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 格式:docx
- 大小:375.79 KB
- 文档页数:13
人体及动物生理整理资料第一节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什么是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高等动物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物体基本功能:新陈代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作出的反应和生殖(功能是指具有什么作用)生理学的任务: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甚至群体水平上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运行和调控机制。
生命现象、过程及其发生的条件、机制,各器官系统如何协调,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机制:指功能等内在活动的方式、过程或原理。
回答怎样、如何实现某个功能。
整合:不同器官系统相互联系、协调,共同调控某一生理过程。
研究层次⑴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以细胞、分子器官为研究对象。
方法――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⑵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以器官为研究对象,例如离子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例如缺氧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⑶整体水平的研究:某器官系统与另一器官系统的关系(如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机体与外环境的关系(如航天环境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研究生理学?从功能上构建现代生物学体系,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及规律医学发展、人类健康的需要(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人类生产活动的需要(现代畜牧业、渔业、农田害虫生物防治)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要求研究相关内容(劳动保健、航空、潜水、体育运动)对哲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学科的自然科学基础三、怎样研究生理学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建立在通过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之上的。
所谓观察是指对人和动物的生命现象如实地反映、记录,获得直接的生理数据,如心率、呼吸频率等。
所谓实验则是指人为地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来考察生命现象的变化,以探求因果关系,认识生命现象的内在的活动规律。
实验方法急性实验1.离体实验:活的动物体内取出器官、组织、或细胞,置于与体内环境相似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然后依实验目的进行实验,如骨骼肌收缩实验。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应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动物的生理机能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应用。
下面是其中一些主要联系和应用。
1. 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的生理功能,而解剖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的组织结构。
解剖学提供了生物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结构信息,为生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2. 细胞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细胞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提供了细胞水平的基础知识。
3. 医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
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可以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心脏的生理功能,可以对心脏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4. 药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药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则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反应。
结合起来,可以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和应用。
5. 分子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很多生理功能是通过分子水平的调控实现的。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为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理论基础。
6. 神经科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神经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经科学研究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也涉及到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两者相互交叉,可以揭示出神经系统对生物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调控作用。
7. 运动科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一部分是运动生理学,即研究运动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效应。
运动科学是研究运动机能和适应性的学科,与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还涉及到生态学、营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联系和应用共同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并为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介绍。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机制和结构的学科,它也是医学和生物
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科学研究,即研究人
体内系统如何协调和有机地工作,如如何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能量、如
何维护全身水盐平衡及如何促进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等的正常运转。
研究人体生理学的学科来源于人类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在领地意识、社会结构和系统运作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所以,人
体生理学的研究主要都围绕着人类身体结构与功能及其适应机体自然
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并深入了解、研究并应用各种内、外环境因
素对人体健康及动作的影响。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涉及动物生物机能的学科,它着重研究了不同物种
的生物体体内系统如何协调工作,以及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
动
物生理学的研究着重研究了动物的体内吸收,营养对生长及发育的影响,动物的体温调节,动物的机体抗病能力等,也注重分析了不同物
种之间、不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和水分)之间,以及遗传与环
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总而言之,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都是研究人体及其他生物体机能、机制和结构在自然环境中如何保持机能运转及有机协调的重要学科。
针对人体生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人类的身体结构与功能及其机
体自然环境的关系,而研究动物生理学则将着重于动物的吸收、营养、体温调节、抗病能力以及动物的遗传与环境间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一)生理学的任务1.研究对象:生命有机体各种机能2.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人体及动物有机体各种机能的科学。
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介绍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规律,属于实验科学。
