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支出抵扣个税专项信息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
1) 住房位于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
扣除标准为每年18000元(每月1500元)
2)承租的住房位于其他城市的,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
扣除标准为每年13200元(每月1100元)
3)承租的住房位于其他城市的,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含)的
扣除标准为每年9600元(每月800元)
6.赡养老人
范围:纳税人赡养60岁(含)以上父母以及其他法定赡养人的赡养支出
扣除标准:
1)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
按照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2)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
应当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分摊方式包括平均分摊、被赡养人指定
除额最高不得超过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并签订书面分摊协议。
指定分摊与约定分摊不一致的,以指定分摊为
人指定分摊或者赡养人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采取指定分摊或约定分摊方式的,定分摊不一致的,以指定分摊为准。
纳税人赡养2个及以上老人的,不按老人人数加倍扣除。
式的,每一纳税人分摊的扣。
个税里的子女教育的证明材料
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中,关于子女教育的证明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子女的身份信息:需要提供子女的身份证件类型及号码。
子女的学历证明:需要提供子女的学历证明,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等相关证明。
子女的学籍信息:需要提供子女的学籍信息,包括学校名称、学号、入学时间、毕业时间等。
支出费用的凭证:需要提供子女教育支出的相关凭证,例如学费发票、教育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等。
在准备这些证明材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提供的证明材料真实、准确、完整,不得伪造或篡改。
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及时报送相关证明材料,并配合税务机关的审核和查验。
如果提供的证明材料有误或缺失,需要及时更正或补充,以免影响税收优惠的享受。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填报日期: 年 月 日扣除年度:纳税人姓名:纳税人识别号:□□□□□□□□□□□□□□□□□□国家税务总局监制【表单说明】一、填表须知本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制定。
(一)纳税人按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情况填报对应栏次;纳税人不享受的项目,无需填报。
纳税人未填报的项目,默认为不享受。
(二)较上次报送信息是否发生变化:纳税人填报本表时,对各专项附加扣除,首次报送的,在“首次报送”前的框内划“√”。
继续报送本表且无变化的,在“无变化”前的框内划“√”;发生变化的,在“有变化”前的框内划“√”,并填写发生变化的扣除项目信息。
(三)身份证件号码应从左向右顶格填写,位数不满18位的,需在空白格处划“/”。
(四)如各类扣除项目的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多张《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
二、适用范围(一)本表适用于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自然人纳税人填写。
选择在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时享受的,纳税人填写后报送至扣缴义务人;选择在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纳税人填写后报送至税务机关。
(二)纳税人首次填报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时,应将本人所涉及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内各信息项填写完整。
纳税人相关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此表相关信息项,并报送至扣缴义务人或税务机关。
纳税人在以后纳税年度继续申报扣除的,应对扣除事项有无变化进行确认。
三、各栏填写说明(一)表头项目填报日期:纳税人填写本表时的日期。
扣除年度:填写纳税人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所属年度。
纳税人姓名:填写自然人纳税人姓名。
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有中国居民身份证的,填写公民身份号码;没有公民身份号码的,填写税务机关赋予的纳税人识别号。
(二)表内基础信息栏纳税人信息:填写纳税人有效的手机号码、电子邮箱、联系地址。
- 1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填表说明一、填表须知本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制定。
(一)纳税人按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情况填报对应栏次;纳税人不享受的项目,无需填报。
纳税人未填报的项目,默认为不享受。
(二)较上次报送信息是否发生变化:纳税人填报本表时,对各专项附加扣除,首次报送的,在“首次报送”前的框内划“√”。
继续报送本表且无变化的,在“无变化”前的框内划“√”;发生变化的,在“有变化”前的框内划“√”,并填写发生变化的扣除项目信息。
(三)身份证件号码应从左向右顶格填写,位数不满18位的,需在空白格处划“/”。
(四)如各类扣除项目的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多张《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
