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个案观察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30
大班特殊儿童观察记录《大班特殊儿童观察记录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我对大班一个特殊小朋友的观察。
这个小朋友叫小明,他呀,刚进大班的时候,总是有点害羞,不太愿意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每次集体活动,他就一个人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
有一次画画课,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画着自己心中的美好世界,小明却坐在那里,拿着画笔,半天没动。
我走过去轻轻问他:“小明,怎么不画呀?”他低着头,小声说:“我不知道画什么。
”我笑着说:“那咱们一起想想呀。
”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些小故事,启发他的灵感。
慢慢地,小明开始动笔了,虽然画得不是特别完美,但他那认真的样子,真的特别可爱。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小明也不太积极参与。
别的小朋友都在跑啊跳啊,他就站在一边。
我就拉着他的手说:“小明,咱们一起去玩滑梯好不好?”一开始他还有点犹豫,在我的鼓励下,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从那以后,每次户外活动,他都能主动参与一些简单的游戏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明其实内心有着丰富的想法,只是不太善于表达出来。
我相信,只要我们多给他一些关心和鼓励,小明一定会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大班特殊儿童观察记录二》哈喽呀!今天来跟你们讲讲我们大班另一个特殊的小朋友——小花。
小花是个特别敏感的孩子,一点点小事就能让她掉眼泪。
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在分玩具,她想要的那个玩具被别人先拿走了,哇的一下就哭了起来。
我赶紧过去抱抱她,安慰说:“小花别哭别哭,咱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好玩的。
”哄了好久,她才慢慢止住了哭声。
课堂上,小花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在上面讲,她在下面自己玩手指头。
我就会轻轻拍拍她的肩膀,提醒她要认真听讲。
有时候她能听进去,认真一会儿,可没一会儿又走神了。
不过,小花也有很可爱的一面哦。
每次唱歌的时候,她的声音可好听了,就像一只小百灵鸟。
而且,她还特别善良,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会主动跑过去扶起来。
我一直在想办法帮助小花改掉那些小毛病,比如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提高她的注意力。
特殊幼儿教育个案观察记录一、观察目的1.1 为了深入了解特殊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育。
1.2 为了发现特殊幼儿的优点和问题,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二、观察对象2.1 尊称:小明2.2 性莂:男2.3 芳龄:5岁2.4 特殊情况:小明患有自闭症,与正常幼儿在行为和交流方面有所不同。
三、观察内容和结果3.1 社交交往3.1.1 小明在园内社交交往时,往往选择独自玩耍,与其他小朋友较少交流。
3.1.2 小明在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时,表现出较强的焦虑情绪,常常不能很好地适应裙体生活。
3.1.3 在老师指导下,小明逐渐学会了和其他小朋友进行简单的互动,但仍需继续引导和训练。
3.2 语言表达3.2.1 小明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常常用肢体动作和简单的词语进行交流。
3.2.2 在老师的辅助下,小明逐渐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但仍需要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持续的训练。
3.3 学习能力3.3.1 小明在学习兴趣方面表现良好,对于数字和形状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3.3.2 老师在启发式教学中,发现小明对于具体的事物和概念抽象化的能力较差,需要更多的针对性培训和教学设计。
四、教育措施4.1 社交交往4.1.1 针对小明社交交往不足的情况,需要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活动和游戏,引导小明和其他小朋友进行裙体活动,培养小明的集体观念和交往能力。
4.1.2 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小明与其他小朋友进行合作游戏,促进彼此间情感的交流。
4.2 语言表达4.2.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式教学,加强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4.2.2 鼓励小明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小明的自信心。
4.3 学习能力4.3.1 针对小明的学习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认知训练。
4.3.2 针对小明抽象化能力较弱的情况,通过具体事物的示范和操作,帮助小明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个案分析1.引言(字数:150字)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特殊儿童指的是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交等方面与常规儿童存在显著差异的儿童。
