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
- 格式:pdf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4
古代描写战争的文言文战争是古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与生离死别。
古代文言文中,描写战争的作品层出不穷,通过精妙的文笔,完美地展现了战场上的英勇与悲壮。
本文将通过对几篇典型的古代文言文描写战争的作品进行分析,带领读者领略古代文人墨客们独特的战争笔触。
一、《出使楚国》《出使楚国》是古代文学巨匠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争议性文章。
文章描写了楚国和秦国使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和角力,并以此来反映出当时战争对两国之间关系的影响。
在文章中,司马迁采用了华丽的句式和繁复的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不可避免。
他讲述了长期战争导致的人民流离失所、疾苦交加的悲惨境况,并通过对使者们的对话和争斗,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国家间矛盾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二、《两军阵容》这是明代李时中的《感寓意》一文中的节选,通过对古代军队阵容的描述,展现了战争时的壮烈和庄严。
文章以一种冷峻沉着的语调,以逐行详细描绘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战争的现场。
描写了古代军队整齐列阵、旌旗招展、刀光剑影的雄壮场面,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军队排阵时的庄严肃穆与蓄势待发的紧张气氛。
三、《前出师表》《前出师表》是古代文学家诸葛亮所写的一篇表状文章,通过完美的用字与句式,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谋与胆识。
文章以一种简洁明了的语言,点出了战争时的紧迫局势和紧张氛围。
诸葛亮通过对自己行动的解释和请求,与对战争的分析与论证,将读者带入一个悬疑的氛围中。
文章通过细腻的写作技巧,唤起了读者对战争的恐惧与期待。
同时,也展现了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的机智和胆识。
四、《赤壁赋》《赤壁赋》是西晋文学家曹操的文笔代表作之一,通过叙述古代著名的赤壁之战,展示了古代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法和奇特的叙述结构,将读者带入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
通过描写赤壁之战中震撼人心的景象和形象,诗人抒发了对战争的伤痛与痛惜之情。
文章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战争给古代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伤害。
史记围魏救赵的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史记》是中国古代司马迁所撰的一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一。
其中记载了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包括了一篇关于围魏救赵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田文为了削弱强大的魏国,便设法挑动各国联合起来攻打魏国。
当时,魏国正处于困境之中,面临强敌环伺,孤立无援。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韩国、赵国、楚国等国应田文的号令,纷纷对魏国发动了攻击。
魏国国君惶恐不安,闻讯后急忙召集宰相权翊商讨对策。
权翊深知围魏救赵的危险性,但也清楚事不容迟,于是便建议魏国立即向强大的秦国求援。
魏国国君大喜,立即派遣使者前往秦国求援。
秦国国君嬴政见到魏国使者后,听闻围魏救赵的情况,立即决定出兵救援。
嬴政组织了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大军,火速赶往魏国。
魏国国君闻讯后,欣喜万分,深感秦国之恩。
当秦军抵达魏国境内时,发现敌军实力远强于预料,形势十分危急。
但嬴政并没有慌乱,他冷静地分析了战局,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战略,成功地打破了围魏救赵的包围圈,解救了魏国危局。
韩、赵、楚等国见秦军到来,不得已停止了对魏国的进攻,纷纷退兵。
魏国得以幸免于难,国土得以保全。
魏国国君对嬴政感激不尽,立即派使者向秦国表示感谢,并答应将来必定倍加回报。
围魏救赵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后世千古传颂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危急的时刻,团结合作是最关键的。
只有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才能共度难关,战胜困境。
古人云:“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围魏救赵的事件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围魏救赵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危险和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勇敢地面对,制定合理的对策,争取最后的胜利。
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在困难时一起度过,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而史记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许多这样的历史故事,让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和处事之策。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成长和进步。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简析:本文是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合传,主要记述卫青七出边塞,霍去病六出北疆,指挥千军万马,攻讨匈奴,扬威大漠的经历和赫赫战功。
