲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
作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范院校,儿童文学在师范院校受重视的程度,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儿童文学对于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儿童文学也是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最有效的方式。
儿童文学是为满足儿童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的和提供的特殊文学作品。
作品形象生动活泼,情节生动
有趣,内容和结构也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是适合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
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
儿童文学对于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语文素养”目标同样有着重要作用。
三、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为使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利用,教师要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知识积累,仅仅知道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即便是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也都是缩写或选段,如果能对原著有所把握,将会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给学生更多的有关课文的信息。
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儿童欣赏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教学。
由于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文学欣赏能力较低,所以他们在欣赏作品时,往往是出于感知的本能,偏重于直观感受,而这种感知又往往是跳跃性的,所以他们主动跳过不感兴趣的和不太明白的生字、生词、生义,对整个作品进行大体把握,而大体的把握又帮助他们对那些生疏的地方进行模糊的理解和领会,儿童就是这样按自己的阅读方式对文本形成一种朦胧的认识,这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所追求的“语感”及“整体性”。
语文教师要明确儿童欣赏文学的这种特殊性,在阅读教学时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而把重心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上或思想意义的分析上,把文本肢解得只剩几根“筋”,让整体语感荡然无存,使学生觉得学语文索然无味。
美是有整体感的,一经理性
分析,就把这种整体感肢解了。
应当设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意境,感受美的语言、韵律。
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易于感情投入。
一旦进入作品当中,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作品中去,将自己幻想成作品中的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苦乐共悲喜,全身心地沉浸于那个虚构的世界当中。
结合儿童欣赏文学的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再也不能只满足于对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小学生需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语文学习的特殊规律。
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发展,使青少年的读写能力呈降低趋势。
孩子们的业余时间通常被视听文化所占据,经常性的被动接受,妨碍了孩子们积极思维的发展。
为了避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这种副作用,家长、教师和学校就应该把孩子从沉迷于视听文化的歧途上引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道路上来,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阅读的思考中获得乐趣,并在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发现,从而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
读儿童小说,可以使他们习得语言,积累生活经验,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
道德情感;读科学幻想作品,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读散文,可学习优美的语言,并满足他们开阔视野的要求;读童话和寓言,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生活,在寻找乐趣中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
儿童文学既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应该更广泛地把儿童文学纳入小学语文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