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6.52 MB
- 文档页数:57
PHARMACOLOGY药理学第十五章镇痛药学习目标●掌握:吗啡、哌替啶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熟悉:其他镇痛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人工合成镇痛药其他镇痛药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吗啡吗啡(morphine)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含量约占10%。
【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较低,故常采用注射给药。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0%,游离型可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少量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一次给药,镇痛作用持续4~6h。
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乳汁排泄,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吗啡易进入中枢,抑制胎儿和新生儿呼吸。
【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镇痛、镇静。
(2)镇咳。
(3)抑制呼吸。
(4)其他作用:①缩瞳作用。
②催吐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吗啡可激动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同时促进组胺释放,使外周血管扩张,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另外,吗啡可抑制呼吸,引起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导致颅内压升高。
3.对平滑肌的作用(1)胃肠道平滑肌:吗啡能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抑制其蠕动,使肠内容物通过延缓,同时又能抑制消化液分泌,加之中枢抑制后使便意迟钝等,可引起便秘。
(2)胆道平滑肌:治疗量吗啡可引起胆道平滑肌和奥狄括约肌收缩,使胆道排空受阻,胆囊内压明显升高,引起上腹部不适,甚至胆绞痛。
(3)其他平滑肌:吗啡能收缩输尿管平滑肌,还可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可诱发、加重哮喘;还可对抗缩宫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降低子宫张力,使产程延长。
【作用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由阿片肽(如脑啡肽、内啡肽等)和阿片受体组成的抗痛系统。
疼痛刺激使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谷氨酸、P物质(SP)等兴奋性递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将痛觉冲动传入中枢。
现已证明,在脊髓感觉神经末梢突触前、后膜上存在阿片受体,内阿片肽由特定的神经元释放后,激动阿片受体,使突触前膜递质(谷氨酸、SP)释放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从而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
清醒镇静镇痛的临床应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肖晓山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生活质量和自身的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疼痛的忍受能力越来越低,再也不能忍受分娩时的“痛苦的欢乐享受”、人流时的痛苦呼叫、胃肠镜检查时的“艰难历程”和局部麻醉或神经丛阻滞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手术时“眉头紧皱”的痛苦经历。
这就给麻醉医师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在既保证患者安全、舒适、无痛苦的条件下进行检查与治疗,又不延长操作时间和过多增加患者费用?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清醒镇静,即采用镇静类药物,以安定患者情绪为主要手段,解决了大部份患者的痛苦,但对于人流手术、神经丛阻滞下行颈部手术这一类伤害性刺激比较强的手术却无法解除痛苦,为此我们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类镇痛药对这类患者进行清醒镇痛,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清醒镇静镇痛的基本概念1、清醒镇静: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从而使治疗得以完成的技术,在此过程中仍可同患者进行交流,例如镇静过程中患者仍能遵嘱反应。
清醒镇静能使原本不舒服的检查治疗操作变得更易为患者所接受,主要适用于内镜检查。
一般来说,人们在进行内镜检查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对未知的情况感到恐惧,尤其是当置镜时对咽后壁的刺激时的难以忍受的感觉是非常恐惧的。
德国的一项调查表明,31%的要做胃镜或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感到紧张或极度紧张,其程度强烈到使74%的患者要尽可能地延长预约做检查的时间。
加强交流和沟通以及营造内镜室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紧张,但引起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并且与性别无关。
清醒镇静的目的在于能对CNS产生抑制,使操作能顺利进行,还要保证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能与患者进行交流且患者能遵嘱活动。
因此,经典的静脉麻醉药,如巴比妥类药物、依托咪酯和异丙酚等,都不主张由非麻醉医生进行清醒镇静使用。
因为这些药物的镇静作用和麻醉作用间的剂量范围非常窄。
而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组安全界限宽、治疗指数高的安全药物,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咪唑安定。
临床应用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与应用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镇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镇痛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或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研发新型的镇痛药物成为当前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
