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不叫“则天”真名是“武珝”
- 格式:doc
- 大小:20.55 KB
- 文档页数:3
武則天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655年-705年掌握實權):即武曌,中國歷史上唯一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生母,武周第一任皇帝。
武氏14歲進入唐太宗的皇宮,因美貌和膽識為太宗所賞識。
後與太子李治有染;649年,太宗駕崩,高宗即位,以先帝嬪妃身份入感業寺出家;651年奉詔重入後宮;經過幾番宮廷鬥爭於655年被高宗冊立為皇后。
高宗在位中後期因疾不能視朝,乃逐步放權於武后。
武后創建垂簾聽政制度,掌握實際權力;683年高宗駕崩後,先後擁立其子中宗和睿宗為帝,以皇太后之身臨朝稱制;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於同年九月自立為皇帝,尊號「聖神皇帝」,建立武周政權,史稱「武周革命」,武氏因而成為世界歷史上首位非當朝君主血親或皇室成員而成為皇帝的女性。
705年因「神龍革命」被迫內禪於皇太子李顯,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退位數月後崩;死後諡號多次改動,其孫唐玄宗時終定諡則天順聖皇后,不再變更。
武氏自成為高宗皇后起便逐步掌權,往後在高宗在位晚期掌握實權直到退位,歷時50年;在位期間對外戰爭多數勝利,鞏固並拓展了中國的版圖;開創殿試和武舉,發展了科舉制度;繼續推行均田制,促進了農業生產;國家較貞觀之治時期更有所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小貞觀之治」。
元氏(魏孝明帝女)元氏(528年2月12日-?),女,河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真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魏第10位皇帝(未獲後世普遍承認),是北魏孝明帝元詡與宮嬪潘外憐的女兒,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
出生後因時局危險,所以她的祖母、掌握帝國實際大權的皇太后胡氏對外宣稱本為女性(即皇女)的她是男性(即為皇子),並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武泰以安人心。
不久,孝明帝暴崩,尚在襁褓中的「皇子」元氏以先帝唯一子嗣的身份繼位(528年4月1日),在名義上成為了北魏皇帝。
元氏即位當天便被廢黜,次日由幼主元釗繼位,之後史書上便沒有了對她的記載。
048武则天624—705年武则天(624—705年),名曌,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
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之女,在其任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都督时出生。
唐太宗年间,14岁被选入宫内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
旋被高宗召为昭仪,永徽六年(655)被立为皇后,渐参预朝政,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神龙元年(705),其子李显复位,恢复唐朝国号,尊其为则天大圣皇帝,退居上阳宫,年末病逝,终年82岁。
谥则天大圣皇后,遂称“武则天”。
四川历史名人专刊049成荫: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文/《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数不胜数,但女性统治者的数量却少之又少。
若从第一任皇帝秦始皇算起,中国共计408位皇帝中,武则天是唯一的例外。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女人当皇帝,几乎难于上青天。
正是如此,作为首批四川历史名人的武则天,才显得尤其特殊。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14岁时,被召入宫。
作为未来的天子,彼时年纪尚轻的武则天已经显露出非凡的品性。
史书记载,唐太宗养有一匹烈性马,许多人都未成功将其驯服。
唐太宗就问武则天,有什么法子可以驯服这匹马?武则天说,自己只需要一条鞭子、一把宝剑,就能将其驯服。
如果起初马未被驯服,就用鞭子抽;如果没用,就用宝剑杀了它。
可见,武则天之成 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研究员,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会副秘书长。
050治国理政 民惟邦本ZHIGUOLIZHENG MINWEIBANGBEN “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近代以来,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逐渐趋于客观。
比如宋庆龄评价她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郭沫若评论她“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在她执政时期,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强大的国力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真名是什么名武则天这个女人身上的谜太多了,比如她的真实名字到底叫什么,至今就没有人真正搞得清。
武则天到底叫什么名字?这样的问题可能是不少人不会觉得挺奇怪的,武则天不就叫武则天嘛。
历史爱好者或许会纠正,武则天名字不叫武则天,叫武曌。
深究一点,可能会有历史研究者指出,这问题不是问题,因为《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卷四)上,开头有这样的一句话:“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珝”。
这里明明白白地说,武则天叫武珝。
我在《中国人盗墓史》一书中,提到武则天与盗墓的关系时,曾顺便说了武则天的名字问题——“武则天有不少名字:武华姑、武媚娘、武珝、武曌,包括武则天在内,是五个名字。
”实际上,武则天的称呼如她当皇帝时的年号一样,有时让人真搞不清,除了上面提到的5个名字外,还有“武才人”、“武昭仪”、“武明空”、“武宸妃”等称呼。
“武则天”,是大家最熟悉的。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后,唐中宗给其上了“则天大圣皇帝”尊号。
在临死时遗制:“去帝号”,于是谥“则天大圣皇后”,时人称“则天后”。
后唐玄宗尊她为“则天顺圣皇后”,史上又称她为“武后”。
人们习惯叫她为“武则天”的时间很短,以广元图书馆馆长陈洋的观点来说,“大约是近百年之内的事”。
所以,“武则天”肯定不是武则天的名字。
武曌、武珝倒是武则天曾经用过的名字,这也是大家知道的。
但不论是武曌,还是武珝,都不是武则天开始用的真名。
武珝。
珝念xǔ,与旭日东升中的“旭”是一个读音,本意是一种美玉。
我认为,武珝,相当于现在大家身份证上用的名字,也应该是后来起的。
武则天自己认可的名字是——武曌。
“曌”,是武则天自己创造的一个新文字,取“日月凌空,光被天地”之意。
“武曌”,这是武则天实行“武周革命”的标志,也是她当皇帝留下的时代印符和特殊记号。
另一说,起名“曌”,与她在唐太宗死后入寺为尼有关,有学者推测,武则天在感业寺中的法号就是“明空”,于是她当了皇帝后,才创了“曌”字,并定为自己的名字。
三一文库()〔历史名人武则天简介〕导语: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
