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马鞍山市情概况马鞍山建市于1956年10月,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顶端,东部、北部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距南京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
马鞍山是一座新兴工业之城,现辖1县3区,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127.3万。
城市化率61%。
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
马鞍山史称江东,相传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退至我市对岸和县乌江,自愧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
他的坐骑乌骓马在渡江途中思念旧主,一声悲鸣长嘶,马鞍脱落于江东,形成一山,马鞍山由此得名。
三国时期,马鞍山成为战略要地,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死后葬于此地。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曾多次游历马鞍山,留下了《望天门山》等50多篇传世佳作,并终老于我市当涂县大青山。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马鞍山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采石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市区西南的采石矶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东吴朱然墓被列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马鞍山毗邻长三角城市群,临江近海,交通十分便捷。
境内铁路、高等级公路、长江水路以及邻近我市的空港,构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穿境而过的沪铜铁路,与京沪、京九、京杭、皖赣等主干铁路相连。
205国道、314省道横贯全境,宁马高速、沿江高速与沪宁高速、徽杭高速连为一体,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需40分钟车程,到上海只需3小时车程。
正在建设中的马鞍山长江大桥和宁安城际铁路,将成为中部地区通向长三角的另一条快速通道。
长江马鞍山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天然深水良港,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常年可停靠万吨级船舶,江海联运可达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居安徽省前列。
10多年来,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等指标一直居安徽省各市首位,部分人均值指标现已接近长三角中等发展水平城市。
介绍家乡马鞍山
马鞍山,位于安徽东部,横跨长江两岸,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马鞍山是诗仙李白的终老之地,这里有李白墓、太白楼等遗迹,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探访。
此外,马鞍山还是一座钢铁城市,拥有著名的马钢集团,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鞍山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
这里有著名的采石矶,它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峭壁千寻,突兀江流,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此外,雨山湖、濮塘等自然景观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魅力。
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马鞍山的特色小吃如采石茶干、当涂大肉面等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这些美食不仅反映了马鞍山的地方特色,也成为了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窗口。
近年来,马鞍山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马鞍山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一个绿色、宜居的城市。
总之,马鞍山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发展的城市。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无论你是来旅游、学习还是工作,马鞍山都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东北与南京市接壤,南与芜湖市相邻,西临浩荡长江,是安徽东大门,也是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马鞍山地处江东。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西周春秋时先后隶属吴越南楚等诸侯国,秦置郡县制分属分属丹阳、于湖二县,隋属当涂县,沿迄至明清。
解放初期,这里仅是一个80多户数百人的小村镇。
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市,以境内滨江而立的马鞍山命名,为省辖市。
经过四十年发展,全市现辖当涂县和花山,雨山,金家庄、向山4个区,总面积1684平方公里,人口112万,其中市区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48万。
马鞍山地处北亚热带,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境内呈现微丘地形东高西低,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地下矿藏丰富,已探明储量的达到20多种,其中铁、硫、磷的储量在华东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勤劳智慧的马鞍山人民,凭借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出熠熠生辉的现代文明。
景观:马鞍山旅游资源丰富,翠螺山麓的采石矶,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太白楼与黄鹤楼、岳阳楼、藤王阁齐名,并称长江“三楼一阁”;“诗仙”李白长眠在当涂青山脚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仰慕之地。
马鞍山人口普查情况汇报马鞍山市人口普查情况汇报。
马鞍山市作为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人口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马鞍山市最近的人口普查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马鞍山市的常住人口总数为约280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约为140万人,女性人口约为140万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马鞍山市的人口总数有了一定的增长,这也反映了该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情况。
在年龄结构方面,马鞍山市的人口主要集中在18-60岁之间,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0%。
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约为15%,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口占比约为15%。
这一数据显示出马鞍山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平衡,但也存在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
此外,根据人口普查数据,马鞍山市的户籍人口占比约为60%,非户籍人口占比约为40%。
这也说明了该市的人口流动情况较为活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工作和生活。
在教育水平方面,马鞍山市的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比例约为20%,具有中等教育背景的比例约为40%,具有初等教育背景的比例约为30%,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比例约为10%。
这一数据显示出马鞍山市的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着一定比例的教育落后问题。