为了帮助这些特殊儿童克服困难,提供全面的教育,我们需要进行个案分析,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能力和需求。
本文将详细分析一个特殊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情况,并提出教育干预措施,以促进他的全面发展。
2.环境描述(字数:200字)该特殊儿童为罗斯(化名),今年5岁,幼儿园里有25个班级和30位老师。
罗斯患有自闭症,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困难和行为特殊。
由于不善与人交流,她在与其他儿童的互动中显得孤立。
她偏好独立活动,对于集体活动缺乏兴趣。
在幼儿园的表现中,她经常出现焦虑和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3.个案分析(字数:500字) 3.1 认知能力罗斯在认知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她的言语能力比同龄儿童落后,只能使用简单的词汇表达基本需求。
她学习新知识和语言的速度较慢,对抽象概念较难理解。
然而,她在数理逻辑等领域表现良好,拥有很强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
3.2情感和行为特点罗斯的情感和行为特点表现为内向、易焦虑和情绪不稳定。
她对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时存在较大的压力,容易陷入紧张和不稳定的情绪。
她在情感表达方面相对被动,常常不知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
此外,她对于规则和变动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对新的事物和活动缺乏适应能力。
3.3 社交能力由于罗斯在与人交流方面存在困难,她的社交能力相对较弱。
她在幼儿园中常常与其他儿童隔离,缺乏友谊和合作的经验。
她更喜欢独立活动,很少尝试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她对于小组活动感到不适应,常常选择独自玩耍。
4.教育干预措施(字数:700字) 4.1 个性化教学针对罗斯的认知差异,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根据她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设置差异化的学习任务。
例如,为她提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等不同的感觉输入来促进她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使用图示和简单的语言指令来辅助她的理解和表达。
幼儿园特殊儿童案例分析幼儿园特殊儿童案例分析一、基本情况小明,男,5岁,身高1.05米,体重21.5公斤,就读于某幼儿园。
小明出生时,母亲妊娠期间感染风疹,导致小明出生后患有耳聋和轻度智力障碍。
小明的家庭条件比较艰苦,父母都是务工人员。
小明性格开朗,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
小明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但由于耳聋,需要佩戴助听器。
二、学习情况小明的学习能力较差,无法按照正常的步骤进行学习。
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对于抽象概念理解能力较差。
小明的视觉能力较好,但由于耳聋,需要通过视觉和手势来进行交流。
小明对于简单的数字和图形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于复杂的数字和图形难以理解。
小明的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都比较好,但注意力较差,容易分心。
三、行为表现小明的情绪比较容易波动,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哭闹。
小明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但在玩耍过程中容易走神,不太容易集中注意力。
小明的自理能力比较差,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些简单的自理行为。
小明的社交能力比较差,不太会主动和小朋友交流,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小明的行为表现比较安静,但由于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四、教育干预针对小明的特殊情况,幼儿园采取了以下措施:1.针对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幼儿园采取了口语训练和手语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2.针对小明的学习能力较差,幼儿园采取了多种教育方式,比如视觉教育、动手教育、游戏教育等,以期提高小明的学习能力。
3.针对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幼儿园采取了分段教育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进行一定的休息和调整,以期提高小明的学习效果。
4.针对小明的自理能力较差,幼儿园采取了帮助和引导的方式,鼓励小明进行自理行为,逐渐提高小明的自理能力。
5.针对小明的社交能力较差,幼儿园采取了团体合作的方式,鼓励小明和小朋友一起进行游戏和学习,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
幼儿园特殊幼儿观察记录范文4篇幼儿园特殊幼儿观察记录范文1案例描述:佑佑和博博各自拿了不同的电话密码本开始破译,没过一会儿,两人都差不多完成了。
博博先拿到了电话号码本进行核对,一边的佑佑就等着,也没有用这些等待的时间进行检查。
过了三分钟左右,一边的佑佑就开始不耐烦了,催促博博道:“你快点呀!我等很久了。
”博博胆子比较小,也没完全检查完,就把号码本给了佑佑。
佑佑检查中反复地翻阅号码本,但看了好几遍都无果,自言自语道:“哎,怎么没有呢?”再看自己的密码,这才发现题目没看仔细,做错了,马上就把答案改掉了。
