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学
- 格式:docx
- 大小:22.45 KB
- 文档页数:5
1.罗汉柏Thujopsis dolabrata 柏科罗汉柏属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35m,胸径2m;树冠广圆锥形;大枝平展,不整齐状,轮生,枝端常下垂,小枝扁平。
叶鳞片状,对生,在侧方的叶略开展,卵状披针形,略弯曲,叶端尖;在中央的叶卵状长圆形,叶端钝;叶表绿色,叶背有较宽而明显的粉白色气孔带,叶长4-7mm。
球果,近圆形,径1.2--1.5cm,种鳞6-8,木质,扁平,每种鳞有种子3-5粒;种子椭圆形,灰黄色,两边有翅,子叶2。
生长习性:喜光树,喜生长于冷凉湿润土地(年平均气温8℃左右处)。
幼苗生长极慢,10年生实生苗高仅60cm左右,此后渐速,而已20年左右生长最速,至老年期则又缓慢。
在适宜环境下,在大树下部的枝条与地面接触部分能发出新根,可与母株分离成新植株。
园林应用:本树通常多盆栽供观赏用。
亦可载于园林中作园景树.2.日本香柏Thuja standishii Linn柏科崖柏属形态特征:枝开展,树冠圆锥形。
鳞叶先端突尖,表面暗绿色,背面黄绿色,有透明的圆形腺点,鳞叶揉碎有芳香。
球果长椭圆形。
生长习性:日本香柏树形优美,干通直,耐修剪。
速生期在9 ̄24年间,12年生树高生长最快,胸径生长高峰在16年左右。
幼树在生长期内有2个高峰,分别在6月和9月份。
耐低温、喜湿环境,是我国亚热带中山用材林、风景林、水土保持林的优良树种。
3日本冷杉Abies firma松科冷杉属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50米,胸径约2米。
树冠幼时为尖塔形,老树则为广卵状圆形。
树皮粗糙或裂成鳞片状;叶条形,在幼树或徒长枝上者长2.5-3.5cm,先端成二叉状,在果枝上者长 1.5-2cm,先端钝或微凹。
球果圆筒形,长12-15cm,径5cm,苞鳞外露,先端有长约3mm的三角状尖头。
生长习性:耐阴,幼苗尤甚,长大后喜光。
喜凉爽、湿润气候,对烟害抗性弱,生长速度中等,寿命不长,达300年以上者极少见。
园林用途:树形优美,秀丽可观。
树木学整理一、名词解释园林树木: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以在园林中应用的树木。
古树名木:年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具备一定的历史、人文关键价值的树木。
行道树:用作道路两侧,以营荫、奔小康为主要目的栽种的乔木树种。
基准:香樟常色叶树:叶色常年维持一种颜色,例如紫叶李。
生态学特征:树木对环境的建议和适应能力。
生物学特征:树木生长发育的规律,是树木本身具有的特征。
生命周期:树木从种子萌发、生长到开花、结果、死亡的过程。
裸芽:无芽鳞的芽,如山核桃。
(所有一年生、二年生草本和一些多年生木本植物的芽均属裸芽)柄下芽:藏于叶柄之下的芽,例如悬铃木。
蒴果:两个以上合生心皮形成的,成熟以后开裂的果实,如木芙蓉。
核果:由单心皮或碧桂园心皮构成的内果皮柔软,中间存有硬核的肉质果,例如李、桃。
蝶形花冠:由1枚旗瓣,2枚翼瓣和2枚龙骨瓣等共5枚花瓣组成的花冠,称为蝶形花冠。
见于豆科植物。
节外生枝:枝条从节间取出的一种现象,例如栀子花片状隔开:l心呈圆形片层状排序,例如金钟花掉。
(髓心:树干心部坚硬的木心。
)季相:群落随着季节更替而发生有规律的外貌变化。
羽状复叶:小叶在叶轴的两侧排成羽毛状称作羽状复叶。
羽状复叶,3枚以上的小叶排列在叶轴的左右两侧,呈羽毛状,如蚕豆、月季等的叶。
(羽状复叶以小叶数目可以为单数或双数,因此又分成:单(奇)数羽状复叶,小叶的数目为单数,存有一顶生小叶,例如紫云英、月季的叶;双(偶)数羽状复叶,小叶的数目为双数,无顶生小叶,例如花生、皂荚的叶。
羽状复叶又因叶轴分枝的情况,可以分成一回、二回、三回或多回羽状复叶。
)二、比较题冬青女贞叶互生叶对生分核果核果香椿臭椿存有香味;存有臭味;树皮长块状;树皮不裂或方块状;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全缘;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有腺齿;蒴果翅果水杉落羽杉叶对生叶互生叶薄而长叶长而厚枫香三角枫树皮纵裂树皮长条状剥落叶大,互生叶小,对生蒴果翅果1桂花棕榈叶对生叶互生花簇生肉穗花序香榧红豆杉叶条形,柔软叶镰刀形,坚硬种子全部被褐色假种皮所包种子基部包有红色假种皮水杉(p256)红豆杉叶可视化卵圆形叶螺旋状腋生雌雄同株雌雄异株栀子花灌木叶对生蒴果毛竹乔木叶不对立枫香树皮块状;叶腋生、存有齿;头状花序;蒴果蜡梅叶对生小枝灰色花掉黄色生成瘦果梅小枝绿色顶芽单生叶卵形桃叶椭圆披针形花粉红果球形圆柏叶鳞形或刺形,基部下延小枝不弯曲刺槐小枝灰绿色;存有托叶刺及;总状花序;果扁平枇杷乔木叶互生浆果棕竹灌木叶掌状对立三角枫树皮长条状;叶对生、全缘;伞房花序;翅果梅花叶互生小枝绿色花有多种颜色核果桃小枝通常紫红色顶芽砌生叶好像披针形李叶倒卵状椭圆形花白色果卵球形刺柏叶刺菱形,基部存有关节小枝弯曲槐树小枝灰褐色;无托叶刺;圆锥花序;果串珠状2桂花梅花叶对生叶互生小枝灰色小枝绿色苏铁银杏叶羽状叶伞形种子红色种子淡黄色冬青桂花树皮灰青色树皮灰色果深红果紫黑六、简答题园林树木按照其园林用途可分为哪几类?独赏树类、庭荫树类、行道树类、防水树类、林丛类、花灌木类、垂直绿化类、植篱和绿雕塑类、地被类、树桩盆景类、室内绿化及切花类。