匈奴奴隶主屡犯中原,严重破坏了汉匈人民的和平生活,给百姓和社会生产带来深重灾难。
年轻的汉武帝大胆重用青年将领卫青和霍去病,令其频频出击,其战争规模之大,兵威之盛,为汉代讨胡征战之最,这就有力地打击了匈奴奴隶主侵扰中原的嚣张气焰,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博大,安定和富强,对汉匈人民的和平劳动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历史功绩,也正是司马迁写作本传的用意所在。
当然,作者对连年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资的巨大损失,也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文中突出地描写和赞美了卫青推功让爵、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
但同时也批评了他们不修名节、不进贤士、和柔事主的缺乏,显示了司马迁修史时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此文的结构颇有特色,前边的主要局部写卫、霍事迹,是卫、霍的合传。
篇末又附记公孙贺等十六位征胡将领的简略事迹,以类相从,实为一篇类传。
从结构上看,主次清楚;从史实上看,前后一体,水乳交融,毫无游离或割裂之感。
显示了司马迁剪裁谋篇的匠心和?史记?行文灵活多变的特点。
这就在事实上使本传成为汉武帝时代汉匈战争和汉匈关系的一篇简史,或者是一本征胡英雄的记功簿。
本文虽以记事为主,但却不乏精彩的景物和场面描写,如写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阴霾四起,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自然景象的描写,为战争铺垫了凄清苍劲的情调;再写大将军卫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击凶奴〞,致使单于“乘六骒〞,仓皇夜遁;后写大将军北上,追亡逐北,真是兵威浩荡,强虏震恐,浩气千里,万马奔腾,既“描画如见〞〔王治皞?史记榷参·卫将军骠骑?〕,又使读者如闻其声,很有艺术感染力。
此传寓褒贬之意于叙事之中,却不留痕迹。
如写卫青之功,多陈述事实,“摹写唯恐不尽〞〔姜宸英?湛园未定稿·书史记卫霍传?〕,而写霍去病之功那么多用皇帝诏辞点出,这正是对诏辞所列骠骑三出,竟斩捕十一万余敌人之事的存疑之笔〔诏辞以幕府报功表为据〕,真是“句中有筋,字中有眼〞〔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暗示出作者行文的深意,确为好文章。
《史记》故事情节的五大范型一部《史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历史人物的故事集。
几乎每一篇人物传记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或大或小,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精彩故事。
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作五类:斗争型故事、复仇型故事、智力型故事、奇趣型故事、悲剧型故事。
前面三种类型是就故事题材本身的特点而言的,后面的两种则是就故事情节所呈现的美学风貌而言的。
这种交叉式的分类,基本上含括了《史记》一书中情节结构型故事的全部。
以下是对这五种范型所作的具体分析:一、斗争型故事情节斗争型故事情节是《史记》中最基本的一种范型。
它通常有着宏大的叙事场面,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尖锐、集中,情节扣人心弦,富于动作性、情感性和戏剧性。
通常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关系由紧张、剧烈逐步趋向缓和、和谐,直至矛盾冲突的最终转化和消解。
斗争型故事情节往往能传神地塑造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典型的斗争型故事有鸿门宴,这是为众人所熟知的。
鸿门宴叙写的是霸王项羽和枭雄刘邦的第一次正面对话。
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刘邦在张良等人协助下,收买项伯,争取项羽,挫败范增,从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化险为夷的全过程。
最后的结局是,二十六岁血气方刚的项羽,惜败在五十岁老奸巨滑的刘邦手下。
这是项羽一生事业乃至整个命运的转折点,从而有力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命运,让后人扼腕叹息。
另外一个典型的斗争型故事是《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窦婴、灌夫与田吩之间的殊死较量。
其中田吩饮魏其府、灌夫使酒骂座、廷辩等场面尤其写得跳脱,腾挪变化,不拘章法,充满了戏剧性和火药味。
除此之外,为大家所熟悉的斗争型故事还有破陈余,平诸吕,渑池会,毛遂自荐等等,或写战争,或写盟会,无一件不写得剑拔驽张,惊心动魄。
这些故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
以鸿门宴出场的系列人物而论,项羽的优柔寡断与妇人之仁、刘邦的随机应变、张良的工于谋划、范增的忠诚耿直以及樊哙的英武直率等,无不鲜明如画,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史记小故事200字左右
史记中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故事。
这是关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军事将领,他们在楚汉战争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故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军队被项羽围困在城中,情势十分危急。
刘邦的军师陈平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城墙上大喊“项羽已死,楚军已退”,并且放飞许多乌鸦。
项羽听到这个消息后,以为刘邦已经死了,便撤军离开。
刘邦得以顺利脱困,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陈平的智谋和刘邦的果断,同时也反映了项羽的鲁莽。
