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 格式:pdf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12
干支纪年对照表,天干地支年份对照表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纪年历法,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就是干支纪年法,历史上很多大事件也都是使用干支纪年法,比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干支纪年对照表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1804年~2103年)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原称基督纪年,亦称西历或西元,是历史年轮演进的顺序代码,是一个无限延伸的数字序号,有“公元前”和“公元后”之分。
公元纪年又译为国瑞历、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亦称西元,是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编制成的一种历法。
公元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产生于公元6世纪,当时,基督徒们极力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几乎把任何事情都附会于基督教会。
我国从1912年1月1日开始采用CCBA日历年,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生效。
在此之前,一直采用主枝与年号平行编年的编年方法。
干支年表法采用六十钉表(干支表)循环年表,规律性强。
事实上,自汉代以来,干支年表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是珍贵的年表史料。
我国古代使用干支纪年法,至少确定于商朝。
夏朝的历法叫《夏小正》,其中用十天干来记日,周期太短不方便。
之后又发明了十二地支记日,较天干多了两个元素,还是不方便。
把两者合起来,周期是六十,方便多了,于是固定下来。
慢慢地干支成为我国固定的纪年方法。
一个周期也被称为一个甲子,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初,近四千年的时间。
干支纪年方法创始于夏代,因此称夏历;夏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月亮为阴,因此又称“阴历”。
由于阴历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少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叫“十九年七闰”,这样就与太阳年一致了。
古人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用于农业生产,故称农历。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魏:220~265(45年)蜀:221~263(42年)吴:222~280(58年)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西晋:265~317(52年)东晋:317~420(103年)南北朝:420~589年(169年)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齐(550~557)北周(557~581)随:581~618(37年)唐:618~907(200余年)五代:907~960(53年)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7)后周(920~960)宋:960~1279(300余年)北宋:960~1127(100余年)南宋:1127~1279(100余年)与宋同时期辽:907~1125(200余年)金:1115~1234(100余年)元:1206~1368(1206铁木真建国,1271年正是定国号为元,97年)明:1368~1644(200余年)清:1616~1911(200余年)中华民国:1912~1949(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至今。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
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
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
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
各朝代公元与天干地支纪年对照表(公元1662年----公元 1999年)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新中国新中国五十一年公元 1999年己卯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十年公元 1998年戊寅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九年公元 1997年丁丑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八年公元 1996年丙子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七年公元 1995年乙亥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六年公元 1994年甲戌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五年公元 1993年癸酉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四年公元 1992年壬申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三年公元 1991年辛未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二年公元 1990年庚午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一年公元 1989年己巳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年公元 1988年戊辰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九年公元 1987年丁卯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八年公元 1986年丙寅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七年公元 1985年乙丑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六年公元 1984年甲子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五年公元 1983年癸亥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四年公元 1982年壬戌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三年公元 1981年辛酉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二年公元 1980年庚申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一年公元 1979年己未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年公元 1978年戊午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九年公元 1977年丁巳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八年公元 1976年丙辰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七年公元 1975年乙卯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六年公元 1974年甲寅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五年公元 1973年癸丑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四年公元 1972年壬子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三年公元 1971年辛亥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二年公元 1970年庚戌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一年公元 1969年己酉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年公元 1968年戊申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九年公元 1967年丁未年新中国新中国十八年公元 1966年丙午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七年公元 1965年乙巳年新中国新中国十六年公元 1964年甲辰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五年公元 1963年癸卯年新中国新中国十四年公元 1962年壬寅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三年公元 1961年辛丑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二年公元 1960年庚子年新中国新中国十一年公元 1959年己亥年新中国新中国十年公元 1958年戊戌年新中国新中国九年公元 1957年丁酉年新中国新中国八年公元 1956年丙申年新中国新中国七年公元 1955年乙未年新中国新中国六年公元 1954年甲午年新中国新中国五年公元 1953年癸巳年新中国新中国四年公元 1952年壬辰年新中国新中国三年公元 1951年辛卯年新中国新中国二年公元 1950年庚寅年新中国新中国元年公元 1949年己丑年民国民国民国三十八年公元 1949年己丑年民国民国三十七年公元 1948年戊子年民国民国三十六年公元 1947年丁亥年民国民国三十五年公元 1946年丙戌年民国民国三十四年公元 1945年乙酉年民国民国三十三年公元 1944年甲申年民国民国三十二年公元 1943年癸未年民国民国三十一年公元 1942年壬午年民国民国三十年公元 1941年辛巳年民国民国二十九年公元 1940年庚辰年民国民国二十八年公元 1939年己卯年民国民国二十七年公元 1938年戊寅年民国民国二十六年公元 1937年丁丑年民国民国二十五年公元 1936年丙子年民国民国二十四年公元 1935年乙亥年民国民国二十三年公元 1934年甲戌年民国民国二十二年公元 1933年癸酉年民国民国二十一年公元 1932年壬申年民国民国二十年公元 1931年辛未年民国民国十九年公元 1930年庚午年民国民国十八年公元 1929年己巳年民国民国十七年公元 1928年戊辰年民国民国十六年公元 1927年丁卯年民国民国十五年公元 1926年丙寅年民国民国十四年公元 1925年乙丑年民国民国十三年公元 1924年甲子年民国民国十二年公元 1923年癸亥年民国民国十一年公元 1922年壬戌年民国民国十年公元 1921年辛酉年民国民国九年公元 1920年庚申年民国民国八年公元 1919年己未年民国民国七年公元 1918年戊午年民国民国六年公元 1917年丁巳年民国民国五年公元 1916年丙辰年民国民国四年公元 1915年乙卯年民国民国三年公元 1914年甲寅年民国民国二年公元 1913年癸丑年民国民国元年公元 1912年壬子年清清溥仪宣统三年公元 1911年辛亥年清溥仪宣统二年公元 1910年庚戌年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 1909年己酉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年戊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年丁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年丙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年乙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年甲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年癸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八年公元 1902年壬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年辛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庚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年己亥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戊戌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丁酉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年丙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1895年乙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年公元 1894年甲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九年公元 1893年癸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八年公元 1892年壬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七年公元 1891年辛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六年公元 1890年庚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五年公元 1889年己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年戊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三年公元 1887年丁亥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年丙戌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一年公元 1885年乙酉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年公元 1884年甲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九年公元 1883年癸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八年公元 1882年壬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辛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六年公元 1880年庚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五年公元 1879年己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四年公元 1878年戊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年公元 1877年丁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年公元 1876年丙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 1875年乙亥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三年公元 1874年甲戌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二年公元 1873年癸酉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一年公元 1872年壬申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年公元 1871年辛未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九年公元 1870年庚午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八年公元 1869年己巳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公元 1868年戊辰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六年公元 1867年丁卯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五年公元 1866年丙寅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四年公元 1865年乙丑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三年公元 1864年甲子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二年公元 1863年癸亥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 1862年壬戌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十一年公元 1861年辛酉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十年公元 1860年庚申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九年公元 1859年己未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八年公元 1858年戊午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七年公元 1857年丁巳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六年公元 1856年丙辰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五年公元 1855年乙卯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四年公元 1854年甲寅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三年公元 1853年癸丑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二年公元 1852年壬子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 1851年辛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年庚戌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九年公元 1849年己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八年公元 1848年戊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七年公元 1847年丁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 1846年丙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五年公元 1845年乙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四年公元 1844年甲辰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三年公元 1843年癸卯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 1842年壬寅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 1841年辛丑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年公元 1840年庚子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九年公元 1839年己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八年公元 1838年戊戌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七年公元 1837年丁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六年公元 1836年丙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五年公元 1835年乙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四年公元 1834年甲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三年公元 