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12
- 格式:doc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10
化学无机化学学习方法指南在学习无机化学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涉及到大量的元素、反应和化合物,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复杂。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有效的无机化学学习方法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学习前的准备工作1.建立学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天的学习目标和安排,将学习分解成小步骤,逐步攻克难点。
2.掌握基础知识:了解无机化学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前提。
可以通过课本、参考书等多种途径掌握基础概念、元素周期表、离子反应等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习兴趣和动力1.建立联系: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解无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有助于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2.探索实验室:参与实验室活动可以亲身体验无机化学的实践操作,加深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并激发对无机化学的热爱之情。
三、理论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逐步扩大学习的范围。
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含义和实质,注意总结规律和结构性的东西。
2.重视理解:不要只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无机化学的原理和概念。
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实验模拟等方式加深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3.积累例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分析,理解解题思路。
积累例题和解题经验,对于提高解题能力和应对考试非常有帮助。
四、实践学习方法1.创造条件:尽量参与实验室实验和相关实践活动,通过亲自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这可以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学科内涵的认识。
2.做实验记录:在实验中要认真记录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数据,并做好实验报告。
这有助于巩固实验内容,培养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五、合理利用学习资源1.教师指导:及时向老师请教学习中的问题,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和解答,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离子、分子、键、化合价等。
2.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酸、碱、盐、氧化物等。
3. 分析化学方法:重量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4. 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实验与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定仪、光谱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编写要求:1. 每个章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教学方法要合理可行。
3. 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4. 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2课时,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化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八、教学过程1. 理论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实验课: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结构。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实验方法来验证、确定物质的组成、性质和浓度等信息。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为我们深入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特点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实验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无机化学概述无机化学研究的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酸碱盐类等。
无机化学主要关注的是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结构和晶体结构等方面。
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
二、无机化学的实验方法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制备、鉴定和性质测试等。
制备实验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需要的物质,如通过还原反应制备氢气、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制备盐类等。
鉴定实验常常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来判定化合物的存在和性质,如通过铁盐试验来鉴定硫酸盐离子的存在等。
性质测试常采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评估物质的特性,如测量物质的溶解度、导电性、燃烧性等。
三、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化学分析是通过化学反应和仪器仪表方法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或试剂的特异性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如通过还原反应鉴定铁离子的存在等。
定量分析是通过仪器仪表测量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结果,得出物质的含量和浓度等定量信息。
四、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在众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无机化学提供了各种金属和合金的制备方法,用于制造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的材料。
