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

师:好!只要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这么美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师:(在巡视中插话)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一、两遍。

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师: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俞××同学读得特别投入,咱们先请她来交流交流。你读了课文之后发现,那个“我”是怎么样看荷花的。

生1:我觉得他是在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师: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1:(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还有谁也想有滋有味地读读这段话?

生2:(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谁听出来了,他有几个词语读得特别有滋味?

生3:雪白的衣裳,微风吹来,翩翩起舞,还有随风飘荡,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

师:愿意见好就学吗?好!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他的朗读。

生3:(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嗯!连老师都被你读得想翩翩起舞了!好!他们几位体会到了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们呢?

生4:我觉得他不光是有滋有味地看,也是如痴如醉地看荷花。

师:哪儿让你体会到了如痴如醉?

生4:(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哪儿看出他痴了,他醉了?

生4: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在翩翩起舞。

师:人成了花,花成了人。这不就是如痴如醉吗?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再痴一回、醉一回,好吗?

生:(齐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太好了!除了这段话,谁从别的地方发现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5:我从第二段中发现,他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师:读给大家听听,咱们一起体会体会,他是不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生5:(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段话生字多、新词多,非常难读,是

不是?你们自己先练读练读这段话,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练读这段话。)

师:谁有信心读好这段话?谁有?老师期待着你自信的小手——生6:(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不简单呐!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掌声响起。)向她学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生:(齐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真好!刚才他就是从这段话中发现,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何以见得呢?何以见得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呢?

生1: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2:因为他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

生3:因为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

生4:因为他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仔细的观察。

师:说得好!作者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很仔细的观察。现在老师来读一段话,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作者是在怎样看荷花的?(朗读课文)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觉得作者也是仔仔细细地在看荷花。

生2: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想象在看荷花。因为他把一池荷花看成了一大幅活的画,还表扬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生3: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荷花的。他看任何一朵荷花都觉得很美。

生4:我觉得作者也是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对课文,不仅要说得好,还要读得好。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5:(朗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谁还想读?想读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其实,我更想说,你们的本领也真了不起!你看,才读了几遍课文,就读得这样准确、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了。读了几遍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他是在认真地看荷花,仔细地看荷花,想象着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

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细地、投入地、有滋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好吗?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找最美的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书上划了很多,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那个句子写得也很美。是不是?咱们交流的时候,就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那个句子挑出来,先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你觉得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好不好?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美在哪儿呢?

生1:“碧绿”,“大圆盘”,我觉得写得都很美。

生2: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花骨朵儿好可爱的。

生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觉得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写出了每一朵荷花的美丽。

生4:我最喜欢这句话:“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那么多的句子,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

生4:因为我特别喜欢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噢,你是喜欢那个小莲蓬呀,而且还是嫩黄色的,是不是啊?雪白雪白的花瓣儿,跟嫩黄嫩黄的莲蓬配在一起,真的很美!

生5:我觉得这句话最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他是用幻想的方法来看这一池荷花。

师:他是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把它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活的,谁见过?嗯,这句话是写得挺美的,我也有同感。老师也来读个句子,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生2: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的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

生2:钻出来。

生3:长出来。

生4:顶出来。

生5:穿出来。

生6:伸出来。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学生都没有反应。)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

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

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生8:(读话)我是一朵充满希望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

出来,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这样我就可以成为花中之王了!

师:同学们,其实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绽放着一朵美丽的荷花。你们心中有,老师的心中同样也有。(播放视频,随着轻柔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老师深情地朗诵)

荷花啊

我只能在诗歌里模仿你的

皎洁素雅

用含苞欲放的语言

伴你一夏

我要让蛙声

像唢呐一样

大声呱呱

我要叫醒那些叫做泪水的

露珠

和你一起告别晚霞

荷叶绿水

那是没有尽头的夜晚

荷花啊

我要送你回家

回到你我

秋天那边

繁华褪尽的家

荷花啊

你原本就是因

皎洁素雅

而从池塘的古诗中出韵的

光华

(掌声,下课。)

