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行书怎么写
- 格式:docx
- 大小:17.96 KB
- 文档页数:2
行书书法口诀要领行书的口诀如下:1.笔画口诀。
楷中有动,点画飘逸;笔势连贯,起伏有状;相互照应,行云流水;横竖撇捺,活动有备。
2.字形口诀。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似楷非楷,似草非草;结构如楷,贵在灵动;字形大小,一切随需。
3.笔法口诀。
起笔回锋,也可露锋;提按用笔,笔画鲜活;顿挫笔法,赋予生命;绞转自如,方出线质。
4.用腕口诀。
行笔之要,贵在用腕;腕部要活,字才灵动;僵硬用腕,点画就呆;腕部力量,均在使转。
5.章法口诀。
行书美感,全在布局;字间有距,行间有空;大小疏密,出意即可;精心安排,计白当黑。
行书结构特点:1.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行书的口诀如下: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行书字体最多姿,用笔八法需记清。
横平竖直重心稳,疏密匀称结构精。
点画呼应贵活泼,穿插揖让要有情。
项背分明多变化,运笔轻盈忌僵硬。
硬笔书法行书怎么练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非真非草的书体。
它不仅活泼天真、形式美观,而且结构灵活、多法并存。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硬笔书法行书,希望你们喜欢。
硬笔书法行书欣赏如何习练硬笔书法君不见,诸多终日提笔的朋友,写出来的字依然是章法凌乱不成体统的。
这正是因为他们写字尚未得法,又把不恰当的书写方法重复重复再重复,最终无非是将不恰当的方法,固化成自己的书写陋习而已。
1 书写工具要先写好字,首先还是应该了解清楚你所使用的书写工具的。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硬笔书法书写工具就是钢笔和铅笔了。
其次还有因电脑阅卷普及而流行起来的中性笔,以及书写性能不尽如人意,行将就木的圆珠笔。
接下来,我简单地从这几种的特性入手,比较几种笔的性能和使用上的差异吧。
1.1 铅笔——初学者利器,笔画粗细表现力极强铅笔笔芯主要原料是石墨和粘土。
其中,石墨含量越高的笔芯越软,写出来的字颜色越深;粘土含量越高的笔芯硬度则越大,写出来的字颜色越浅。
根据笔芯材质和书写性能特点作区分,厂商从硬度(H)和黑度(B)两个维度对笔芯进行了分类。
不同类型的笔芯对应的视觉效果如下图:在实际书写中,常用的笔芯则应该是HB、B与2B三种了。
在硬笔书法书写过程中,铅笔的最大特点在于表现力强。
哪怕是同一支铅笔,用力不同,写出来的线条颜色深浅程度也不同。
换句话来说,它除了能够表现出笔画的粗细变化,还能表现出色泽的深浅变化。
因此,铅笔的笔触层次感更强,所能表现的肌理远比其它同类书写工具丰富。
但与之相对的,其缺陷也相当明显。
因为书写过程中,笔迹是通过石墨粘附在纸上所形成的,不能像钢笔一样,写字的时候能把墨吃进纸里。
所以非常容易掉色,不便保存。
在应用铅笔进行书写的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书写效果,建议可以使用水粉纸等表面相对略为粗糙的纸来进行硬笔书法创作,以便充分发挥铅笔的特性。
选择使用自动铅笔,则相当不推荐。
因为木杆铅笔笔尖是锥形的,便于书写时发力,能够把力度灌注于锥尖、即笔尖上;而自动铅笔笔芯是柱形的,笔尖实际上是一个平面,而没有一个真正把力灌注进去的笔尖。
行书书法怎么写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行书书法怎么写?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行书书法怎么写,希望你们喜欢。
行书书法欣赏:行书基本笔法: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基本笔法一、侧笔法行书的侧点多是有断有续,运笔以方便流畅为原则,强调相互呼应和态势。
二、横笔法横画除断画以外多是上连竖画,下连第二横画及点撇。
三、竖笔法行书竖画接近楷书悬针、垂露法,但它按运行去向,出现带钩和曲钩或化成点的姿态,造成顾盼之势。
四、钩笔法行书钩笔有以竖代钩,即竖画收笔时暗中回锋,引而不发。
另外还有:长钩、曲钩、短钩、背抛钩、戈钩、回钩、龙尾钩等等。
长钩往往和撇笔相连,背抛钩同楷书的背抛钩,但行笔时驻、蹲笔时间短;戈钩如同楷书戈钩,但其运笔快,回钩,用于成横势的短捺钩,龙尾钩如同楷书龙尾钩,但其运笔稍快。
五、撇笔法有带钩长撇,收笔时回锋时出锋即成带钩。
长斜撇,是将竖笔斜向撇出。
另有短斜撇、平撇等。
六、提笔法有长提、反提、短提等。
长提多用于才旁(提手旁),收笔时注意和其他笔画呼应。
反提是笔锋落纸后回锋向上斜挑,连接第二笔。
短提多用于土旁或往右反钩,笔势斜而平出。
七、捺笔法有平捺和斜捺。
