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点评上海高考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12.36 KB
- 文档页数:1
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篇一:2008年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他们】2008年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他们一、200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
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二、高考满分作文:他们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
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
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
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
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上海特级教师点评高考作文为了完成任务,可以不
择手段”
特级教师点评: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进一步对生活有所理解,逐步懂得生活。
这个题目的切入点非常多,考生从什么方面切入都可以。
从目前的社会热点看,“中国梦”是一大热点: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同时,“美国梦”也值得我们尊重,这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核心价值就是“自由”。
从小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事情,考生参加高考是第一位的事情。
在现实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要的事情,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需要尊重别人,也可以适应调整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重要的事情之一。
为了完成任务,可以不择手段。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四余党绪: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校本语文课程主讲人: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余党绪(笔录者:倪孟达)据说余党绪老师是当前上海市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见面之后,果然年轻潇洒,神采飞扬。
余老师毕业于华东师大,是文学硕士,秉承了这里的人文气息,自言抱有理想主义,努力在人文与应试中间寻找平衡。
他坦言作为一线教师,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许多苦衷。
就以上师大附中而言,作为上海排名六七的重点中学,为了塑造自己的特色,把语文课删至每周四节,而外语数学则增至六节,作为“主科”,语文学科的地位已严重倾斜,这当然也导致语文教师的心态失衡。
所幸的是,他们的成绩却历来不差,因此人不敢小觑。
语文学习有没有秘诀,有没有技巧呢?余老师给了否定的回答。
他认为语文成绩最终应该由学生的素养来体现,而学生素养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高素养。
一个六十多岁的特级教师对应试教育疾恶如仇,但他有批评的底气,因为他从来不教高三。
怎样把学生的高素养转化为高考的高分数,这对任何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那么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余老师重点阐述了他们学校对语文教材的处理方法,我把它归纳为教材的校本化。
一、关于现代文教学,或曰时文阅读。
具体做法是打乱教材,对教材中的现代文作淡化处理。
每个单元选一篇文章精讲,其余的少讲,甚至不讲。
他们的观念是,目前的教材并不完美,编审的水平没有高到让人足够信赖,选文可谓鱼龙混杂,因此淡化教材的功能,用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
这种思想跟叶圣陶先生的说法不谋而合,或者说他们正是吸收了叶老的观点:课文不过是个“例子”,不必把它奉为金科玉律。
许多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就犯有这样的毛病,好像选进课本的每篇文章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不敢怠慢之,对它毕恭毕敬,导致语文课堂的低效率化,长期以来形成“少慢差费”的格局。
余老师对某些教材编审的观念不以为然。
比如一篇题为《启示》的美文,编审拒绝选入的理由是,文章流露的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臣服感,不符合人类征服自然的信念和事实,这实在有点荒唐。
名家点评上海2019年高考材料作文作文材料: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全文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写成诗歌。
名家点评:作文题来自生活,切入点多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进一步对生活有所理解,逐步懂得生活。
这个题目的切入点非常多,考生从什么方面切入都可以。
从目前的社会热点看,“中国梦”是一大热点: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同时,“美国梦”也值得我们尊重,这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核心价值就是“自由”。
从小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事情,考生参加高考是第一位的事情。
在现实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要的事情,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需要尊重别人,也可以适应调整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重要的事情之一。
考生作文基本不会跑题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1 / 6“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非常容易写,审题门槛比较低,学生跑题的可能性不大。
”题目的立意比较简单,引导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集体、国家发展相结合,每个人都努力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没问题,每个人追求个人价值自我实现,尊重个人价值。
相对个体来说,学生可以写集体、国家的事情,比个体的事情更重要。
能考出考生认识水平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这是一道紧密联系现实而又能看出考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作文题。
急功近利的思绪弥漫于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人们已习惯于只顾及眼前的物质的东西,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意义,认为那是“虚”的,无价值的。
其实,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终将在后来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充满思辨的色彩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员杨勇这道作文题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关键是如何抓住题干中前后转折的思辨的理解,一方面对重要的事情要界定清楚,另一方面对更重要事情与重要事情的关系要阐述明白。