3.任务:研究机体及各组成部分正常活动过程、表现、规律、机制和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生理学研究的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2.组织和器官水平;3.系统水平;4.整体水平(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acuteexperiment:在体(invivo);离体(invitro);慢性实验chronicexperiment二、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只讲近代生理学和中国现代生理学史)(一)近代生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近代生理学的建立是以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²哈维(WilliamHarvey)出版他的名著《心血运动论》(有的翻译成‘心与血液的运动’)为标志。
他成了现代生理学的创始人。
恩格斯说过:“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马恩选集3卷524页)。
但动脉血如何到达静脉的,是臆测的,没有实验根据。
2.西班牙医生塞尔威特(1511-1553年,42岁)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了小循环:右心室→肺→左心房。
由于它的研究触犯了宗教的教义,被处以火刑,被活活烤了2个小时而死。
所以威廉²哈维的成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
3.意大利组织学家马尔比基(MalpighiM,1628-1694)和列文虎克(1632-1723)等用显微镜(1673年发明显微镜)观察到了动脉到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才完全证实了哈维的发现,使血液循环完整起来。
4.意大利学者伽尔佛尼(Bologna大学教授GalvaniL,1737-1798),1791年发表了他的名著《肌肉运动中的电效应》一书,开始了生物电的研究。
5.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纳德(BernardC,1813-1878)于1860年提出了躯体内环境稳定这一概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有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它研究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上的功能,为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提供基础。
在生物学中,它也被称为生理生物学,因为它关注的是有机体的生理过程,而不是有机体的形态和结构。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用来改善动物的健康,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度,改善动物管理技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识别和预防动物疾病,并定期检查以确保动物健康。
此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还可以用于研究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理机制,以及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基于上述讨论,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人类和动物的生理过程,还可以用于研究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有效的方式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主要涉及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生理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分离与表达的学科,主要研究生物遗传机理以及遗传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生物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机制的学科,其目标是揭示有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物质以及物理和化学环境如何影响和调节生物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生物学是一个研究和描述细胞的学科。
它研究细胞的形态、
结构、内部通路和变化的规律,并研究细胞如何响应其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整合在一起,为动物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深入了解它们的生理过程奠定了基础。
动物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多细胞生物是在空气或水的外环境包围中生存,而活细胞绝大部分都不直接暴露在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液体的内环境中。
2.稳态:内环境条件的要求十分严格,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3.正反馈: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加速或加强某一反应的进程,使其到达反应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叫做正反馈。
4.单纯扩散:是指物质分子(离子)遵循单纯的物理学定律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现象。
5.胞吞(入胞):是指某些物质团块或分子与细胞膜接触,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向内卷曲将该物质包被,然后出现膜结构的融合和断裂,是物质团块或分子连同包被他的质膜一起进入胞质中形成胞饮泡的过程。
6.化学门控通道:直接受化学分子的控制,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对他们没有直接影响。
7.电压门控通道:分子结构中存在若干对跨膜电位变化敏感的基团。
8.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
9.极化:对于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
10.除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过程。
11.超射(反极化):膜电位发生反转的部分。
12.复极化:膜又迅速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
13.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成为反应。
14.兴奋:又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15.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16.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有效地)17.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即不能引起兴奋。
18.阈值可作为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的指标,阈强度越低则表明组织越易被兴奋,即兴奋性越高,反之,阈强度越高意味着兴奋性越低。
19.绝对不应期:当一个细胞处于绝对不应期时,无论给与第二次刺激的强度有多大,细胞不会产生第二个动作电位。
这种状态称为绝对不应期。
20.相对不应期:膜的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原水平,需用比正常阈值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各种生理环境下的生理反应和机制的学科。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子学科,包括心血管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免疫生理学等等。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的构造和电生理特性、心脏的机械和泵功能、动脉血压调节、血液循环等。
呼吸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肺的解剖和生理特性、肺的气体交换、呼吸控制和调节等。
消化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器官的解剖和生理特性、食物消化和吸收、胃肠激素的调节等。
内分泌生理学研究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内分泌腺体的解剖和生理特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激素的作用和调节等。
神经生理学研究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神经元的解剖和生理特性、神经传递的机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等。
免疫生理学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免疫细胞的解剖和生理特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调节等。