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名人,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历史名人武则天简介中文名:武曌(武瞾、武照)别名:武则天、武媚娘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广元出生日期:公元624年2月17日(甲申年)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职业:皇帝、政治家、诗人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年号: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功神龙享年:82岁在位时间:690年―705年陵寝:乾陵生平简介: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
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上位: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624—705),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她14岁入宫被唐太宗封为才人,赐号“武媚”。
后为高宗立为皇后。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武则天统治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
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原为山西木材商人,从军结识唐高祖李渊,官路享通,武德三年升正三品工部尚书。
武则天童年时期跟随父亲在各地生活,少而好学,喜读文史诗集,颇有才气。
武则天12岁时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受到族兄的虐待。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即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唐高宗即位后,武则天被召还入宫,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排斥异己,使高宗实现了君主集权。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初患风疾,开始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
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也都符合高宗旨意。
在此期间,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朝政十分顺利,特别是在隋末唐初屡屡受挫的高丽战场,自显庆五年后频频告捷,唐朝疆域也得到扩大。
随着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则天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满。
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和宰相上官仪商议对策,决定废掉武则天,这个阴谋却最终因武则天反应敏捷、处理得法而流产了。
武则天的名字由来是什么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那么武则天的名字由来是什么呢?武则天名字的由来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汉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区别,女性多以花草娇美、贞柔明媚等阴性文字取名,区别与男性。
《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则天”这个名字的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
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
(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由此可见,武氏原名与处、约有关。
孙处约名处约,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这与唐朝的情况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
下面咱们再看《新唐书-韦思谦传》“本名仁约,字韦思,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这个记录有问题。
应该是讳武则天的名,所以改的。
为什么不说是“处”呢,简单因为武氏称二圣的时候,有宰相郝处俊,如果是处,那么作为武则天心腹的郝处俊也一定会改,但是他没有改,那就不是“处”。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
“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
史书记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
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
约有预期、简要、节省、穷乏等意思,明空也有这个意思,所以根据古代起名的规律,这意思是相配的,杨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为武氏以明空为字,以约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关于武则天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之人物简介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当时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这一年,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来,唐高宗将她重新召回宫中,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也就是武则天重新入宫的第三年,高宗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反对,册封武氏为皇后。
之后,武则天积极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处理。
因此,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期,武则天逐渐掌握中央实权,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公元683年,高宗病死。
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公元705年,许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
同年,武则天病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令人在陵前竖起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
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有所加重。
关于武则天的若干个疑问——武则天原本的名字是什么?对武则天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则天并非女皇的名,而是她死后的谥号,女皇临死前去帝位,以皇后礼仪安葬乾陵,被谥为则天顺圣皇后,因此,近代(基本上是建国后)人们才用武则天这个名字代替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
古代女子的名字只有娘家和夫家可以知道,或者在闺阁中使用,一般不流传于外,因此,很多著名的女子只留下姓氏或者封号,而没有留下的名字,这是历史条件造成的。
武则天在十四岁进宫后,被太宗宠幸后,赐号媚,因此电视剧里面称她为武媚娘,而“武媚娘”这个名字,其实是流传于唐初的一首民谣的名字,如蒙曼所说,就想十几年前流行的歌曲《小芳》一样。