化学分析则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准确地了解材料的组分和含量,进而调整合金中不同元素的比例,达到所需的特殊性能。
在环境保护领域,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可以帮助监测和检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水体中的污染物等,保护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总结: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分支,通过实验方法和仪器仪表来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
大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第一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学科。
它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和应用其他化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1.1 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负电荷平衡原子核的正电荷。
-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化学元素分类表。
它将元素按照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分组,方便研究。
1.2 化学键和离子结构- 化学键: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结构:离子结构是指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组成的化合物的结构。
正离子是失去电子的金属原子或原子团,负离子是获得电子的非金属原子或原子团。
1.3 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是研究过渡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键合关系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学科。
配位化合物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组成,配体通过配位键与中心金属离子结合。
1.4 水溶液中的离子- 水溶液中的离子是指将化合物溶解在水中时形成的离子。
离子在水中可以进行水合反应,影响溶液的性质。
第二章: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学科。
它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等领域。
2.1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物质中所含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成分和性质的方法。
-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物质中某种或若干种成分的含量的方法。
2.2 大气分析- 大气分析是研究大气中气体成分及其浓度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等。
2.3 水分析- 水分析是研究水中各种成分及其浓度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技术包括滴定法、光谱分析等。
2.4 有机分析- 有机分析是研究有机物成分和结构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
第三章:重要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大纲学时:51学分:1.5课程属性:实践课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各类实验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本科石油化工、环境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正确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各种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继化学课程和实验,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和科学态度,逐步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以及处理数据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总课时为51学时。
(按教学计划,17周上课计)实验序号第二部分9101112实验项目名称无机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多媒体教学片仪器的认领和洗涤灯的使用和玻璃加工技术(备选实验)台秤和分析天平的使用(备选实验)试剂的取用和试管操作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氯化钠的提纯化学基本原理的验证及某些物理量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量的测定(备选实验)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备选实验)化学反应速度与活化能(备选实验)学时数19131415161718第四部分192021222324第五部分252627282930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配位化合物(备选实验)无机化合物的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的制备(备选实验)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制备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备选实验)分析化学醋酸总酸度的测定(酸碱滴定)(备选实验)硫酸铜晶体中硫酸铜质量分数的测定(间接碘量法)硫酸亚铁铵中硫酸亚铁铵铁质量分数的测定(高锰酸钾法)硫酸锌中硫酸锌质量分数的测定(配位滴定法)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组分分析(氧化还原滴定法)(备选实验)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综合设计实验生物体中几种元素的定性鉴定(备选实验)由废铁屑制备三氯化铁晶体(备选实验)以废铝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铝(备选实验)从废电池回收锌制备硫酸锌晶体从废电池回收氯化铵和二氧化锰(备选实验)碱式碳酸铜的制备(备选实验)四、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些综合实验,帮助学生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其实验。
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化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而无机化学分析实验,更是化学实验中的基础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培养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实验设计的理解,培养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
