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 格式:ppt
- 大小:337.50 KB
- 文档页数:15
辽宋夏金元文化一、介绍辽宋夏金元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以及元朝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
这一时期跨越了10世纪至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历史背景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权频繁更迭,各个政权之间的战乱不断。
在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
然而,辽、金和元这几个外族政权的兴起和侵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辽文化辽文化以辽朝为代表,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在辽朝统治下,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融合了契丹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
辽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字、艺术、建筑等方面。
辽俄文、契丹字、金刚经卷和佛教壁画等都是辽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宋文化宋文化以北宋和南宋为代表。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
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活跃于文坛,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文化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变法等。
南宋时期,由于金朝的侵略,中国失去了北方的统治地位,南方文化变得比较独立,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五、夏文化夏文化是以夏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夏朝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夏文化主要表现在党项文字、夏碑、夏歌等方面。
夏朝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六、金文化金文化是以金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金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服饰等方面。
金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宋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七、元文化元文化是以元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文化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
元朝的统治推动了蒙古族、汉族、西域和回族等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八、文化交流与融合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个政权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政权更迭,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交相辉映,互相借鉴。
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形成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结语辽宋夏金元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解释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中国24个朝代先后顺序是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南宋、辽国、金国、西夏、北宋、元朝、明朝、清朝。
其他口诀:1、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2、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3、黄夏商周春战秦,汉后三国接两晋。
南北二朝隋唐五,宋元明清依次轮。
4、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6、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
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
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中华民族,历史悠长。
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
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
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
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
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
嬴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
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
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
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
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
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
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
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
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
一代女皇,武氏则天。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
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
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高考历史知识点: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
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高考历史知识点: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在历史中知识比任何学科中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好多学生就从此放弃了学习历史,其实在高考中高考历史知识点才是解决历史学科的最好办法,只有将知识点掌握之后我们的历史成绩才会更好,下面来一起学习历史知识点中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的相关内容。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
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希望每位学子在高考中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不让自己的人生中留有遗憾。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唐朝将领朱温废唐建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此后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朝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在南方和山西出现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此时,北方动荡不安,政权更迭,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特殊是楚国)获得发展。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经过改革,国力增强,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建立北宋,结束分裂。
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为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财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宋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国力不断增强。
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冗兵、冗官、冗费,人民反抗不断,同时面对辽夏威胁。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新发触怒了保守派。
宋神宗死后,被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废除。
916年,辽河流域的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提倡农业,并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子偏旁创制文字。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辽国采用“汉蕃分治”,夺取幽云十六州后国力更加强盛。
与宋朝不断和战。
1005年,宋朝宰相寇准坚主抵抗,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撤军,宋每年给辽大量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澶渊之盟维持着和平关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密切,但岁币加重北宋人民负担。
1038年,陕甘宁地区的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仿效中原王朝改革西夏政权,推行科举,并仿照汉文楷书创制西夏文字,与宋朝不断和战。
1044年双方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朝给西夏岁币。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一、政治1、概况: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二、经济12、原因:●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农业:增加耕地(圩田)经济作物(桑柘、茶树)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手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1、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④方式:军事政变武将夺权(陈桥兵变)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分析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②结果(宋太宗):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未收复幽云地区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3、强化中央集权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文人知州地方通判(兼监察)牵制●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方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⑤评价:A.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4、危机和改革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⑴历史背景:●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策)⑵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①主要内容:理财方面——富国(政府直接经商,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代十国,宋,元(辽,西夏,金)五代十国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宗禅让,唐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916年,契丹。
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
公元940年,赵崇祚编《花间集》。
我国最早的词总集,收录温庭筠等十八家词,尽显绮丽婉约之风。
大辽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大辽”。
契丹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
北宋公元960年,北宋。
陈桥兵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夺取后周帝位,建国号“宋”。
赵匡胤公元961年,杯酒释兵权。
解除大将兵权,重文轻武。
公元970年,冯继昇献“火箭法”。
标志着火药已正式用于武器制造。
公元975年,李煜奉表投降。
宋军攻陷金陵。
宋灭南唐。
公元986年,宋辽大战。
宋发兵伐辽,败于岐沟吴,杨业殉难。
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
契丹南下攻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公元1043年,庆历新政。
范仲淹等主持推行,仅一年而失败。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动变法。
公元1084年,《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成书。
公元1084年,《梦溪笔谈》。
沈括撰成《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公元1101-1125年,《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宋徽宗时期张择端创作。
西夏公元1038年,西夏。
李元昊称帝,即夏景宗,定都兴州并改称为兴庆府。
大金公元1115年,大金。
完颜阿骨打于会宁府建都立国。
公元1118年,海上之盟。
宋,金联合攻辽。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
金兵攻陷宋都汴梁,掳走宋帝徽,钦二宗。
南宋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
宗室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为帝,史称”南宋“。
赵构公元1130年,黄天荡之战。
宋将韩世忠率八千精兵,堵塞五万金军在黄天荡四十八天。
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
临安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1276年南宋灭亡。
公元1141年,绍兴议和。
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宋朝称臣,并与金以淮河为界。
公元1142年,岳飞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