平捺多用于走字部首的字,斜捺使用多。
平捺又可分平曲捺、平直捺、半围平直捺、短带回钩平直捺等。
平曲捺是最常见的捺笔笔势,运笔时斜曲而平,收笔多用方笔,如同楷书捺笔的笔法。
平直捺,横直而暗带回锋,半围平捺笔如同平直捺,不回锋而是顺锋往上挑。
带回钩平直捺如同平直捺,回锋时出锋。
斜捺分斜捺化点、斜长捺、斜短捺、斜短捺化点等。
斜捺化点中带有暗回锋。
斜长捺指斜度45度角,如楷书捺笔。
行书书法练字技巧大全
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它在流畅性、结构美、美感和艺
术性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练习行书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下是行书
书法练字技巧大全。
一、姿势
1. 手臂和手腕的位置应该是垂直放置的,这样可以让笔尖与纸张
的角度保持一致。
2. 身体的重心应该均匀分布,同时保持清醒和坐姿端正,这样可
以减少手臂和手腕的疲劳。
二、笔
1.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笔,但必须是品质上乘的硬笔或毛笔。
2. 在练笔前,需要把笔头浸泡在水中,以使它变软。
三、线条
1. 在练习时,线条应该保持流畅,用笔应该自如和舒适。
2. 对于线条的粗细,需要适当地调整笔压,以寻找最适合的感觉
和力度。
四、字形
1. 对于字形,首先需要明确每个字的结构、起承转合的规律,以及笔画的编排和要求,确保每个字都是完整的。
2. 在练习时,需要快速写出字形的总体结构,然后进一步理顺每个笔画,并不断加深笔墨的颜色,让字形更加美观。
五、速度
1. 对于速度,初学者需要慢慢来,并不断提高速度。
2. 对于速度的调节,需要根据字形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增减,以确保字形的整齐和美观。
六、节奏
1. 在练字过程中,需要将笔画分成几个部分,并在练习时有适当的停顿,这样可以使字形更加流畅和富有节奏感。
2. 对于节奏的把握,需要多加练习和体会,以找到自己的最佳节奏感。
以上是行书书法练字技巧的大全,仅供参考。
学习⾏书(⾏楷)从哪本碑帖⼊⼿?⾏书可分为⾏楷、⾏草两类,我们习惯上把介于楷书与⾏书之间的字体称为⾏楷。
相对楷书更具有随意性,灵活性,可以说是楷书基础上的简化和快写,⽤笔点画圆转连带、富于变化,字形静中求动,富有灵动的视觉感,书写时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多取顺势,⼀笔带过。
具较强易识、易学特征,是实⽤性很强的书体,⽇常⽣活学习中,在各种字体中应⽤最为⼴泛。
王羲之兰亭序学习书法,不论学习哪⼀种书体,临帖是必不可少的的功课,都要在学习中认真、专注,体察帖中点画笔势,领悟其精妙。
孙过庭《书谱》中有句名⾔:“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即,细⼼观察每个字每个笔画的态势、⾏笔中的提按、点画结构,形状、质感等等基本要素,把握其精准(我的头条号,已对⾃学书法做了相关详解,在此我不重复,有兴趣可以看看)⽶芾《蜀素帖》那练习⾏楷有些什么碑帖可以临习呢?《⾦⽯林·绪论》:“⾏楷如⼆王诸帖之稍真者,⼗当⼋九。
僧怀仁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
” 的确,古⼈为我们的书法艺术留下了⼤量的富贵遗产,被后⼈总结的⼗⼤⾏书名帖就是我们学习的好资料。
除此这外赵孟頫《前后⾚壁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李邕《出师表》等等,我觉得得都是我们临习的好帖,主要还是要你静得下⼼,好好去悟去学。
但我建议对某⼀种字体先集中学习⼀段时间,待消化吸收后,再去临习喜欢的其他碑帖。
圣教序⾏书⼗⼤名帖推荐临习。
1、王羲之《兰亭序》2、颜真卿《祭侄⽂稿》3、苏轼撰诗并书《黄州寒⾷诗帖》4、王珣真迹《伯远帖》5、《⾲花帖》杨凝式书6、《蒙诏帖》柳公权7、《张翰思鲈帖》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传,属于⾏楷,⽆款。
8、⽶芾《蜀素帖》是⽶芾三⼗⼋岁时,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
9、黄庭坚《松风阁》。
10、李建中《⼟母帖》,北宋书法家。
行书基础训练
中国书法艺术始于典型的书体行书。
行书的艺术特点以及其传承及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之久,被中国人民奉为珍宝。
从古至今,多位书法家行书达到了精湛的技艺,他们的作品被世人称赞为中国书法的精粹。
作为书法艺术的根基,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正所谓“画之之先是行”,所以学习书法要从行书开始。
那么,行书
基本训练又有哪些呢?
