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北方地区
- 格式:ppt
- 大小:5.71 MB
- 文档页数:46
气候类型一、单项选择题下表是我国北方几个城市气温日较差平均状况。
读表回答1~2题。
1.A.受海洋影响较大B.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C.大陆性较强D.太阳高度日变化在全国最大2.西安与太原相比,日温差≥15 ℃的日数相差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高度的变化B.纬度高低C.离海远近D.雨日数量和下垫面性质解析:1.C 2.D第1题,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最大日温差都比较大,说明大陆性较强。
故选C。
第2题,西安与太原的地理位置相近,太阳高度、纬度高低、离海远近都差不多,故两地日温差≥15 ℃日数相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雨日数量和下垫面性质。
故选D。
读大不列颠岛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地形分布图,完成下题。
3.对该岛降水特征及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B.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C.降水受西风带影响所致D.地形对降水起决定性影响解析:选C读图可知,大不列颠岛位于欧洲西部,常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特征全年温和多雨,季节分配均匀;降水主要受西风带影响所致,降水西部多东部少;地形对降水不起决定性影响。
(2019·盐城中学模拟)如图为2018年5月31日12时部分地区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完成4~5题。
4.杭州与拉萨的气温可能相差()A.18 ℃B.20 ℃C.22 ℃D.24 ℃5.导致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D.地形起伏解析:4.B 5.D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杭州的平均气温约为27 ℃,拉萨约为6~9 ℃之间,两地气温差18~21 ℃之间,所以可能相差20 ℃。
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两地纬度相当,导致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
(2019·镇江一模)下图为某条东西走向山脉局部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题。
6.关于M坡与N坡叙述正确的是()A.M坡为阳坡、夏季背风坡B.M坡为阴坡、冬季背风坡C.N坡为阴坡、冬季迎风坡D.N坡为阳坡、夏季迎风坡解析:选D据图分析可知,同海拔地区,无论是1月均温还是7月均温,N坡均高于M坡,说明N坡为阳坡;该山脉7月均温高于1月,为夏季,夏季(7月)N坡降水量高于M 坡,为迎风坡。
高考一轮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训练题一、单选题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两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是A .①平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 .①平原土壤肥沃,②平原土壤贫瘠C .①平原不能发展水稻生产,②平原甜菜种植业发达D .①平原石油资源丰富,②平原矿产资源贫乏2.①②两平原适应地理环境的区域发展方向是A .①平原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B .①平原西部发展成为商品粮基地C .②平原利用交通条件发展起发达的商贸业D .②平原侧重发展轻工业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富饶的宝岛。
台湾是世界著名的“水果之乡”,当地水果品种繁 多。
下图为台湾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水果分布特征最能反映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A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 .由山麓向山顶的垂直分异D .非地带性分异4.台湾有“东方盐库”的美誉,与高雄附近的盐场无关的要素是A .东南信风的背风坡B .沿海地势低平,沙滩广布C .气温高,蒸发多D .晴天多,降水少下图示意杭州市1987年和2008年城市形态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相提寓磨叶妹水用香触茶森5.下列美誉或称号不属于杭州的是A. “鱼米之乡”B. “丝绸之府”C. “人间天堂”D. “天府之国” 6.甲铁路线对杭州市的主要影响是A.直接促进钱塘江南岸的发展B.加强杭州与外界联系C.完善了杭州的市内交通D.引起铁路沿线房价的上涨7.与1987年相比,2008年杭州市城市形态的变化为A.城市用地面积充足,相对均衡的向四周发展B.西湖西面和南面发展较慢,主要为保护西湖的旅游环境C.钱塘江南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D.钱塘江水运便利,城市沿江发展迅速雷州半岛每年平均有90多天可听到雷声。
读雷州半岛简图,回答8—10题。
8.雷州半岛多雷雨天气的原因是A.三面临海,水汽充沛,对流旺盛B.地势低平,多冷锋活动C.受地形抬升影响,多地形雨D.位于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9.雷州半岛多雷雨天气的月份是A. 12 月一次年4 月B. 5—9 月C. 7—11 月D. 8-12 月10.在雷州半岛徐闻县东部此起彼伏的丘陵山坡上,菠萝分布广泛,是中国名副其实的“菠萝的海”。
[最新考纲]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差[思维导图]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考纲解读]1.掌握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2.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认识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考点一北方地区1.概况(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图中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3)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区属于湿润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4)农业: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5)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胜利油田,g大庆油田。
(6)工业: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主体工业--g石油工业、h机械制造工业.(7)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8)城市:图中的h长春,i太原。
2.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定位地形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河流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资源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水资源不足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3.人文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业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居民生活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冬季溜冰生态问题华北旱涝、盐碱、风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5·北京文综,362015·天津文综,12 2015·广东文综,7~8 2013·重庆文综,1~3 2013·北京文以区域图呈现信息,对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考查。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一、政治文化中心(2)海陆位置:三面被A 省包围,东南隔C市与D海相望。
位于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形:西北一 ,东南一3、地势:西北 ,东南 。
4、河流及流向:水系: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自向 流。
5、气候:气候。
(见图2) (1)气候特点: 季高温多雨,季寒冷干燥。
(2)温度带: 带。
(3)干湿地区:地区。
(1)经纬度位置:B 北京( N , E ) 北半球、 纬度、半球1、地理位置(见图1) 地理6.面积、人口:面积1.68万平方千米 7.城市职能:(1) 中心:我国首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2) 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最集中的地区。
(3)中心: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等。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
1、悠久历史:“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我国六大古都之一。
2、旧城格局:“”轴线对称。
3、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 优开长城、4、文化特色:三、现代化的大都市1、北京的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 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
2、北京的交通网络(1)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北京是我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见图1): 铁路线:①线、②线、③线、④线、⑤线。
(2)北京市区形成了形加状的快速道路网。
(3)城市轨道交通也很发达,并且已初步建设成网。
(4) 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北京目前,正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
1。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专项练习23北方地区一、单选题降水影响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植被状况,而植被生长状况由于还受人类活动影响,并未与降水保持完全同步。
