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全册内容情况:本册是科学教材包括了《植物的奥秘》、《动物世界》、《我能做什么》、《地球和我们的生活》和《研究与实践》这五个单元。
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1)“植物的奥秘”单元从一系列关于凤仙花成长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亲历种植凤仙花的生活过程,体验科学家是如何进行观察、实验、描述和记录的。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植物生长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种植方法。
(2)“动物世界”单元以观察蜗牛为例,引导学生亲历对动物的观察过程,体验科学家对动物的观察方法。
本单元通过对动物身体结构的详细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功能,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3)“我能做什么”单元以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入手,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设计制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地球和我们的生活”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学习领域的一部分。
本单元内容以人类生活的环境为切入点,引领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家园”有什么特别的空间组成结构,通过一些翔实有趣的材料,从多个角度了解这些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增加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5)“研究与实践”单元通过选择一些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课题,让学生尝试进行观察、调查、实验和研究等活动,初步理解科学实践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中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和不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历。
2023年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观察天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描述天空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2. 了解日出、日落、星星的变化等基本天文现象。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有序变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天空变化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了解日出、日落、星星的变化等基本天文现象。
难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天空的变化。
教学内容与安排:(一)引入新课1.通过一段有关天空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天空观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展示一些照片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天空的变化。
(二)探究活动1. 观察日出、日落以及晚上星星的变化,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 小组合作,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天空变化,并向全班呈现自己的观察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空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对天空的影响。
2. 邀请天文爱好者或专家进校,给学生讲解有关天空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与评价1.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天空变化的规律,并激发学生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提问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单元:观察植物的变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2. 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水和土壤等基本条件。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能力,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与安排:(一)引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它们需要什么条件?(二)探究活动1. 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2.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科学探究:1.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科学态度:1.知道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样本、三脚架、金属片、酒精灯、烧杯、水、玻璃棒、放大镜、湿毛巾。
以上材料每组1套。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指导及预设学生生成)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2分钟)创设情景:教师出示“神秘礼物”。
1.提问: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珍贵的礼物?请你打开看看是什么。
预设生:学生打开礼物,惊讶是很常见的土。
2.提问揭题:土壤珍贵在哪里?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中有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科学实践一(火眼金睛)(8分钟)一、出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1.提问:谁能说说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预设生:水、蚯蚓、植物的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2.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土壤中是否真的有这些物质呢?你有什么办法?预设生: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提问探知学生前概念,引发学生对探究土壤成分的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精神,意识到科学的观察方法的重要性,明确开展科学实践的意义,找证据验证。
二、科学实践一一观察土壤1.教师出示实践任务:观察土壤的成分。
学生阅读学习指南并进行实验。
2.学生汇报。
预设生:看到有植物的根、小树枝,摸到湿湿的有水,闻到一股味。
预设生:摸到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样,有大有小,还有一些黏黏,像粘在一起。
突出体现教师指导的作用。
初步形成土壤成分的概念。
并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丰富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课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育小学生科学修养为主旨,踊跃倡议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研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育他们的好奇心和研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剖析:科学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的不停扩大逐渐睁开教课内容的。
依据“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和宇宙”的脉络,跟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圈及视线的不停扩大,逐渐扩展教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突出了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着重研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进而遇到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修养,获得必定的科学知识。
注意了表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利促使学生对科学实质的认识和科学修养的逐渐形成。
教材适用性、可操作性强。
每个阶段设计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如种凤仙花单元,分别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察看茎叶的生长(认识植物茎叶的特色)、研究凤仙花的花(认识植物花的结构)、对“结果”的察看研究(认识植物果实的特色及寄存种子的方法)、对凤仙花一世的生长状况进行整理(认识生物的生命周期),并且,每一课有较丰富的教课内容和研究活动,便于教师操作。
同时,这些内容又是有关系的,它们是依据植物自然生长过程有机编排的,在教课实践中,有益于教师针对植物生长阶段的最正确机遇,调整实行教课过程。
三、学生学情剖析:本班有学生 76 人,经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学生已掌握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拥有必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爱动植物,能参加讲堂学习,着手实践操作,但察看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察看,不会从着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沟通也不强,喜爱独自行动。
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主动研究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想能力、创建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修养。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 掌握天气的变化规律,了解气候和季节的关系;3. 掌握简单的物体运动规律,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停止的原因;4. 培养对生活中常见器械的使用和维护的能力;5. 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1. 单元一:生物多样性- 第一课: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生物的产生(两课时)- 第二课: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两课时)- 第三课:认识植物(两课时)- 第四课:认识动物(两课时)2. 单元二:天气与季节- 第一课:天气的表现(两课时)- 第二课:天气的变化规律(两课时)- 第三课:气候和季节(两课时)3. 单元三:物体的运动- 第一课:简单的物体运动(两课时)- 第二课:物体的停止(两课时)4. 单元四:学会使用和维护器械- 第一课:学会使用简单器械(两课时)- 第二课:学会维护简单器械(两课时)5. 单元五:科学实验与探究- 第一课:观察和实验(两课时)- 第二课:探究和思考(两课时)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讲解法:通过讲解知识点、示范操作等方式,传授科学知识。