一、学习行书的正确思想
准备学习行书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思想正确引导,用心去追求大师的化书,然后结合自己的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书路线,不要急功近利,要审定体量,以“真行真慢”的思想去训练行书。
二、学习行书时注意平衡
学习行书的人应该做到把握字形的平衡,在行书的实践过程中,要努力融汇所学书法知识,注意字形的平衡,使每一个字都有明显的上下环绕,重视字的舒展度,注意书道的端庄,不要把个性的表现变得太夸张,从而影响和谐之美。
三、学习行书要结合书法理论
学习行书的人应当是学习传统书法知识,熟练掌握字形结构理论,结合书法规律和审美经验,综合运用所学书法知识,达到行书美感的表达,使行书在书法规律和审美经验中达到精确的表达。
四、持训练
学习行书的人应当每天坚持训练,把每天训练的内容串联起来,积累足够的书法功夫。
同时,也要认真研究行书的精髓,多多参照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努力实现从粗到精的过程,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综上所述,学习行书需要一定的思想引导,充分结合传统书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保持平衡,用心把每天的训练融入书法之中,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行书技艺的精湛。
只有通过坚持训练,才能收获书法艺术的无穷之美。
点法2横法3竖法4撇法5捺法6钩法7挑法8折法9连接笔法.基本用笔(笔法)。
横:①顺锋法(起笔),一、顺着笔的方向,找到发力点,发力,后面(收笔)慢慢出来。
告诉我们:第一根笔毛入纸以后,行笔铺开,到最后一根笔毛缓缓走出,就是从起笔到收笔细微的动作,我们作为刚开始学“二王”行草书的开始阶段要掌握的。
二、顺切法1:笔尖横起下切,切好→往上顶住成S形→铺毫,铺开后行笔时要提着走→收笔时,轻顿回弹。
顺切法2:(笔尖画弧起)→顶纸推锋→铺毫…。
两种不同。
②藏锋法:锋顶着一压(笔),把锋藏着,我们在看到一些不尖的笔画(用的藏锋法起笔);(起笔动作相同)笔锋可能露在外面,这种也叫“藏锋法”;有时候笔尖是藏在里面,前面有不规则的边缘线,也是藏锋法。
8.竖也一样。
① 顺势切笔:最尖的一根笔毛开始缓缓(入纸),顺势。
顺势也有很多种可能:一种是从上往下;一种是横向入纸再往下。
顺势要注意:笔不是直接顺下来,仍需要找一个发力点,再下来,如果我们把起笔位置放大一千倍,会发现会有一个斜切面,是锋入到纸里时,笔顶一下再发力往下走,一定要是这一种。
②藏锋起笔:锋藏住,笔锋往上去再一按,很小的一按→一顶,成S形,铺开下行。
藏锋有什么好处呢?是把“尖”隐藏起来。
时而隐藏时而露出来,这是高手,只会一种不行。
9.怎么从古帖里面看出藏锋和露锋呢?其实很好分辨:露锋是露在外面,露在线条上面;如果是藏锋,就是没露出来,基本是平的。
竖画也是一样,藏锋与露锋的区别一定要明白。
10.行笔,即线条中段,有几种可能:▲切顶以后没有提按,不变方向,很常规,大大方方的普通的一种。
▲切顶以后有提按,有粗细变化。
▲没提按,粗细均匀,力量不变,方向会变化,书法里面是有的。
▲力量和方向均有变化:提起来后方向改变-再改变。
11.把刚才讲的再捋一捋:① 不变方向,直接切顶以后走的,这种走的线分两种:一种是常规的线条,笔压下去后就往后走,粗细比较均匀;另一种是入笔杀纸以后锋拧开,两个的边缘线鼓起来,外拓式,写粗线条时候用的。
毛笔行书书法入门方法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毛笔行书书法入门方法是怎样的?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毛笔行书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行书书法欣赏毛笔行书书法入门行书基本笔法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一、侧笔法行书的侧点多是有断有续,运笔以方便流畅为原则,强调相互呼应和态势。
二、横笔法横画除断画以外多是上连竖画,下连第二横画及点撇。
三、竖笔法行书竖画接近楷书悬针、垂露法,但它按运行去向,出现带钩和曲钩或化成点的姿态,造成顾盼之势。
四、钩笔法行书钩笔有以竖代钩,即竖画收笔时暗中回锋,引而不发。
另外还有:长钩、曲钩、短钩、背抛钩、戈钩、回钩、龙尾钩等等。
长钩往往和撇笔相连,背抛钩同楷书的背抛钩,但行笔时驻、蹲笔时间短;戈钩如同楷书戈钩,但其运笔快,回钩,用于成横势的短捺钩,龙尾钩如同楷书龙尾钩,但其运笔稍快。
五、撇笔法有带钩长撇,收笔时回锋时出锋即成带钩。
长斜撇,是将竖笔斜向撇出。
另有短斜撇、平撇等。
六、提笔法有长提、反提、短提等。
长提多用于才旁(提手旁),收笔时注意和其他笔画呼应。
反提是笔锋落纸后回锋向上斜挑,连接第二笔。
