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编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汇总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58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闻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群》《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模样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个地方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个地方是讲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情况及早安排好⑧吹面别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别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经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要紧图画,赞叹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翼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日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闻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要紧作品有小讲《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算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降:能够依赖或盼望的来源④空灵:灵便而别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必背知识点全一、内容描述七年级语文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在部编版教材中,必背知识点主要包括汉字、词语、句子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汉字部分涉及常用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以及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的辨识等。
词语方面则涵盖常见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搭配等。
句子部分重点在于语病识别与修改,句式转换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还包括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如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及文化背景的掌握。
七年级语文教材涵盖了多种文学体裁,如古诗文、现代文等。
古诗文部分包括《诗经》、《楚辞》、唐宋诗词等经典篇目,要求学生掌握古诗文的诵读与鉴赏技巧,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部分则包括散文、小说等,要求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还涉及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技能之一。
在七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
还需要了解不同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等)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如写作构思、素材选择、语言表达等。
还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及格式规范。
在七年级语文学习中,还需要注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和书面表达等方面。
在口语表达方面,学生需要提高口语流利度和准确性,学会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表达。
在听力理解方面,需要提高听力技巧,理解各种语境下的对话和演讲内容。
在书面表达方面,则需要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 简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份系统化的语文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领略中华文化的基石。
该教材不仅涵盖了基础的语文知识,如字词、语法、修辞等,还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包括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传统习俗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考复习之语法知识(知识清单)【一、词性之实词和虚词】一、实词1.名词(七上P13)名词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刘湛秋《雨的四季》)2.动词(七上P49)动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部编版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语文基础知识1.汉字基础知识: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部首、音、义、形。
2.拼音知识:拼音字母、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规则。
3.词汇基础知识:词语、词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词义、词性等。
4.句子基础知识:句子的组成、种类、成分、主谓结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等。
二、文言文1.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特点、阅读方法等。
2.文言文常用句型:倒装句、比拟句、典故典例、夹叙夹议等。
3.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复、排比等。
4.文言文的阅读策略:了解背景、明确中心、注意句子结构、理解上下文等。
三、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基础知识:现代文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特点、阅读方法等。
2.现代文的常见文体:议论文、说明文、日记、说话等。
3.现代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设问等。
4.现代文的阅读策略:了解背景、倾听作者声音、抓住关键词、解读段落逻辑关系等。
四、写作技巧1.内容表达:如何选题、如何思考、如何组织、如何防止无脑打字等。
2.语言表达: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如何用好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等。
3.篇章结构:叙事文的情节、议论文的分论点、说明文的结论等。
4.写作注意事项:审题、拓展思路、准确表达、语言简练、注重文采等。
五、文学常识1.古代文学:《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2.现代文学:鲁迅、莫言、余华、米兰·昆德拉等的作品。
3.文学常识:文学流派、文学史、文化背景、文学现象等。
4.阅读技巧:识别小说中的人物、了解小说的叙事技巧、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构思等。
六、文化修养1.传统文化知识:诗词歌赋、典故故事、历史事件等。
2.现代文化知识:音乐、电影、美术、时尚、生活技能等。
3.艺术鉴赏:民族音乐、美术绘画、舞蹈、话剧等的欣赏方法和鉴别标准。
4.社会常识:国情政治、社会事件、环保知识、安全知识等。
(完整版)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一、实词与虚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
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代词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
主要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的称号。
(3)《雨的四季》的作者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4)①《观沧海》一诗选自《曹操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②《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戏剧家、散曲家。
天净沙是曲牌名。
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墨客,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素有“诗仙”之称。
通过墨客厚实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他能够而且乐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5)《秋天的思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集》,作者史铁生,小说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合欢树》。
文章中母亲说的“好好活”是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好好活”是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的活下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词性知识讲解一、词性概说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
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二、词性分类(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
常见的名词有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等。
2、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镰刀、蟋蟀、水藻”等。
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等。
4、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等。
5、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左、后、中、东、前面、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常见的动词有1、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等;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如“增加、减少、扩大、降低、发生、出现”等。
2、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如“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