总之,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旨在揭示生物体的生理反应和机制,为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组成1.1 细胞:介绍细胞的概念、类型和功能,重点讲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2 组织:介绍组织的概念和分类,重点讲解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1.3 器官:介绍器官的概念和分类,重点讲解心脏、肺、肝脏、肾脏等主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4 系统:介绍系统的概念和分类,重点讲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人体的生理功能2.1 神经系统的功能: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2.2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激素的作用和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
2.3 消化系统的功能: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吸收和排泄。
2.4 呼吸系统的功能: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肺通气、气体交换和呼吸调节。
2.5 循环系统的功能: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心脏泵血、血管结构和血液运输。
第三章: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3.1 生长发育:介绍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规律,重点讲解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器官发育和青春期发育特点。
3.2 骨骼系统:介绍骨骼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长发育,重点讲解骨骼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3.3 肌肉系统:介绍肌肉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长发育,重点讲解肌肉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3.4 生殖系统:介绍生殖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长发育,重点讲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殖过程。
3.5 青春期生理变化:讲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特点,包括第二性征、月经、遗精等,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变化。
第四章: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4.1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介绍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重点讲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4.2 内分泌调节:介绍内分泌调节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激素的作用和内分泌腺的调节功能。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生命活动过程。
2. 掌握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理解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掌握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人体生理现象,提高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3. 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4. 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5. 人体生理现象的分析与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人体生理现象,提高学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人体生理学的知识。
4.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人体生理现象,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器官系统及其功能、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人体生理现象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 课件:制作精美、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生理学知识。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案例,拓宽视野。
5. 辅导资料:提供相关的辅导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安排: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课时)2. 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4课时)3. 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2课时)4. 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2课时)5. 人体生理现象的分析与应用(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3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4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二章:细胞生理学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2 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2.3 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2.4 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产能过程第三章:神经系统的生理学3.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3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4 神经递质的作用和调节第四章: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学4.1 内分泌细胞和激素的分泌4.2 激素的作用机制和调节4.3 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和疾病4.4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反馈机制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学5.2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5.3 血液循环的调节和影响因素5.4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第六章:呼吸系统的生理学6.1 呼吸道结构和功能6.2 肺的结构和功能6.3 气体交换和呼吸调节6.4 呼吸系统疾病和治疗第七章:消化系统的生理学7.1 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7.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7.3 消化腺的功能和调节7.4 消化系统疾病和治疗第八章:泌尿系统的生理学8.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8.2 尿液的和排出8.3 尿量的调节和水平衡8.4 泌尿系统疾病和治疗第九章:运动系统的生理学9.1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9.2 骨的结构和功能9.4 运动系统的调节和疾病第十章:生殖和发育的生理学10.1 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0.2 生殖过程和生殖调节10.3 发育的过程和影响因素10.4 生殖和发育的疾病和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细胞生理学:重点关注2.3 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2.4 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产能过程。
补充和说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是细胞生理学的基础,包括物质的运输、信号传递等。
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产能过程则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糖解、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链等。
二、神经系统的生理学:重点关注3.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以及3.4 神经递质的作用和调节。