树木学在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树木学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树木的结构、生长、发育、生理等方面。
在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中,树木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树木的生长和发育研究:树木学研究了树木的形态结构、生长规律、发育过程等,这对于合理利用树木资源、制定林木管理计划以及提高森林生产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树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木学研究了森林中不同树种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和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 林木的遗传改良:树木学为林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性状的树木,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和用途的新品种,提高林木的产量和质量。
4. 抗逆性研究:树木学研究了树木在面对自然灾害、病虫害、气候变化等逆境时的应对机制,为培育抗逆性更强的树种提供科学支持。
5. 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树木在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树木的根系结构和生态功能,可以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生态修复,减缓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6. 碳汇和气候调节: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具有重要的碳汇和气候调节功能。
树木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树种的固碳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树木学在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中通过深入研究树木的各个方面,为科学林木管理、合理资源利用、生态恢复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
树木学知识点总结树木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树木的分类、解剖结构、生长与发育、生态学、病虫害及保护等相关内容。
树木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及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树木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树木的概述树木是指高大而多年生的木本植物,通常高度在2米以上。
树木通常由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组成,是植物界中最为庞大且漂亮的一类植物。
树木广泛分布于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各种环境中,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树木的分类1.按叶型分:常绿树与落叶树。
2.按木材性质分:硬木与软木。
硬木通常来自宽叶树,木材坚硬,用途广泛;软木通常来自针叶树,木材质地较软,多用于制作隔音材料和软木塞。
3.按生长形态分:乔木与灌木。
乔木指具有直立茎干,高度达到2米以上的树木;灌木指高度低于2米的树木,通常分枝多。
4.按叶序分:对叶树、复叶树、单叶树。
5.按种子传播方式分: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的种子包裹在果实中,通常通过风、动物等方式传播;裸子植物的种子则裸露在果球中,如松树、银杏等。