这个小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斗争的智慧,也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这些小故事在史记中不胜枚举,都以其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吸引着读者。
描写司马迁史记的作文
《走进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司马迁和他那大名鼎鼎的《史记》。
司马迁这个人可不简单啊,他花费了无数的心血才写成了这部史学巨著。
就说他当初为了收集资料吧,那真的是不辞辛苦,到处奔走。
他走过那么多地方,听了那么多故事,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寻宝人。
有一次啊,司马迁听说有个地方流传着一些关于古代帝王的传说和事迹,这可把他给激动坏了。
他二话不说,收拾好行囊就出发了。
一路上那是风餐露宿啊,遇到路况不好的时候,那真的是深一脚浅一脚的。
到了那个地方后,他就挨家挨户地去拜访当地的老人,认真地听他们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
有时候遇到人家忙,他就耐心地在一边等着,生怕错过一点重要的信息。
回到住的地方,他还要赶紧把白天听到的都记录下来,那股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
而《史记》呢,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
它里面的人物那叫一个丰富多彩啊,有英雄豪杰,也有奸佞小人;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也有温馨感
人的生活细节。
每次读《史记》,我都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亲眼看着那些人那些事在我面前发生一样。
这么多年过去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去的历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执着和热爱。
这书啊,真的是越品越有味道,就像一坛陈酿的好酒,时间越久越香醇。
总之啊,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是咱中国历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好好去品味。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细细地研读一番《史记》呢!。
描写古代打仗的场面的段落
古代打仗的场面可以说是一幅血腥而壮观的画面,铁骑奔腾,刀光剑影,箭雨纷飞,士兵们在战场上展开生死搏杀,战鼓轰鸣,战马嘶鸣,整个战场仿佛变成了地狱般的杀戮场景。
当两军对峙在战场上,鼓声响起,号角吹响,士兵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迎着敌人冲锋而去。
刀光剑影下,敌我双方如同两股洪流相撞,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
士兵们冲锋在前,勇猛无畏,他们奋勇杀敌,不惧生死,只为国家、家族和信仰。
在战场上,箭矢如雨,密集的箭雨落下,将战场染成了一片血红。
士兵们挥舞着盾牌,躲避箭雨的袭击,同时努力向敌人发起冲锋。
箭矢射中士兵的身体,发出刺耳的惨叫声,鲜血染红了他们的铠甲,但他们依然奋勇杀敌,不畏艰险。
战场上的战马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嘶鸣着,冲锋在前,带着骑士们冲向敌人,将他们撞倒在地。
马蹄踏破了敌人的阵线,骑士们挥舞着长矛,将敌人一个个刺倒在地,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整个战场。
战场上的战鼓声不绝于耳,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
战鼓的声音如同心脏般跳动,激发着士兵们的斗志,让他们更加顽强地战斗下去。
士兵们在战鼓的激励下,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将敌人一步步逼入绝境。
整个战场上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士兵们浴血奋战,为了国家和家园,为了信仰和荣耀。
他们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一切,无论是战马的嘶鸣声还是刀光剑影下的搏杀,都让人感叹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壮烈。
古代打仗的场面是一幅永远无法磨灭的画面,那些奋勇杀敌的士兵们,他们的英勇和牺牲,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他们的战斗精神和勇气,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
文言文中的战争史诗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在文言文中,也有许多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一些甚至成为了战争史诗的典范。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文言文中的战争史诗作品,探讨其在战争史诗中的独特魅力。
一、《史记》中的《汉书·东方朔传》《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汉书·东方朔传》描写了东汉末年与公孙述之间的战争。
该篇采用了直接引用史料的方式,以明确准确地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同时,作者通过对东方朔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展示了他的机智智慧与出色的战略眼光。
整个篇章既有史书的严谨性,又展示了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
二、《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无疑是一部经典的战争史诗。
通过对于赤壁之战的详细描写,作者刘备以及诸葛亮等角色的出场形象和心理,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战争场景。