《荷花》课堂实录

《荷花》课堂实录 导读: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荷花》,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荷花 师:想看看荷花吗?那就跟着我到荷花池边去欣赏一下吧。 (播放视频荷花),学生边看边小声议论。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千姿百态 生:美丽 生:百看不厌 生:完美无缺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课文中描写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受到了荷花是那么的美丽。 生:我觉得荷花真漂亮。 生:我好像闻到了荷花的清香。 师:是呀,荷花真美呀,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呢? 生齐:第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2段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谁能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出示句子,再指名读。 师: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个挨着、挤着。 师:你能表演出来吗? 生:……不能。 师:怎样才能演出来呢?谁愿意帮他。 不少同学跑到讲台前,大家挨在一起。 师:哦,这就是挨挨挤挤。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怎么样? 生齐:多! 师: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贴池塘图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呀? 生:这是池塘。 师:老师想请你们帮我把这些荷叶贴在池塘里,注意要表现出挨挨挤挤的。 学生贴图,刚才没有表演的学生优先。 师:贴得真漂亮。我们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这一句。 师:读了这句话,除了知道了荷叶多,还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荷叶很绿,是碧绿的。 生:它的形状是圆的,很大。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呢? 指名读,齐读。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你喜欢这样的荷花,我听出来了,特别是你轻轻地读出的“小莲蓬”,读得多好呀。 课件出示荷花的三种不同形态。 师:你们看,荷花有着不同的姿态,他喜欢的是其中的哪一种呢? 生指出。 师:这是全开的荷花,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请你也读一读。 指名几个学生读。 师:这是怎样的荷花呢?有谁喜欢这样的,请你读一读。 生读。 师:这是半开的荷花,也很美呢。再来看看这一种。女同学齐读。 师:全班同学齐读这三句话。试着把它背下来。 拿出三种形态的荷花剪纸,指名同学边背边贴在图上。 看图一起背诵这三句话。 师:老师喜欢什么句子,你们想知道吗?我也读一读,好不好? 生齐:好! 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师读句子。

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71374

荷花淀教学设计 阿健 执教班级:高2011级6班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导入二:以歌曲《十五的月亮》导入。 二、作者介绍(略) 三、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板书: 候夫编席 夫妻话别(助夫参战) 荷送夫参军白洋淀妇女在 花马庄寻夫 探夫遇敌(感受战争)战斗中不断成长淀遇敌巧脱 助夫杀敌 助夫杀敌(投身抗战) 成立队伍 四、赏析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略) 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统一。

五、赏析小说中的人物语言。 (一)夫妻话别部分水生嫂与水生之间的对话。 1、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站起来要去端饭也体现了水生嫂的贤惠)。 2、她问:“他们几个呢?” 小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3、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他爱丈夫更恨鬼子,对有这样的丈夫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4、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首先表明不反对丈夫参军,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表明她对丈夫的依恋。)5、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场离别,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通过以上人物语言的赏析概括出水生嫂具有体贴、温柔、机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课堂实录【最新版】

荷花 师:多美妙的歌声!相信你们的读书声也一定很好听,让我们 在今天的课堂上尽情的畅读!课前同学们积累了描写荷花的古诗吗?谁来背一背? 生1:背白居易的《池上》。 生2: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3:背《江南》(汉乐府) 师:还有我们学过的一首诗----- 生:《小池》 师:一起来背背。(学生齐背)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 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不仅是因为荷花的美丽与清香,还因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你们想看看 这样的荷花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 喊出来、说出来!(课件播放荷花的精美图片)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 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丽。 生:我发现了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先是一个花骨朵,然后长 出两三片花瓣,最后全展开了。(边说边用手做动作) 生:我看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生:我看到了荷叶上有水珠,就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非常 美丽! 生:我看到了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绽 开的荷花里面有嫩黄色的小莲蓬 生:(齐说)小莲蓬 师:(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把这个词读一读。(生读了两遍)生:我发现了有的荷花饱胀得要破裂似的。(听课老师露出惊讶、赞叹的表情)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所以有这么多美好的发现,著名作 家叶圣陶爷爷曾经观察过荷花,并且把他的发现和感受写成了一篇 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板书:《荷花》