三、树木的结构和生长发育1.树木的结构树木的结构主要包括树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
-树根:在植物体内扎根于土壤,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茎:承受叶子的负担,传导养分、水分和激素。
-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营养物质。
-花:进行有性生殖的器官,产生种子。
-果实:成熟后产生种子,并通过多种方式传播。
树木的结构从生长的角度,可分为原生部和次生部。
原生部包括根、茎和叶,是植物体最初的结构;次生部则指继起的生长部分,如边生的木质部分。
2.树木的生长发育树木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环境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太阳光、温度、水分和养分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
树木的生长受到光照的影响,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和自养制品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
另外,树木的生长还受到地表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养分等影响。
《树木学》学习方法树木学是林业专业和其它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树木的形态、分类、分布、特性及经济价值等内容。
然而它也是一门用语单调、结构机械重复、内容难记易忘的学科,加之近年来根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要求,树木学的教学时数大幅度缩减。
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明确学习的目的树木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的重要基础,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了解树种的识别特征及相关特性,为进一步开发我国丰富的树种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林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木学》课程描述性强,涉及树种多,名词术语多,内容枯燥,记忆难度大。
若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方法,以重复的信息,固定的模式反复冲击学生的大脑,容易造成疲惫心理,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同实际的结合。
首先,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善有关树木学知识网络版和课件的制作,做到图、文、声并茂,向学生展示大量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树木图片,使学生对所讲授的树种特征产生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有树木学教师本身应利用一切机会到各地考察、研究,在专业知识方面进一步完善自己,在课堂讲授中就会做到绘声绘色。
作为学生,则必须对实验和教学实习格外重视。
在教学时数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理论课教学必须是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
目前,树木学教学注重科属特征的介绍,而不是泛泛地讲解一个个物种。
科属特征主要涉及花和果实等方面的性状,尽管听起来十分枯燥,但却是树木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只有在实验和实习过程中,依靠自己亲手的观察和解剖,才能对一些结构、概念和术语理解透彻,做到永生不忘。
一、名词解释。
1.庭荫树:主要用以形成绿荫供游人纳闵避免日光曝晒,也能起到装饰作用的树种。
2.秋色叶树:凡在秋季叶子能有显著变化的树称秋色叶树。
3.园林树木学: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称园林树木学。
4.拉丁学名: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