短提多用于土旁或往右反钩,笔势斜而平出。
七、捺笔法有平捺和斜捺。
平捺多用于走字部首的字,斜捺使用多。
平捺又可分平曲捺、平直捺、半围平直捺、短带回钩平直捺等。
平曲捺是最常见的捺笔笔势,运笔时斜曲而平,收笔多用方笔,如同楷书捺笔的笔法。
平直捺,横直而暗带回锋,半围平捺笔如同平直捺,不回锋而是顺锋往上挑。
带回钩平直捺如同平直捺,回锋时出锋。
斜捺分斜捺化点、斜长捺、斜短捺、斜短捺化点等。
斜捺化点中带有暗回锋。
斜长捺指斜度45度角,如楷书捺笔。
怎样写好钢笔行书黑龙江省858农场子弟校张益民行书是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用字体。
一个人能不能写好钢笔字,最终要落实到钢笔行书上。
楷书是行书的基础,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写法。
现在,许多教师和学生写不好钢笔行书,与我国中小学写字教育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我国写字教育内容本应由小学阶段的楷书和初中阶段的行书两部分组成。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小学都能按规定完成楷书写字教学任务。
而到了初中,能按要求开设写字课的学校就寥寥无几了,初中写字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正是师生写字不过关的直接原因。
其实,写好钢笔行书并不难,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掌握楷书向行书转化规律的这把金钥匙。
掌握这把金钥匙不是难事,即便通过自学也可以做到。
一、实用钢笔行书的难度很小在学习钢笔行书之前,我们应该明确这么几个关系,这样就能够树立写好钢笔行书的信心了。
1、“书法”与“写字”的关系。
写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实用性;书法的目的是抒情和欣赏,重艺术性。
写字力求准确、规范、美观、快捷,具有求同性,客观性;书法则讲究含蓄高雅、意境深邃,具有求异性、主观性。
写字力求以最短的时间较少的精力,尽快达到目标;书法则需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其目标也是无止境的。
归根到底,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升华。
实用钢笔行书显然属于“写字”范畴,是有客观规律的,是容易把握的。
2、毛笔字与钢笔字的关系。
有人说要想写好钢笔字,应该先写好毛笔字,毛笔字是钢笔字的基础。
对于“书法”而言这个说法是对的,而实用的“写字”就未必如此了。
毛笔字无论在笔画还是结构上都比钢笔字复杂,用复杂做简单的基础显然不符合逻辑。
老一代人先写毛笔字再写钢笔字是时代造成的(钢笔的普遍实用仅是解放以后的事),并不是练字的必然过程。
现在,许多钢笔字很好的人,他们根本就不会写毛笔字。
3、楷书与行书的关系。
对于“书法”而言,若要使行书耐看、有艺术性,必须打牢楷书基础。
楷书基础越牢,行书就越有神韵。
从这个角度说,楷书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
行书基础知识行书,又称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行书是汉字发展演变的结果,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过渡体,既有楷书的规范和庄重,又有草书的飘逸和韵味。
本文将从行书的起源、特点、书写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行书的基础知识。
一、行书的起源行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魏晋时期。
当时,汉字书写逐渐从篆书过渡到了隶书,书法家为了书写方便和快捷,纷纷尝试着创造一种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这就是行书的雏形。
行书以草书为基础,取其流利和敏捷之处,又借鉴了隶书的规范和庄重之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行书逐渐成为主流字体,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和实际生活中。
二、行书的特点1. 简洁流利:行书的基本构造简洁明了,线条流畅有力,具有一种舒展的韵味。
相较于楷书,行书更加潇洒自如,更加贴近人的书写习惯和表达方式。
2. 规范清晰:行书在流利的同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规范和庄重,字形工整,结构清晰。
