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习题册参考答案第六版下册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81.50 KB
- 文档页数:12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是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 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5.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和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和范围的广大。
2020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语文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虞常果引张胜引:招出会论虞常论:判罪(正确答案)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子为父死,亡所恨恨:怨恨C.自分己死久矣分:职责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2、1《琵琶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分别为李白和杜甫,两人均为盛唐诗人。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脍炙人口”中“炙”的读音是“jiǔ”。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1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2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单选题] *A.妯娌(zhóu)酒肆(sì)镌刻(juān)暴风骤雨(zhòu)(正确答案)B.狡黠(xié)挟持(xié)胡髭(zī)惨绝人寰(yuán)C.燥热(cào)翘首(qiào)嶙峋(xún)言不由衷(zhōng)D.私塾(shú)遁形(dùn)糜子(mí)日夜不辍(zhuì)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贾氏宗族的长房是荣国府,次房是宁国府。
《红楼梦》主要写荣国府的事。
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宁府的罪孽超过荣府。
B.《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王熙凤、妙玉、秦可卿、香菱、李纨。
【单元专题卷】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根据每单元的教学内容,将相关练习进行精心汇编,帮助学生熟悉常考题型,掌握答题要点,从而拿到高分,欢迎广大师生下载使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双减作业设计
试卷以双减为背景,根据双减下六年级语文下册减作业特征同步六下章节设计,包含全册所有课文测评,分层设计,练习题难易适中含答案,包含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题型,试题可用于课后练习、随堂测试、一课一练,也可作为双减政策下孩子放学后的练习补充,试卷均为word电子打印版,欢迎打包下载练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ppt+教案+音视频素材+练习
这是一套根据人教部编版六下语文最新课本目录设计的ppt课件,整套同步备课ppt课件包含六下第一单元至古诗词诵读所有单元课文(含马诗ppt课件,第五单元ppt课件,第4单元ppt课件等),ppt图文并茂,内容丰富,ppt设计精美,含动画,ppt按课时制作,参考省市获奖ppt设计,可用作公开课或优质课教学参考,是老师同步备课的必备资料,欢迎一键打包全册下载。
现代汉语第六版下册答案《现代汉语》第五章语法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三(148页)一、划分汉语实词、虚词的依据是什么?两者的不同主要是:实词意义比较实在,有词汇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虚词则相反,意义较虚,只有语法意义,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二、用“△”号把下面一段话里的虚词标出来,然后列一个虚词表,把它们的大类小类分别填在表里。
(重复的可只写一个,并用数码表示重复的次数)一个晴朗的△早晨,天空碧蓝碧蓝的△,不沾一丝云彩,一股带着△清凉和△花香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
早起的△飞燕掠过小白杨树的△头顶,找食去了△。
多嘴的△小麻雀刚睁开眼睛,就吵吵嚷嚷地△讨论早饭该吃什么。
牵牛花、向日葵的△花瓣沾满了△露水,给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得△闪闪发光,颜色变得△格外鲜艳了△。
一只花喜鹊从△村子里飞来,她还没站稳脚跟,就对△小白杨树们说:“喂!小白杨树,村子里的△人们就要来修大路啦△。
”介词给从对连词和助词结构助词的(8)地(2)得(2)动态助词着(2)了(沾满了)语气词的(碧蓝碧蓝的)了(“……去了”“……鲜艳了”)啦三、下面各组句子里加着重号的词在词性上、作用上有没有不同?为什么?①这个人不会过●日子。
甲{②我去过●上海。
例①“过”动词,在句子中作动语。
例②“过”是动态助词,表示曾经有的经历。
③情况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乙{④他是一个修房子的●。
例③“的”是起强调、肯定作用的语气词。
例④“的”是结构助词,放在“修房子”后边一起组成“的”字短语,这个“的”字不可缺少。
⑤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
丙{⑥不必客气,我的确吃过了●。
例⑤“了”时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肯定事情发生了变化。
例⑥“了”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既表动作完成,又表陈述语气,肯定事情已经实现了。
四、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__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应填“地”。
②彻底__解决问题时不容易的。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就是就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 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 (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与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 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 (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就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就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就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与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与范围的广大。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就是就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 选项中得(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 (2)× (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得浓郁、变幻与奇丽,把光得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得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得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得奇丽。
2 故都得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 (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得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得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得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得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得中心句:“足见有感觉得动物,有情趣得人类,对于秋,总就是一样得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得感触来得。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5.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得明月,钱塘江得秋潮,普陀山得凉雾,荔枝湾得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就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得秋来,正像就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得平淡、稀薄、柔软与范围得狭小,北国之秋秋味得浓烈、厚实、刚强与范围得广大。
语文习题册下册参考答案语文习题册下册参考答案语文习题册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辅助教材,对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对于一些难题的答案可能存在疑惑。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语文习题册下册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阅读理解1.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是指哪四样?答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谁?答案:曹雪芹。
3. 以下哪个是《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答案:孙悟空。
4. 以下哪个是《水浒传》中的主要角色?答案:宋江。
5. 以下哪个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角色?答案:刘备。
二、词语填空1.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指:从一个事物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的事物。
2. 目瞪口呆的意思是指:惊讶到说不出话来。
3.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指:做了多余而无益的事情。
4. 一帆风顺的意思是指:一切顺利。
5. 井底之蛙的意思是指:见识狭窄,眼界短浅。
三、改错题1. 改错:他们在图书馆里学习,希望能够提高他们的成绩。
答案:他们在图书馆里学习,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
2. 改错:我去商店买了一些苹果和橙子。
答案:我去商店买了一些苹果和一些橙子。
3. 改错: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答案: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四、作文题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关于互联网的利与弊的作文。
提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进行在线学习,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等。
然而,互联网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泄露个人隐私等。
请你谈谈你对互联网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便利,又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互联网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这对于学习和工作非常有帮助。
此外,互联网也使得我们能够与远在他乡的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