部编版《14.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两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珑、剔、莱、瑶、宏、烬”6个认读字和“杭、损、皇”等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举世闻名、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一片灰烬、不可估量”等四字词语。 2.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感受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4. 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1. 根据阅读的需要从课文中提取关键性信息,并联系重点内容的构建感知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2. 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见到你么很高兴。知道我从哪里来吗? 生:北京。 师:知道我姓什么啊? 生:贾。 师:刚才都听到了,是吧?知道我姓什么的,我们都来打声招呼吧!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呀,特别喜欢听声音洪亮的问好声。 生:老师好! 师:我们再来用自己洪亮的声音大声招呼:我们再来一遍: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欸,贾老师好! 师:我相信你们是真心的希望我好,所以我还想从你们问候声中听到那份的饱含深意,同学们好。 生:贾老师好! 师:简单的几句问好之后,我想我没现在已经是朋友啦。。那么现在我们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咱们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好,猜字谜。认真看,这个字,是你认识的。谁认识?你说? 生:这应该是个“水”字。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了不起,这是一个甲骨文,看起来就像流动的水,他就是“水”字。那我们再来一个? 生:好。 生:这个是“山”字。 师:哎,这个就像高高低低的山峰一样,他就是“山” 师:行啊,我对你们刮目先看了,要不要来个难的试试? 生:好。 师:看清楚了啊,这个字可真是有点难。 生:这个字可能是“十”。 师:“十”字? 生:没错。 师:为什么? 生:我看猜他是交叉十字路口。 师:像不像? 生:像。 师:这才叫像啊。哎,他还真不是“十”字。 (生笑) 生:我觉得这个字像个“井”字”

人教版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优秀教学设计篇二:三年级下册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荷花》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解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色彩鲜丽、形态各异,看似一大幅活的画。接着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二是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多媒体出示)“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亭亭玉立花仙子,喜欢生活水中央,爱穿白色粉红衣,常常坐在绿船上。”(荷花)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好吗?(板书课题) 【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让学生大胆回答。

《荷花淀》教学实录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 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荷花》教学实录3

《荷花》教学实录3 一、听写生词,复习导入。 1、老师与同学一起听写(在家里已复习好的同学给大家读词)。课下请会默写的同学督促写错字的同学修改(个别字重点强调)。 2、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不懂的地方。 二、学习文章,品评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于海洋:“莲蓬”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后齐读。结合课文插图解释“莲蓬”意思--莲花开过后的花托,里面有莲子。 王政勋:“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朗读后做动作理解。 李泽齐:就是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你理解的不错。仅仅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吗? 李晓然:在地面上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也可以。那么这两个同学的意思合起应该怎么说? 李西:就是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做做这个动作理解一下这个词。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巡视后没有再举手的了。)你感到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金起明:开始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

花......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通过这一段描写,我觉得作者被眼前美丽的荷花迷住了,他也想变成一朵荷花,加入到里面。” 师:你说得真好!可从你的语气中,你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没有?(没有。)你再试读一遍好不好?(练读,较有感情。)通过他刚才的阅读,你们被这美丽的荷花迷住了没有?(没有。)。嗯,请同学们闭上眼,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生:老师读完后,睁开眼学着老师的语气练习朗读课文。师:谁能告诉我,假如你是一只蜻蜓,清早看到这么美丽的荷花,会告诉它什么?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从这么美丽的荷花脚下游过时,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想象的真丰富!我想你肯定是被这一池美丽的荷花陶醉了。作者为什么会被荷花陶醉?除了你们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好外,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 呼文妍:“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这一段,我看出作者写荷花的样子非常详细,就好像我们也看到了一样。 毕凯鹏:这段话里作者把荷叶想象成了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感情练读一下这一段。一会儿咱们要合上课本画一画这一段中荷叶、荷花的样子。

特级教师《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导语)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的奇 迹,那就是圆明园。” 板书: 圆明园。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进圆明园,去了解它的灿烂辉煌,去感受它的屈辱, 血泪。 你们想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哪些知识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XX 同学,你为我们朗读第二自然段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考虑:通过这一自然段,你了解了圆明园的哪些知识? 生个别朗读。 师:谁愿意来向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了解到圆明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好,着告诉我们了圆明园所在的位置,那举世闻名什么意思呢? 生:全世界都知道它。 师:好,那就是说圆明园的知名度怎样? 生:知名度很高。 师:此外,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生:它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 师:这讲圆明园的组成,圆明园仅仅包括这些吗? 生:还有许多小园,众星拱月的环绕在圆明园的周围? 师:众星拱月怎样理解? 生: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形容众多事物围绕着一个中心。 师: (出示圆明园位置示意图)我这里有一幅圆明三园位置布局的示意图, 谁 能为大家添上众星拱月的小园,把布局图补充完整。 你可以自己现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也可以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讨论,个别添图。 师:从这幅图,你感受到些什么? 生:圆明园规模宏大。

