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2011年高考语文素材文言文翻译知识清单一、命题特点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
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
二、方法点拨1、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2、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翻译的步骤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4、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2(广东卷)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
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2011年⾼考各地语⽂试卷⽂⾔⽂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安徽卷)⼆、(32分)阅读下⾯的⽂⾔⽂,完成4~7题。
万贞⽂先⽣传[清]全祖望贞⽂先⽣万斯同,字季野,鄞⼈也,户部郎泰第⼋⼦。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册,读之甚喜,数⽇⽽毕;⼜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伯兄期年家课,先⽣欲豫焉,伯兄笑⽈:“汝何知?”先⽣答⽈:“观诸兄所造,亦易与⽿。
”伯兄骤闻⽽骇之,⽈:“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义⽬试之,汗漫千⾔,俄顷⽽就。
伯兄⼤惊,持之⽽泣,以告户部⽈:“⼏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失吾⼦。
”是⽇始为先⽣新⾐履,送⼊塾读书。
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则置之絳帐中⾼坐。
先⽣读书五⾏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益之书不必观,⽆益之⽂不必为也,故于书⽆所不读,⽽识其⼤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荐,⼒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徐学⼠元⽂延先⽣往,时史局中征⼠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欲援其例以授之,先⽣请以布⾐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皆送先⽣覆审,先⽣阅毕,谓侍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定,虽其后不尽仍先⽣之旧,⽽要其底本,⾜以⾃为⼀书者也。
先⽣之初⾄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徐侍郎乾学居优,先⽣与之语《丧礼》,乃知先⽣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遍成五礼之书⼆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见,⽽先⽣最闇淡,然⾃王公以⾄下⼠,⽆不呼⽈万先⽣,⽽先⽣与⼈还往,其⾃署只⽈“布⾐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为⼈和平⼤雅,⽽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道死,其孙以赂乞⼊死事之列,先⽣斥⽽退之。
2011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全国卷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答案】C【解析】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点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必出题目,可能全都是“实词”,今年的题目即如此;可能实、虚词都有,也可能只有虚词。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二、阅读下文,完成第3—4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以臣名之名( ) (2)臣故畜牸牛畜( )(3)公诚愚矣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解析] (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解析](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三、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文言文及译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
惧之以罪,则民多轴。
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
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子对曰:“信也者,民信之。
忠也者,民怀之。
严也者,民畏之。
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坚中正外,严也。
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公曰:“民富而以亲,则可以使之乎?”管于对曰:“举财长工,以止民用;陈力尚贤,以劝民知;加刑无苛,以济百姓。
行之无私,则足以容众矣;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
此使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贰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以下是对历届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汇总,以供参考。
一、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翻译原文:(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翻译: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二、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后汉书·吴汉列传》翻译原文:(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翻译: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勇敢凶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三、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秦策》翻译原文:(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翻译: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四、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孔子世家》翻译原文:(1)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经常忧愁。
”五、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原文:(1)晋文公曰:“吾其还也。
”翻译:晋文公说:“我们还是回去吧。
”六、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项羽本纪》翻译原文:(1)项羽曰:“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项羽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就为伟大的事业献身,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就有的吗?”七、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陈涉世家》翻译原文:(1)陈涉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陈涉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八、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原文:(1)太史公曰:“盖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原文与翻译2011年高考四川卷文言文选段及译文【原文】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
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
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
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
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
”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
留之,不可得。
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
”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
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
”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
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
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
因天寒,故坐其中。
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
”始知真为先生矣。
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
”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
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
”止客宿,翼旦,客别。
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
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
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
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
”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
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
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译文】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隐居在万山,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问他问题,没有不知道的。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4三、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
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2009年安徽卷)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2.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2009年广东卷)译文:(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
显然不妥。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
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四、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被动句主要方法是掌握被动句的几种常见情况,并培养自己对这几种情况的敏感程度。
“见”字,它可以独立表示被动,也可以和“于”构成“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3【巩固练习】(一)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
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②,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
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黄冠:道士。
与下文中“方士”同义。
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养民自幼读书,曾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后来因被李自成挟持,才弃家逃到关中,当了道士,又在他人帮助下建造了“复庵”隐居起来。
B.本文围绕复庵来组织材料,先记其庵、其人、其山,再写作者自己“尝一宿其庵”开户东眺的所见、所思、所感。
C.文章写复庵周围环境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范君卓然独立,不与清朝有染的志节的赞扬。
D.作者写到大明朝宫阕山陵“朱颜”已入时,行文之中饱含着对国家败亡的感慨,对民族前途渺茫的悲伤。
[答案]A[解析]范养民未被挟持,被挟持的是“东宫二王”。
2.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分别是什么?答:[答案]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互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类的志节;写介子推是为了通过他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
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文言文及翻译何灌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虽数试其材,而常沮抑之,不假借。
久乃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盗苏延福狡悍,为二边患,灌亲枭其首。
贾胡疃有泉,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知宁化军、丰州,徙熙河都监,见童贯不拜,贯憾焉。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安抚使忌之,劾云板筑未毕而冒赏,夺所迁官,仍再贬秩,罢去。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汉金城、湟中谷斛八钱,今西宁、湟、廓即其地也,汉、唐故渠尚可考。
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童贯用兵西边,灌取古骨龙马进武军,加吉州防御使,改知兰州。
又攻仁多泉城,炮伤足不顾,卒拔城,斩首五百级。
寻改廓州防御使。
宣和初,刘法陷于敌,震武危甚,熙帅刘仲武使灌往救。
灌以众寡不敌,但张虚声骇之,夏人宵遁。
灌恐觇其实,遽反兵,仲武犹奏其逗遛,罢为淮西钤辖。
从平方腊,获贼帅吕师囊,迁同州观察使、浙东都钤辖,改浙西。
童贯北征,檄统制兵马,涿、易平,以知易州,迁宁武军承宣使、燕山路副都总管,又加龙、神卫都指挥使。
夔离不取景州,围蓟州。
贯诿以兵事,即复景城,释蓟围。
郭药师统蕃、汉兵,灌白:“顷年折氏归朝,朝廷别置一司,专部汉兵,至于克行,乃许同营。
1.(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原文见“文言实词”高考试题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奏”(上奏)、“罢”(罢免)、“辈”(人)、“列部”(所部)、“肃清”(严肃清正)。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使”(使者)、“裘帽”(裘皮衣服和帽子)、“复”(又)、“召”(召回)。
请注意,此句翻译最易错处是把“慰劳,赐裘帽”的对象误作“熊鼎”,把句子翻译成“皇上派遣使者慰劳熊鼎,赐给熊鼎裘皮大衣和帽子”;实际上,皇上“遣使慰劳,赐裘帽”是针对朵儿只班的,目的是想先稳住朵儿只班。
【答案】 (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2)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3.(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
走:跑。
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
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
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
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
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
平:平定,治理。
治:治理。
“平治”同义。
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
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
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三国志》)
[注]①太祖:曹操。
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
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
……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
……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
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大学》)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
(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
(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
(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
(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
(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
(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