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4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难点: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读他的诗作,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有一个衣衫褴褛、沉郁寡欢、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真情诉说。
但是,今天学习的这首创作于青年时代的诗作,我们就会看到另一面的杜甫,一个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满腔抱负、满腔豪气的杜甫。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 (fú)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3)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某某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杜甫三首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背诵这三首诗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教学过程:《王越》1。
介绍杜甫25岁时,他的父亲杜宪被任命为山东兖州司马。
他利用做母亲的机会周游山东。
这首诗是当时写的。
“安史之乱”后,我们读杜甫的诗时,常常会觉得他是一个郁郁寡欢的老人。
然而,读这首歌感觉完全不同。
他的雄心和英雄精神会让你深深感动。
2,读、说、问1.整体感知问:这首诗的题目是《王越》。
可以看出,作者没有登上泰山。
诗中的每一句都写着“希望”这个词,但是希望的角度是不同的,从远到近,从空到实。
试着将两个句子分组,看看“看”的角度有多不同。
2。
一句接一句地解释(根据:这首诗不是一首普通的诗,不能用“翰林”和“竟林”等名字。
)“代宗”问:“符”是虚词。
第一句只意味着“如何”(how)。
试着比较一下“代宗如何”和“泰山多么雄伟的景象!”?(加上“丈夫”,惊讶和钦佩的感觉更加清晰和强烈)泰山北有齐,南有鲁。
“绿色”是指泰山的颜色,意思是“完成”整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无论从北方还是南方,泰山都是无尽的诗人这样写作有什么用?(形容泰山非常高而且很远)“事故”两句问:“沈绣”指的是英雄精神,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
试着联系前面的句子,说出它的意思。
(泰山如此之高,它是天地之间灵魂聚集的结果。
)“阴阳”是什么意思?(根据笔记回答,然后补充说:前面是杨的山,阳光是第一位的,所以很容易知道;山上阴沉沉的,看不见太阳,所以很容易晕过去。
这是形容泰山高如天堂。
“清胸”总的想法已在评注中指出。
问:这两句诗是诗人王跃看到的。
试着详细描述它们(泰山中天门上出现的云,或高或低,所以它们被称为“层云”;鸟类也出没于山谷,必须睁着眼睛才能看到它们。
诗人感觉如何?(渴望,渴望登机(摘自下面两句话“将当”两句极高,极高,指玉帝问:诗人此刻仍在山脚下,但他可以“一目了然”。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感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古文学习,对一般古诗文内容含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况且学习文言文难免会有点枯燥。
另外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的社会相离太远,这就给学生感悟诗歌造成一定的障碍。
所以本节课我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通过现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去理解、感悟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望。
对,就是望。
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人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
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2.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预设示例:——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高大巍峨的。
——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是很神奇秀丽的。
——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小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形态,而且赞美了泰山的神韵。
泰山是高大的,泰山是伟大的。
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
写出了一座形神兼备的泰山。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下面问题。
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走进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预习检测: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四、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望岳》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句大家都早就听过,甚至有的同学经常用它来喻指自己的远大抱负。
那么,你知道它是谁的诗句吗?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出如此满怀豪情的诗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早期的代表作品一--《望岳》。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离开四川漂泊两湖,在湖南病逝。
作品有《杜工部集》。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l 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
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N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3. 文体常识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望岳》阅读赏析(一)朗读诗歌,理解内容1. 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
岱宗夫如何()决眦入归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10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3)会当凌绝顶(4)浑欲不胜簪(5)荡胸生曾云3. 多种形式地朗读。
(1) 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3 )同位互读,相互点评。
25杜甫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他的诗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内容,这些在他的“三吏”“三别”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转入课文的学习,要求解决: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的大致内容,以及生字词、诗的结撰手法。
(板书1、2) 3.讲解诗的艺术特色: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词”,“致词”中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最终的结果。
在叙事之中又带有抒情色彩,在整件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处处都有诗人在。
结尾处以“独与老翁别”结束,表达了作者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4.要求学生背诵(重点)此诗。
5.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1.看课文注释,认真阅读这首诗。
2.对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解决生字词的障碍并理解诗的内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3.认真体会这首诗中所包含的社会时代内容,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态度。
4.背诵这首诗。
5.做练习。
板书设计
1.字词
吏 逾 一何 前致词 戍 偷生 老妪 幽咽
2.行文思路
教学探讨
1.本课所选三首诗皆为杜甫所作,要求对作者生平作相应介绍。
介绍的内容要紧扣学习这三首诗的需要:按年代顺序介绍,突出重点,主讲安史之乱以后的经历。
2.三首诗均要求当场背诵,教师应在这方面加以指点。
3.引导学生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抓住关键词来描摹当时的情状,激活学生的想像,指导学生潜心涵咏。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感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古文学习,对一般古诗文内容含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况且学习文言文难免会有点枯燥。
另外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的社会相离太远,这就给学生感悟诗歌造成一定的障碍。
所以本节课我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通过现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去理解、感悟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望。
对,就是望。
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人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
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2.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预设示例:——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高大巍峨的。
——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是很神奇秀丽的。
——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小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形态,而且赞美了泰山的神韵。
泰山是高大的,泰山是伟大的。
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
写出了一座形神兼备的泰山。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下面问题。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重
点
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难
点
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1、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个
案
补
充
3、小竞赛:三首诗的阅读
质疑交流1.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 说说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3. “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个
案
补
充
4.杜甫的三首诗的写作背景与内容的不同点?
达标训练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2.《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3.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板书设计《望岳》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春望》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石壕吏》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