现阶段,实验教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教育机构必须改革无机化学分析实验,探索化学实验教育的新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实验教育的发展和新需求,本研究针对此问题,对无机化学分析实验的改革实践作了相关的探讨。
1、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之间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在过去的无机化学实验里,制取实验的有关内容就是只要制备出来产品,排序出来有关数据后,那么,这个实验就顺利完成了它的教学任务,也达至了实验的目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只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直观地加在一起,共同组成无机分析化学实验的这两个实验都就是相对单一制的,加在一起后它们之间没关联,并使之无法综合至一起回去分析实验过程,也无法更全面地深入探讨实验结果。
2、实验内容重复,实验结构单一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实验相对较多,而这些较多的实验中,存有很多过程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我们也必须自学,这就造成了知识点的重复。
比如,某些金属离子的鉴别方法、分析天平的采用和一些电解操作方式技术的实验,它们都在各个环节重复发生,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课时和药品,还减少了自学效率。
3、实验造成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现在的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开支都就是非常大的,很多检验性的实验,大大激化了实验药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学生对于实验药品的`节约没有关意识。
我国环境污染轻微,仅污水灌溉就已对浅层地下水、土壤、作物导致污染和影响,时刻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而实验室对水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
国内实验室通常没废旧意识,实验废弃物通常都未经任何处置而轻易排人上岸,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把实验教学变为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牵涉至的试剂种类很多,甚至很多种都就是有害的,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分析化学课程学习指导一、分析化学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量”的概念的培养。
初学完无机化学的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课程时,对分析化学处理复杂体系化学平衡的方法不易接受。
其主要的问题是,分析化学在处理复杂体系的化学平衡时采用了不同于无机化学的方法。
分析化学在处理复杂体系化学平衡时,根据平衡体系精确的化学计量关系,得到精确的计算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精确式作近似处理。
这个过程体现了分析化学对“量”与“误差”的把握。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当近似到一定的程度时,无论是用无机化学的方法,还是分析化学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分析化学在定量处理复杂平衡体系时,援引了A.Ringbom的副反应系数求条件常数的方法,使化学平衡的处理有了统一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平衡概念和处理方法。
副反应系数是分析化学处理复杂体系化学平衡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在掌握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所讨论体系的主、副反应,进而找出副反应对主反应的影响。
二、容量分析的体系沿用四类滴定分章讲述,即先介绍平衡,再讲滴定曲线、指示剂、误差应用。
学生在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各种化学平衡与滴定分析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方面,其理论与实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分析化学的发展对化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注意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与化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内在的联系。
四、分析化学原理与方法的建立有赖于物理学、数学、电子学、信息科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分析化学的应用也广泛涉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医学、地质、地理等学科。
在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掌握必要的无机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的知识。
建议学生在修完相应的课程后,再选修本课程。
在了解分析化学原理与方法的应用时,要注意结合应用对象的性能特征加以理解。
例如,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无机元素和生物有机分子将采用完全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Inorga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一、简要说明:本课程为我校蜂学、植物保护、中药资源与开发、农学、动科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化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
每年秋季开课,周学时为4。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对其他化学课程和专业课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化学理论,是化学科学的导论。
作为农学类、生物类本科学生化学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及研究方法,一方面为进一步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普遍的化学原理去解决广泛的化学实际问题。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教学方法:以教师授课内容为主要教学材料,参考其他书目,来组织教学内容;以Powerpoint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和习题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部分章节加“*”定为选学或自学内容。