各章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1)细胞和分子水平(2)组织和器官水平(3)系统水平(4)整体水平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1)神经调节①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2)体液调节:①机制: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其调节方式是激素.②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3)自身调节:①机制: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①主动运输:A.原发性主动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②被动运输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B.经通道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cAMP-PKA途径②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酪氨酸激酶受体②鸟甘酸环化酶受体(3)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1.细胞膜动作电位:(1)相关概念:①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②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反射的概念首先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5-1650提出)。
2.后放现象: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段时间。
3.锥体系:指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达脊髓的传导束。
即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4.氧离曲线:表示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关系的曲线,呈“S”形。
5.吸收:经过消化后的食物、水、盐等,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6.呼吸商:生理学上把机体在单位时间内CO2排出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简称RQ)。
7.排泄:是指动物体将体内代谢终产物、多余物质、进入体内的药物或毒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8.激素:由动物的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的电位变化(局部去极化)。
10.感受器:指分布在动物体内外的能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的特殊生物换能装置。
11.刺激:生理学上将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通称为刺激。
12.特异性投射系统:从机体各种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由固定的感觉传导路,集中到达丘脑的一定神经核(嗅觉除外),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产生特定感觉。
这种传导系统叫做特异性投射系统。
13.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4.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15.胃排空: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16.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氧热价。
一.呼吸系统(肺活量呼吸量肺如何实现换气胸内压呼吸)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胸内压的形成: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浆液为条件胸廓生长>肺生长胸廓容积>肺容积胸廓将肺拉大肺回缩胸内负压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意义: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第1、2、3秒末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肺换气过程: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影响因素:呼吸膜厚度改变肺纤维化、肺水肿时增厚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肾小球滤液(即原尿)的过程。
取决于:(一)、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二)有效滤过压(三)肾血浆流量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影响因素:(一)小管液溶质浓度(二)抗利尿激素(三)醛固酮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来达到利尿消肿目的的利尿方式。
如:甘露醇,糖尿病患者.球-管平衡●定义:是指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小管都是定比重吸收,其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左右(即重吸收百分率为65~67%)的现象。
●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内分泌(糖皮质激素概念及其作用肾上腺皮质两个应激糖分泌质分泌神经分泌)糖皮质激素:(1)物质代谢1)糖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又有抗胰岛素作用;2)蛋白质: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分泌过多时,促进1)促进糖异生,抑制外周组织对糖利用,使血糖升高。
促进蛋白质分解。
促进脂肪分解。
(2)弱的保钠、排钾、排水作用。
(3)因可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因而是维持正常血压所必需的4)促进骨髓造血,使红细胞、血小板增加;促进附壁中性白细胞进入循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并促进其破坏。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一门涉及研究和认识人类和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生物化学四大部分。
其中解剖学侧重于观察动物和人类的形态结构,认识其组织的结构和各个器官的功能;生理学侧重于研究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和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然界;药理学主要是研究药物作用和应用及药物与人体机体的关系;而生物化学则探究生物体中分子、细胞乃至器官这一小到大的结构,以及营养和物质交换等过程。
人体和动物的生理机能由细胞和组织结构维持。
细胞是最小的生物单位,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元。
细胞的内部结构由质膜和细胞器组成,从细胞膜到细胞核等内部结构特征,都具有某些生理活动功能。
同时,每一细胞内也存在众多分子,它们不断交互作用,促进微环境中物质的交换,对细胞的代谢起到调节作用。
生理学家们首先要研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它们在维持生命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就需要仔细研究器官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如何在机体内工作,以及器官细胞内的生物过程,比如氧的代谢、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等。
此外,生理学家也要研究器官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器官和脏器之间的相互调节,还要研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并研究营养物质如何作用于机体内各种器官细胞,以及这种作用如何调节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等等。
此外,生理学还涉及研究动物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也有助于理解动物性格和社会行为,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者可以研究动物群体、动物间的相互作用、动物的繁殖行为、如何表现出对环境的反应等等,以及动物体内的生理反应机制。
所以,人体和动物的生理学是一门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学科,它涵盖范围很广,开展的研究也多样。
在今天的社会和医学领域,人体和动物生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人类和动物的身心健康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α运动r-环路。
其意义是使肌肉维持持续收缩状态。
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0.1秒)才传向心室,故称为房-延搁,从而保证心房与心室先后有序的活动,有利于心泵血机能的实现。
1、2、3秒末呼出的气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分别,又称用力呼气量。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或数值)。