同时,该篇还融入了许多悬疑与智谋的元素,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这些元素使得《赤壁之战》成为了一部不仅在战争描写上出色,同时也富有文学性的战争史诗。
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战天宫》在《西游记》这部以孙悟空等角色为主人公的史诗中,也有一场震撼人心的战争描写——孙悟空大战天宫。
这场战争凭借其浩大的场面和角色之间紧张的对抗,给人以强烈的战争氛围。
同时,作者通过对于孙悟空的形象描写以及其机智智慧的战略,表现了他在战场上的超凡能力。
这使得《孙悟空大战天宫》成为了一部既精彩激烈,又富有个性化的战争史诗。
四、《水浒传》中的《梁山泊108将大战晁盖》《水浒传》是一部以梁山泊起义为背景的史诗,其中的《梁山泊108将大战晁盖》是其战争描写的高潮之一。
这场战役展现了梁山泊108将的团结协作,以及其对晁盖势力的巧妙应对。
同时,作者通过对于主要人物形象的深入描写,赋予了这场战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这使得《梁山泊108将大战晁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部战争史诗。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原创版】目录1.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成就2.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3.材料的取舍和安排4.互见法5.对比衬托手法6.环境与场面的描绘7.史记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正文一、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成就《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备受瞩目。
作者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史记》中刻画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秦始皇、汉武帝、孔子等,这些形象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司马迁在塑造这些人物时,不仅准确捕捉了他们的历史特征,还精心选材,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手法,使得这些人物形象形神兼备,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三、材料的取舍和安排在《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很注意材料的取舍和安排。
他善于通过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互见法《史记》中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互见法,即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种方法使得《史记》在描写人物时更加精巧和紧凑。
五、对比衬托手法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在不同的环境和场面中描绘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而在平和的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则更加细腻。
六、环境与场面的描绘《史记》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环境与场面的描绘。
例如,在描写战争场面时,司马迁通过对战局的紧张和残酷的描绘,使得将领们的英勇和智慧更加突出。
而在描写宫廷政治时,司马迁则通过对宫廷礼仪和权力斗争的描绘,使得政治家的谋略和胆识更加鲜明。
七、史记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史记》在我国文学史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鸿门宴和垓下之围的场景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鸿门宴的盛况。
在《史记》中,司马迁生动地描绘了鸿门宴的盛况。
史记的语言风格我和阿明、阿花对《史记》那可是相当着迷,这天聚在一起就开始唠《史记》的语言风格。
阿明率先说道:“你们看《史记》里描写人物,那可真是生动形象,就像把人直接画在你眼前似的。
就说项羽吧,‘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这么简单几句话,项羽那高大威猛、霸气侧漏的形象就出来了。
我记得我看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有个参加铅球比赛的体育生,那身材魁梧得很,一站在投掷区,周围的人都不自觉地往后退,就好像大家面对项羽时的那种忌惮。
他一发力,铅球就飞出去老远,当时我就想,这劲儿,估计和项羽扛鼎也有得一拼了。
”阿花接着说:“是呀,而且《史记》里的语言还很简洁有力。
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就这么几个字,把陈胜的那种远大抱负和不甘平凡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有个同学,他家里条件不太好,但是他一心想考顶尖的大学,去大城市发展。
有一次,他和几个家里条件好、整天只想着玩乐的同学聊天,那几个同学说他太拼命,不懂得享受生活。
他就回了一句:‘你们这些人,哪能明白我的志向。
’那神情和语气,就像陈胜说出那句话时一样坚定,我当时就联想到《史记》里的这句话了。
”我也说道:“还有《史记》里描写战争场面,那叫一个惊心动魄。
比如写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这读起来就感觉热血沸腾。
我看历史纪录片的时候,看到古代一场大战,士兵们个个奋勇向前,视死如归。
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
将军在阵前指挥,那气势就如同项羽一般,果断决绝。
士兵们知道没有退路,只能拼命杀敌,这种紧张激烈的氛围,《史记》用简洁的语言就营造得特别到位。
”阿明感叹道:“从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到语句的简洁表意,再到战争描写的扣人心弦,《史记》的语言风格真的是别具一格啊。