武则天在成为太后,有意发动武周革命的时期,给自己起了名字,叫明空,后来更造了十几个汉字,其中一个“曌”字,就成为自己的名字。
武则天造的这十几个汉字,除了“曌”字太有名了,流传至今,其他字都没有流传下来。
以上分析了武则天被赐的名字、自取的名字和死后的谥号,却没有她生下来时她父母给她取的名字,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
根据现代历史考证学者的考证,武则天本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约”字,见于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的《武则天传》,另一种说法是“华”字,两种说法的理论依据都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即成为皇后到死之前)朝中有位官员的名字和一个地方的名字因为避讳武则天而改名。
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很可能不是避讳武则天的名讳,而是避讳武则天父亲和祖父的名讳。
武则天祖父武华,因此按照中国人习惯,武则天不能起名为“华”,而武则天父亲名信,字士彟,一般称武士彟,“彟”字似乎是应该读“huo”的音,但是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个字在当时读“yue”,我现在在字典里面也查到该字有这两个音,因此,据《旧唐书》所说,“约”字的避讳是避武后之父名音,应该是可信的。
绕了一圈,发现好不容易考证出来可能是武则天原名的两个字都不成立,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然有点文化,但是到底是粗人,在武则天小时候,也不像原百代书中所说就有袁天罡的预言,因此不一定对武则天十分看重,所以,可能根本没有给武则天起名,也或者按雷家骥学者的考证,如武则天成为太后后下的诏书一样,是叫“明空”,但是我觉得这些推断基本上证据不足,不能采信。
上下五千年之⼥皇帝武则天的故事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的皇帝,但是他的⼉⼦⾼宗却是个庸碌⽆能的⼈。
唐⾼宗即位以后,⾃⼰不会处理朝政⼤事,⼀切靠他的舅⽗、宰相长孙⽆忌拿主意。
⽽之后会发⽣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皇帝武则天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的皇帝,但是他的⼉⼦⾼宗却是个庸碌⽆能的⼈。
唐⾼宗即位以后,⾃⼰不会处理朝政⼤事,⼀切靠他的舅⽗、宰相长孙⽆忌拿主意。
后来,他⽴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的⼀个才⼈(⼀种妃嫔的称号),⼗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
当时太宗的御厩⾥,有匹名马,叫“狮⼦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们不敢接嘴,⼗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
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件是铁鞭,第⼆件是铁锤,第三件是⼔⾸。
它要是调⽪,就⽤鞭⼦抽它;还不服,⽤铁锤敲它的头;如果再捣蛋,就⽤⼔⾸砍断它的脖⼦。
” 唐太宗听了哈哈⼤笑。
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
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宗在他当太⼦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
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
后来,⼜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武则天做皇后。
这件事遭到很多⽼⾂的反对,特别是⾼宗的舅⽗长孙⽆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批⼤⾂,在⾼宗⾯前⽀持武则天当皇后,有⼈对⾼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管不着。
”唐⾼宗这才下了决⼼,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段,把那些反对她的⽼⾂⼀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忌也被逼⾃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分⽆能的⾼宗害了⼀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
中国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简介女皇武则天生平简介武则天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中,其父为唐朝开过功臣武士彟,武则天出生地为长安,后因貌美得以入宫为唐太宗才人,有“武媚娘”封号。
武则天在伺候唐太宗时便与为太子的李治互生情绪。
公元649年,李治继位,武则天顺应后宫之例削发为尼,次年与李治相逢得以在唐太宗孝期已满之年入宫为妃。
武则天入宫后为其诞下一子,得封昭仪。
工于心计的武则天为巩固自己后宫之位,先后除去王皇后和萧淑妃,且联合李治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策略,成功使自己当上皇后。
公元660年,武则天代替病重的李治掌政,先后制定一些政策,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势增强。
李治病逝,武则天先后拥其子李显和李旦继位,专制朝权。
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年号唐为周,自立为武周帝,一人独揽大权,为政期间政通人和,击退突厥,保卫边疆,善用人才,但却施行酷吏使得人心惶惶。
武则天于公元705年病重被迫禅让帝位于李显,同年病逝么,享年82岁,与李治同墓而葬。
女皇武则天的私生活武则天的名字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定是非常响亮的,因为中国封建色诞生了近五百位皇帝,除了她是女性之外,其他的皇帝毫无例外都是男性。
这样的历史地位足以使她名垂千古了。
而后世有关于她的事迹和经历的史书典籍和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数之不尽。
人们对于这个女皇帝的一切故事都十分感兴趣,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武则天的私生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混乱和不堪。
据史料及记载,武则天登基为帝之后便开始学其他的皇帝供养了一大批的美男子供自己享乐。
其中她的第一个男宠叫做薛怀义。
他原名叫冯小宝,在没有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之前是一个在市井上卖药的普通人。
但是他身材魁梧,长相柔美,又能说会道,而此时的武则天因为太宗皇帝死后非常悲痛,正在当时的白马寺过着孤寂的尼姑生活。
这时冯小宝出现了,他和武则天一来二往就熟悉了,武则天对他可谓是用情至深,即使后来回到皇宫之后依然对冯小宝念念不忘,时常偷偷溜出皇宫与他相会。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唐朝期间以其强大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统治中国,成为了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女性统治者。
本文将从她的早年生活、政治统治、改革举措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早年生活武则天,原名武曌,公元624年出生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位妃子武懿宗。