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正相关,非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负相关。
植被指数是利用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数越大。
上图表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降水量和地下水水位的时间分布折线图。
其中③为降水量折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②曲线在6月出现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A.植被落叶B.正值农忙C.出现伏旱D.遭受台风2.②曲线在7月后折线向上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A.农作物生长迅速B.蒸发减弱C.工业用水减少D.降水补充增加【答案】1.B2.D【解析】1.由材料“植被指数能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数越大”和“②为降水量折线”以及结合夏季植物生长相对较好,生物量较大,可判断②曲线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②曲线在6月出现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在6月份迎来了冬小麦的收割,因此原因是正值农忙,农作物被收割,B正确;6月份植被落叶量较小,6月不会因为落叶出现大幅度生物量下降,A错误;伏旱出现的时间是7月-8月,C错误;华北平原地处北温带,6月不会遭受台风或可能性很小,D错误;故选B。
2.由上一问分析可知②曲线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则②曲线为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水位的时间分布折线。
由材料可知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正相关,非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负相关。
7月份地下水水位上升是由于此时曲线②表示的降水量较高,降水通过下渗形成了地下水,D正确;由第一小问的分析可知6月份农作物收获,因此7月份农作物生长并不迅速,A错误;7月份气温高,蒸发强烈,B错误;工业用水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C错误;故选D。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地处陕北高原,正常年均降水量只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水量的一半,传统耕作的谷子出苗不齐、病虫害较多,亩产较低。
第3讲中国的区域差异最新考纲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体系考纲解读1.把握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把握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3.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生疏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考点一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一、北方地区1.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图中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2.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潮湿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农业: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4.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成功油田,g大庆油田。
5.工业: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城市工业g石油工业、h机械制造工业。
6.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7.城市:图中的h长春,i太原。
二、南方地区1.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叉分布,图中a南岭(山脉),b武夷山(山脉)。
2.气候: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3.农业: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
4.资源: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图中e平果铝矿,f铜仁汞矿,g攀枝花铁矿。
5.工业:h沪宁杭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i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6.交通:从上海到昆明的铁路干线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昆明至南宁的铁路干线为南昆线。
7.城市:图中的c武汉,d成都。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三大自然区的东部季风区,由于纬度差异,形成北方和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地区特征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形跨地势其次、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跨地势其次、三级阶梯,地形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平原狭小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最冷月差异明显,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差异明显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云贵高原冬夏温差小河流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航运价值大资源煤、石油、自然气、铁矿、森林有色金属、水能、森林农业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盛产春小麦、玉米、甜菜,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盛产冬小麦、棉花、花生;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为主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夏种水稻,冬种油菜和冬小麦;四川盆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籽;淡水渔业发达工业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生态问题华北平原的旱涝、风沙和盐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流失和洪涝灾难;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湿地疼惜1.推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1.夏日东北平原,如汐似潮的绿色铺向天际,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二道河农场万亩大田里,齐刷刷的稻苗迎风摇曳,农用“银鹰”低飞在作物上空喷洒叶面肥……在中国的东北角,清晨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农业现代化的曙光初现!读我国东北某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区的农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①A区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②B区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③限制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盐碱化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A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2)新中国成立后,图示湿地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A.土地退化B.物种骤减C.酸雨加重D.沙尘暴增加(3)下列有关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A.突出粮食种植业的地位,扩大耕地面积B.限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养殖业C.以粮食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D.农、林、牧、工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2.下图为东北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图中大面积沼泽形成无关的原因是()A.冬季寒冷漫长,蒸发弱B.土质黏重,地表水下渗少C.夏秋多雨,排水不畅D.黑土广布,土壤肥沃(2)图示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A.高原、平原、山地三类地形单元完整B.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两熟的作物需求C.开发较早,人口密度较大D.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较薄(3)图中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继续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B.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C.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D.强化人工草地建设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经被玉米所取代)。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东北地区农业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土地资源丰富②森林资源丰富③矿产资源丰富④地理区位优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都较多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很大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①耕地面积广大②宜农荒地最多③土壤肥沃④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