思考与分析:1、破译电话号码对孩子们来说比较熟悉,中班已经接触过相同形式的破译电话号码,因此两人玩得都比较熟练和迅速。
2、佑佑做的是加减法的密码本,而博博做的是数数的密码本,相对而言佑佑的难度大点,而在检查时两人之间发生了无效的等待时间,在等待中佑佑也没有对自己的破译进行检查,学习态度上还是要进一步加强提醒。
3、两人破译和检查后就把好朋友的号码全部擦掉,等待下次来玩的人,但对好朋友的电话还是不知道的,显得有些无意义。
对策与措施:1、增加另外一套相同的加减法密码本和数数的密码本,让学习中的两名幼儿都可以进行尝试,提供多一些的学习机会。
2、再多增加一本电话号码的检验本,满足两名幼儿的同时需求,就不会再出现无效的等待了。
3、可提供便签纸,让孩子每次学习后找到好朋友的电话号码后主动记录在便签纸上,回家后记录在自己的通讯录上,毕业后想好友时就可以尝试着自己联系了。
幼儿园特殊幼儿观察记录范文2事件经过在我们班上有一个叫毛楚晗的小朋友。
毛楚晗是个聪明的孩子,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做游戏上,表现都还不错。
每次,他来幼儿园上课,我总会叫他一声“毛毛早”,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容易就能让别人记住,而且听起来也比较可爱。
只是,他的动手能力真的不太强。
比如让他搬个小椅子,请他帮老师拿一下笔筒,他总是不怎么乐意去做,走过去的时候,动作也比较缓慢。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个案工作案例案例背景(一)服务对象基本资料服务对象姓名:力力(化名),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读于本市A 学校。
服务对象身体健康,性格外向,可以和别人简单的交流,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低,身体协调能力弱,是一名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
(二)个案来源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服务对象由于生理缺陷难以融入周围环境,监护人和随班就读的老师均产生无力感,班主任出于爱心和责任心,经得监护人同意,将服务对象转介给为A学校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三)案例陈述1.家庭资料:服务对象生活在单亲家庭,与母亲(朱女士)住在一起,没有其他兄弟姐妹,母亲原在一家医院做护工,因照顾孩子,辞去了工作,父亲职业个体,父亲每月的赡养费是母子俩所有的经济来源。
2.个人情况在校情况:服务对象平时能够与同学、老师进行简单交流,在课堂上,很难听懂老师说话的意思,作业无法独立完成,一年级时语文、数学均考不及格。
二年级开始出现逃课现象,经常下了课就没了人影,到外面上厕所或溜达半天才回教室,母亲陪读了几个月。
课堂上他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难以长时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并且经常干扰其他同学的活动。
行为方面:对同学热情,尊敬师长,每天早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能主动参加、在纪律方面,如果老师给予奖励,则做得更好,但保持时间不长。
课堂上虽然不会影响正常秩序,但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讲,偶尔也有插嘴现象出现。
对于小组学习只是听别人说,不能共同协作。
智力情况:服务对象上课注意力较难集中,加上不愿意动脑,因此仅能回答极其简单的问题。
记忆力较差,认字、识字的速度较慢。
3.各类检测情况2015年8月在某市医院检查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智商分为58分。
2017年6月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测评显示:言语性LD筛查16分,非言语性LD筛查31分,总分47分。
服务对象存在言语障碍和非言语障碍。
2017年6月儿童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测评显示:独立生活24分,运动8分,作业操作9分,交往13分,集体活动8分,自我管理6分,总分67分。
(一)不能自主的多动行为由于特有的年龄特征,幼儿常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常发生一些不受自我控制的多动行为, 如早操时,小朋友都认真的做着操,他却装成“打醉拳”的样子,东倒西歪的,一会儿碰碰这个小朋友,一会儿摸摸那个小朋友……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心理作用较强的表现。
由于坐立不安,好动,他们上课、做作业注意力就不能集中,这必将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
(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文文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喜欢玩弄各种自己弄不明白的玩具、东西或物品,这些对儿童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比如,拿到新玩具时,喜欢操作摆弄,并不断试着改变玩法,甚至拆开看个究竟。
其好奇心极强,这是他们长时间地坐着或等待轮流玩是很难做到的效果,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多动行为。
(三)希望受到别人关注的多动行为幼儿都希望受到同伴、老师、父母的关注和认可。
大部分幼儿会用好的、积极的行为。
如通过帮助他人、关心同伴等行为,来得到同伴的认可、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也有少数幼儿会做出一些消极行为。
如日常活动中,文文常常把椅子靠背放在前面倒着坐,有时把椅子当跷跷板,跷着跷着就连人带椅子摔在地上,我走过去扶起他,告诉他一些规则,但过一会儿,他还是我行我素。
当老师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进行教育时,他们常常会不以为然,甚至有时候会窃喜,认为自己引起了老师或父母的关注,达到了效果。