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自小聪明机智,才情过人。
从小就表现出对政治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她积极学习,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二、政治统治1.登上皇位武则天在618年,唐太宗去世后,她的儿子李治登基即位,成为唐高宗。
然而,由于唐高宗在位初期身体不佳,武则天被立为昭仪,实际上掌握了政权。
不久后,唐高宗去世,武则天趁机升为皇后,成为了实权的领导者。
2.改革举措作为一位明智而果断的统治者,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来加强唐朝国力。
她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土地的产出。
同时,她还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提升了国家整体的文化水平。
3.外交政策武则天还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她积极开展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她还派遣使者出使日本、波斯等国,扩大了唐朝的影响力。
通过这些外交努力,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三、对社会的影响1.崇尚女权思想作为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登上皇位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她的成功统治打破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激发了女性争取权益的意识。
她的统治为后来的女性树立了榜样,对于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文化繁荣武则天统治时期,推动了唐朝的文化繁荣。
她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大力支持文人墨客,提倡文化艺术的创作与传播。
在她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杜牧、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政治制度改革武则天身为女性,她对政治制度的改革颇有建树。
武则天简介导读:中文名:武曌(武瞾、武照)别名:武则天、武媚娘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广元出生日期:公元624年2月17日(甲申年)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职业:皇帝、政治家、诗人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年号: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功神龙享年:82岁在位时间:690年―705年陵寝:乾陵生平简介: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
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上位: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关于武则天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之人物简介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当时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这一年,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来,唐高宗将她重新召回宫中,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也就是武则天重新入宫的第三年,高宗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反对,册封武氏为皇后。
之后,武则天积极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处理。
因此,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期,武则天逐渐掌握中央实权,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公元683年,高宗病死。
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公元705年,许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
同年,武则天病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令人在陵前竖起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
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有所加重。
中国历史故事-武则天实际称帝执政多少年 武则天(624年-705年12⽉16⽇ ),本名武珝(xu),后改名武曌(zhào) ,并州⽂⽔(今⼭西⽂⽔)⼈。
中国历史上唯⼀的正统⼥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历史故事-武则天实际称帝执政多少年。
武则天实际称帝执政多少年 从公元690年到公元705年,武则天称帝16年,即亲⾃执政16年。
⽽许多资料都说武则天执政达半个世纪之久。
就连唐中宗在即位不久的⼀份《答敬晖请削武⽒王爵表敕》中也说:"则天⼤圣皇帝,内辅外临,将五⼗载,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庶即是明君。
""内辅"是指武则天佐⾼宗治理朝政;"外临"是说武则天称帝这16年。
对唐史有涉猎的朋友⾃然⾮常清楚,唐中宗⽤"内辅外临,将五⼗载"⼋个字来概括武则天的执政时间是⽐较中肯准确的。
武则天参与朝政是从⽴为皇后开始的,当时逼杀、罢黜长孙⽆忌、褚遂良等顾命⽼⾂,虽然是⾼宗下的诏书,但实际上是⼯于⼼计的皇后武则天操纵的。
这⼀事件,也是武则天在政治舞台上的⼩试锋芒。
从此之后,武则天虽未能象唐代以前的⼀些皇后那样怀抱幼主,于帘内执掌朝政,却⼰经假⼿性格懦弱、体弱多病的⾼宗皇帝,开始在枕上左右政局了,以⾄终于造成了"政归中宫"的局⾯。
到公元664年(⾼宗麟德元年),唐⾼宗对武则天的⼤权独揽有所不满,宰相上官仪乘机拟就了⼀份《废武后诏》,善于应变的武则天却经⽽易举地使⾃⼰从这场危机中解脱出来,⾼宗不仅未能废掉武则天,反⽽让武则天抓住了把柄,牢牢握住权⼒不放,以⾄每当⾼宗上朝时,武则天便垂帘于后,⼤⼩政事,都须让她知道。
所以皇宫内外以"⼆圣"相称,这就明确表⽰当时的朝政由⼤帝⾼宗和天后武则天共同执掌。
精心整理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武则天,名武曌,并州文水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武则天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于武德七年生于长安,一说生于利州。
有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两人,一位是韩国夫人武顺,另一位是郭夫人。