5.园林树木年周期:植物在一年中经过的生活周期称年周期。
6 .观赏树木: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木本植物,包括各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以及竹类。
7. 乡土树种:在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而能适生的树种。
如:湖北的湖北海棠。
8. 常色叶树:指树木叶片常年呈现特异的颜色而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
如:紫叶李。
二、单选。
1.下列树种为中国特有树种的是(A)。
A、金钱松B、广玉兰C、国槐D、池杉2.下列树种中,果实紫黑色的为(D)。
A 樱桃B 山楂C 石楠D 女贞3.以下树种中,典型的喜酸性土树种是( A )。
A 栀子花B 侧柏C 国槐D 构树4.下列树种中,最耐阴的植物是(B )A.梅花 B.八角金盘 C.海桐 D.广玉兰5. 被誉为“世界爷”的树种是(B)。
A.银杉 B.巨衫 C.黑松 D.铁杉6.下列树种,先花后叶的是(C)。
A 石榴B 石楠C 玉兰D 合欢7.下列树种中,属于松科的是(B)。
A.金松B. 日本冷杉C. 南洋杉D.水松8.构树属于(B)。
A.榆科B、桑科C、豆科D、桦木科9.油杉属于(A)。
A.松科B、杉科C、柏科D、苏铁科10.黄栌属于哪个科(B)。
A.木犀科B.漆树科C.芸香科D.无患子科11.以下属于中国特有树种的是(A)。
A.银杉B.华山松C.杉木D.白桦12.圆球状头状花序的是(D)。
A.丁香属 B.白蜡树属 C.梨属 D.悬铃木属13.容易移植成活的树种是(B)。
A.白玉兰B.杨树C.二乔玉兰D.山毛榉14.秋色叶树的是(D)。
名词解释(树木学)1、树木2、园林树木3、适地适树4、乡土树种5、观赏树木6、乔木7、灌木8、丛木9、木质藤本10、匐地类11、观赏树木学12、品种、亚种、变种、变型、种、变异13、纯式花相14、衬式花相15、花相16、干生花相17、线条花相18、星散花相19、团簇花相20、覆被花相21、密满花相22、独生花相23、对植24、列植25、三角形种植26、中心植27、环植28、多边形种植29、孤植30、丛植31、林植32、散点植33、行道树34、庭荫树35、孤赏树36、群植树37、观花树或花木38、垂直绿化39、绿篱40、地被植物41、树种规划42、骨干树种43、基调树种44、园林树木种质资源45、可解体性46、就地保护47、迁地保护48、种子库保存49、离体保存50、引种驯化51、离心生长52、离心秃裸53、自疏、自然打枝54、截顶、结顶55、向心更新56、向心枯亡57、物候期58、自然休眠59、被迫休眠60、芽序61、芽的异质性62、芽的早熟性和晚熟性63、萌芽力64、成枝力65、芽的潜伏力66、总状分枝(单轴分枝)式67、合轴分枝式68、假二叉分枝式69、顶端优势70、干性71、层性72、砧木73、花芽分化74、花芽形成75、生理分化76、生理分化期77、形态分化期78、花芽的发育79、开花80、单性结实81、坐果82、相关性83、生境84、生态因子85、生存条件86、生态幅87、日较差或气温昼夜变幅88、寒害89、霜害90、冻害91、冻拔92、冻裂93、广温植物94、狭温植物95、生长期积温96、旱生植物97、中生植物98、湿生植物99、挺水植物100、半浮水植物101、全浮水植物102、沉水植物103、耐旱树种104、耐淹树种105、长日照植物106、短日照植物107、中日照植物108、中间性植物109、喜光植物110、耐阴植物111、中性植物112、酸性土植物113、中性土植物114、碱性土植物115、垂直分布116、水平分布117、植物群体118、自然群体119、栽培群体120、生活型121、生态型122、优势种或建群种123、色相124、季相125、层片126、植被型组127、植被型128、植被亚型129、群系组130、群系131、亚群系132、群从组133、群从134、群体的形成期135、群体的发育期136、群体的相对稳定期137、群体的老年及更替期138、丰富感139、平衡感140、稳定感141、掘苗142、搬运143、种植144、定植145、假植146、修剪147、整形148、截干149、剪枝150、折裂151、除芽152、摘心153、捻梢154、屈枝155、篱垣绿化156、花前灌水157、花后灌水158、古树名木159、春色叶树160、秋色叶树161、常色叶树162、双色叶树163、斑色叶树164、彩色叶树。
1.庭荫树:主要用以形成绿荫供游人纳闵避免日光曝晒,也能起到装饰作用的树种。
2.秋色叶树:凡在秋季叶子能有显著变化的树称秋色叶树。
3.古树:凡达100年树龄者即可成为古树名木:是指既有历史意义,文化科学意义或其他社会影响而闻名的树木4.园林树木学: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称园林树木学。
5.生态因子:对植物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6.拉丁学名: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