Ach与终板膜nAch受体结合,引起终板膜而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RBC、WBC和Pt)后的液体部分;血清则是血液凝固后从PH值、温度等)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60mv这段时间(约200—300ms),任何刺激都不能引=(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管壁重吸收(回流)入血液。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Hb氧饱和度。
95%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再经门静脉回到肝内组成胆汁,-肝循环。
180mg/100mL时,尿中即出现葡萄糖,说明该血糖浓度为肾排泄葡萄糖的阈H+入小管液的同时,伴有Na+从小管液逆向转运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交换。
K+的同时,与Na+的主动重吸收相关联,即分泌1个K+就重吸收1 K+-Na+交换。
Na+通透性↑,Na+内流而导致膜的去极化。
其中一个刺激可发生条件反射,另外一个刺激不发生条件反射,。
在大脑皮南某一局限区域可记录到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PO2↓,PCO2↑不利于肺气体交换;其次,因无效腔的存在,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浅而快的呼吸其肺泡通气量小于深而慢的呼吸,导致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和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因此,时,尿液将减少。
其机制为:a.体循环BP↓使减压反射减弱,交感神经兴奋,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少;b.血压下降,血容量相对不足,视上核合成和释放ADH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c.血压下降,肾素-Ang-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保G蛋白的介导改变膜内效CAMP、IP3和DGACTH和糖皮质激素水平上升,并从以下三方面调节机体适应能力:a.代谢中能保持葡萄糖对重要器官的供应。
1.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2.除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过程3.超极化:将膜极化过程变大的过程4.反极化:膜电位发生反转的变化5.复极化:膜电位由正值恢复到静息电位的现象6.阈电位:能引起除极化的最低电位7.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能与细胞产生过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8.阈下总合;几个与下刺激叠加在一起9.极性法则:用直流电刺激可兴奋组织,只在通电与断电的时刻产生一次兴奋,在通电时,兴奋发生在阴极;断电时,兴奋发生在阳极10.反射: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的反应11.时间总和:不同时间产生的输入信号到达同一个细胞引起细胞兴奋或兴奋改变的现象12.空间总和:来源不同的传入信号在同一时间到达一个细胞引起细胞的兴奋或兴奋型改变现象13.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出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在形成突触前抑制的三个神经元之间,有一个轴-轴突触式去极化抑制,不是超极化抑制)14.突触后抑制:突出前膜释放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改变了K+和Ca+的通透性,造成突触后膜超极化,电位原远离阈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性效应15.自发放电:脑电图是一种自发的感受器,感觉通路在没有受到刺激下引起的放电。
16.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异相睡眠)。
17.慢波睡眠的四个时期:入睡期,浅睡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
18.睡眠时相的转换:慢波睡眠→异相睡眠→慢波睡眠→异相睡眠19.优势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的半球(大部分都是左侧优于右侧)20.踩钉子:当踩到钉子,会迅速抬脚,这是一个脊髓反射——屈肌反射,然后有浅感觉的反应。
21.膝跳反射:迅速引起踢腿动作,这是一个牵张反射,然后是深感觉通路。
22.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23.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局部扩散,又反过来作用于分泌细胞,发生反馈作用24.旁分泌途径:内分泌细胞分泌冯激素通过细胞间液体散到邻近的靶细胞25.神经分泌途径:神经细胞通过产生传导冲动或合成释放激素的作用于另一细胞的途径26.激素的作用特征:信息传递作用、相对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间相互影响作用27.电紧张电位:阈下弱刺激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28.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在受刺激的膜的局部引起的一个较小的去极化反应29.动作电位:如果给细胞膜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快速的膜电位变化30.终板电位:终板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可随乙酰胆碱释放增加而产生等级行变化31.微终板电位:未受刺激的肌细胞膜存在一种自发的,小的去极化电变化,这种来自于终板区的电位称微终板电位。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连续使用单独的条件刺激而不采用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刺激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不出现的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消退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心血管活动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升高血压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健康人及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局部组织或细胞不依赖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自身对刺激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单纯扩散:指一些小的脂溶性物质依靠分子运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的方式。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能够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受体:指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蛋白质大分子。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PCD)细胞保护:细胞对于各种有害因素的适应能力,称为细胞保护。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霍奇金学派的离子学说: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化学离子的严格选择性的通透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极化:—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超射:膜由原来的-70mv去极化到0 mv,进而变化到20~40mv,去极化超过0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终板电位: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终末时,在极短时间内,差不多同时有200-300个囊泡同时破裂,其中的Ach被释放,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结果导致终膜出现远较微终板电位大得多的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有效刺激时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把从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肌膜发生兴奋,与肌原纤维中的肌丝活动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基本电节律:有节律地反复进行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活动叫基本电节律。
脑-肠肽:胃肠激素中的许多激素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以,也将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容受性舒张:是由咀嚼和吞咽活动反射引起的,胃底部和胃体部的平滑肌发生舒张,从而增大了胃容量。
随着吞咽动作陆续发生。
蠕动:是由胃的中部和上方起始,朝向幽门环形推进的收缩。
食物到达幽门窦后,主要在该处受到挤压、研磨、粉碎。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种持续微弱的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它有助于保持胃的正常形态和位置,并使胃内具有一定的压力。