本文将探讨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近年来,为了克服传统镇痛药物的不足,许多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开始着手研发新型镇痛药物。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疼痛的机制,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来缓解病人的疼痛。
1. 了解疼痛机制研发新型镇痛药物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疼痛的机制。
疼痛是身体对组织损伤或炎症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疼痛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科学家通过研究神经传导途径和疼痛感受器官的活动,逐渐揭示了疼痛的机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寻找新的靶点在了解了疼痛机制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寻找新的药物靶点。
目前,常用的靶点主要包括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蛋白以及特定的受体。
通过针对这些靶点,研发新型的镇痛药物可以更加精确地影响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提高镇痛效果。
3. 结构优化与药物筛选在确定了新的靶点后,科学家开始进行药物的结构优化以及大规模的药物筛选。
通过分子模拟和化学合成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可以创造出更加结构合理和具有良好活性的化合物。
然后,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筛选出具有较高效果和较低毒性的药物候选物。
二、新型镇痛药物的应用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因此,药物的应用是评价其研发价值的关键。
1. 术后镇痛手术后的疼痛是许多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新型镇痛药物在术后镇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比传统药物,新药可以更好地缓解疼痛,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同时不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
2. 慢性疼痛治疗慢性疼痛是一个长期困扰患者的问题,传统的镇痛药物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有限。
新型镇痛药物则提供了更多治疗慢性疼痛的选择。
基于新药对特定受体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加针对性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镇痛药物地佐辛的临床应用调查分析与合理用药探究摘要:目的:调查镇痛药物地佐辛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然后分析如何合理用药,为该药物的规范应用提供帮助。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21年整年中应用地佐辛治疗的2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用药情况,分析住院患者地佐辛在不同科室中的应用剂量;住院患者的地佐辛应用频次、应用途径;住院患者地佐辛的用药时间;地佐辛患者的用药适应症、用药前的疼痛评估情况;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
结果:应用地佐辛治疗的患者共2168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8.43±3.79)d,男性患者有1283例,女性患者有885例,年龄在8-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46±10.25)岁,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0-69岁之间,占比为66.0%(1431/2168);地佐辛的总用药剂量为568.56g,地佐辛用量前十的科室包括:胸外科、神经外科、手足外科、胸外微创肺移植科、骨关节骨肿瘤外科、心外科、创伤骨科、泌尿微创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
住院患者中立即用药占比高于用药频次为2次/d的占比,高于用药频次为1次/d的占比,高于每8小时用药一次的占比,高于每6小时用药一次的占比,高于每4小时用药一次的占比;静脉滴注给药的占比高于肌内注射占比,高于静脉注射的占比,高于微量泵入的占比。
住院患者用药时间≤7d的占比高于用药时间>7d的占比。
地佐辛的用药适应症均为手术后镇痛治疗,且其中未进行疼痛评估用药的占比高于发生疼痛评估后用药的占比,高于入院时疼痛评估后用药的占比。
患者中肝、肾功能正常率高于非正常率,且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应用地佐辛时并未调整剂量。
结论:我院在镇痛药物地佐辛的应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情况,对于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及时采用科学性用药管理,规范处方,有效评估患者疼痛,且药师参与其中,审核处方,加强和临床沟通合作,对用药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提升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镇痛药物;地佐辛;临床应用;合理用药近些年来,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受到了全球范围内医者的广泛关注,且规范、合理应用阿片类药物成为全世界医者重视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1]。
解热镇痛药药理及临床应用1.3 制剂片剂:每片0.05g;0.1g;0.2g:0.3g:O.5g。
肠溶片(胶囊):每片(胶囊)0.04g;0.15g;0.3g:O.5g(基、医保甲类)。
泡腾片:每片O.3g:O.5g。
散剂:每袋0.1g;0.5g。
栓剂:每粒0.1g;0.3g;0.45g:O.5g。
新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钙片):每片含阿司匹林0.324g,枸橼酸0.0324g,碳酸钙0.0972g,糖精钠O.0033g。
1.4 适应证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为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可迅速缓解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对急性风湿热伴有心肌炎者,可合用皮质激素。