总的来说,马鞍山市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了该市人口结构的基本情况,也反映了该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状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马鞍山市的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为该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本次人口普查数据能够为马鞍山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也期待该市在人口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马鞍山市的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前景。
马鞍山:钢铁之都马鞍山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是一个以钢铁产业为主要支柱的重工业城市。
它以其雄厚的钢铁产业实力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钢铁之都"。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鞍山这个独特的城市以及它在钢铁产业中的地位和贡献。
马鞍山的钢铁产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政府决定将马鞍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重要基地。
自那时起,马鞍山钢铁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以及全球钢铁行业中的重要角色。
如今,马鞍山拥有一些国内领先的钢铁企业,如宝钢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等。
马鞍山的钢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位置的优势。
马鞍山地处长江流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这里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可支持大规模的炼铁产能。
同时,长江还为该城市提供了便捷的水路运输通道,方便了钢材的出口和运输。
地理位置的禀赋使得马鞍山成为了一个理想的钢铁生产基地。
马鞍山的钢铁产业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根据统计数据,马鞍山在中国钢铁行业中排名前列,其钢铁生产规模仅次于河北省的邯郸和湖南省的株洲。
宝钢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是该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年产量超过600万吨。
这些钢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汽车制造等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鞍山的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宝钢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通过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马鞍山钢铁企业还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排污量,提升企业形象。
马鞍山的钢铁产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这些钢铁企业还与各个行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马鞍山的钢铁产业扩大了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带动了物流、金融、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马鞍山的钢铁产业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地处亚热带,年均降雨量1080mm、年均气温15.8℃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紧邻南京市处于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区交汇处,安徽省对外开放东大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距离南京40公里、上海300公里、杭州270公里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到上海、杭州仅三个小时车程,到南京和禄口国际机场不到40分钟车程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全面开放,两岸直航,可停靠外国级船舶及万吨级船舶宁铜铁路贯穿全境,与京沪、京九、皖赣、宣杭等铁路干线相连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南京站距马鞍山市约20公里;正在建设的宁安(南京-安庆)城际铁路贯穿马鞍山正在兴建的马鞍山长江大桥与沪宁、宁杭、宁马高速公路连接经济发展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居安徽省首位,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1)国内生产总值665.9亿元;人均GDP51879元(2)财政收入122.31亿元(3)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33亿美元(4)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9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47元主要上市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鼎泰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外来投资企业法国圣戈班、家乐福、欧尚、美国沃尔玛、英国BOC、日本丸红、香港中华煤气、台湾中橡、青岛啤酒、丰原生化、珠海格力、蒙牛乳业、雨润集团、广州立白、达利食品、科达机电等全市户籍人口128.61万,非农业人口64.09万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715平方公里,境内辖三区一县(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当涂县)城市建设及规划(一)城市现状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2.57%,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6平方米市区综合供水能力达39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20.5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1.4%市内不同规模变电所100余座(其中500千伏1座、220千伏9座、110千伏41座、35千伏49座)目前天然气供应量1.1亿立方米/年,到2015年天然气合同供应量将达5.2亿立方米/年 (二)城市发展规划马鞍山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决定:实行“1255”城市发展战略,力争在五年内形成具有马鞍山特色、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
马鞍山市情介绍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两岸,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箭头”,马鞍山市于1956年10月建市,现总面积4042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其中市区面积35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0%,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座工业之城、港口之城、绿色之城、文明之城,是一座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富有历史底蕴,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
马鞍山城市依山环湖临江而建,人文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同时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等荣誉。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马鞍山生活质量竞争力列全国第9位。
马鞍山是一个移民城市,文化特征开放包容,市民素质较高。
社会安定和谐,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97%。
马鞍山现已成为扬子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台湾工业园和一批特色园区。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政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配套政策效应在这里相互叠加;综合投资成本仅为上海的50%,仅为南京市的75%。
