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4-6 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
- 格式:xls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苏州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是对苏州市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报告。
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经济发展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将对苏州市的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苏州市现状。
2. 经济分析苏州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苏州市的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GDP增长苏州市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的GDP在过去五年中年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2.2 产业结构调整苏州市在过去几年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
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科技城等。
这些产业集群的建设为苏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3 外贸依存度苏州市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大。
苏州市的制造业和出口业占据了苏州市经济的重要地位。
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但苏州市的外贸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出口政策的支持。
3. 人口分析苏州市的人口规模庞大,近年来人口增长迅速。
以下是对苏州市人口情况的分析:3.1 人口规模截至目前,苏州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苏州市的人口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3.2 移民人口比例苏州市的移民人口比例较高。
由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吸纳能力强,许多外来人口选择在苏州市定居。
这些移民人口为苏州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给苏州市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和挑战。
3.3 教育与人才苏州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储备。
苏州大学、东吴大学等知名高校为苏州市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苏州市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为苏州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00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局2001年2月19日2000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也是“九五”时期的最后一年。
面对世纪之交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地区间竞相发展的新态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围绕全年的目标任务,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加强城乡环境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各项改革和发展的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一、经济发展2000年,全市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经济总量上了新台阶,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达到1540.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7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3200美元。
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5:56.2:37.3调整为6:56.4:37.6。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58.27亿元,比上年净增48.89亿元,增长44.7%,是增量最多、增速最快的一年。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以压缩粮棉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生产规模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7:33调整为54:46;养殖业的比重达到48.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农民运销人、经纪人队伍继续扩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优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经营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苏州市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苏州市高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就其发展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苏州市高新区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该区域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拥有2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和机构积极推动了科技创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高新区壮大了经济实力。
近年来,高新区的经济总量和增速稳步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高新区的GDP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高新区的GDP已经超过100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同时,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该区域已发展起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一批优势产业。
高新区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升级,促进了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
此外,高新区还注重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服务的提升。
该区坚持以企业为中心,积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新区的企业创新动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企业入驻和投资。
总的来说,苏州市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善,为高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高新区还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以苏州市高新区为例,它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备受关注,下面我们就来概括和分析苏州市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首先,高新区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
苏州高新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苏州高新区成立于哪一年?A. 1990年B. 1991年C. 1992年D. 1993年答案:C2. 苏州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是什么?A. 重工业B. 轻工业C. 高新技术产业D. 传统农业答案:C3. 苏州高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江苏省的哪个方向?A. 东部B. 南部C. 西部D. 北部答案:A二、填空题4. 苏州高新区的发展战略是“________”,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为动力。
答案: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5. 苏州高新区拥有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为_______。
答案:5个三、简答题6. 请简述苏州高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优势。
答案:苏州高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具有以下政策优势:一是提供人才住房补贴,二是给予人才创业资金支持,三是提供人才子女教育便利,四是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五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策略。
四、论述题7. 论述苏州高新区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苏州高新区通过以下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项目;再次,优化产业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后,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入驻。
考试结束语以上题库仅供参考,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考生在准备考试时,应以官方发布的考试大纲和指南为准,同时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
祝所有考生考试顺利,取得理想成绩!。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081 殷泽敏1 前言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1]。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苏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对于这种“苏州经济模式”,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它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许多潜在危机。
对于这种模式的弊端,需要从产业机构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2.1 苏州经济发展情况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带,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年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2]。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9.75万人,其中市区238.21万人;400多万外来暂住人口,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和36.4,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2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
2000年到2008年,苏州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已经由5.9%降至1.6%,第二产业在2005年经历了一个高峰后有所跌落。
第三产业经历了几次波动,2005年降到31.2%后回升,之后持续上升。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GDP总量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