用于痛风。
预防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
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
粉剂外用可治足癣。
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治疗。
1.5 用法用量解热镇痛:口服,一次服O.3~0.6g,一日3次,或需要时服。
直肠给药,一次o.3~0.6g,一日0.9~1.8g。
1~3岁,一次0.1g,一日1 次;3~6岁,一次O.1~O.15g,一日1~2次:6岁以上,一次0.15~0.3g,一日2次。
抗风湿:一次0.6~1g,一日3~4g。
服时宜嚼碎,并可与碳酸钙或氢氧化铝或复方氢氧化铝合用以减少对胃刺激。
一疗程3个月左右。
小儿一日O.1g/kg,分3次服,前3日先服半量以减少反应。
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一日1次,一次40~300mg。
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曰。
当阵发性绞痛停止24小时后即停药,然后再行常规驱虫。
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一次0.6~0.9g,一日4次。
预防搭桥术后再狭窄:每日服50mg。
治疗足癣:先用温开水或l: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患处,然后用本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
用于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lOOmg/kg,分3~4次服,热退2~3口后改为每臼30mg/kg,分3~4次服,连服2个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lOmg/kg,一次顿服。
镇痛药的临床应用镇痛药的临床应用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1.3 文档结构2、镇痛药的分类2.1 酸性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2.2 阿片类镇痛药2.3 丙烯酸镇痛药2.4 局部麻醉药2.5 其他镇痛药类别3、镇痛药的机制与作用3.1 酸性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作用机制3.2 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机制3.3 丙烯酸镇痛药的作用机制3.4 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4、镇痛药的临床应用4.1 急性疼痛4.2 慢性疼痛4.3 癌症疼痛4.4 阵发性疼痛4.5 骨关节疼痛4.6 神经病性疼痛4.7 外伤疼痛4.8手术后疼痛管理5、镇痛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5.1 常见副作用5.2 严重副作用5.3 使用注意事项5.4 药物相互作用5.5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使用注意事项6、临床实践中的镇痛药管理策略6.1 多模式镇痛6.2 个体化镇痛方案6.3 监测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6.4 镇痛药物的剂量调整与转换附件:附件1:常用镇痛药品目清单附件2:临床镇痛评估工具法律名词及注释:1、酸性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也称非类固醇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Ds),是一类具有抗炎、退热和镇痛作用的药物。
2、阿片类镇痛药:指含有阿片类化合物的药物,主要用于控制中重度疼痛。
3、丙烯酸镇痛药:指类似于酸性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化合物,但作用机制略有不同。
4、局部麻醉药:用于局部麻醉或神经传导阻滞的药物,可用于镇痛目的。
镇痛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韩爽,张威,甄健存*(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35)【摘要】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积极、及早地治疗疼痛,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强对引起疼痛的原发疾病的治疗效果。
通过检索、阅读、总结相关内容及文献,笔者综述了镇痛药物治疗措施及镇痛药物特点。
【关键词】 疼痛;镇痛药物;镇痛治疗【中图分类号】 R9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384(2015)05-0071-04 d oi:10.3969/j.issn.1672-3384.2015.05.017Analgesic dru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HAN Shuang, ZHANG Wei, ZhEN Jian-cu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Beijng Jishui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 Pai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symptoms. Positive and early treatment of pai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but also enhanc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rimary diseases as to the cause of the pain. Through searching, read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we reviewed the analgesic drug treatment measures and features of analgesic drugs in this paper.【Keywords 】 pain; analgesic drug; analgesia therapy[收稿日期] 2015-06-29[作者简介]韩爽,女,药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shuangtx@.[通讯作者]*甄健存,女,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Tel: 010-********,E-mail:zhenjiancun@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应加强对疼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