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92
第一章.绪论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2.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3.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4.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3.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现存最早;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发病、病因、病机及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难经》:对“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辩证论治专著,《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辩证”理论,医方之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学“四气五味”奠定基础,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脉经》晋·王叔和,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脉象的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提倡“寸口脉诊”《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提出疥疮是疥虫传染;漆疮发生与体质有关;分述内、妇、外、儿、五官、皮肤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其某些传染病是自然界的“乖戾之气”引起;并在诸证末多附导引法。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开创“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陈无择《三因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因:外感六淫;内因:七情内伤;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呼叫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六气化热化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力倡攻邪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称为“攻邪派”李杲: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
主张“百病皆由脾胃生”,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朱震亨: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后世称为“滋阴派”明清时期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一〉、整体观念1、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2、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是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形神一体观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2)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存在重要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产生重要影响。
二〉、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2、症、证、病的概念病:即疾病,病邪侵袭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过程。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体征。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的运用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第二章:阴阳五行一〉、阴阳的概念基本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阳相对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为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2、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互根为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为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3、阴阳的消长平衡:指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选择题(一)A型题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3.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阳损及阴B.阳盛伤阴C.阴虚阳亢D.阳气暴脱E.阳虚阴盛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11.脾病传肾属于: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E.肾阳虚而心火越(二)B型题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5.肝火犯肺属于:6.肝气犯脾属于:(三)D型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A.母子关系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胜E.传其所不胜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A.传其所胜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不胜E.所胜所不胜关系3.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4.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A.对立B.互根C.消长D.平衡E.转化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A.抑强B.扶弱C.虚则补其母D.实则泻其子E.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四)X型题1.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A.水地说B.道家思想C.精气学说D.阴阳学说E.五行学说2.属于阳的属性有:A.温煦B.兴奋C.明亮D.潜藏E.滋润3.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A.阴阳双补B.阳病治阴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寒者热之4.下列属于土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唇、口、黄、化、肉C.皮、鼻、口、胃、长D.宫、脾、黄、思、甘E.长夏、湿、中、歌、哕5.下列属于水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冬、膀胱、耳、骨、恐C.冬、鼻、口、胃、长D.恐、呻、栗、耳、冬E.北、寒、藏、黑、咸6.“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肺病及肝D.肾病及脾E.单纯一脏有病二、填空题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为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为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题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
