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4
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为动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两旁的绿化带也可以净化水质,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
此外,东风渠还是郑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防涝的功能。
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生态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据郑州河流滨河景观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对象概况(一)研究区概况郑州处于华北平原以南方向,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气温12℃~15℃,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种类多样,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与华北地区相似。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郑州就是重要的内陆商埠;如今的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东风渠是郑州市区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时也是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如图1所示。
东风渠-金水东路段河流滨水景观带是郑州重要的滨水景观带,植被群落构成较为丰富,景观配置方式以草-灌-乔为主,由于植物较多,所以夏季较为舒适,遮阴效果好。
本文在东风渠河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具体采用现场调研结合GIS 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空间氛围营造、景观功能、滨水设施质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二、东风渠河流景观空间及设施分析(一)滨水空间植物群落是构成滨水空间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地形、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围合,可以布置出不同的植物空间序列。
东风渠植物围合空间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植物搭配层次感缺失在进行绿化带设计时,树种搭配要考虑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和阔叶相结合,以使在不同时节的更替变换中不会产生绿化空白期,空间围合效果不会减弱,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观赏作用。
滨水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研究——以重庆为例樊赛连摘要:分析滨水区特质及开发模式,解释成开发热点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借鉴欧美及国内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的成功经验及模式,结合重庆主城区典型的城市发展现状,针对重庆当地典型案例进行城市设计实例应用研究。
关键词:滨水区特质;开发模式;风貌保护;发展策略在欧美国家滨水区开发建设始于1960年代末的北美。
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区经历一场严重逆工业化进程,一度兴盛的内港区迅速衰落。
1967年,城市内港滨水区的衰落引起各方关注。
1980年代,滨水区再开发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并掀起世界性再开发热潮。
1990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开始关注滨水区的重要性并进行开发实践,借助滨水区的成功开发或再开发实现城市复兴的目的。
一、滨水区特质1 多重价值性社会转型的契机使滨水区日益成为新的土地投资热点。
对政府或投资者来说,滨水区开发或再开发,蕴涵巨大的经济价值。
滨水区人类活动参与丰富,且自然环境风光优良,是理想的公共开放空间,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
成功的滨水开发项目是城市对外宣传的“门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新的投资,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2矛盾复杂性产业转型、工业衰退使滨水区成为城市中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各类矛盾复杂集中。
1)、土地稀缺与开发需求旺盛的矛盾:滨水区土地容量有限,产业结构调整置换部分土地,满足不了城市的开发需求。
2)、休闲需求与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滨水区是旅游休闲、体育锻炼、社会交往和其他户外活动的良好场所;但交通不便、公共空间等设施缺乏,降低休闲积极性。
3)、城市开发与生态敏感之间的矛盾:滨水区不可持续开发建设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对城市原始的地形地貌造成破坏。
4)、不可持续的开发建设行为与城市历史文化肌理之间的矛盾:滨水区的城市开发建设逐步蚕食历史传统街区、特色码头和工业遗址,破坏滨水区历史文化肌理。
二、滨水区开发模式世界上众多滨水开发项目,其建设初衷和最终目标都是城市滨水地带乃至整个城市的复兴。
滨水景观设计案例说明报告1. 简介滨水景观是指以河岸、湖边、海滨等水体边缘为蓝图,通过景观设计来创造一个宜人、美观、可持续的休闲空间。
本文将介绍一个具体的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并分析其设计理念、功能区域和景观元素的运用。
2. 案例背景本案例位于某城市河岸的一块空地,原本是一片荒废的土地,靠近城市的滨水区域。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环境,市政府决定对这片土地进行滨水景观设计。
3. 设计理念设计团队以“融入自然、提供休闲体验、激发创意灵感”为设计理念。
通过利用水体的特色,将人工元素与自然元素融合,打造一个和谐、宜人的环境,同时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体验。
4. 功能区域设计团队将场地分为五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和用途。
4.1 水景区水景区是整个滨水景观的核心,设计团队在此区域设置了一个人工湖泊。
湖泊周围种植了各种花草植物,形成一个和谐的自然景观。
区域中心有一个小型喷泉,提供清凉的水雾,为市民带来愉悦的感受。
4.2 休闲区休闲区是供市民休息娱乐的场所。
设计团队设置了长椅和遮阳棚,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区域中央设置了一个大型游乐设施,吸引着很多孩子前来玩耍。
4.3 绿化区绿化区是设计团队特别注重的区域,通过大面积的绿化植物的种植,使整个滨水景区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团队选择了一些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4 活动区活动区是供市民举办各种户外活动的场所。
设计团队在这个区域设置了一个露天舞台,为市民举办音乐会、演出等活动提供场地。
此外,还设置了一个开放的草地,供市民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4.5 步行区步行区是整个滨水景观的环绕区域,设计团队精心设计了一条环绕湖泊的步行道。
步行道两侧种植了众多花草植物,形成一个美丽的走廊。
市民可以在这里散步、跑步,欣赏湖泊的美景。
5. 景观元素的运用设计团队运用了不同的景观元素来营造滨水景观的美感和功能性。
5.1 水景水景是滨水景观的核心,设计团队通过人工湖泊、喷泉和水雾等元素,营造出一个清凉、宜人的环境。
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水区域作为城市中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如何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成为了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特有的、代表性的民族、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
而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既可以突显当地文化特色,又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探讨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旨在启发设计师对于滨水地区的创新和发展。