其父武士彟从事木材买卖,家境殷实,富有。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父亲武士彟在贞观九年逝世后,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对其母亲杨但武则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皇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再次入宫永徽元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据《新治来到,武则天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啼哭。
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身边的人都说:皇后刚刚来过这里。
李治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于是哭泣着数落王皇后的罪过。
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李治从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但此事有争议,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小公主的暴卒。
永徽六年六月,在后宫有谣言说王皇后与其母柳氏行厌胜之术,李治得知后,大怒之下将其母柳氏赶出皇宫,而且还想把武昭仪由昭仪晋封为一品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李治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督。
武则天原名究竟是什么?武则天为什么叫武媚娘?本文导读:这个话题其实是老梗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考证出来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接着对上一个的考证进行否定论证过。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女性,关于她的名字究竟叫什么,恐怕是很多热爱历史的人们最想搞清楚的话题之一。
武则天虽然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但她声名鹊起是二次入宫之后的事,早年并非什么显赫的人物,甚至连她在初次人宫之前叫什么名字,史籍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明弘治年间《历代古人像赞》中的武则天可以确定的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人以这三个字来称呼她,甚至在她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人这样称呼她。
那么被今天的人们当成是她的名字的“则天”是从何而来呢?武则天生前加号甚多。
除去武才人、武昭仪、皇后、天后、太后、皇太后这一类表示身份的名称之外,在登上帝位之后,又给自己加了一连串富于神秘色彩的吉祥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
武则天死后,中宗去掉她的帝号,恢复其皇后身份,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后”,至此,始有“则天”二字出现。
其所以称“则天”,有说是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还有一说是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则天”就是取则于天,取法于天,以天道为法则。
由此看来,时人对她的这个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吴兢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做过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
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但这种称谓并未从此流传开来。
在长达干余年的封建时代里,所有史书都仍将武则天称做太后或天后。
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提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历史上,武则天为人所知的名字有很多,比如“武瞾”和“武媚娘”。
武则天第一次入宫时,被太宗赐名为“武媚”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字。
太宗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是一个名字。
武则天原名究竟是什么?武华、武约还是武珝?本文导读:明弘治年间《历代古人像赞》中的武则天可以确定的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人以这三个字来称呼她,甚至在她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人这样称呼她。
那么被今天的人们当成是她的名字的“则天”是从何而来呢?武则天生前加号甚多。
除去武才人、武昭仪、皇后、天后、太后、皇太后这一类表示身份的名称之外,在登上帝位之后,又给自己加了一连串富于神秘色彩的吉祥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
武则天死后,中宗去掉她的帝号,恢复其皇后身份,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后”,至此,始有“则天”二字出现。
其所以称“则天”,有说是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还有一说是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则天”就是取则于天,取法于天,以天道为法则。
由此看来,时人对她的这个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吴兢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做过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
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但这种称谓并未从此流传开来。
在长达干余年的封建时代里,所有史书都仍将武则天称做太后或天后。
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提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历史上,武则天为人所知的名字有很多,比如“武瞾”和“武媚娘”。
武则天第一次入宫时,被太宗赐名为“武媚”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字。
太宗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是一个名字。
后来,武则天当政之后,新创了19个汉字,其中有一个就是她为自己创立的新名字——“瞾”。
此字读作“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义。
在武则天出生后,到受赐“武媚”名前,肯定是要有一个正式名字的。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原名叫“武华”或者“武元华”。
这个说法在前几年的时候甚嚣尘上,差一点成了最权威的解释。
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不叫“则天”真名是“武珝”
据说现在看电视剧,讲个“颜值”,男男女女足够漂亮,自然有粉丝尖叫,图个开心而已,对剧情太较真,反倒会挨骂。
戳开有“范爷”加盟的《武媚娘传奇》的词条,三解险些被白花花的一片亮瞎眼,可定睛一看,80集的大剧,竟然还要“刻画出一个全新、除掉各种妖魔化的脸谱、还原一个最为真实的武则天。
”
三解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第一个镜头:“武氏如意奉诏入宫,位居五品才人。
”
请问“武氏如意”是谁?