1833年癸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二年公元 1832年壬辰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一年公元 1831年辛卯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年公元 1830年庚寅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九年公元 1829年己丑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八年公元 1828年戊子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七年公元 1827年丁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六年公元 1826年丙戌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五年公元 1825年乙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四年公元 1824年甲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年公元 1823年癸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年公元 1822年壬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 1821年辛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 1820年庚辰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四年公元 1819年己卯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三年公元 1818年戊寅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 1817年丁丑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一年公元 1816年丙子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年公元 1815年乙亥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九年公元 1814年甲戌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八年公元 1813年癸酉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七年公元 1812年壬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六年公元 1811年辛未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五年公元 1810年庚午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四年公元 1809年己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三年公元 1808年戊辰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二年公元 1807年丁卯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一年公元 1806年丙寅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年公元 1805年乙丑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九年公元 1804年甲子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八年公元 1803年癸亥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七年公元 1802年壬戌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六年公元 1801年辛酉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五年公元 1800年庚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四年公元 1799年己未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三年公元 1798年戊午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年公元 1797年丁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 1796年丙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十年公元 1795年乙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年甲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八年公元 1793年癸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年壬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六年公元 1791年辛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五年公元 1790年庚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四年公元 1789年己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1788年戊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二年公元 1787年丁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一年公元 1786年丙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年公元 1785年乙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九年公元 1784年甲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八年公元 1783年癸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七年公元 1782年壬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六年公元 1781年辛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五年公元 1780年庚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四年公元 1779年己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三年公元 1778年戊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年丁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一年公元 1776年丙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年公元 1775年乙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九年公元 1774年甲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 1773年癸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年壬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六年公元 1771年辛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五年公元 1770年庚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 1769年己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三年公元 1768年戊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二年公元 1767年丁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一年公元 1766年丙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年乙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 1764年甲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3年癸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七年公元 1762年壬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六年公元 1761年辛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0年庚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年己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 1758年戊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年丁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一年公元 1756年丙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年乙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九年公元 1754年甲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年癸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七年公元 1752年壬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年辛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年庚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四年公元 1749年己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戊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二年公元 1747年丁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一年公元 1746年丙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年公元 1745年乙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九年公元 1744年甲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八年公元 1743年癸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七年公元 1742年壬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公元 1741年辛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 1740年庚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 1739年己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 1738年戊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年公元 1737年丁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 1736年丙辰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年乙卯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年甲寅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年癸丑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年公元 1732年壬子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九年公元 1731年辛亥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八年公元 1730年庚戌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公元 1729年己酉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六年公元 1728年戊申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公元 1727年丁未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四年公元 1726年丙午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三年公元 1725年乙巳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甲辰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癸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 1722年壬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十年公元 1721年辛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 1720年庚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年己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七年公元 1718年戊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六年公元 1717年丁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年丙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 1715年乙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 1714年甲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年癸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 1712年壬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年公元 1711年辛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 1710年庚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年己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 1708年戊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六年公元 1707年丁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 1706年丙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年乙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 1704年甲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年癸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年壬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年公元 1701年辛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年庚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 1699年己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 1698年戊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 1697年丁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年丙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四年公元 1695年乙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 1694年甲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 1693年癸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 1692年壬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年公元 1691年辛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 1690年庚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 1689年己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 1688年戊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 1687年丁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 1686年丙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年乙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年甲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3年癸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 1682年壬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年公元 1681年辛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九年公元 1680年庚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八年公元 1679年己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年戊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年丁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 1676年丙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四年公元 1675年乙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三年公元 1674年甲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年癸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年壬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年公元 1671年辛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九年公元 1670年庚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八年公元 1669年己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七年公元 1668年戊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年公元 1667年丁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丙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年公元 1665年乙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年公元 1664年甲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年公元 1663年癸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 1662年壬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