最新!上海2020春季高考作文题出炉(附名师点评+教师下水)1月4日上午,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语文科目考试在全市19个考区70个考点顺利开考。
在全国,目前仅上海市保留了春考,与6月份的秋考并列。
“一年两考”成为上海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所市属本科院校拿出了各自特色专业或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供考生填报,总招生计划数为2401人。
作为“新年第一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作文题目广受关注。
2020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写作。
(70分)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专家名师点评黄荣华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语文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2014年),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6年),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16年),上海“高峰计划”教师(2018年)。
撰有《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等著作和文章共500多万字。
教坛心语:学好中国话,走遍天下也不怕我觉得有三个大的角度可思考: 第一,观点来自事实,观点需要事实证明。
少说空话、套话、假话。
第二,所有的看法,都是源于对事物的认知,本质上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这句话是“漂亮的”空话、假话、大话。
第三,“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这“有人说”的两句话貌似对立的,其实不然。
两句话中“事实”完全可以不在一个情境之中。
前一句中的“事实”大体上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即以“事实”来证明观点;后一句说的“事实”则更多的时候是不成立的,因为所有的“事实”都是有力的,甚至可以说是最有力的——“事实”就存在那里,“事实”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力量。
因此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这句话是句不顾“事实”的“假话”。
鉴于上述理解,我认为今天上海春考作文题基本上是“说”“假话”。
教师点评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目胜于全国卷高考已结束,如何看待今年语文试卷成功与不足,从而有利于推动高考和中学教学的改革。
本报《招考特刊》邀请沪上两位长期在高中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点评——高考语文须改弦更张如果将今年高考题作一比较,那么,很明显,上海卷远胜于北京卷,更胜于全国卷。
北京卷去年是“规则”,今年是“转折”,不但容易被猜中,且太贴近热点,对学生束缚太大,很难展示学生的文化底蕴。
全国卷则捆绑得更厉害,“感情亲疏对认知的影响”,已经将作文的思想观点限死,学生只能在这条小巷中施展拳脚,几乎无法表现自我了。
学生的水平很大部分表现在思想见识方面,一旦文章思想、内容、观点都被规定死,那还剩些什么呢?我敢断言,全国卷是不会有多少好文章的!与之相反,上海卷的“杂”就大气多了。
这道题实际上是在讲“读书”,讲“做人”,讲“城市精神”,既可以谈历史,也可以谈现实,既可以谈学习,也可以谈做人和治国,既可以谈身体健康,又可以谈精神成长;题材广阔,凭君驰骋;但又必须围绕“杂”这个话题。
这道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读书范围,文化底蕴,反映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反映出学生文字功底。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作文题更像语文。
由于它与前几年的作文题区别很大,因此又很难猜题押题,使抄文套文者无所逞其技,于是拉开了档次。
我同样敢断言,今年上海卷一定能有许许多多好文章,使阅卷官的眼前一片光明——这才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出的作文题。
遗憾的是,与作文题相比,上海卷的阅读部分实在不能让人恭维。
现代文阅读素来是一个难题,这是先天带来的,“出浅了”等于不出,“出难了”往往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弄不好还会无答案甚至答案错误。
笔者近两个月在《招考特刊》上写了十几篇辅导短文,没有提到现代文阅读,并非偶然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因为在我看来,照现在的考法,现代文无法辅导,不必复习。
这样考法,还不如不考;用功复习,不如不复习。
今年上海卷现代文阅读,撮其要,有四不足:一、选文差高考选文应经得起分析、咀嚼、品味,即使不是经典也应有经典性,至少是耐读的好文章。
余党绪老师2015年全国卷(一)作文点评(余党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文学硕士,上海市特级教师)试题展示: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全国一卷)写作导引:这是2015年全国卷(一)。
基于我对作文教学及其测试的理解,我毫不掩饰我对这个题目的肯定,尽管这个题目引起的争议。
作家梁晓声先生对这个题目就持断然的否定态度,他甚至不讽刺的说,命题人的脑子进水了。
在他看来,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危害的不仅是老陈及其家人的安全,也危及公共安全。
因此,任何人都该举报,任何人都可举报,小陈的行为没有任何瑕疵。
因此,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
(原因+推论+结论)我们的写作似乎刻意回避现实的社会与人生,热衷于抽象概念与虚假命题的讨论,专注于写作技术与修辞技术的训练,结果把作文搞成了凌空蹈虚的道德口号、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抽象虚无的哲学玄想以及矫揉造作的造势煽情。
如果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这样的文辞游戏究竟有多大意义?(这一点与广州语文的“求真”“说理”观点一致)遗憾的是,目前大量的命题还停留在抽象概念的议论上,这是“假大空”作文的源头。
比如,抽象地谈论尊重“人”,我们尽可宏论滔滔;但若说要尊重一个“窃贼”,空谈就难服人。
再如,谈“无私助人”,人人都可长篇大论;若说有一个曾经讹过人的老人躺倒在地,你扶还是不扶?扶可能被讹诈,不扶就面临着良心上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
这个时候,你再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说话,就苍白无力了。
因为你面临的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来解决。
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点评上海高考作文
上午12点,今年的上海卷高考作文公布。
在多位专家看来,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作文来自生活,切入点多,充满思辨的色彩,可以考出立意的高下。
这道题看起来容易写起来难,好在考生基本不会跑题。
考生作文基本不会跑题
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非常容易写,审题门槛比较低,学生跑题的可能性不大。
”题目的立意比较简单,引导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集体、国家发展相结合,每个人都努力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没问题,每个人追求个人价值自我实现,尊重个人价值。
相对个体来说,学生可以写集体、国家的事情,比个体的事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