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6
比较乙型病毒性肝炎两对半定量与定性检测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定性酶标测定与定量检测对乙肝两对半结果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2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分别检测患者的乙肝两对半各项标志物水平。
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乙肝两对半型定性检测可以作为患者的预防性筛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可以为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疗效观察提供动态数据。
【关键词】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定性检测;差异;临床意义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mi-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qualitative enzyme marker determination and quantitative test on the two halves of hepatitis B.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B from June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ested with ELISA and TRFIA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and HBcAbb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 Two pairs of hbb qualitative tests can be used as preventive screening, and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immunotechnique can provide dynamic data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hbb patients.[Keywords] Hepatitis B is two in half; Quantitative testing; Qualitative testing; Differences; Clinical significance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成为可行,有效弥补了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的不足[1]。
两对半检验在诊断乙肝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探讨【摘要】目的:分析两对半检验在诊断乙肝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9月-2022年8月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共8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89名患者为正常体检的对照组。
取患者的血样,做两对半检查,观察其阳性检出率,并与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大三阳和小三阳检出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定量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乙肝病毒性肝炎病人肝脏损伤程度高,两对半检验检测可检测到乙肝病毒,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两对半检验;诊断;乙肝病毒性肝炎;临床价值乙肝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病毒性的疾病,其病因很复杂,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失调有关。
乙型肝炎是一种以体液、血液为载体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容易演变为肝硬化、慢性肝炎,严重者可转化为原发性肝癌。
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一亿的 HBV感染者,并且全部为慢性患者。
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 HBs)、 e抗原(HBeAg)、 e抗体(抗- HBe)、核心抗体(抗-HBc)是 HBs血清免疫学的五个指标。
肝炎是一种最常见的肝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在传统乙肝病毒抗体体系中,多进行上述HBs血清免疫学的五个指标“两对半”的检测。
在乙肝病毒的检测中,“两对半”的 HBV检测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用于乙肝的诊断、传染性的判断、预后的判断、献血员的筛选、乙肝疫苗的接种和效果的观察、流行病学的研究[1]。
本研究分析了两对半检验在诊断乙肝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9月-2022年8月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共8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89名患者为正常体检的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男55例,女34例,年龄27-65(45.55±2.24)岁。
观察组男56例,女33例,年龄27-65(45.52±2.24)岁。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两对半”)的临床意义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
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
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
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1]。
H 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 如系急性乙肝,HBsAg 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
我国HBV感染(急性和慢性)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4%~10%的HBsAg阳性者转阴,同时每年又有约4%~10%的人群由易感人群成为受感染者,因而,人群HBV感染状态在不断变化[2]。
HBsAg阳性持续的时间和急性乙肝慢性化的比例与感染者的年龄有关,年龄愈小,形成持续感染或病情慢性化的概率愈大;围产期感染的婴儿80%将成为HBsAg的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约30%将成为持续HBsAg携带者,正常成年人感染HB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比例可能在5%以下;社会普通人群中约35%~50%的HBsAg阳性携带者是在母婴围产期感染的[3]。
临床上,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和受HBV感染的肝细胞浆中。