7.园林树木年周期:植物在一年中经过的生活周期称年周期。
8.树木物侯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在形态和生理机能有与之相应的规律变化,称物候期。
9.树木干性:树木中心干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
10.离心生长:树木自播种和发芽或营养繁殖成活后以根颈为中心,根向地、芽向空中不断扩大空间的生长11.叶幕:指叶在树冠内集中分布区而言,它是树冠叶面积总量的反映。
12.芽的异质性:由于芽形成时,随枝叶生长时的内部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使处在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存在着大小、饱满程度等差异的现象称“芽的异质性”。
13.顶端优势:一个近于直立的枝条,其顶端的芽能抽生最强的新梢,而侧芽所抽生的枝,其生长势多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最下部的一些芽则不萌发。
这种顶部分生组织或茎尖对其下芽萌发力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
14.花相:花或花序着生在树冠上的整体表现形貌。
15.自然休眠:亦称深休眠或熟休眠,是由于树木生理过程所引起的或由树木遗传特性所决定的,落叶树木进入自然休眠后,要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结束。
未通过时,即使给予适合生长的外界条件,也不能萌芽生长。
16.叶簇期:新梢开始生长缓慢,节间较短,所长之叶为前期形成的芽内幼叶原始体发育而成,故称“叶簇期”17.季相:由于季节不同,在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的群落形相称季相。
1 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关系:在幼龄阶段,连年生长量与总平均生长量都随年龄的增加面是增加,但连年生长量增加的速度较快,其值大于平均生长量。
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的时间比总平均生长量早。
平均生长量达到最高峰时,连年生长量与总平均生长量相等。
在总平均生长量达到最高峰以后,连年生长量永远小于平均生长量。
2 采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方法及步骤,如何提高准确度。
1)测设标准地,进行标准地调查,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平均直径,并在树高曲线上查定林分平均高。
2)寻找1至3株与林分平均直径和平均高相接近且干形中等的林木作为平均标准木,伐倒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其材积。
3)按公式求出标准地蓄积,再换算为单位面积蓄积。
增加标准木的株数,提高选取标准木的代表性。
3 应用一元材积表测定林分蓄积量。
根据标准地每木调查结果,分别树种,选用一元材积表,分别径阶由材积表上查出各径阶单株平均材积值,径阶平均材积乘以径阶林木株数,得径阶材积,而各径阶材积之和就是该树种标准地林分蓄积量,各树种的林分蓄积之和就是标准地林分总蓄积量。
根据这个蓄积量及标准地面积计算每公顷林分蓄积量,再乘以林分面积即可求出整个林分的蓄积量。
4 手工绘制树高曲线得到林分条件平均高。
首先绘制树高曲线,将测高记录表中的直径树高值,分别按径阶求算术平均值,以胸径作横轴,树高作纵轴描点,并用折线连接,然后根据折线趋势,调整修匀成一条光滑曲线,使得曲线到各点的离差平方和最小,此曲线为树高曲线。
由以上求得的林分平均直径D从曲线上查出林分平均条件高H。
5 林分表法和材积差法测定林分生长量的相同点。
1)都假设间隔期内树高曲线无明显变化。
2)利用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
3)有验证过的一元材积表4)用过去的n年生长预计未来n年的生长5)不能对枯损量,进界生长量,采伐量进行准确估计。
不同点林分表法是通过n年前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接分布预估未来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为后n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
