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
- 格式:ppt
- 大小:785.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七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三、POPs判定基准: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定基准,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所推荐的判定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 d,在底泥中为360 d,在土壤中为360 d;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气压在0.01~1 kPa;4.判定在偏远的极地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10 ng/L。
四、POPs的基本性质:1.持久性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环境中不宜被分解,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时间。
半衰期:污染物挥发到其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2.半挥发性半挥发性使POPs能发生远距离迁移,但不能永久停留在大气中,最终沉降到地面。
饱和蒸气压和亨利常数。
3.生物富积性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它们在水生生物内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因子(BCF):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生物组织内的浓度与水中浓度之比。
它是估算水生生物富集化学物质能力的一个量度。
鱼作为有效的标准测试物。
KOW、SW、KOC、Kd。
4.高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
POPs进入生物体后,其毒性作用大致分为两种:⑴来自POPs本身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毒性,其毒性作用相当于物质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欧盟pops管控物质清单-回复标题:欧盟Pops管控物质清单:深度解析与影响一、引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积累性和远距离迁移能力的有毒化学物质。
由于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全球范围内的POPs管控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欧盟作为全球环保行动的领导者,对其境内POPs的管控尤为严格。
本文将详细解读欧盟POPs管控物质清单,并探讨其对环保工作的影响。
二、欧盟POPs管控物质清单概述欧盟POPs管控物质清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斯德哥尔摩公约列管物质:根据《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欧盟对包括多氯联苯(PCBs)、滴滴涕(DDT)、六氯苯(HCB)、灭蚁灵(Mirex)等在内的23种物质进行严格管控。
2. 限制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有害物质指令(RoHS):该指令限制了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其中包括一些POPs,如多溴联苯醚(PBDEs)和多氯联苯(PCBs)。
3. 关于报废车辆指令(ELV):该指令要求减少报废车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排放,其中也包括一些POPs。
4. 其他欧盟法规:例如,欧盟reach法规中也对一些POPs进行了管控。
三、欧盟POPs管控物质清单的具体内容1. 斯德哥尔摩公约列管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并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徙等方式远距离传输。
2. RoHS指令中的POPs:该指令主要针对电气和电子设备中的有害物质,包括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醚(PBDEs)和多氯联苯(PCBs)等。
这些物质在设备废弃后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3. ELV指令中的POPs:该指令关注的是汽车报废过程中的有害物质排放,包括汽油中的含铅化合物、制动液中的多氯联苯、轮胎磨损产生的纳米颗粒物等。
UNEP规定:12种《关于远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
从下列来源无意生成或排放
(a) 在露天场地焚化废物,包括填埋场地的焚化;
POPs的危害
z对生殖和发育的危害: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率下
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
z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
英国的一项调
查报告说,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
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
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
z致癌、致畸、致突变
2004年3月初在英国西南部发现的三头六腿青蛙
日本卡内米油事件海豹:人类未来的命运?
全球分布
z全球蒸馏效应:
解释POPs从热、温带地区向寒冷地区迁移的现象。
z蚂蚱跳效应:时间尺度:天。
什么是POPs和POPs公约?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此公约的成功签署,被认为是继《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之后,国际社会在有毒化学品管理控制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 dozen)”。
其中不仅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万鸟齐喑”景象的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具体包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六氯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有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省两度造成重大环境公害-“日本米糠油事件”和“台湾油症事件”的元凶多氯联苯;还有在1999年曾在欧洲引起鸡肉污染事件轩然大波、直接导致比利时内阁集体下台的二恶英类。
目前,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截止2006年6月底,已有151个国家或区域组织签署了POPs公约,公约已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在全球生效。
中国是POPs公约的正式缔约方,是2001年5月23日首批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
2004年11月11日,公约已正式对中国生效。
中国政府已建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POPs履约协调机制,并已在机构建设、能力加强、技术示范、公众意识加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履约工作。
国家环保总局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公室为该协调机制的日常办事机构。
摘引自:《中国环境报》200 复合材料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那些?答: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把这些毒性放大到了7万倍。
1.国际POPs公约首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为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和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三类。
第一类——杀虫剂:⑴艾氏剂(aldrin):施于土壤中,用于清除白蚁、蚱蜢、南瓜十二星叶甲和其他昆虫。
1949年开始生产,已被72个国家禁止,10个国家限制。
⑵氯丹(chlordane):控制白蚁和火蚁,作为广谱杀虫剂用于各种作物和居民区草坪中,1945年开始生产,已被57个国家禁止,17个国家限制。
⑶滴滴涕(DDT):曾用作农药杀虫剂,但目前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的疾病,1942年开始生产,已被65个国家禁止,26个国家限制。
⑷狄氏剂(dieldrin):用来控制白蚁、纺织品害虫,防治热带蚊蝇传播疾病,部分用于农业,产生于1948年,被67个国家禁止,9个国家限制。
⑸异狄氏剂(endrin):喷洒棉花和谷物等作物叶片杀虫剂,也用于控制啮齿动物,1951年开始生产,已被67个国家禁止,9个国家限制。
⑹七氯:用来杀灭火蚁、白蚁、蚱蜢、作物病虫害以及传播疾病的蚊蝇等带菌媒介,1948年开始生产,已被59个国家禁止,11个国家限制。
⑺六氯代苯(HCB):首先用于处理种子,是粮食作物的杀真菌剂,已被59个国家禁止,9个国家限制。
⑻灭蚁灵(mirex):用于杀灭火蚁、白蚁以及其他蚂蚁,已被52个国家禁止,10个国家限制。
⑼毒杀芬(toxaphene):棉花、谷类、水果、坚果和蔬菜杀虫剂,1948年开始生产,已被57个国家禁止,12个国家限制[2]。
第二类——工业化学品:包括多氯联苯(PCBs)和六氯苯(HCB)。
⑴ PCBs:用作电器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充液高压电缆和荧光照明整流以及油漆和塑料中,是一种热交流介质⑵HCB:化工生产的中间体[2-4]。
中国政府于2001年5月23日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4年6月25日做出了批准《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决定,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在中国正式生效。