HBsAg阳性一般来说表明机体内存在HBV感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 BV感染。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年第6卷第46期2019Vol.6No.46119150例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李 飞,别晓莹,茅庆云(扬州市江都中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摘要】目的 探究住院患者中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病人中的乙型肝炎患者150例(同期住院病人5923人,阳性率2.5%)为研究对象,且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两对半化学发光定量和ELISA 定性检验,分析患者两对半定量检验结果。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乙型肝炎患者,由检验可得大三阳患者为19例12.7%,小三阳患者为64例42.7%,其他类型的患者67例44.6%。
两种方法对HBsAg 、HBsAb 、HBeAg 、HBcAb 符合率高,为96.40%、88.62%、93.18%、92.26%。
结论 化学发光法乙肝两对半定量,可以有效完成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定期进行两对半定量检验,对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实践。
【关键词】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化学发光法;ELISA【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6.119.02乙肝病毒(HBV )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 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侵入机体,传染源是HBV 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及母婴传播等。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肝细胞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有文献报道,HBV 感染可合并胃炎、食管炎、肠炎及消化道溃疡,52%的胃癌患者、45%的肠癌患者以及部分食道癌患者与其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溃疡有关[1],及时准确检测两对半定量,用来诊断乙型肝炎很有必要。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临 床 医 学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已经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公众性问题[1],实验室的诊断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以及患者的病情观测、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观察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及其复制情况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两对半(HV B M)血清标志物和P CR法测定H BV-D NA[2]。
因此在临床中通过监测乙肝患者血清HB V-DN A的动态变化,来了解乙刑肝炎H B V-D N A病毒复制活跃与临床的关系以及拉米夫定治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100例,乙型肝炎均为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4月门诊或者住院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龄(50.48±11.52)岁,诊断符合西安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诊定诊断标准[3]。
其中25例为对照组,75例肝功能化验治疗前A L T>40μ,H B V-D N A≥1.0×104c o p i e s/m LH B V-M示H b s A g、H B c A b均为阳性的患者。
(1)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方法,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肝功能检测,血清ALT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LT> 40UL视为异常。
(3)乙肝二对半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方法,乙肝检测试剂盒为夏门新创生物制品所提供。
(4)LAM(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00mg片/d,疗程52周,于治疗前治疗期间,每隔3个月检测H B V-M、H BV-D VA定量,并动态观察ALT水平,疗程结束后随诊24周。
1.3 仪器美国PE7700自动荧火PCR仪、日本奥林巴斯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疗效评价完全应答治疗结束时H b eA g转阴,或H Be A g/HB e Ab出现转换,A LT正常,HB V-D NA阴性,部分答应:HB e Ag阴转或H Be Ab未阳转,HB V-DN A短暂消失,AL T值下降为治疗前一半,无应答:未达上述标准者。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清乙肝标志物(两对半)定性测定始于80年代中期,对乙肝的疾病诊断、病程监测、疗效观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定性检测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及患者的要求。
由于受检测抗原抗体定性结果不是“阳性”就是“阴性”,无法动态观察病情和疗效的变化,所以,为临床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两对半\定量测定成为可行,大大弥补了酶标(elisa)定性检测的不足。
同时,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可与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测定相互补充,综合评价患者病情与药物疗效。
一、两对半定量检测极大的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hbsag灵敏度可达0.1ng/ml,而酶标(elisa)检测hbsag的灵敏度达到2ng/ml酶标才会呈阳性。
1、急性乙肝早期:定量能够及早验出hbsag,推定hbv病毒感染,几乎能够与pres1同时检测,在病程观测中大大缩短了\窗口期\时间,而酶标检测在乙肝早期检测往往hbsag呈圆形阴性。
2、慢性乙肝:一些患者由于机体常缺少对hbv包膜蛋白的免疫系统接收者,hbsag抒发较低,酶标检测可以发生hbsag和hbsab均阴性的情况,而定量检测则可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为恰当推论病情提供更多依据。
3、如病毒发生变异后,表达量较低,常规elisa测不出抗原,而定量检测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发现并极有可能同时检测出hbsag和hbsab。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hbsag的免疫应答与肝细胞损伤有一定关系。