板书: 规模宏大。 师:同学们好好的品读一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出圆明园规模的宏大来。 学生自由练读。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过渡)圆明园不仅规模宏大,建筑也非常宏伟。 板书: 建筑宏伟。 出示填空题,教师提出要求: 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课文, 然后来完成填空题。 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 以找学习伙伴商量商量,也可以找你的大学习伙伴,是谁呀! 生:书本。 师:这可是个好伙伴,还有谁。 生:老师。 师:对了,我很愿意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下面我们就来完成填空题吧。 附填空题: 1、 圆明园的建筑中华丽雄伟的有___, 小巧精致的有___;热闹繁华的有___, 宁静自然的有___。 2、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___,___,___,___。 3、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有___,___。 4、这里不仅有___,还有___。 学生自学: 师:谁愿意为大家完成第一个填空题。 生:个别填空 1,圆明园的建筑中华丽雄伟的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小巧精 致的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繁华的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宁静 自然的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为什么说是象征呢? 生: 因为这不是真正的热闹街市和田园风光, 是王公贵族们仿照民间的景观 建造的。 师: 风格如此迥异的建筑竟能如此融洽的融合为一体, 谁能来读读文中的第 一句话,读出两种建筑风格的不同。 生:自由练读。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什么叫“各地名胜”? 生:各个地方最优美的景点。

《荷花淀》公开课实录程少堂(必修课堂实录)

《荷花淀》公开课实录程少堂(必修课堂 实录)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 时间:2002年4月11日14:40-15:40 地点:深圳中学 班级:高一(11)班 记录、整理:邹玲(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部)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

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 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 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 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 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颁奖大会上,美国 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 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 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 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 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 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会 是孙悟空。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新版】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师:读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liàng,而是读liáng。

生:不可估量。 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 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不可估量) 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程少堂(深圳市教研室) 时间:2019年4月11日14:40——13:40 地点:深圳中学 班级:高一(11)班 记录、整理:邹玲(翠园中学)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 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 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教学实录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荷花》教学实录 生课前唱歌 师:多美妙的歌声!相信你们的读书声也一定很好听,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尽情的畅读!课前同学们积累了描写荷花的古诗吗?谁来背一背? 生1:背白居易的《池上》。 生2: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3:背《江南》(汉乐府) 师:还有我们学过的一首诗----- 生:《小池》 师:一起来背背。(学生齐背)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不仅是因为荷花的美丽与清香,还因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你们想看看这样的荷花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喊出来、说出来!(课件播放荷花的精美图片)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

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丽。 生:我发现了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先是一个花骨朵,然后长出两三片花瓣,最后全展开了。(边说边用手做动作) 生:我看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生:我看到了荷叶上有水珠,就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了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绽开的荷花里面有嫩黄色的小莲蓬(f?ng) 生:(齐说)小莲蓬 师:(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把这个词读一读。(生读了两遍) 生:我发现了有的荷花饱胀得要破裂似的。(听课老师露出惊讶、赞叹的表情)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所以有这么多美好的发现,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曾经观察过荷花,并且把他的发现和感受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板书:《荷花》 师: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因为课文把荷花写得很美。 师:哪些地方写出了荷花的美呢?请你们自己读课文,把你觉得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读出荷花的美。(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荷花美的句子,练习朗读) (师指名朗读,一生读第二自然段,生自评没感情,一点都不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于永正_教案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于永正 课前花絮。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 (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

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 (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 (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 (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

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 (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

荷花淀名师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姓名。指着课题中的淀”字]这个字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淀”念di nn。浅水湖泊,多用于地名。 师:对。荷花淀是白洋淀的一部分。白洋淀,在河北省中部,是当地著名的浅水大湖。抗日战争期间,在白洋淀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 [简介作者] 《荷花淀》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孙犁。他生于1913年,是河北省安平县人。1936年到 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清晨黄昏,漫步白洋淀边,孙犁 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这个地区,他切身体验了农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虽然热土难离,但是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走上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更使他衷心敬佩。1937年冬天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 工作,后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1945年5月,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写成了《荷花淀》等短篇小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据老作家方纪回忆:那里我正在延安《解放日报》当副刊编辑,读到 《荷花淀》原稿时,我差不多跳起来了,还记得当时在编辑部里的议论一一大家把它看成一个将要产生好作品的信号。”《荷花淀》的出现,就像是从冀中平原上,从水淀里,刮来一 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使人头脑清醒。” 解放后,中国青年出版社把他的小说和散文结集为《白洋淀纪事》,《荷花淀》就是这纪事”之一。 孙犁的小说,以及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中青年作家的小说,风格相近,乡土特色很浓,语言朴素清新,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荷花淀派”。以荷花淀”为名,可见这篇小 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介绍作者,突出同课文《荷花淀》有关的情况] [边听录音边默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标上段序,共85段。请一边听录音,一边默读课文,学习、 欣赏作家的这篇佳作。按往常的习惯,在课文上圈点勾画;体味语言的特点;领会洋溢在全文中的诗情画意。 [在录音带放到上船走了”、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之后,分别按暂停”键,并提示学生注意,以上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写得确实好啊!谁能用最简短的几个字,概括这篇小说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结并板书]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或:话别、送行一一探夫、遇敌一一歼敌、参战 [初读时先要求抓住最基本的情节] [深入理解、思考] 师:请大家继续钻研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把这十几个字的基本情节,适当扩大,写一篇三四百字的故事梗概”,要求是:让没读过《荷花淀》原作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同时思考下边几个问题,准备下一节课研讨、交流。 1 ?这篇小说的对话描写、景物描写很精彩,你能各举一个例子,说说它在小说中起的作用吗? 2.你认为这篇小说的语言主要有什么特点?