公约附件中规定首批受控的12种POPs包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七氯、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滴滴涕、多氯联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自2006年起组织开展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状况调查项目,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全国二噁英类排放源监测调查任务。
该项目由重点实验室田洪海博士主持,主要内容为在全国二噁英类排放源企业和设施调查的基础上,筛选重点行业的典型设施进行二噁英类排放监测,推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二噁英类排放因子,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二噁英类削减控制对策和战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目前已经完成了“危险废物处理设施二噁英类排放监测调查”、“钢铁行业二噁英类排放监测调查”、“水泥窑及火化机行业二噁英类排放监测调查”等几个子项目。
①危险废物处理设施二噁英类排放监测调查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设施是二噁英类的主要排放源,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该行业的排放标准,该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设施进行二噁英类排放监测,同时采集排放源周边的土壤进行分析测试。
调查对象遍及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江苏、广东六省十一市,被调查的设施包含不同炉型和不同尾气净化工艺,焚烧对象涉及医疗废物、矿物油类、染料涂料类、有机树脂、卤代有机溶剂、农药类、废乳化液类、有机氢化物等各类危险废物。
该调查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设施不同炉型、处理能力范围以及尾气净化工艺,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该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设施二噁英类排放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测算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危险废物焚烧的排放因子。
②钢铁行业二噁英类排放监测调查钢铁冶炼行业也是产生二噁英类的一个重要排放源,该项目选择能够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主流生产工艺(铁矿石烧结和电弧炉炼钢工艺)设施进行二噁英类排放监测,针对大中型钢铁企业特别是国内前十大企业进行调查,兼顾规模较小的设施。
什么是POPs和POPs公约?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此公约的成功签署,被认为是继《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之后,国际社会在有毒化学品管理控制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 dozen)”。
其中不仅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万鸟齐喑”景象的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具体包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六氯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有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省两度造成重大环境公害-“日本米糠油事件”和“台湾油症事件”的元凶多氯联苯;还有在1999年曾在欧洲引起鸡肉污染事件轩然大波、直接导致比利时内阁集体下台的二恶英类。
目前,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截止2006年6月底,已有151个国家或区域组织签署了POPs公约,公约已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在全球生效。
中国是POPs公约的正式缔约方,是2001年5月23日首批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
2004年11月11日,公约已正式对中国生效。
中国政府已建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POPs履约协调机制,并已在机构建设、能力加强、技术示范、公众意识加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履约工作。
国家环保总局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公室为该协调机制的日常办事机构。
摘引自:《中国环境报》200 复合材料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那些?答: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pops法规附件i限制
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理解您想了解Pops法规附件I的限制。
Pops是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具有持久存在、远距离传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引起毒性的特点。
Pops法规附件I是指《持
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管理条例》中列出的受限制或禁止的物质清单。
这些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滴滴涕、松节油和多
氯二苯基乙烷等。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Pops法规附件I的限制是为了保护环
境和人类健康。
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因
此限制它们的使用和排放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的神
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造成损害,还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严
重疾病。
同时,它们在环境中的长期存在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
从产业和经济的角度来看,Pops法规附件I的限制可能会对相
关行业产生影响。
那些生产或使用受限物质的企业可能需要调整生
产工艺或寻找替代品,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和技术压力。
但与
此同时,这也会促使企业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和
应用,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Pops法规附件I的限制是出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考虑,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对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限制举措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积
极的意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机制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被排入自然环境中。
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POPs具有高度稳定性和难降解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POPs主要分为两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持久性、生物富集毒性有机污染物。
典型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s)、有机氯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和多溴联苯醚(PBDEs)等。
这些有机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积累和转移至食物链的高级消费者,最终对环境和生物造成危害。
为了有效地治理和减少POPs的危害,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POPs的生物降解机制。
生物降解是指通过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和其他生物途径来分解和转化POPs,从而达到降解和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POPs的生物降解机制涉及多种过程,包括生物降解途径、降解产物生成和降解受体的参与等。
最常见的生物降解途径包括微生物酶的参与以及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例如,细菌中广泛存在的细菌群通过特定的酶降解POPs,如PCBs的降解就依赖于细菌中的多氯联苯脱氯酶。
此外,POPs的生物降解过程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降解产物。
这些产物可能比原有的毒性物质更具活性,也可能具有较低的毒性。
因此,研究POPs的降解产物是了解其生物降解机制的重要方面。
通过分析降解产物,研究人员可以评估POPs降解途径中的不同环节,进一步优化降解效率。
此外,降解受体的参与也是POPs生物降解机制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降解受体是指POPs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参与的分子或细胞结构。
通过研究降解受体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理解POPs降解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为降解效率的提高提供指导。
在POPs的生物降解机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由于POPs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POPs的生物降解机制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如环境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