5. 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使用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记录能力。
3.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思考的深度。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评价。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课时安排:共16周,每周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第1周:春天的自然界1. 认识春天里的植物生长变化2. 了解春天的天气特点第2周:地球和天空1. 认识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3周:水的世界1. 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2. 水的循环过程第4周:空气的力量1. 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2. 空气的压力和浮力第5周:热和温度1. 了解热和温度的基本概念2. 热传递的原理第6周:声音的世界1. 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第7周:光和颜色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2. 颜色的形成和变化第8周:植物的生长1. 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2. 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第9周:动物的生活1. 了解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 动物的运动和感觉第10周:人体奥秘1. 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人体的运动和营养需求第11周:简单的机械1. 了解简单的机械原理2. 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应用第12周:天气和气候1. 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 气候变化的原因第13周:能源和材料1. 了解能源的种类和利用2. 材料的特性和应用第14周:食品和健康1. 认识食品的营养成分2.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第15周:环境保护1.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2.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第16周:科学探索活动1. 总结本册的内容2. 进行科学探索实践活动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效果。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和特点。
2.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环境和物种的影响。
3.学会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了解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环境和物种的影响。
2.难点:利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了解世界。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2.实验教法3.互动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不同的季节有哪些天气特点和现象吗?”2、讲授(1)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春天:温暖、多风、多雨、花开草长夏天:炎热、多雷雨、植物长势旺盛秋天:凉爽、多晴天、果实成熟冬天:寒冷、多雪、万物休眠(2)季节变化对生活、环境和物种的影响春天:春暖花开,造成了植物生长的旺盛,适合种植物。
春季还是春运期间,人们外出旅行增多,因此旅游业在春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夏天: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暑措施,另外,在夏季食品工业的产量增大,也有更多的人需要食品休闲度假。
秋天:秋季气候适宜,是企业拓展市场和生产的好时节,同时在秋季进行景点旅游人员也会比较多,景区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冬天:冬季气候刺骨,人们改吃富含热量的食物和穿厚衣服,同时室内用电器增多,用电量也相应增加。
3、实验让学生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记录下周围环境在四季中的变化。
4、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分享所记录到的环境变化,并展示出来。
5、总结老师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说说四季变化对大家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春天:温暖、多风、多雨、花开草长夏天:炎热、多雷雨、植物长势旺盛秋天:凉爽、多晴天、果实成熟冬天:寒冷、多雪、万物休眠季节变化对生活、环境和物种的影响春天:植物生长旺盛,旅游业发展夏天:防暑措施,食品工业发展秋天:适宜生产、景点旅游,景区收入增加冬天:改变饮食习惯,用电量增加。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探索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名,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需要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将引入更多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如物质的分类、能量的转换、生态系统的初步了解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探究的精神。
— 1 —4. 教育学生了解和遵守实验安全规则,培养安全意识。
5.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环保意识。
五、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对新引入科学概念的理解。
难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科学实验的准确操作,以及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措施:1. 结合实际操作和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2.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化。
4.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并支持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物质的分类与属性,进行物质的观察和分类实验。
第3-4周:能量的形式与转换,进行简单能量转换实验。
第5-6周: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和动物习性研究。
第7-8周: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记录和分析天气变化数据。
第9-10周:天文基础,组织夜间星空观测活动。
第11-12周: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小测验。
2024年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明确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2)掌握常见天体的命名并解释其形态与特征。
(3)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白昼与夜晚变化,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4)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明白动物的资源保护意义。
(5)了解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和机械器械的结构及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对科学事物的观察、解释和分析能力。
(2)培养动手动脑、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学习、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兴趣。
(2)培养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关注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安排及内容单元一:太阳系1. 太阳与地球(1)日月地球的一天(2)日月地球的一年(3)白天与黑夜2. 月亮与地球(1)月球的外形和表面(2)月球的运动和变化3. 行星与地球(1)行星的特点和数量(2)太阳系中的地球单元二:动物世界1. 动物和人(1)人类的食物和动物的食物(2)人类的工作和动物的工作2. 动物的生活方式(1)生活环境和食物(2)生活习性和行动方式3. 动物的资源保护(1)动物的资源利用(2)动物的资源保护单元三:机械与力1. 小试牛刀——杠杆与力(1)杠杆的构造和原理(2)杠杆的运用2. 机械的结构与原理(1)滑轮的作用和构造(2)齿轮的作用和构造3. 机械运动与力的作用(1)力的大小和方向(2)机械运动和力的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如“你知道太阳是怎么来的吗?”“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等。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观察月亮的变化、分析动物与人的关系等。
3. 图片演示:通过图片演示的形式,展示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形态和特征,生动直观地向学生传递知识。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播种发芽第二课茎叶的生长第三课开花了第四课结果了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第六课蚕宝宝出生了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第十课认识衣服面料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第十二课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第十三课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第十四课穿棉衣为什么暖和第15课做房子的材料第16课石头和住房第17课住房的装修第18课让灯亮起来第19课电路出了什么故障第20课我来做个小开关第21课电磁铁第22课电能转化成了什么第23课做一个电热切割器一单元第一课播种发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
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
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
教师准备:、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
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
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