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关中心小学郭军

【内容提要】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重点,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好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审题阅读弄清分析掌握兴趣深化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关注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审题,培养阅读能力,帮学生弄清题意

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学生经常因看不懂题目而无法解题,而当老师讲清题目意思之后,他们又能很快解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不仅仅是粗心或是没理解题意而造成的,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不能读懂题意而造成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新课改之后的新教材,由纯文字“应用题”转化为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由条件、问题具备转化为需学生从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在问题的提出上,由教材直接提出问题转化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能在众多提供的材料中,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逐字逐句去读,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抓住重点词语,弄清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

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谁多谁少,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三、掌握基本结构,方法正确,促进思维发展

简单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三量关系。读到前面的两个条件,联想问题是什么;题目给出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那么求的是一个什么条件。这样思路清晰就不会出现问非所答现象。

1、做题时,充分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上面求相差数的例子:

①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

②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目观察、比较出:两题中有两个条件是相同的,即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和②题里的两个条件是一样的;①题里的问题是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在②题里变成了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把两个人的名字前后调换了位置,谁多谁少没变,只是说法上变了,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就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因此,解答方法是一样。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题①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部分,即“12-8 =4(朵)”。题②是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小磊比小雪少的朵数,即“12-8 =4(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2、还要通过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