血清中hbsag含量和病人对hbsag细胞免疫成反比关系,而肝功能改变则与此种细胞免疫成正比。
定量hbsag是反映这一关系的唯一手段。
4、可以辨认出低浓度的hbsag携带者。
特别就是一些群体例如医护工作者、病人家属等,由于长期密切接触,但又非轻易经血传播病毒感染成急性乙肝,而是长期少量病毒感染,并提振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可能将呈圆形低浓度病毒感染,特别应引发人们的足够多注重,紧密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避免发展成乙肝或慢性携带者。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众所周知,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
2008年4月,卫生部公布了最新的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携带者仍然达9300万人。
调查结果再次表明,乙肝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应充分认识乙肝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
根据中华医学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生化学检查、HBV 血清学检测、HBV DNA及基因型和变异检测测、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
其中,HBV 血清学检测主要指乙肝“两对半”检测,目前常采用酶免疫法 (EIA)、放射免疫法(RIA)、微粒子酶免分析法 (MEIA) 或化学发光法等。
长期以来,受检测技术水平、检测成本、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乙肝“两对半”一直处于手工定性检测,这使得该项目成为实验室众多项目中最难实现自动化定量检测的项目之一。
近几年,国内、国外不少厂家纷纷提出“乙肝定量检测”的概念,应该说这是实验室需求及检测技术发展的必然。
受厂家推广的影响,医务工作者不免存在以下疑问:什么是乙肝定量检测、乙肝定量检测有必要性吗?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个别厂家在宣传定性/定量检测时,往往会“打擦边球”,试剂说明书里给出的单位明明是“COI”或“S/CO”,却被说成是“完全定量”。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国际上公认的乙肝“两对半”定量的单位应该是ng/ml、IU/ml、IU/L或PEIU/ml。
如何确定某一方法学是定性还是定量,笔者有一简单方法:打开试剂说明书,找到第一段话便一目了然(完整的试剂说明书在第一段话中,就会描述该试剂盒是作定性/qualitative还是定量/quantitative检测)。
对于“乙肝定量检测有必要性吗”这一问题,在医务工作者中存在两种声音:第一种是乙肝定性已能满足临床需要,乙肝定量没必要了;第二种声音是乙肝定量检测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定量检测极为重要。
乙肝两对半检查乙肝两对半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
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两对半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
而肝功能是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或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其中转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疗需要以肝功能为重要参考指标。
HBV DNA检查是判断如何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传染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DNA越高,传染性越强,也需要同肝功能一起检查。
1、HBsAg-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2、HBsAb-表面抗体: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
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e抗原(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
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e抗体: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能直观提供临床治疗效果的科学数据。
方法采用雅培化学发光免疫技术(chemiflex)对乙肝两对半项目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用雅培化学发光免疫技术(chemiflex)检测两对半结果灵敏度酶标(ELISA)检测要高出近20倍。
大大缩短了乙肝窗口期的检出时间,有利于乙肝的早期治疗。
结论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如再同时加上乙肝HBV-DNA荧光定量PCR测量结果,对乙肝疾病的检出和疗效评估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标签: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临床意义我院血清乙肝两对半定性测定始于1993年,对乙肝的疾病诊断、病程监测、疗效观察及输血员筛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定性检测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及患者的需要。
由于受检测抗原抗体定性結果不是”阳性”就是”阴性”,无法动态观察病情和疗效的变化,不能为临床提供我们需要的信息。
我院内三科引进了乙肝治疗的新方法,使”两对半”的定量测定变为现实,可避开酶标(ELISA)的定性检测。
两对半的定量检测还可以与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测定互补,可以综合了解患者病情与药物疗效。
1 两对半定量检测大大的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雅培化学发光免疫技术(Chemiflex)检测HbsAg灵敏度可达0.1 ng/ml,而酶标(ELISA)检测HBsAg的灵敏度达到2ng/ml酶标就会显示阳性。
1.1急性乙肝早期(Chemiflex)定量能够及时检测出HBsAg,确证HBV感染,几乎能与preS1同时检测,缩短了”窗口期”时间,而酶标检测在乙肝的早期检测中往往HBsAg呈阴性。
1.2慢性乙肝(Chemiflex)定量检测可为正确的判断病情提供有效依据。
1.3一旦病毒发生变异,表达量较低,常规ELISA测不出抗原,而(Chemiflex)定量检测的灵敏度非常高,可以同时检测出HBsAg和HbsAb。
2 以动态观察疗效和病情监测2.1定量分析HBsAg和HbsAb的浓度变化,急性乙肝是否处于恢复期可以预见。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是目前国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
乙肝五项反映乙肝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 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通常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对半”。
