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课件PPT
- 格式:pptx
- 大小:11.44 MB
- 文档页数:6
以内退位减法(小学数学讲课教案ppt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以内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以内退位减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退位减法的步骤和技巧。
3. 退位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退位减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以内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采用示范法,展示退位减法的步骤和技巧。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退位减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不退位减法,引出以内退位减法的概念。
2. 讲解以内退位减法:讲解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步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示范演示:展示几道以内退位减法的例子,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操作,体会退位减法的技巧。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退位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以内退位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内容包括以内退位减法的定义、计算方法、例题和练习题等。
2. 练习题:准备一些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题,难度适中,用以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视频:寻找一些以内退位减法为主题的教学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和示范。
以内退位减法(小学数学讲课教案ppt课件)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及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引入以内退位减法的话题。
2. 讲解概念:讲解以内退位减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3. 例题演示:展示PPT中的例题,引导学生step--step 解题,讲解每一步的思路和方法。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以内退位减法的解题技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PPT中的课后练习题。
2. 鼓励学生回家后,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退位减法问题。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以内退位减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以内退位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了解他们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困难所在。
七、教学延伸:1. 开展以内退位减法为主题的数学活动,如数学游戏、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社会实践等,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以内退位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编写PPT
主题:加法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加法的定义和意义。
2. 能够掌握小学数学加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1. 加法的定义和意义。
2. 加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3. 加法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加法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加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几道加法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情景演练:设计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进行实际操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
1. PPT演示文稿。
2. 课堂练习题。
3. 小游戏道具。
五、教学反馈:
1.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 学生通过练习题和情景演练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设计建议:
1. PPT内容要简洁明了,图文结合,引起学生兴趣。
2. 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加强加法运算的练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够在方格纸上将直观图形转动90°。
教学重难点:能够在方格纸上将直观图形转动90°。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大三角形,90度扇形。
教学过程:一、回忆起旧有科学知识、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大风车这个节目吗?老师带来(风车),你们喜欢玩吗?(教师前后拉动,使得风车依次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回答:同学们,风车有时向这边转回,有时向那边转回,这两个方向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叫作什么呢?(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课件展示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图片)复述:我们看见风车转动的时候非常可爱,那如果我们用一些图形去转动的话,情况又可以怎样呢?(图形器材展现出)这文言我们就去自学:图形的转动(板书)二、创设情景,进入新课内容在生活中,存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存有很多图案就是由直观的图形经过位移或转动赢得。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增添了一些,恳请观赏!(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这些图片存有什么特点呢?(由一个图形经过转动变化而变成的)学生:漂亮,正方形,旋转等等。
教师:抽出一个小图形,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到黑板方格子上。
你们看一看,这个大图形怎样才可以变为上面的大图形呢?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展开转动,逐步展现直观图形经过转动后构成繁杂图案的过程。
当然,每一次的转动,都必须学生说道说道就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转动的角度就是多少?学生:o点,90度┈┈教师:(课件展现两个图形各构成两个小图形的过程。
)复述:除了其他什么方法转动使图形显得可爱?恳请同学们拎起至我们的卡片和小图形试一试。
(目的是使学生动手操作方式,用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转动获得小图形)学生:(分组,拿起表格,小图形在桌子上试试看。
)教师:恳请同学提问,上来示范点。
(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转动获得小图形)使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转动的过程和转动时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角的初步认识PPT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角的概念,能辨认各种角。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能辨认各种角。
难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预习角的相关知识。
2. 教师准备:PPT课件、角的小模型、实物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各种角,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角的初步认识。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找出其中的角,并试着画一画。
(2)引导学生用小模型演示角的大小,探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系。
(3)教师讲解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概念及辨认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画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角,并标注名称。
2. 完成PPT课件上的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
2. 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3. 运用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各种角,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角的初步认识。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找出其中的角,并试着画一画。
(2)引导学生用小模型演示角的大小,探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系。
(3)教师讲解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概念及辨认方法。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