一、地域文化的意义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所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它不仅代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还反映了历史、风俗、信仰等方方面面。
而这些地域文化的元素可以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融入到城市的滨水区域,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更深层次地感受和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离不开景观设计的参与。
滨水区域不再仅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成为了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的方式呈现,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也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力求将具有代表性和传统意义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如通过当地传统建筑、风俗习惯和民间故事等,来打造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
这不仅能够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加深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2. 创新融合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融合。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新型景观。
通过这种创新融合,不仅可以引领当地文化走向现代,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从而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案例分析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而苏州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以园林的方式展现。
在设计中,将传统的园林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如借景、假山、水榭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滨水廊架案例分析报告滨水廊架是利用水体特征和环境资源建设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手段,具有多功能的城市廊架特征。
下面将对某城市的滨水廊架案例进行分析。
该案例位于某城市的中心区,地处两条优质水体之间,总长度为1.5公里。
滨水廊架主要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景观带、休憩设施等,并设置了人行天桥和船码头等交通设施。
整个滨水廊架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形式,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环境友好且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该滨水廊架一方面能够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城市水体的意识和保护。
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置,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同时也提倡了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
景观带采用生态修复的概念,通过种植各种植物和树木,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休憩设施如座椅、亭子等的设置,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和社交场所。
在设计上,该滨水廊架注重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曲线形状的设计使得整个滨水廊架与城市的建筑、道路等元素形成了和谐的对比,增加了空间的视觉吸引力。
同时,滨水廊架还通过人行天桥的设置,将滨水廊架与周边的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方便市民的出行。
此外,该滨水廊架还注重了文化的融入和艺术的应用。
在滨水廊架的设计中,融入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如雕塑、壁画等,为市民提供了观赏和学习的机会,并增加了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在实施过程中,该滨水廊架注重了社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设计初期,进行了市民需求调查和专家意见征询,保证了市民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建成后,还进行了定期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滨水廊架的良好使用状况和社会效益。
总的来说,该滨水廊架案例通过合理的设计、协调的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成功地提供了优美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友好的交通系统,为市民的生活和休闲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这种滨水廊架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经验可以为其他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滨水区案例分析城市滨水区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洋与城市之间的交接区域。
它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具有独特的环境和资源条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滨水区的规划和建设。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城市滨水区的案例,探讨其发展模式和问题,以期为其他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第一个案例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滨水区。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位于荷兰北部的滨水城市,其部分地区位于依,包括市中心和海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阿姆斯特丹的滨水区经历了一场彻底的转变。
过去,这些滨水区主要用作港口和工业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的衰退,这些区域逐渐变得废弃,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阿姆斯特丹开始进行滨水区的规划和建设,并引入了许多创新的理念和设计方案。
阿姆斯特丹滨水区的发展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注重保护环境和增强社会功能。
在规划上,阿姆斯特丹将滨水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和文化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建设上,阿姆斯特丹注重保护环境和水资源,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阿姆斯特丹还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在滨水区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以增强城市的独特魅力。
然而,阿姆斯特丹滨水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开发滨水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对城市的财政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滨水区的发展会带来人口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可能导致原居民的离开和社会冲突。
同时,滨水区的开发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个案例是美国芝加哥的滨水区。
芝加哥位于五大湖附近,拥有丰富的滨水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芝加哥通过滨水区的规划和开发,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芝加哥滨水区的发展模式是多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