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
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2013NO2A.其性属阳的药是A.黄芩B.黄柏C.附子D.麦冬E.石斛【正确答案】C2012NO2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阴阳双补【正确答案】A2013NO3A.根据五行学说,金的特性为A.生长B.生化C.升发D.收敛E.滋润【正确答案】D2012NO3A.下列治法中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确定的是A.培土生金B.金水相生C.滋水涵木D.益火补土E.培土制水【正确答案】E2013NO4A.称为“刚脏”的是A.心B.肝C.脾D.肺E.肾【正确答案】B2012NO4A.华盖的脏器A.心B.肝【正确答案】D2013NO5A.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有密切联系的两脏是A.心与脾B.肝与脾C.肺与肝D.肝与肾E.脾与肾【正确答案】A2012NO5A.与呼吸运动密切联系的两脏器A.心肺B.肺肝C.肾肝D.肺脾E.肺肾【正确答案】E2013NO6A.在养生防病时,对阴盛体质的宜忌是A.宜寒忌温B.宜凉忌热C.宜平忌消D.宜泻忌补E.宜温忌寒【正确答案】E2012NO6A.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偏阴者多见A.畏寒B.舌红C.畏热D.喜动E.急躁【正确答案】A2013NO7A.具有黏滞特性的外感病邪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暑邪E.燥邪【正确答案】C2012NO7A.风邪性质D.粘滞E.干涩【正确答案】C二、配伍选择题,每题 0.5分。
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每组若干题。
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A.心B.肺C.脾D.肝E.肾2013N41B.主宰精神活动的脏是【正确答案】A2013N42B.主司调畅情志的脏是【正确答案】DA.心B.肺C.脾D.肝E.肾2012NO41B.主推动血液运行的脏是【正确答案】A2012NO41B.主统摄血液的脏是【正确答案】CA.正气B.邪气C.谷气D.元气E.四气2013NO43B.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是【正确答案】D2013NO44B.从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正确答案】C2013NO45B.机体内起抗邪御病作用的物质总称为【正确答案】A2013NO46B.导致机体产生疾病的因素称为【正确答案】BA.宗气B.中气2012NO43B.可以生成血液的气是【正确答案】C2012NO44B.能调控腠理的开合及汗液排泄的【正确答案】D2012NO45B.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正确答案】A2012NO46B.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正确答案】EA.气海B.血海C.髓海D.阳脉之海E.阴脉之海2013NO47B.冲脉为【正确答案】B2013NO48B.任脉为【正确答案】EA.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手少阴三焦经D.足少阳胆经E.足太阳膀胱经2012NO47B.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上接【正确答案】B2012NO47B.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足厥阴肝经上接【正确答案】DA.升散B.趋下C.重浊D.开泄E.收引2013NO49B.寒邪的性质是【正确答案】E2013NO50B.暑邪的性质是【正确答案】A2013NO51B.风邪的性质是【正确答案】DA.汗出恶风B.筋脉拘急C.形体困重D.吐血衄血E.干咳少痰2012NO49B.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寒邪容易出现的病症是【正确答案】B2012NO50B.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火邪容易出现的病症是【正确答案】D2012NO51B.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湿邪容易出现的病症是【正确答案】CA.真虚假实B.真实假虚C.虚中夹实D.实中夹虚E.上虚下实2013NO52B.大实有羸(注:读音léi)状,其病机属于【正确答案】B2012NO53B.至虚有盛候,其病机属于【正确答案】A2012NO54B.实热伤津,气阴两伤,其病机属于【正确答案】D2013NO121X.关于心与志、液、华、窍的关系,正确的是A.在志为喜B.在液为血C.在体为脉D.在华为发E.在窍为舌【正确答案】ACE2012NO121X.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正确的是A.在志为怒B.在液为泪C.在体为脉D.在华为爪E.在窍为目【正确答案】ABDE2013NO122X.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A.外伤B.气虚C.气滞D.气逆E.血热【正确答案】ABCE2012NO122X.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有A.发病急骤B.病情较重C.病状相似D.传染性强E.易于流行【正确答案】ABCDE2013NO123X.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有A.发热B.多汗C.吐泻D.失血E.多尿【正确答案】ABCDE2012NO123X.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所致的病理变化有A.气虚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正确答案】BCDE2013NO124X.康复的原则有A.形神共养B.调养气血C.调养阴阳D.协调脏腑E.疏通经络【正确答案】ABCDE2012NO124X.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有A.重视精神调养B.加强身体锻炼C.进行人工免疫D.抑制疾病的传变E.避免病邪的侵害【正确答案】ABCE下列属于疾病名称的是A.湿热B.肝郁C.感冒D.气虚E.瘀血【答案】C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水痘B.麻疹C.风寒犯肺D.头痛E.恶寒【答案】C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A.消渴B.恶寒C.肺痈D.水肿E.咳嗽【答案】B最佳选择题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元气B.肾气C.卫气D.宗气E.营气【答案】D综合分析选择题某女性患者,产后常汗出而恶风,易于感冒,体倦乏力。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这就是“五脏一体观”的基本内容,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
(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例如,春夏季节,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机体则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之阴阳平衡;秋冬季节,阳气收敛,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既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又能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地向外耗散。
人体四时的脉象变化,昼夜阴阳生理活动变化等,都是人体随自然阴阳变化,进行的生理性调节的结果,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同一性,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2.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区别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论治也叫辩证施治,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