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胃的紧张性收缩逐渐加强,胃内压增大,促使胃液渗入食物,以及协助运送食物入十二指肠。
饥饿性收缩:胃排空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强烈性收缩。
嗳气:瘤胃中气体部分通过食管向外排出的过程反刍(rumination):指反刍动物将没有充分咀嚼而咽入瘤胃内的饲料经浸泡软化和一定时间的发酵后,在休息时返回口腔再仔细咀嚼的特殊消化活动。
自稳态:内环境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使机体能够对外环境的约束而进行正常的活动,生理学者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之为“自稳态”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抗凝系统: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
血液循环: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心率(heart rate):单位时间的心动周期数。
为心搏频率的简称,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心音(heart sound):心脏在泵血过程中由于瓣膜、动脉管壁、心肌等发生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或细胞。
传导性: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或额外收缩: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正值:血浆滤出——组织液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血液,完成物质交换(回收率90%)。
减压神经: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减压神经.呼吸: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胸膜腔:胸膜有两层,即紧贴于肺表面的脏层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壁层。
两层胸膜形成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
肺泡: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的半球状含气小囊泡,其外表紧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气体进出肺泡所经历的结构被称为呼吸膜。
肺泡表面张力:在液体与气体的交界面上,由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而产生的能够引起液体表面收缩的张力。
肋间外肌:位于相邻两肋骨之间,起于前一根肋骨后缘,止于后一肋骨的前缘。
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内面。
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
呼吸类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
呼吸频率:一分钟内呼或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
呼吸暂停: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吸气: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平和吸气:肺内压低于大气压2-3mmHg。
呼气:肺内压大于大气压。
平和呼气:肺内压约高于大气压2-3mmHg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引起的吸气抑制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二氏反射(Hering-Beruer reflex)能量代谢: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维持生命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氧热价呼吸商:生理学上把机体在单位时间内CO2排出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糖的呼吸商为1.0,脂肪为0.71如果测得的呼吸商接近于1,则体内氧化利用的主要物质是糖;如果呼吸商接近0.71,则氧化利用的主要物质是脂肪。
体温: 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温恒定的维持有赖于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
(1)体表温度: 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机体表层的温度,又称表层温度。
(2)体核温度: 包括心、肺、脑和腹部器官等机体深部的温度,又称深部温度。
体核温度比体表温度高,且比较稳定.排泄:是指动物体将体内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物质、进入体内的药物或毒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近球小体:又称肾小球旁器,由近球细胞、系膜细胞和致密斑构成。
原尿: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腔内,形成的滤过液称为原尿。
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有赖于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某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传递给相应靶细胞以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
激素: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有机物质,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活动,这类物质称为激素。
脑:是按对侧支配的原则来发挥功能的。
左右脑还有各自侧重,左脑—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艺术思维。
脑神经:12对,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喜怒哀乐表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脊神经:31对,支配躯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植物性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血管、腺体。
心跳、呼吸、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
双极神经元:从胞体相对的两端各伸出一支突起,一支为轴突,另一支为树突。
视网膜和嗅粘膜中的感觉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具有一支轴突和多支树突。
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脊髓灰质等中的神经元属于此类。
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神经递质:指是指突触前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
反射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某一特定生理机能的神经细胞群及其突触联系的综合体。
动力定型: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强化而形成的一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叫做动力定型。
牵张反射:屈肌或伸肌,当其被牵张时,肌肉内的肌梭就受到刺激,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后,引起被牵拉的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从而解除被牵拉状态。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经常保持某种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状态的生理过程。
屈肌反射:以伤害性刺激施与一侧后肢的下部,就可引起该肢屈曲。
对侧伸肌反射:如果刺激很强,除本侧肢体发生屈曲外,同时引起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
翻正反射:动物摔倒时,自行翻转起立,恢复正常站立姿势,叫做翻正反射。
锥体系统: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至脊髓的传导束。
锥体外系统:皮质下某些核团有后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由于其通路在延髓锥体之外,故叫锥体外系统。
二、填空:研究方法:离体实验、在体实验、慢性实验。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长与生殖。
机体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第一信使:激素和神经递质。
第二信使:CAMP和CGMP。
心脏壁:是由心内膜、心肌、心外膜组成。
心脏功能:循环功能、内分泌功能(分泌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工作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不具自律性、心房(室)肌细胞。
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几乎没有收缩功能、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