《荷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荷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目标: 1、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 生:听了刚才的音乐,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 生:我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 生:我仿佛就在荷花池里采荷花!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1、荷花,齐读课题)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洁白无暇的荷花! 生:冰清玉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翩翩起舞的荷花! 生:争奇斗妍的荷花! 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历史了解较少。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视频,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就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课,奠定情感基调 1.我们学习过课文《颐和园》,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依山傍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在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比这大3倍的皇家园林。可惜,这一园林,在159年前就被英法联军的大火毁灭了。出示多媒体课件:火烧圆明园后的残墙断壁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想说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它。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火烧圆明园后的残墙断壁图片,把学生带入情景,奠定本堂课的情感基调。) 2.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本课许多四字词语用得十分精妙,我们再来读一读:

《荷花淀》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但是又 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战争。大家知道,战争意味着分离,战 争意味着残酷,战争意味着悲剧。战争是残忍的,是恐怖的。从古至今,战争似乎永远是男人的大舞台,战争让女人走开,而女人一旦介入战争,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和我 一起走进孙犁的《荷花淀》 二、作者简介,渗透学法。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2002 年7月在天津去世。在他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 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 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 他诗化的一生。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 体的把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浮光掠影”法。那我们今

天用第三种方法“蜻蜓点水”法,即撷取文章中某些重点片段、章节,作仔细的鉴赏和研究。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师: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 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 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 夫参军杀敌。 师:好,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 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 矛盾心理。 师:是啊,水生嫂是人而不是神,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服侍老人、照顾孩子,这一副副担子全都得压到 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不过,经过了一番思想 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同学们能在文 中找出这个句子来吗? 生:“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师:对。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

《荷花》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荷花》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划分了文章的段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和那美丽的荷花吧。 二、教学第一段,感受爱花情。 师:(出示小黑板)请大家齐读第一自然界段,看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看荷花时的时间和地点。 师:时间是多久?(生:清晨)在哪儿?(生:公园)再具体些。(在公园的荷花池边)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能体会到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荷花很香。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师:(板书:闻香)是啊,老远就能闻到荷花的香味,这真是清香四溢,扑鼻而来。 生:我还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荷花。 师:(故作惊喜状)说说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体会到的。 师:(在“赶紧”和“跑”下划上着重符号)你说得太好了!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听吗?(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了

那种喜爱之情。哪些同学有相同感受?(生齐举小手)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段,欣赏荷花美。 师:作者那样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他看到的荷花花美吗?(生:美。) 师:(板书:看美)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阅读课文2、3自然段,从中选取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或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然后美美地多读上两面三刀遍,用心体会体会,再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或是你的好朋友交流分享。 生自读课文,体会、感受、交流,教师画荷花简笔画,然后引导学生品味欣赏。 师:谁能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或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然后把你感受谈一谈? 生:我认为这两句话最能表现荷花的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师;谈谈你的看法。 生:这两句话直接写荷花很美。 师:这两句话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生:“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姿态各异”、“姿态不一”。师:妙!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 一、“走近圆明园” 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板书“圆明园”)。(自读后齐读)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近圆明园)课前我们已经走近圆明园——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 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师:课件(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这是——圆明园的废墟。 师: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然而却只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这种感受带到歌中读一读。 生:(低沉、缓慢)“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打开书,齐读课文第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提示学生读时注意文化”一词)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