2、成绩评定::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权重为:期末考试(闭卷):60% 出勤:10% 平时作业:10% 半期考试:20%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授课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蒋疆等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5主要参考书:1.《无机及分析化学》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
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无机化学》(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3. 《分析化学》上册(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五、学分和学时分配:本课程共78学时,分上下两学期完成:上学期46学时,下学期32学时,共5学分六.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重点*,难点#,自学△)无机及分析化学I(46学时)绪论(1学时)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11学时)1、目的要求:(1)了解电子的运动特性、测不准原理的意义和电子波粒二象性的统计解释,理解波函数、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掌握量子数的取值规则。
精品课程建设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专业:化学三明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绪论一、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化学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乃至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及其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
使学生热爱化学、会学化学。
二、主要内容1.化学科学的内涵2.化学与社会3.化学的主要分支4.怎样学习化学三、参考文献1.[美]布里斯罗,《化学的今天和明天》,科学出版社,19982.《走近化学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3.《无机化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19934.徐光宪,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中国科学基金》,2002年2期第一部分化学基础理论第一章原子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要求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近似能级图的意义,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写出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学会利用电离势、原子半径等数据,讨论各种元素的某些性质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重点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同期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1道尔顿原子论1-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氢原子光谱2、玻尔理论3、波粒二象性4、德布罗意关系式5、海森堡不确定原理6、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7、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描述8、电子云1-3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电子排布)1、多电子能级2、构造原理1-4元素周期系1-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1、原子半径2、电离能3、电子亲和能4、电负性5、氧化态三、重点和难点:1.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2.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与电子云的钻穿效应3.元素周期系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四、思考题1.原子轨道与玻尔轨道有什么区别?2.如何解释原子光谱的量子化特征?3.波函数与电子云区别何在?4.四个量子数的含义是什么?5.如何用量子数表示波函数?6.如何计算过程Li2+→Li3+ + e- 的能量.?7.为什么N的电离能反常大于O?8.如何解释第二主族元素在同一周期中的反常现象?第二章分子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的区别;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3.定性了解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理论;4.掌握分子间力和氢键的概念,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学习指南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在授课教师的引领或辅助下,强调自主学习、研究,是学习的更高阶段,本课程的学习指南更多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进入、如何开展、如何消化、如何拓展,重点在于培养专业兴趣和思维,通过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练就,拓宽知识视野,为更高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以下将从课程背景出发,按照知识条块,逐块叙及学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课程背景简介从1998年开始,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一化学课程组,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高胜利教授及王尧宇教授为主体,进行了应用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该课程2007年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成果2007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材获得2007年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特色是,既具有基础化学人才的一般特点,又具有鲜明的知识、技术创新特色,因而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科学思维活跃成为本课程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此,本课程进行了两大方面的积极探索:一是将基础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内容有机结合组成新的课程,既较好解决了原有课程知识点相互交叉、重复多的弊病,又便于无机元素教学中渗透定性分析、实验中引入“量”的概念,扩展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是在教材中,努力实践“教材个性化”理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正篇和副篇两部分,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讲授,又有可能满足个性化教育思想,拓宽融入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成果,真正起到了化学导论的作用和目的。