马鞍山是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被评为2009-2010年度全国外贸百强城市和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百佳商业城市。
现有安徽工业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所,拥有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4个,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4个。
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78人,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居前列。
50年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
一、现状基本特征1、地理位置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长江三角洲的西缘。
北、东两面分别与江苏省江宁县高淳县接壤,南面与芜湖市接壤,西临长江与和县相望。
长江水路东到上海440公里,西达武汉685公里,陆路北距南京市区45公里,南距芜湖市区50公里,东至南京禄口机场35公里。
2、历史沿革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
西周属吴国,春秋战国先后由吴改属越国和楚国。
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徙沿姑孰,上旨姑孰为当涂县之始,迄今相沿不变,从这时开始至1956年的1368年间,马鞍山地区均属当涂县。
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属安徽省,1949年4月24日马鞍山解放。
1954年设马鞍山镇。
1955年设马鞍山矿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置马鞍山市。
3、自然条件马鞍山市西临长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一部分。
市区地形基本上分为三部分:东部丘陵区;西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低丘,低丘与长江之间是狭长的阶地与河漫滩,长江中还有沙洲;中部是较为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在10米左右。
马鞍山市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
马鞍山境内河渠纵横,湖塘密布。
长江在市域内全长41公里,干流36公里。
慈湖河总长26公里,流域面积124.58平方公里。
采石河总长18.2公里,流域面积100.70平方公里,雨山河总长5.1公里,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雨山湖水面0.85平方公里,调蓄容量120万立方米,以上河流均自东向西流入长江。
5、规模特征2001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7.58平方公里(含当涂县城),其中主城区61.25平方公里,当涂县城6.33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62万人(含当涂县城)其中主城区55万人,当涂县城7万人。
6、空间形态特征主城区规划采取“一城四团式”的空间结构,保持东进南扩的发展态势,工业和居住两大主要功能用地分别位于宁芜铁路两侧平行向南发展的格局。
辽宁马鞍山简介
马鞍山,位于辽宁东南部,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境内,距市区12公里,距沈阳120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
级景区。
马鞍山自然景观雄奇壮丽,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8%,动植物种类繁多。
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金雕、野兔、飞龙、锦鸡等;野生植物有香果、刺葡萄等40余种。
由于这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6-10℃。
年平均降雨量800-1200毫米。
马鞍山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上
有林,林中有山;森林覆盖率达88%,其中有省级以上保护树
种50余种。
马鞍山还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建昌县
是金代女真族部落在此的活动中心之一。
金(大定)元(大德)之际女真人在此建立了金朝。
元末明初女真人又在此建立了女真族政权和屯田。
在辽金时期还修建了辽、金两座寺庙(现均已不存)和一座“三清阁”(即三圣阁)及一座关帝庙等名胜古迹。
清代在马鞍山建起了“东陵”、“西陵”两座陵墓。
—— 1 —1 —。
◆马鞍山市情简介
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毗邻南京。
1956年10月建市,现辖3县3区,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28.5万,其中市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3.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5.15%。
马鞍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在中国版图上有明显的标记:万里长江到了马鞍山掉头北流,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唱《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的就是这一景观,长江两岸也因此称为江东、江西。
楚汉战争中项羽乌江自刎时说“无颜见江东父老”,江东就是指马鞍山一带,马鞍山也素称江东大地。
马鞍山自然风光秀丽:素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美誉,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马鞍山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城市依山环湖拥江而建,容积率、建筑密度低,人口不多,公园、广场众多,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马鞍山是一座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城市。
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去年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马鞍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周兴嗣的《千字文》等千古名篇均成就于此。
李白一生在此写下53首壮丽诗篇和7篇文章,并长眠于大青山脚下,至今在采石矶还流传着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故事。
为了纪念诗仙李白,马鞍山每年举办一届李白诗歌节,因此被誉为“诗城。
马鞍山是一座工业城市。
因钢设市,先有马钢、后有马鞍山市,又被称之为“钢城”。
全市二产比重60%,以钢铁为基础材料的下游产业比较发达,还有汽车、电力、化工、建材、食品、铸造等一批优势
产业集群。
工业城市有两个特征:一是崇尚工业、崇尚企业家的文化蔚成风气;二是各类加工设备齐全,人才、产业配套能力较强。
这几年,也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光伏、光电、风电、新能源等。
马鞍山是一座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
在安徽省16个市中,人口是倒数第五,面积是倒数第三,经济规模是顺数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二。
马鞍山是一座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凸显的城市。
一是“东部的位置”,是长三角城市,周边都是富裕的人口、富庶的地方,人口密集,购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中部的资源”、“中部的政策”,水、电、气、劳动力这些要素资源比较丰富,享有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南京的条件”、“安徽的成本”,南京与马鞍山一路之隔、犬牙交错,南京禄口机场到马鞍山仅30余公里,陆路上有10条路相通,宁安高铁去年12月6日正式通车,到南京仅18分钟。
马鞍山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大约是南京的60%。
水路交通发达,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郑蒲港建成后将成为长江内河第四大港,目前正在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实现“到马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