相较于草书,行书更注重字形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处较为平滑,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优美的节奏感。
3. 韵味独特: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特点,既具有楷书的庄重稳重,又具有草书的自由潇洒。
行书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感情的传达,字体充满了一种飘逸、曲折的韵味,仿佛笔走龙蛇,舒展有致,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三、行书的书写技巧1. 用笔与用墨:行书的用笔以硬笔或毛笔为主,笔尖要柔软而有弹性,以便于书写出行书的流畅与变化。
用毛笔时,要在适当的时候加墨,控制好墨量的多少,以达到字迹的轻重和墨色的深浅。
2. 构图与结构:行书的构图要合理,结构要清晰,重点部位要突出。
在书写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和上下结构的协调,使字体整体稳定和谐,不显得拥挤或散乱。
3. 用力与放松:行书的字形要求有力有劲,但又不能过于僵硬。
在书写时,要注意用力的恰当与放松的适度,使字迹流畅有力,同时保持一定的柔美和变化。
4. 眼手协调:行书的书写要求眼手协调,眼要随着笔尖的运动保持良好的跟读力,手要准确地把握字形的变化和结构的关系。
行书书法讲解
行书,是书法中的一种书写体式,又称“行草”。
它是隶书中发展的
一种书体,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于唐代时期发展成熟,达到
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楷书之母”。
一、起源
行书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的隶书。
由于隶书工整、简洁、明朗,深受
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隶书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书写风格,
即行书。
二、特点
行书跟楷书一样,笔画平直,结构严谨,但行书结体比较简单,笔画
稍稍宽厚,让人感觉线条比较流畅。
行书书写时,书写的速度非常快,行云流水的感觉非常强烈,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技巧
1. 用笔
行书用笔有两种方法:硬笔和毛笔。
硬笔写行书,以铅笔或钢笔比较
合适。
用毛笔写行书,应该用中毛以上的毛笔,以便表现出行书流畅
的节奏。
2. 体态
行书的体态应该是自然、轻松、舒展的。
因为行书书写速度较快,因
此需要让自己的体态保持松弛,才能把握好笔画的粗细和力度。
3. 准确度
毛笔写行书必须借助速度,主张“以快制慢、以慢为快”,笔画一出
即为,要求准确而有力。
四、欣赏
行书的韵味在于它那独特的风格,有一种潇洒、随意的美感。
行书书
法的作品,多用黑白、墨色为主,所以更具有静态美感。
其书之谣曲,篆之肃穆,草之豁朗,楷之质真,皆有所寄而不失对人格在心灵上的
冲击。
行书是在书写中自带一种魔力的书体,它的笔画虽然简单,但是却意
味着非常深厚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欣赏行书书法,让我们走进回归自然,能够感受到这个古老文化所传递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怎样写好行书行书练字教程第一怎样学好钢笔字》书法课教学常规的要求:1、写字时的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2、选定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法字帖(硬笔书法、毛笔小楷均可)3、执笔:拇指与食指夹住笔杆,其它三个指头辅助运笔,指实掌虚4、教学重点:正确的练字方法,培养学生的看字帖的“鉴赏力”(懂得怎样的字更好,如果吸取别人书写的长处,改正自己书写的不足)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看字帖的“鉴赏力”(就是要多看,多讲,多交流,为学生分析这个字为什么写得好,这个字为什么不好看等)一、钢笔字和钢笔书法的特点钢笔字的艺术效果虽然不像毛笔字那样丰富,但远远胜过铅笔、圆珠笔等其它硬笔因其笔尖富有弹性,写出的笔画同样有粗细、轻重之分,同样能给人以美感钢笔字的美,主要表现在点画线条、字形结构和章法格式上:用笔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点画线条就美;造型注意比例、匀称、平稳、均衡、变化和呼应,字形结构就美;整齐而有变化、多样而又,章法格式就美(这些也是欣赏钢笔书法的原则和标准)钢笔楷书的特点是:用笔