在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和近化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率先提出组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组,史启祯教授主编了第一部将普通化学与化学分析合并的教材,在理科化学系进行新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实践。
本课程设置“正课”和“副课”。
“正课”指以教材“主篇”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包括三个知识模块,见图1。
副篇按“化学原理”和“化学应用”两部分编排,内容上大量吸收了国外一流教材的精彩内容,写法上则顾及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条目精短、文字活泼。
1. 理论和实验的关系无机化学的实验性强,也有自身的理论。
无机化学设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它们是一个整体,是互相补充和完善的,学习中不能偏废。
实验可以加深感性认识,而理论可以加深对感性认识的理解。
免费|考研|资2. 承上启下的关系无机化学课的内容涉及面广,有些内容大家可能接触到,有的后续课程还要学习,但无机化学课既不是简单的重复,又不能代替后续课程,而是根据需要着重于物理意义的理解,并应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来说明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有关无机化学的问题。
3. 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每种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联系起来,并从理论上加以理解是困难的,有的目前也是不可能的。
如h2o2具有热不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和催化分解等性质,这些性质从h2o2的结构是可以解释的,而i2与na2s2o3反应为什么生成na2s4o6,从理论上难以说明,但该反应极为重要,应加以记忆。
4. 一点论和多种处理方法的关系所谓一点论是指物质的客观属性,但客观属性可以用不同的观点解释,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如近代共价键理论就有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而这两种理论中又有多种处理方法,如价键理论中的杂化轨道。
要熟记书本内容,做到理清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一,课前预习。
这一点我相信不少同学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学习结构化学时,我错误的认为这些内容都将像前几章我们学的内容一样,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足够了,所以课前也就没有预习,结果到课上老师讲时,就感觉自己在听天书,老师的思路完全跟不上。
无奈,课后就得拼命的抓紧时间,找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来补救。
但最终效果不佳。
有了这次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每个章节都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也便怡然自得了。
第二,章末总结。
在学完每个章节后,自己找个时间将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和重要的解题思路等都记录下来。
这样,不近可以对本章的知识及时回顾,做到心中有数,又可为期末总复习提供良好的资料。
大一无机及化学分析知识点大一是大学生活中一个新的起点,对于临近科学大类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是必修课程。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之一。
化学分析则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确定的研究。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一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的基础,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性质及电子层结构的规律排列,将元素分为周期和族。
通过学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周期特性和趋势规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等。
此外,周期表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化合价和元素的主要化合物。
2.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共享形成的,可以有单、双、三重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电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形成的,通常出现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而金属键则是由金属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3.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研究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与配位体形成的。
配位体是具有可供给电子对给予中心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如氨、水、氯离子等。
常见的配位数有4、6、8等,配位数可以影响到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配位化学的研究对于理解过渡金属化合物和生物配合物等具有重要意义。
4.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确定样品中的成分和结构特征;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实验测定,确定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
化学分析涉及到各种分析方法和仪器,如红外光谱、质谱和光谱分析等。
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化学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5. 酸碱理论酸碱理论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常用的酸碱理论有Arrhenius酸碱理论、Bronsted-Lowry酸碱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