乙肝五项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乙肝五项结果只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判断,只能判断体有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有没有抗体。
能够分辨受检者是不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但并不能确诊是乙肝患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或是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其他疾病,例如乙肝后肝硬化,乙肝伴有肝癌等乙肝两对半检查项目1.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原就是过去人们经常说的“澳抗”。
“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它最早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所以称为“澳抗”。
乙肝病毒虽然构造非常简单,但是,它也有一个外壳。
这种外壳,是一种蛋白质,它就是“表面抗原”。
它的出现,标志着有乙肝病毒存在。
所以,如果化验时“表面抗原”阳性,就表示体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侵入了人体,人体就会产生抵抗它的物质。
这种物质也是一种蛋白质,就称为“抗体”。
抗体对人体有保护能力。
人体产生了“表面抗体”,就意味着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抵抗力。
现在许多人接种了“乙肝疫苗”,于是体也会产生“表面抗体”,检查“表面抗体”,也会阳性。
这时,你反而希望“表面抗体”最好是阳性,这就标志你注射的乙肝疫苗,接种成功了,不会再被传染上“乙肝”了。
3.e抗原(HBeAg):e抗原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它可以判定传染性的大小。
如果检查时有e抗原阳性,就表示乙肝病毒在人体复制活跃,血中带毒量大,传染性强。
所以,e抗原阳性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4.e抗体(抗HBe):检查时发现了e抗体,表示乙型肝炎相对好转,给病人带来的是一个好消息。
一、乙肝五项(两对半)简介及临床意义:(1)HBsAg(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蛋白质外壳,HBsAg阳性是机体被HBV感染的标志,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
但HBsAg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如果S基因突变株存在,不能用常规方法检出,可表现为HBsAg (-)的HBV携带者(占3%左右)或肝炎;也有少数低浓度感染者HBsAg (-),原因是血液中HBsAg的含量在常规检测极限之下。
HBsAg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它的出现常伴随HBV存在,间接提示携带者具有传染性),但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HBsAb。
(2)HBsAb(表面抗体)HBsAb阳性提示可能通过预防接种或过去自然感染(隐性或显性感染)产生了对HBV的免疫力。
HBsAb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者可以抵御HBV 的再次侵袭。
一般而言(也并非都如此),HBsAb阴性说明对HBV易感,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3)HBeAg(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程度的标志,阳性时表明HBV复制活跃,提示传染性大。
(4)HBeAb(E抗体)HBeAb阳性在不同组合中有不同的意义。
在“小三阳”组合中,HBeAb 阳性提示HBV复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传染性变小。
(5)HBcAb(核心抗体)HBcAb不是保护性抗体,HBcAb阳性在不同组合中有不同的意义。
在“大三阳”组合中,它是HBV活动性复制的标志之一。
9种常见模式:序号: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1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建议接种疫苗。
2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HBsAb;(2)恢复期HBsAg已消,HBsAb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3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
4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
乙肝五项反映乙肝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 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通常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对半”。
乙肝五项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乙肝五项结果只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判断,只能判断体内有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有没有抗体。
能够分辨受检者是不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但并不能确诊是乙肝患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或是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其他疾病,例如乙肝后肝硬化,乙肝伴有肝癌等乙肝两对半检查项目1.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原就是过去人们经常说的“澳抗”。
“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它最早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所以称为“澳抗”。
乙肝病毒虽然构造非常简单,但是,它也有一个外壳。
这种外壳,是一种蛋白质,它就是“表面抗原”。
它的出现,标志着有乙肝病毒存在。
所以,如果化验时“表面抗原”阳性,就表示体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侵入了人体,人体就会产生抵抗它的物质。
这种物质也是一种蛋白质,就称为“抗体”。
抗体对人体有保护能力。
人体产生了“表面抗体”,就意味着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抵抗力。
现在许多人接种了“乙肝疫苗”,于是体内也会产生“表面抗体”,检查“表面抗体”,也会阳性。
这时,你反而希望“表面抗体”最好是阳性,这就标志你注射的乙肝疫苗,接种成功了,不会再被传染上“乙肝”了。
3.e抗原(HBeAg):e抗原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它可以判定传染性的大小。
如果检查时有e抗原阳性,就表示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血中带毒量大,传染性强。
所以,e抗原阳性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4.e抗体(抗HBe):检查时发现了e抗体,表示乙型肝炎相对好转,给病人带来的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