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讲究;笔画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停而不断、直而不僵、流畅自然;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型端正、合乎规范钢笔行书则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也就是大家平常所写和所说的连笔字它可以牵丝连带、大小参差、省减笔画、改变笔顺,可以极尽变化之能事,容易写得气势连贯、疏密有致、跌宕起伏,容易表现出艺术效果当然,也就容易写快,从而具有极强的使用性(我们今天所要重点交流的正是行书)二、当代学生的学书现状首先,不良的书写习惯难以纠正长期以来,钢笔字被认为没有太多的规矩可言,似乎可以随意发挥、不加管束于是,不少同学多年来的不良书写习惯已经定型,到大学期间再纠正实在勉为其难比如,好多学生,尤其是一些女生写惯了拘谨的小家子气,往往很难使其开张由此形成的心理定势让那些书法大家和教授也感到难以挽救其次,钢笔字在选择字帖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钢笔书法不像毛笔书法,有权威性的基础字帖这些年来,钢笔字帖如雨后春笋,令人应接不暇,但鱼龙混杂,好坏差别大即使是优秀的范本,也可能因为人们在心理上还不习惯,不善于去评定哪几种可以供初学者使用我跟上百位同学接触过,发现绝大多数人用的是司马东和司马彦的字帖,其实他们的字并不符合实用性标准,也不符合钢笔字的基础理论(王正良、沈鸿根、顾仲安的不错)第三,加强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刻不容缓在以“龙飞凤舞”为美的认识前提下,笔画写的杂乱而无序、造作而不自然,当然审美意识也就极为肤浅相当大一部分同学的楷书基础极差,起码的线条笔画分辨不清他们认为楷书不美,太慢、太板,而草书才是美的写的快,线条无拘无束他们只盯一个无拘无束,却忽略了“草书出了格,神仙认不得”的道理这样没有规律的写草书,其效果恰恰是适得其反,反而练不好字了当然,钢笔字应偏向流利畅快如果过多的追求顿挫、回转就失去钢笔字本身的特色了现在许多钢笔字帖过于追求毛笔韵味,甚至用毛笔技法写钢笔字它写出的不再是钢笔字的线条,而是一个面(面积的面),特别是横画、捺画,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有跟写毛笔字相近的速度才能达到技巧纯熟的老师、书法家达到这一效果尚不轻松,更何况一个初学书法的学生呢而且从实用性看,刻意这样做还有矫揉造作的弊端字好就是人好,在领导心中会默认的赞许你,升职的机会也多。
行书书法的五种写法(漂亮的行书是如何写出来的)行书飘逸洒脱,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草书过于简化,不易被人们认识因此不大实用,目前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是行书和楷书,由于楷书点画要求严格,写起来又慢,所以在实用书写时,往往行书更受欢迎,行书具有楷书的基本间架结构,又有草书的简洁流畅的行笔和线条,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气息,所以很受大众喜欢。
一、省略笔画就是在行书中把一些笔画省略或者合并了。
1、以《兰亭序》中的“和”字为例,“和”中的“禾”是一撇一点,但是在书写中是把这两笔合起来一起写的。
2、“心”最后两个点变成了一笔,这就是行书对楷书的简化。
3、“非”两边是三个横,但是这里把三个横都草化,连在一起变成一个曲线。
4、繁体“历”上面是一个“林”,这里把两个木的横、撇捺都连在一起,把中间的点省略了;下面一个“止”把中间的竖和横变成两个点连在一起。
5、“墨”字的中间把四个点连接起来,变成了一个波状的横,有一种动感的美,增强了线条的韵律感,这也是行书与楷书的区别所在。
二、改变字形字形的线条改变,也是为了更便捷快速的书写。
1、“况”上半部分的“口”省略了,并且改变了竖变成撇,竖弯钩变成了一个短横,而且是两边高中间低的短横。
2、三点水下面两点在行书中一般都是合并连写的,“波”右边的撇变成了短竖,最后的捺变成了长点。
三、疏密对比行书摆脱了楷书长方形的体式,把它强化对比,不像楷书那么静,行书结构显得很有动感。
比如“叙”左紧右松,左边写得很紧很瘦,右边很松,尤其是最后的一捺,一下就放开了,两边形成强烈的反差。
四、气脉贯通每一个独立的字笔画与笔画之间都是相互呼应的,笔意连绵像水流一样,在字中也要气脉贯通。
1、如“能”,基本一笔写完。
2、“承”先写中竖,然后从左向右写一气呵成,笔笔之间相呼应,笔断意连。
行书中不一定要笔笔都相连,那样写出来很乱,字的效果也很俗气,所以该连则连,该断即断。
