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选出、举例、列举、熟记、读准、复述、写
下、会写、识别、学会等
2、理解: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使用、区分、判断、收
集、整理、提供、估计等
3、应用: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证明、评价、解
决、撰写、应用、辩护等
技能:
1、技能:讲述、表达、阅读、复述、写出、倾听、观察、诵读、推
想、想象、扩写、改写、收集、笔算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解决、参与、安装等
3、迁移:联系、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寻找、交流、合作、分享、访问、体验、接触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应:遵守、认可、喜欢、体会、敢于、欣赏、品味、关心、克
服、支持等
2、领悟:养成、树立、领悟、坚持、具有、热爱、追求、确立、建
立等
亳城一中教导处
2009年2月11日。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教学目标行为动词是教学中用来明确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预期应展现出的行为动作或能力的动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1. 掌握(master): 学生能熟练地理解、应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
例句: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单词拼写和发音。
2. 理解(understand): 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原理和逻辑。
例句: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加法和减法的基本原理。
3. 解释(explain): 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解释所学的概念、事实或原理。
例句:学生能够解释地球是如何绕太阳运行的。
4. 应用(apply):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例句: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 分析(analyze): 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估所学知识、信息或观点,并提出合理的论证或结论。
例句:学生能够分析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6. 创造(create): 学生能够创造新的想法、观点、作品或解决方案。
例句:学生能够创造一个原创的故事。
7. 评价(evaluate): 学生能够评价和判定所学的知识、信息或观点的优劣,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改进方案。
例句:学生能够评价一种产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8. 讨论(discuss): 学生能够以开放性和合作性的方式讨论和交流所学的知识、观点或问题。
例句:学生能够就一个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9. 质疑(question): 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挑战或怀疑,并能够寻找答案或解决方法。
例句:学生能够质疑一个科学实验的结果,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10. 比较(compare): 学生能够比较和对比不同的事物、观点或解决方法,并发现它们的异同和优劣。
例句: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来确定,以确保目标的明确和具体性。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举例语文数学知识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知道、写下、熟记。
理解、提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等。
评价、设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等。
认识、计算、会用、识别、说出、了解、辨认、描述等。
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
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等技能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等。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沟通、组织等。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感悟、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等。
教学目标表达时常用动词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1.认知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
度.。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
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1.认知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迁移水平:
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复制水平:
按照教师的提示重复某项活动;
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复制某项作品、产品或某种操作活动;
按教师指令或提示,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任务等。
创作水平:
按照提示,从事某种较复杂的创作;
按照自己的思想和可得到的资源,完成某种任务;
利用多种技能创作某种产品。
从事、做、说、画、写、表演、模仿、表达、展示、复述等。
设计、制作、描绘、涂染、折叠、编织、雕塑、拓印、收藏、表演、编导、编写、谱。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
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
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
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
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
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
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
(推荐)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在教育领域,教学目标是课程或项目的核心,它描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标准或成果。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
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需要使用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1.知识目标:•识别:学生能够识别、记住所学的重要概念、原理或事实。
•回忆:学生能够回忆所学的重要信息或细节。
•描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所学的概念、原理或过程。
•列举:学生能够列举出所学的概念、原理或事实的例子。
•说明: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解释所学的概念、原理或过程。
2.技能目标:•模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的示范或样例进行操作。
•练习:学生能够反复练习所学技能,以达到熟练程度。
•执行: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技能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应用:学生能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领域。
•评估:学生能够对所学技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3.情感目标:•接受:学生对所学内容或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
•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或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关注。
•喜欢:学生对所学内容或活动产生强烈的喜好和偏好。
•欣赏:学生对所学内容或活动中的美、艺术价值或文化内涵产生认同和欣赏。
•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到所学的活动或项目中,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这些行为动词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地表述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这些动词也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使用这些行为动词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选择。
课程目标的描述-使用行为动词
*了解/理解知识:找出、辨认、命名、标示、排列、选择、列题纲、阐述、说/
答出具体事实,名称、地点、事件等;
*运用知识和发展技能:读懂,询问,描述,讲述,举例说明、做计划、表演,
展示,说明,推测,想像,创造,表达个人见解,写出,改编…
*发展认知和思维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知道为什么,区分,分类、比较、归纳与
概括、举例、推理、判断等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何种情感、态度,尝试运用何种策略
*学生能够运用本课所学新词汇和结构,通过什么方式或运用何种策略做什么事
情。
课堂内容安排注意:教学是基于主题和内容\语境\语言的教学.
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可实现,可操作,可检验的.就是说每个目标的制定,都有相应的教学实施过程在教学流程中.
例如: 二年级Ann’s family. Lesson 1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图片、教学课件的帮助下听懂、读懂本单元的故事。
2)能认读单词me,并能借助图片理解词义。
3)能分角色朗读故事。
4)能初步运用句型This is my …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整体故事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观察、描述等方式,师生共同构建故事,达到理解故事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1)
2) 通过模仿读、自己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进一步体验、理解语言。
(知识与技能目标2、3)
3) 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语言。
(知识与技能目标4)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介绍自己的家人,向学生进行爱家人的情感教育。
有不清楚的内容,我愿意和您共同研讨.。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读永吉县口前镇第二小学张库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
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
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
例如: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
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
例如: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
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
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
例如: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
(转换)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
(转换)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
(转换)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
(推断)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
(推断)(二)能力目标“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
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动词如:完成、模仿、操作、熟练操作、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灵活应用、测量、计算等。
例如:根据实验讲义,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