”阿花点头说:“是呀,这语言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古人的模样和他们经历的那些事儿。
以后我们要多读《史记》,仔细品味它的语言,把这种对《史记》语言风格的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领略到《史记》的独特魅力,在这史家经典的文字世界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精彩,也期待《史记》能永远在文学和史学的星空中闪耀,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
史记小故事
《史记》是司马迁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含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不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以下是《史记》中的两个著名小故事:
1. 项羽破釜沉舟
这是关于楚汉争霸期间的故事。
项羽为了激励士兵决战的决心,在渡过黄河攻打秦军之前,下令销毁所有船只,打破做饭用的锅,表示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这个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意志,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项羽因此声威大震。
2. 荆轲刺秦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讲述了燕国义士荆轲为了替燕昭王报仇,前往秦国刺杀嬴政(后来的秦始皇)。
荆轲带着燕太子丹赠送的宝剑和樊於期的人头作为礼物进入秦宫,在献礼过程中趁机行刺嬴政。
虽然刺杀未遂,荆轲最终被擒杀,但他的壮烈行为成为后世颂扬的典范。
以上故事只是《史记》中众多故事的冰山一角,司马迁以其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启迪人心的故事。
2013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13第31卷第1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1 No.1论 史记 中的战争场面描写王俊杰1,丁万武2(1.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河北石家庄050003)[摘 要] 史记 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
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 史记 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
史记 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 潜规则 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
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战争场面;描写[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3)01-0092-04史记 与 左传 等以写战争著称的先秦典籍相比,它不仅写天时、地利、人和等战争发生的宏大时空背景,以及战前、战中的伐谋与伐交,还描写了许多精彩的战争场面,如观师盟津与牧野誓师( 周本纪 )、马陵道( 孙子吴起列传 )、火牛阵( 田单列传 )、大泽乡起义( 陈涉世家 )、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与东城快战( 项羽本纪 )、井陉之战与潍水之战( 淮阴侯列传 )、白登之围( 匈奴列传 、 韩信卢绾列传 )、李广数次战匈奴( 李广列传 )、马邑之伏( 韩长孺列传 、 匈奴列传 )、漠北决战( 卫将军骠骑列传 、 匈奴列传 ),毕竟敌对双方孰胜孰败最终还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这些战争场面中有以有道伐无道的战前誓师大会,有凭山高路险以伏兵毙敌之大将,有千牛竞奔烈焰滚滚的火牛大阵,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农民大起义,有杀声振天威震敌胆的破釜沉舟,有四面楚歌的生死之战,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一战,有天寒地冻冒然轻进的身陷重围,有百发百中箭退敌兵的浪漫传奇,有张开口袋请君入瓮的战略大埋伏,有风沙滚滚刀枪蔽日的塞外决战。
司马迁笔下的战争场面五彩斑斓,雄浑大气,每一个战争场面就是一幅铁血奔腾气势磅礴的战争画轴。
史记 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缤纷,波澜壮阔。
与 左传 汉书 等正统史传相比,其战场描写既有数量上的增加,更有质量上的提高,呈现出 小说化 倾向。
如果与 三国演义 等战争小说相比,它的史家特色又凸显出来。
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 史记 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柳宗元以 洁 来称许 史记 ,他说: 谷梁子 、 太史公 甚峻洁,可以出入。
(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又说: 参之 太史 以著其洁 。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没有进一步解释 洁 的含义,桐城派主将方苞对此有阐发,他说: 子厚以 洁 称太史公,非独辞无芜累也,明于义法,而所载之事不杂,故其气体为最洁也。
( 归方评点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桐城派的余脉曾国藩对此也有解释: 事绪繁多,叙次明晰,柳子厚所称太史之 洁 也。
( 求阙斋读书录 卷三)综合前贤的评述,柳宗元所谓的 洁 ,是指司马迁见识高超,叙事能抓住要害,能用最少的文字把纷繁的历史写得井井有条,语言不枝不蔓,干净利落。
高祖本记 所叙垓下战阵就很能体现司马迁写战 峻洁 之妙: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1](P378-379)陈仁锡云: 淮阴侯极得意之阵,太史公极用意之文。
曰: 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 ,张左右翼也;淮阴侯小却,诱敌也; 复乘之 ,合战也。