这是幼儿的社会意识心理和自我意识心理被压抑或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针对“文文”的这种行为,我认为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对多动的幼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1. 用爱心交换信任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
我关注着松松的一言一行,常常主动与他交流,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是很喜欢老师的,和他交流得多了他也会主动与我讲话了,后来我在上课或活动时,发现他开小差乱动时,只要走到他身旁,或是微笑的与他讲,他能够马上不乱动了。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心理或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本研究选取了幼儿园特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了某幼儿园5名特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3名,女孩2名,年龄在4-6岁之间。
这些儿童在智力、语言、动作协调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2. 实验方法(1)观察法:通过对特殊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了解其行为特点和发展需求。
(2)访谈法:与特殊儿童的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儿童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教育需求。
(3)实验法:根据观察和访谈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特殊儿童进行实验干预。
三、实验过程1. 观察与访谈通过对特殊儿童的观察和访谈,发现以下问题:(1)语言表达困难:部分儿童语言表达不完整,词汇量有限,难以与同伴进行有效沟通。
(2)动作协调性差:部分儿童动作不协调,难以完成简单的运动任务。
(3)社交能力弱:部分儿童缺乏社交技巧,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
(4)情绪不稳定:部分儿童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情绪失控。
2. 教育方案制定根据观察和访谈结果,制定以下教育方案:(1)语言训练: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形式,丰富儿童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动作训练:通过游戏、舞蹈、体操等形式,提高儿童动作协调性。
(3)社交能力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儿童社交技巧。
(4)情绪管理:通过情绪故事、放松训练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情绪管理。
3. 实验干预(1)语言训练:每日进行20分钟的语言训练,包括词汇学习、句子练习、故事讲述等。
(2)动作训练:每周进行2次动作训练,每次30分钟,包括游戏、舞蹈、体操等。
(3)社交能力培养:每周进行1次社交能力培养活动,每次60分钟,包括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
特殊儿童多动个案分析及记录范文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特殊儿童多动的个案分析及记录。
我遇到的这个孩子是个小男孩,特别好动。
在课堂上,那简直就像个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
一会儿摆弄铅笔盒,一会儿又去扯旁边小朋友的衣服。
我当时就想,这可咋整呢?这孩子这么好动,肯定会影响他的学习和社交呀!首先呢,我们得仔细观察这个孩子。
我就花了好几天时间,专门盯着他看(哈听起来有点怪,但真的很必要)。
我发现他动的时候并不是毫无规律的。
比如说,当老师提出比较难的问题,或者周围环境突然变得很嘈杂的时候,他就会动得更厉害。
这说明了啥呢?我觉得啊,这可能是他应对压力或者外界干扰的一种方式。
然后呢,我就开始做记录啦。
这个记录可不能随便乱写,要有条理。
我就把他每天不同时段的表现都记下来,像早上刚到学校的时候,课间休息的时候,还有上不同课的时候。
你知道吗?这样做可有用了!从这些记录里,我就能看到一些模式逐渐浮现出来。
我还跟他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呢。
家长也很无奈,说在家也是这样,根本坐不住。
不过呢,从家长那里我了解到了一些小时候的情况,原来这孩子小时候受过一点小惊吓,这会不会是导致他多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呢?我心里就在琢磨这个事儿。
那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我觉得我们得采取一些措施。
比如说,给他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简单的学习环境。
教室里那些花花绿绿的装饰,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干扰源呢。
我就试着把他周围的环境弄得简洁一点,嘿,你还别说,真有点效果!他动的频率好像稍微降低了一些。
还有啊,我们不能总是批评他。
每次他一动,就批评他,只会让他更紧张,动得更厉害。
我就尝试着在他安静一小会儿的时候,赶紧表扬他。
“哇,你现在坐得好端正呀!”这孩子听到表扬,眼睛都亮了呢。
这让我深刻感觉到,正面的激励对于特殊儿童是多么的重要啊!那关于这个个案的记录呢,我觉得要保持持续性。
不能说今天记了,明天就忘了。
要把他的每一个小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都记录下来。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他整个的发展轨迹,也能及时调整我们的帮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