二、适用范围(一)本表适用于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自然人纳税人填写。
选择在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时享受的,纳税人填写后报送至扣缴义务人;选择在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纳税人填写后报送至税务机关。
(二)纳税人首次填报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时,应将本人所涉及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内各信息项填写完整。
纳税人相关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此表相关信息项,并报送至扣缴义务人或税务机关。
纳税人在以后纳税年度继续申报扣除的,应对扣除事项有无变化进行确认。
三、各栏填写说明2(一)表头项目填报日期:纳税人填写本表时的日期。
扣除年度:填写纳税人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所属年度。
纳税人姓名:填写自然人纳税人姓名。
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有中国居民身份证的,填写公民身份号码;没有公民身份号码的,填写税务机关赋予的纳税人识别号。
(二)表内基础信息栏纳税人信息:填写纳税人有效的手机号码、电子邮箱、联系地址。
其中,手机号码为必填项。
纳税人配偶信息:纳税人有配偶的填写本栏,没有配偶的则不填。
个人所得税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明白纸(一)子女教育:享受条件:1、子女年满3周岁当月至小学入学前一月,不论是不是在幼儿园学习。
2、子女正在接受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
3、子女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享受方式:1、每个子女,每月扣除1000元,有多个符合条件的,每个子女均可享受。
2、父母分别扣除500元,或一方扣除1000元,但需要注意的是,确定方式后,一个纳税年度(自然年)内不能变更。
注意事项:1、子女在境内、境外接受教育,接受公办、民办教育,都可以享受此项扣除。
2、寒暑假,休学期间(保留学籍)可以扣除。
3、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
4、法定监护人不是受教育子女父母的,比照上述原则扣除。
留存资料:境内接受教育:不需要特别留存资料;子女接受境外教育的需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和留学签证等相关资料。
(二)继续教育:享受条件:1、学位(学历)教育,比如专科人员在就业时,一边工作一边考取本科学位。
2、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是指在就业的时候考取相关职业证书。
享受方式:1、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入学的当月至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结束的当月,每月扣除400元,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最多扣除48个月。
2、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每年扣除3600元,在取得证书的当年扣除。
注意事项:1.如果纳税人已经就业,并且正在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继续教育,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按照子女教育扣除(每月可以扣除1000元),也可以选择由本人按照继续教育扣除(每月扣除400元)。
2.需要提醒的是,专扣政策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证书应当为2019年后取得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例如考过了经济师,颁发证书必须是2019年及以后才能享受该政策。
留存资料:纳税人接受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应当留存相关证书等资料。
(三)大病医疗:享受条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根据您之前提供的信息,以下是2024年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部分标准摘要:
子女教育支出:
每个子女每月定额扣除的标准为2000元。
赡养老人支出:
独生子女的纳税人,每个老人每月定额扣除3000元。
非独生子女共同赡养同一老人的,每位纳税人分摊的扣除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500元。
住房贷款利息支出:
在首套住房贷款合同约定的还款期限内,按照实际发生额每年最高可扣除限额为按揭贷款合同约定的贷款利息支出。
住房租金支出:
对于无房且在主要工作城市租房的,根据不同城市级别有不同的扣除标准。
继续教育支出:
取得职业资格继续教育证书的,年度定额扣除3600元;取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在学历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最长不超过48个月。
大病医疗支出:
一个纳税年度内,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历史资料的总结,具体的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可能随着时间和国家政策调整而有所改变,请以最新的官方文件和税务部门公布的标准为准。
专项附加扣除标准2024最新表格一、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最新的税收政策,2024年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进行了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子女教育支出根据子女教育支出情况,每年可以扣除的金额将根据子女的学习阶段和相关支出进行适当调整。
以往的标准由每个子女每年最高扣除教育费用的已支付金额,调整为根据教育支出明细填写扣除金额。