五、结合草书结构草书结构的引入,对于行书来说有很强的生命力,字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行书笔法及结构标准教程知识简介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用笔五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欹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行书结构特点1、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在中国书法史上,历来以行书为贵。
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
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
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
’《兰亭序》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
王羲之行书基础笔法25项练习要想学好二王笔法,必须从王羲之作品中的基本笔画开始练习,包括基本笔画衍生出的一些笔法。
没点死磕细抠的功夫,还真写不好。
现总结如下,大家可以根据特点有重点地练习。
(一)横法(1)顺锋横“示”、“再”的上横为顺锋横。
顺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提笔折锋右下;向左回锋收笔。
(2)逆锋横“甚”、“不”二字的横为逆风横。
搭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折锋右下;向左回锋收笔。
(3)下折横“二”、“百”二字的上横为下折横。
顺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稍顿;折笔向左下出锋收笔。
(4)上挑横“未”“来”二字的下横为上挑横:逆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折锋向左上提笔出锋收笔。
(二)竖法(1)悬针竖“平”、“军”二字的中竖为悬针竖。
逆锋起笔;转笔向下中锋行笔;边提边慢慢出锋收笔,力至笔尖。
(2)左上挑竖“同”字左竖与“报”字右竖为左上挑竖。
顺锋起笔;中锋向下行笔;至尽处向左上微微挑起。
(3)右上挑竖“快”字左竖与“取”字右竖为右上挑竖。
逆锋起笔;铺毫向下中锋收笔;至尽处稍停,转笔向右上挑出。
(三)撇法(1)短撇“近”、“白”二字上撇为短撇。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下;顿笔后转笔向左下行;边行边提,快速撇出。
(2)斜撇“次”、“降”二字之撇为出锋斜撇。
顺锋起笔;中锋向左下行;边行边提,渐渐撇出,力至撇尖。
(3)竖撇“月”、“胜”二字之撇为竖撇。
顺锋起笔;中锋下行;快至尽处稍向左行,调整笔锋向左上用力撇出。
(四)捺法(1)平捺“迟”、“莲”二字之捺为平捺。
逆锋起笔;折锋向下微顿,向右下徐徐行笔;顿笔蓄势;乘势向右边行边提笔出锋。
(2)斜捺“奉”、“天”二字之捺为斜捺。
顺锋起笔,与撇尖接;中锋向右下行笔;至尽处稍提,出锋收笔。
(3)带钩捺“塞”、“墓”二字之捺为带钩捺,顺锋起笔;向右中锋行笔;至尽处稍提,转锋向左出锋收笔。
(五)点法(1)斜点“忘”、“信”二字上点为藏锋斜点。
顺锋起笔;向右下稍行;至尽处提笔回锋收笔。
1.行书的要点是什么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笔法方面: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使之方.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注意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尤其是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讨好了.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视的. 选帖与临摹方面:有的朋友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练习字则不应如此.因为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应取的态度.为什么要练呢?肯定是认识到自己有不足。
学书法行书怎么写
学书法行书欣赏:
学书法行书1
学书法行书2
学书法行书3
行书的起源传说: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
草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
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
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