看来编剧大人用他无穷的想象力,解答了一个老问题,武则天到底叫什么名字?
则天二字,当然不是她的本名。
公元705年,唐中宗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后,给她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来遵从她“去帝号”的遗愿,以“则天大圣皇后”为谥号,还是近代人图省事才叫习惯了。
武媚娘同样不是。
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听说她貌美,召入宫为才人,一见面,觉得名不虚传,赐号“武媚”,至于那个“娘”字是谁加上的,就不知是哪位编剧了。
至于那个空前绝后的“曌”字,更是要到载初元年(689年),已经被尊为“神皇”的武则天自己动手造字,方才面世。
往前看,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太宗、高宗两代皇帝总不会喊她“喂,那个谁”吧?
有人或许会说,武则天出身寒微,女人没名字有什么奇怪的。
这种说法很不靠谱。
首先,武则天出身并不低,这个槽点后文再详解。
其次,史书明明写了她的名字,凭什么说没有呢?
《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第一句就是:
“则天顺圣皇后(唐玄宗时改称)武氏讳珝,并州文水人也。
”
珝,读xu,《说文》解释为玉的名字,给女孩取这个名字,很有文艺范儿。
说到这儿,《武媚娘传奇》的粉丝们要说了,“如意”也没错啊,有玉如意,说不准如意是她的小名或者表字呢。
且不说,玉如意这种玩意儿以清朝为多,只看“如意”的本意就好。
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音义指引》:
“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
”
痒痒挠是也,给自家闺女取这个字,还真是……有仇吗?
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银如意,形制已经经过佛教改造,不易于瘙痒了,也可算是后世玉如意的雏形
南宋人或许怀古有误,再看看唐朝人的记录,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
“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
……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
’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
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
’因举手示罗如意。
”
大和尚不空表演的戏法且不论真伪,罗公远反手瘙痒够不着后背,方才来借“如意”,可见还是拿这东西当“老头乐”、“不求人”来用。
好吧,你拿武则天在感业寺写给唐高宗的情诗《如意娘》来解释,那么,《全唐诗》里还有40多首她的诗作,是不是都能和名字相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则天称帝后第二个年号就是“如意”,拿自己名字做年号,还真是有创意。
这个槽点说完,说两句题外话。
关于武则天的本名,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另外的解释,根据就是武则天行将改唐为周自立为帝的前夕,华原、华州上辅、华阴、华亭、华容、江华等带“华”字的地方都改名,去掉“华”字,而在唐中宗复位后改回原名,连西岳华山在武周时期都叫“太山”。
史书上的说法是“避武氏讳”,故此推测,武则天的本名可能带一个“华”字。
其实,中宗复唐后的一道圣旨已经说明了原因,为了表示尊重母亲,他要求“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
”
也就是说,虽然武周没了,武则天的父祖名字还需要像“先皇”一样避讳,而武则天的祖父就叫“武华”,等老太太一过世,抹掉武周的痕迹还来不及,自然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所以,武则天的本名,还是武珝。
回头来说武则天的家世。
《武媚娘传奇》剧照,不得不说,场面真的很漂亮
武则天之父叫武士彟,贞观九年死于荆州都督任上,爵位是应国公。
国公的爵位,唐制与郡王同为从一品,异姓荣衔已经达到了顶级。
而且,武士彟名列“太原元谋功臣”的17人大名单,这可是唐高祖称帝后不久就公布的“核心团队”,堪比十大元帅的大授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