Arrhenius 酸碱理论是最早的酸碱理论,是指在溶液中产生H+离子的物质为酸,产生OH-离子的物质为碱。
第2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认识化学键的本质;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及其特点;3.掌握离子的特征和离子极化概念;4.掌握价键理论的内容并会用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的特征:会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的分子结构;5.初步认识分子轨道的基本内容和表示方法,掌握第二周期元素的分子轨道特点;6.了解金属键理论,特别是能带理论,会用能带理论解释固体分类;7.认识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本质,会用其解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要点1.化学键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它有三种基本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化学键的强弱不同,其强度可用键能表示,一般约在30 ~ 150kJ·mol-1。
2.离子键理论源于金属与非金属间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化学键类型。
离子键中有正、负离子之分,它们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牢牢结合在一起。
3.离子的特征离子键的强度与离子的电荷、构型和半径有密切关系。
4.离子半径注意离子半径的分类和核间距的概念。
5.晶格能用来描述离子键强度大小的度量,也用来比较离子化合物和晶体的稳定性。
定义为1mol的离子晶体解离为自由气态离子时所吸收的能量。
可由Born-Haber循环根据实验数据间接求出,也可从理论上计算得出。
6.Lewis结构共价键最早被描述为共用电子对,Lewis结构用图形表达这些电子对如何被共用。
这里有一些成对的概念:电子对键又叫共价键,包括共价单键、共价双键、共价重键;给予体原子和接受体原子;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7.形式电荷和氧化数Lewis结构中原子的形式电荷是指电子对被成键原子同等程度地共用时原子所带的电荷;而一个元素的氧化数(它与物种的Lewis结构无关)则指分子中的电子转移到一个原子或从一个原子移走的程度。
8.键的离子性百分率从极性大小的角度,可将非极性共价键(极性最弱,等于零)和离子键(极性最强)看作极性共价键的两个极端。
极性的大小依赖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值。
第12 章s 区元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2. 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3. 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4. 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5. 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6. 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二、要点1. 汞齐(amalgam )又称汞合金,汞的特性之一是能溶解除铁以外的许多金属而生成汞齐。
汞与一种或几种金属形成汞齐时,含汞少时是固体,含汞多时是液体。
天然的有金汞齐,银汞齐,人工制备的有:钠汞齐、钾汞齐、锌汞齐、锡汞齐、铅汞齐等。
2. 熔盐电解法(Molten-salt electrolysis)指以熔融态盐类为原料的电解方法,常用于制备不能由水溶液中制备的金属,如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钍、钽混合稀土金属的生产。
有时为降低熔体的熔点,节省电能,须加入一定量的助熔剂。
3. 热还原法(Thermo-deoxidization)用化学活性较强的金属,将被还原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以制备金属或其合金的方法。
4. 冠醚(Crown ether)分子结构类似皇冠的“大环多醚”。
最常用的有18-冠-6 (如下图中的a)、二环己基-18-冠-6及二苯基18-冠-6等。
冠醚对K+、Na+及其他阳离子有很强的选择性络合,F- ),提K + X- 表示( X=MnO4高了裸阴离子的活性。
冠醚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作“相转移反应的催化剂”。
5.穴醚(Cryptant)分子结构类似地穴的“大环多醚”。
穴醚几乎能够实现对K+和Na+离子的完全分离,选择性可高达105:1。
如下图中的(b) (c)所示。
(a) (b) (c)6. 钠的主要化学反应提要:7. 由氢氧化铍可以制成金属铍及其它化合物:8. 钙的主要化学反应提要:9. 由硫酸钡可制取各种化合物:Ca 33)2Ca(ClO)2BaSO 4CBaCl 22O NaCO 333BaO 2Ba(OH)23H 2O23)2C加热加热·Ba BeSO 44H 2O H 2SO 42Be(NO)34H 2O (NH 42410002Be于蒸发至干·CCl4800BeCl ·NH 4HF 2oo NaO 2+CO+HO 3电解10. 对角线规则(diagonal rule)在周期表的二、三周期中,某一元素的性质和它左上方或右下方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称为对角线规则。
这种相似性比较明显的表现在Li和Mg、Be和Al、B和Si三对元素之间,但C和P以及其它元素之间也存在某些对角线效应。
三、学生自测练习题1. 是非题(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中填“√”,错的填“×”)CaH2便于携带,与水分解放出H2,故野外常用它来制取氢气。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很活泼,因此在自然界中没有它们的游离状态。
()碱金属的熔点、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加而降低,因而碱土金属的熔点沸点也会具有这变化规律。
()碱金属是很强的还原剂,所以碱金属的水溶液也是很强的还原剂。
()碱金属的氢氧化物都是强碱性的。
()氧化数为+2的碱土金属离子,在过量碱性溶液中都是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铍和其同组元素相比,离子半径小,极化作用强,所以形成键具有较多共价性。
()因为氢可以形成H+,所以可以把它划分为碱金属。
()某溶液共存有Na+,K+,Al3+,NO-3,HCO-3和SO-24,并无任何反应发生。