所谓 以正合,以奇胜,奇正还相生 也。
[2](P718)司马迁所叙垓下战阵,仅六[收稿日期]2012-11-12[基金项目]2012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史记 战争文学研究 (SZ129032)[作者简介]王俊杰(1973-),男,河南鄢陵人,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丁万武(1966-),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十字,而阵法、战法之奇皆具,言简而事丰,虎虎有生气,使人感觉铁流滚滚的几十万大军如排山倒海般压将过来,如潮水般的大阵中又潜伏着不可捉摸的玄机。
班固写这段历史时,对 史记 的这段文字却弃而不用,使神韵顿失。
针对 史记 的峻洁简净,吴敏树也曾大发感慨道: 史家原只依事实录,非可任意措置,然至事大绪繁,得失是非之变,纷起其间,非洞观要最,扫除一切旁枝余蔓,未得恣意详写,使其人其事终始本末,真实发露,读者警动悲慨,千载下如昨日事也。
故下笔万言,滔滔滚滚,如长江大河,激石滩高,回山潭曲,鱼龙出没,舟楫横飞,要是顺流东下,瞬息千里,终无有滞碍处耳。
从来良史记事,第一论识,而柳子之评史公曰 洁 ,真是高眼看透。
学者但能从有会无,即详知略,则于序事文,立占胜步矣。
[3](P297-298)与 三国演义 等古典战争小说相比较, 史记 战争场面峻洁简净的特点就更加明显了,小说可以不为史家笔法所限调度大量文字去摹写战场景象,而史家却不能这样随性而为,纷繁庞杂的内容与有限的篇幅之间的矛盾,迫使史家必须用笔简净。
司马迁要在五十二万字的篇幅内叙写三千多年的历史,就必须要在 洁 上下功夫,战争场面描写的峻洁简净也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了。
二、战斗描写,泄郁抒愤史家写战重在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具体的战术战斗层面的东西涉及很少,而司马迁对此却有了不小的超越,这在东城快战及李广与匈奴的几次战斗的描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先看 项羽本纪 中的东城快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真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1](P334-335)再看 李将军列传 写李广与匈奴的一次战斗: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 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 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饣各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1](P2868-2869)李广追击匈奴射雕者遇围,他令士卒下马解鞍吓退敌军。
李将军列传 还写了李广被匈奴所俘后而夺马得脱,写李广身陷重围而射杀匈奴裨将。
这几次战斗描写凛凛生风,如在目前,它们不涉方略,着力突出的是英雄们在战场上采取何种战术而斩将刈旗、使敌披靡。
一般而言史家写战略谋划才能使后人从中汲取治军安邦的智慧,活灵活现的战术战斗描写却于此不大相关,但司马迁为什么还会热衷于战场描写呢?答案就在于他要通过这些描写来写人物,来抒情怀。
项羽、李广两位战神般的人物之所以那样深入人心,是与司马迁对他们在战场上的骁勇剽悍的叙写分不开的,如果剥离了这些战场描写,人物形象的丰满度就会大打折扣。
司马迁还有满腔的郁愤要倾泄,而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就成了他渲泄情感的一个突破口,他以酣畅淋漓之笔叙写酣畅淋漓之战,抒发了对悲剧英雄人生命运的深沉的感慨之情。
司马迁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清醒的认识,在他笔下没有血淋淋的令人发指的 原生态 的战斗拼杀描写,有时实在无法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叙写,他就沿袭 左传 等已惯用的笔法,就是一笔带过不作详录。
如 宋微子世家 写宋城被围,城中 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 晋世家 写晋军失败,掉入水中的士兵争相逃命的惨景是 船中人指甚众 ; 项羽本纪 写汉军大败后,汉军尸体使 雎水为之不流 。
在司马迁笔下没有尸骨横飞的血腥恐怖镜头,他虽然也写了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人无数,但我们却不认为他们残忍,读者感受到的却是英雄的神勇威猛,体会到的是战争中的铁血豪情,胸中涌动的是和英雄一样的澎湃激情。
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文学与西方战争文学相区别的重要方面。
古希腊史诗 伊利亚特 、印度史诗 玛哈帕拉达 等作品用大量笔墨极力铺陈格斗厮杀的场景,对战场做一种 自然主义 式的复原。
而中国古人则是用写意的笔调,极力渲染的是战场的氛围与声势。
司马迁虽然写具体的战斗,其笔法却不是 照相式的再现 ,而仍是 写意式的表现 。
它形式上似乎是 术 的层面,实际上仍属 道 的范畴。
三、自然描写,点到为止中国古代的史传里几乎没有自然环境描写的位置,这不是说史官们不会描写自然环境,而是限于史传体例的 潜规则 不能去写。
传、记的重心是社会生活,尤其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社会生活,景物描写在正史中几乎未留下任何痕迹。
稍稍留意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不难注意到一个事实:人对山水的追求,往往带有逃避社会的意味;山水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常常与超越世俗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正史不关注自然景物,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一种以社会生活为关注对象的体裁,它在文化品格上必须与 泉石傲啸 划清界限。
[4]司马迁在无形中也受了此 潜规则 的制约,然而司马迁终究是司马迁,他有时就有些不太守规矩,在写战争场面时兴之所至会捎带上几笔自然环境描写,虽然这样的文字很少,但却是出手不凡,其文学史意义不可小觑。
请看 项羽本纪 对彭城之战战场自然环境的描写: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