2. 住房贷款利息对于购买首套住房的纳税人,继续支持住房贷款利息扣除政策,按照贷款合同支付的住房贷款利息扣除标准,最高累计扣除额度由之前的一定金额调整为按照实际支付的利息逐年累计扣除。
3. 住房租金对于租房人群,2024年新设租房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按照租房合同支付的租金进行扣除,最高累计扣除额度将根据租金支付金额逐年递增。
4. 继续教育支出对于继续教育支出的纳税人,2024年新增继续教育支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持续支持个人自费继续教育,并按照实际支付的继续教育费用进行扣除,最高累计扣除额度将有所调整。
二、专项附加扣除申报流程2024年,纳税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在填写纳税申报表时,找到专项附加扣除部分。
2.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子女教育支出、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或继续教育支出信息。
3.提供相应的凭证材料,如教育费用、贷款合同、租房合同或继续教育培训证书等。
4.根据填写信息计算确定应扣除的金额,并将其填写到相应表格中。
5.经过审核确认后,将扣除金额计入个人所得税纳税额计算中。
三、总结2024年的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对于纳税人在个人所得税申报中的减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合理利用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纳税人可以有效减少个人所得税负担,提高纳税人的实际收入水平。
希望广大纳税人认真了解并合理适用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获得更多减免税款的机会,实现税收优惠与个人税负的良好结合。
个税子女教育起止时间模板一、个税子女教育起止时间模板1. 模板基本信息在填写个税子女教育起止时间的时候,咱们可得仔细点儿呢。
这个起止时间呀,可是关系到咱们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关于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重要部分。
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
简单说就是国家为了减轻咱们纳税人在抚养子女教育方面的负担,允许我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扣除一定金额,这里面起止时间就很关键啦。
2. 子女教育阶段的分类与对应的起止时间情况学前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指子女年满3岁当月至小学入学前一月。
比如说,小明的孩子2020年3月满3岁,那他的学前教育阶段起止时间就是2020年3月到2026年8月(假设2026年9月上小学)。
全日制学历教育阶段小学、初中教育阶段。
起止时间就是入学当月到毕业当月。
像小红的孩子2021年9月上小学,那就是从2021年9月开始,到2027年6月(假设小学6年制)。
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
同样是入学当月到毕业当月。
比如小刚的孩子2024年9月上高中,那起止时间就是2024年9月到2027年6月(假设3年制)。
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也是入学当月到毕业当月。
例如小李的孩子2025年9月上大学本科,那就是2025年9月到2029年6月(假设4年制)。
3. 特殊情况说明如果子女中途休学或者复学呢?那起止时间就要相应调整。
比如小王的孩子上大学期间,2026年9月到2027年2月休学了,那在计算个税扣除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就不能算在子女教育的正常时间段内,复学后的时间再重新计算,假设2027年3月复学,那从2027年3月又开始计入正常的子女教育起止时间。
如果有转学的情况,只要是在同一个教育阶段内,比如从一所初中转到另一所初中,那么转学后的时间继续按照原来入学当月到毕业当月的规则计算,只是学校名称等相关信息要做相应变更。
4. 如何准确记录起止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入学通知书、学校的学籍证明等官方文件来准确确定入学和毕业时间。
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证明
我,(填写扣缴义务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为(填写扣缴义务人身份证号码),现就(填写子女姓名)的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情况证明如下:
1.子女姓名:(填写子女姓名)
2.子女身份证号码:(填写子女身份证号码)
3.与本人关系:(填写与本人的关系,如“子女”)
4.子女教育阶段:(填写子女当前的教育阶段,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
5.就读学校:(填写子女就读的学校名称)
6.教育开始时间:(填写子女当前教育阶段的开始时间)
7.教育结束时间:(如已知,填写子女当前教育阶段的预计结束时间)
8.每月定额扣除金额:(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填写每月定额扣除金额)
我保证以上所填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并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扣缴义务人签字:(签字)
日期:(填写日期)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模板,具体的内容和格式可能需要根据您所在地区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
另外,为了确保信
— 1 —
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议您在填写之前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税务部门。
此外,您还需要提供一些其他的证明材料,如子女的学籍证明、学费发票等,以便税务部门核实您的扣除情况。
具体要求可能因地区而异,建议您咨询当地税务部门了解详细信息。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