()由Li至Cs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其第一电离能也逐渐增大。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2.1 下列成对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a. Be 和Mgb. Mg和Alc. Li和Bed. Be和Al2.2 下列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a. Lib. Bec. Nad. Mg2.3 下列最稳定的氮化物是: ()a. Li3Nb. Na3Nc. K3Nd. Ba3N22.4 下列水合离子生成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Li+b. Na+c. K+d. Mg2+2.5 下列最稳定的过氧化物是: ()a. Li2O2b.Na2O2c. K2O2d. Rb2O22.6 下列化合物中,键的离子性最小的是: ()a. LiClb. NaClc.KCld. BaCl22.7 下列碳酸盐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 ()a. BaCO3b. CaCO3c. K2d. Na2CO32.8 下列化合物中,在水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a. NaFb. KFc.CaF2d. BaF22.9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用煤气灯加热时分解产物类型不同的一组是: ()a. NaNO3, KNO3b. LiNO3 , NaNO3c. LiNO3, Mg(NO3)2d. Mg(NO3)2 , Cu(NO3)22.10 下列化物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a. LiFb. NaClO4c.KClO4d. K2PtCl62.11 下列化合物中,具有磁性的是: ()a. Na2O2b. SrOc. KO2d.BaO22.12 下列钡盐中,在酸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a. BaCO3b. BaC2O4c. BaCrO4d. BaSO42.13 关于s区元素的性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由于s区元素的电负性小,所以都形成典型的离子型化合物;b. 在s区元素中,Be、Mg因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对水较稳定;c. s区元素的单质都有很强的还原性d. 除Be、Mg外,其他s区元素的硝酸盐或氯酸盐都可做焰火材料。
2.14 关于Mg , Ca , Sr , Ba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单质都可以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物M3N2;b. 单质都易与水、水蒸气反应得到氢气;c. M(HCO3)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MCO3的溶解度;d. 这些元素几乎总是生成+2价离子。
3. 填空题3.1 金属锂应保存在中,金属钠和钾应保存在中。
3.2 在s区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熔点最低的是,密度最小的是,硬度最小的是。
3.3 周期表中,处于斜线位置的B与Si、、性质十分相似,人们习惯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斜线规则”或“对角线规则”。
3.4 在CaCO3, CaSO4, Ca(OH)2, CaCl2 , Ca(HCO3)2五种化合物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3.5 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 萤石;(2) 生石膏;(3) 重晶石;(4) 天青石;(5) 方解石;(6) 光卤石;(7) 智利硝石;(8) 芒硝;(9) 纯碱;(10) 烧碱。
3.6 Be(OH)2与Mg(OH)2性质的最大差异是。
3.7 电解熔盐法制得的金属钠中一般含有少量的,其原因是。
3.8 熔盐电解法生产金属铍时加入NaCl的作用是。
3.9 盛Ba(OH)2的试剂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瓶内出现一层白膜是。
3.10 比较各对化合物溶解度大小:(1) LiF AgF; (2) LiI AgI; (3) NaClO4KClO4;(4) CaCO3Ca (HCO3)2; (5) Li2CO3NaCO3。
3.11 ⅡA族元素中,性质表现特殊的元素是,它与p区元素中的性质极相似,如两者的氯化物都是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3.12 碱土金属的氧化物,从上至下晶格能依次,硬度逐渐,熔点依次。
4.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4.1 在过氧化钠固体上滴加热水。
4.2 将二氧化碳通入过氧化钠。
4.3 将氮化镁投入水中。
4.4 向氯化锂溶液中滴加磷酸氢二钠溶液。
4.5 六水合氯化镁受热分解。
4.6 金属钠和氯化钾共热。
4.7 金属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4.8 用NaH还原四氯化钛。
4.9 将臭氧化钾投入水中。
4.10 将氢化钠投入水中。
5.简答题5.1 市售的NaOH中为什么常含有Na2CO3杂质?如何配制不含Na2CO3杂质的NaOH稀溶液?5.2 钾要比钠活泼,但可以通过下述反应制备金属钾,请解释原因并分析由此制备金属钾是否切实可行。
Na + KCl = NaCl + K5.3举例说明铍与锂的相似性。
5.4举例说明锂与同族的钠、钾元素计化合物的不同点。
5.5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MgCO3,Na2CO3,Ba (NO3)2,AgNO3和CuSO4。
混合物投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将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沉淀可溶于稀盐酸并放出气体。
试判断那些物质肯定存在,哪些物质肯定不存在,并分析原因。
5.6在电炉法炼镁时,要用大量的冷氢气将炉口馏出的蒸气稀释、降温,以得到金属镁粉。
请问能否用空气、氮气、二氧化碳代替氢气作冷却剂?为什么?自测练习题答案1. 是非题1.1 (√) 1.2 (√) 1.3 (×) 1.4 (×) 1.5 (×)1.6 (×) 1.7 (√) 1.8 (√) 1.9 (×) 1.10 (×)2. 选择题2.1 ( d ) 2.2 ( c ) 2.3 ( a ) 2.4 ( c ) 2.5 ( d )2.6 ( a ) 2.7 ( b ) 2.8 ( c ) 2.9 ( b ) 2.10 ( b )2.11 ( c ) 2.12( d ) 2.13( a) 2.14 (b )3. 填空题3.1 液态石蜡,煤油。
3.2 Be, Cs,Li,Cs。
3.3 Be与Al,Li 与Mg。
3.4 CaCO3。
3.5 (1) CaF2,(2) CaSO4·2H2O,(3) BaSO4,(4) SrSO4,(5) CaCO3,(6) KCl·MgCl2·6 H2O,(7) NaNO3,(8) Na2SO4·10H2O,(9) Na2CO3,(10) NaOH。
3.6 Be(OH)2具有两性,即溶于酸又溶于强碱;Mg(OH)2为碱性,只溶于酸。
3.7 金属钙,电解时加入CaCl2助溶剂而有少量的钙电解时析出。
3.8 增加熔盐的导电性。
3.9 BaCO33.10 (1) < , (2) > , (3) > , (4) < , (5) < 。
3.11 Be,Al,共价。
3.12 减小,减小,降低。
4.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4.1 2Na2O2 + 2H2O(热) = 4Na + O24.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4.3 N2 + 6H2O = Mg(OH)2 + 2NH3= Li3PO4 + H+4.4 3Li+ + HPO 244.5 MgCl2•6H2O = Mg(OH)Cl + HCl + 5H2O4.6 Na(s) + K = NaCl + K(g)4.7 Be + 2NaOH + 2H2O = Na2[Be(OH)4] + H24.8 TiCl4 + 4NaH = Ti + 2H2 + NaCl4.9 4KO3 + 2H2O = O2 + 4KOH4.10 2NaH + 2H2O = 2NaOH + H25.简答题5.1 NaOH是由Ca(OH)2溶液与Na2CO3反应而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