材积差法是将一元材积表中胸径每差1cm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分胸径每生长1cm所引起的材积生长量,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从而推算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方法。
6 用收获表预估现实林分生长量的步骤。
(1)确定现实林分的年龄和立地质量。
(2)确定现实林分的总断面积。
(3)计算现实林分的疏密度。
(4计算蓄积量、生长及其它因子。
7简述树木年龄的测定方法。
(1)年轮法:直接查数树木根颈位置的年轮数就是树木的年龄;(2)生长锥测定法,当不能伐倒树木或没有伐桩差数年轮时,可以用生长锥查定树木年龄:(3)查数轮生枝法,有些针叶树种可以直接查数轮生枝的环数及轮生枝脱落(或修枝)后楼下的痕迹来确定年龄;(4)查阅造林计数档案或访问的方法。
8 绘简图并说明布鲁莱斯测高器在坡地测量是的三种情况在坡地上,先观测树梢,求得h1;再观测树基,求得h2。
若两次观测符号相反(仰视为正,俯视为负),则树木全高H=h1+h2;若两次观测值符号相同,则H=h1-h2,. 9 平均标准木法的步骤。
1)设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林分平均直径; 2)测树高(15-30株),用数式法或图解法求出平均树高;3)在林分中根据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5%的范围内,选取干形中等的标准木(1-3株),伐到用区分求积法求出材积Vi; 4)计算林分蓄积量:5)换算成每公顷的蓄积:M/ha=M标/S标。
分级标准木法选取标准木的原则:(1)等株径级标准木法:依径阶由小到大的顺序,将林分分为株数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2)等断面径级标准木法:依径阶顺序,将林分分为断面积基本相等的3-5个;(3)径阶等比标准木法:分别径阶按等比选取标准木,5每个径阶所选取的标准木的株数和该径阶内林木株数的比值一定的方法。
10 角规测树的五大技术方面:断面积系数的选定;角规点数的确定;角规绕测技术;角规控制检尺;边界样点的处理。
测器接触眼睛的一端,必须使之位于角规点的垂直线上。
人体旋转360时,要注意不要发生位移,角规点的位置不能随意移动。
要住第一株绕测树,最好作出标记,以免漏测或重测。
必要时可采用正反绕测2次取2次观测平均数的办法,仔细判断临界树。
11、选择林分标准地的基本要求:(1)标准地必须对所预定的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2)标准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林分;(3)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至少应距林缘为1倍林分平均高的距离)(4)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分密度分布应均匀。
12 在标准地进行每木检尺时的注意事项。
(1)测定者从标准地的一端开始,又坡上方沿着等高线按“S”形路线向坡下方进行检尺;(2)用整化径阶的轮尺或围尺测定每株树木根颈1.3m高出的直径(胸径),在坡地应站在坡上方测定,在1.3m以下分叉树应视为两株,分别检尺;(3)使用轮尺时必须与树干垂直,若遇干形不规则的数目应垂直测定两个方向的直径或量测胸径上下两个部位的直径,取其平均值。
(4)正好位于标准地境界线的树木,本着一边取另一边舍得原则,确定检尺树木;(5)要防止重测或漏测:一般每木检尺时,测者每测定一株树,应高声报出该树的树种、林木质量等级和直径大小,等记录者复诵后再取下测尺,并用粉笔在测过的树干上做记号。
13 林木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一般说,在林分中林木胸径越大,林木也越高,即林木高与胸径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其规律如下:(1)林分高随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2)在每个径阶范围内,林木株数按树高的分布也近似于正态,即统一径阶内最大和最小高度的株数少,而中等高度的株数最多。
(3)树高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
在同一径阶内最大与最下之差可达6~8m;而整体林分的树高变动幅度更打些。
树高变动系数的大小与树种和年龄有关,一般随年龄的增大其树高变动系数减小。
(4)从林分总体上看,株数最多的树高接近于改林分的平均高(CD).14 试分析一、二元材积表的优缺点,我国林业生产中视如何编制一元材积表的?有点:一元材积表只有胸径一个因子,便于林业生产应用;二元材积表精度比一元材积表高,适用范围广。
缺点:一元材积表适用范围小,只能用来计算林分蓄积而不能用来计算单株树木材积。
二元材积表应用起来比较复杂。
我国林业生产中广泛采用一元材积表,编制方法是由二元材积表导算一元材积表。
15 试述影响林分收获量的因子,并说明这些因子与收获量的关系。
林分收获量很大程度取决于以下四种因子:(1)林分林龄(或异龄林的年龄分布);(2)林地的生产潜力(立地条件);(3)对林地的生产潜力现时充分利用程度(林分密度);(4)经营措施(间伐、施肥、竞争植物的控制等)。
1)年龄:收获量与年龄呈“S”型曲线;2)立地条件:当年龄和林分密度相同时,立地条件越好,林分收获量越大;3)林分密度:但立地条件相同时,在适宜密度范围内,林分密度越大林分收获量越大。
但是,当年龄较大时,遵从“最终收获量一定”的法则,即不同密度之间的收获量差异不大。
4)经营措施:施肥可以改善立地条件,可以适当提高收获量。
伐间则调整密度而简介影响量。
测树基本量:直径、树高、材积(蓄积量)、年龄、生长量、林地面积等。
基本概念:伐倒木、立木、胸径、树高、材积、形数、径阶、采集表、林分、郁闭度、蓄积量、标准地、标准木、树种组成、生长量、树干解析。
测材积:①伐倒木(中央断面积法、平均断面积法、区分求积法)②立木(胸高形数法、实验形数法、望高)测蓄积量:平均标准木法(正对性强,但工作量大)、一元材积表法(快速便捷,但误差较大)、二元材积表法(精确性好,但工作量大)测生长量生长量的种类:直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材积生长量、蓄积生长量测定方法:生长锥法—测直径生长量、轮枝法—测树高生长量、跟踪测量法—直径、树高、材积、蓄积皆可、树干解析法—快速进行各因子的生长历史研究测郁闭度定义:指林冠投影面积占林地面积的比例,用十分数表示。
测定方法:层数抽样法—直线样点法公式:P=n/N(样点不得小于50个)树冠投影法—方格绘图法公式:采用定义式计算林分蓄积量的测定内容提要标准木法、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及平均实验形数法、目测法林分蓄积量:林分中全部树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Stand Volume),简称蓄积(M)。
测定方法:实测法(全林实测、局部实测)、目测法标准木法标准木:林分或标准地中,具有平均材积大小的树木。
标准木法: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按一定要求选取标准木,伐倒区分求积,用标准木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其分为平均标准木法和分级标准木法。
平均标准木法:⑴设置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
根据标准地每木尺检结果,计算出林分平均直径(Dg);⑵测树高(50~30株),用数式法或图解法建立树高曲线,并求出林分平均高(H D ); ⑶在林分内按Dg (1±5%)和H D (1±5%),且干形中等标准,选1~3株标准木,伐倒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其材积;⑷计算标准地的蓄积量,并按标准地面积换算成单位面积蓄积(m 3/mh 2)。
M = V i n i=1G/ g i n i=1分级标准木法先将标准地全部林木分为若干个径级(每个径级包括几个径阶),在各级中按平均标准木法测算蓄积,而后叠加得总蓄积:M = [ V ij G i g ij n j=1]nj=1k i=1式中:n i ——第i 级中标准木株数;K ——分级级数(i=1,2,……,k );G i ——第I 级的断面积;V ij G ij ——第i 级中第j 株标准木的材积及断面积。
1.等株径级标准木法将每木尺捡结果依径阶顺序,将林木分为株数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分别径级选标准木测算各径级材积,各径级材积叠加得标准地蓄积。
2.等断面积径级标准木法依径阶顺序,将林木分为断面积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分别径级选标准木测算各径级材积,各径级材积合计得林分蓄积。
3.径阶等比标准木法分别径阶按一定株数比例(一般取10%)选测标准木,根据每木尺捡结果,按比例确定每个径阶应选的标准木株数(两端径阶株数较少,可合并到相邻径阶);然后根据各径阶平均标准木的材积推算该径阶材积,最后各径阶材积相加得标准地总蓄积。
若根据各径阶标准木材积与胸径或断面积相关关系,绘制材积曲线或材积直线,则可按径阶查出各径阶单株平均材积,可按下式计算林分或标准地蓄积:M=V 1n 1+ V 2n 2+……+ V k n k = V i n i k i=1单株树木材积测定内容提要基本册数因子树干形状伐倒木树干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概述立木(standing tree ):生长着的树木。
伐倒木(felled tree ):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