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30.87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宫颈癌在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率中仅次于乳腺癌,且发病率呈逐渐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身心健康。
目前,西医采用的手术及术后放化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并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使宫颈癌患者身心疲惫。
对此,中医学有着其独特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药;宫颈癌;进展中医学认为宫颈癌发病的原因有很多,诸如郁而不解,过度思虑、情志不畅等导致的湿热、痰浊、瘀毒等,饮食无序、房劳多产,损伤冲任带脉等。
根本病理属性为正虚邪实。
近年来,中医学对宫颈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增强放化疗的疗效,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抑制肿瘤的复发转移等方面。
虽然中医学对宫颈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基础研究还很薄弱,还有很多的中药成分和作用机制了解不够,复方研究在多中心、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很是缺乏。
本文主要根据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应用、研究和研发中医药对宫颈癌的治疗作用进行论述。
一、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据西医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细胞周期调节、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端粒和端粒酶等因素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因素。
其中,诱发宫颈癌发病的关键性因素是人乳头状瘤病毒(简称HPV)感染。
超过95%的宫颈癌是由高危型HPV的单一或多重持续性感染引起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元凶是高危型HPV16,宫颈腺癌的元凶是HPV18。
经试验检测,正常宫颈腺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属阴性,宫颈癌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呈阳性。
目前经人类研究发现的癌基因有很多,其中与宫颈癌相关的有c-erbB-2、c-fos、c-myc、Bcl等,抑癌基因有Rb、p53等。
正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呈现无表达或者是仅有低表达,而恶性肿瘤的端粒酶活性都呈增高的趋势。
端粒酶与HPV感染的表达成正相关,随着宫颈病变的程度而增加。
宫颈癌一般会由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等。
二、中医药对宫颈癌的认识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已对宫颈癌有所认识,著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瘰聚”。
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
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广泛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然而,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机器人辅助手术则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灵活性,尤其对于复杂的手术操作具有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生育需求等因素。
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如宫颈锥切术、宫颈广泛切除术等。
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也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主要用于治疗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内照射则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灶。
近年来,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精度和效果,同时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质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放射治疗技术,也在宫颈癌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质子治疗能够更精准地将辐射剂量集中在肿瘤部位,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副作用。
三、化学治疗化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治疗,也可以作为手术和放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等。
新的化疗方案和药物组合不断被研究和应用。
例如,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此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四、靶向治疗随着对宫颈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逐渐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方向。
《医学微生物学导论》课程论文拮抗Bcl-2——从HPV的致癌机制治疗宫颈癌拮抗Bcl-2——从HPV的致癌机制治疗宫颈癌摘要自从1972年Kerr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至今,人们对细胞凋亡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但是,凋亡的分子和生化机制迄今尚未彻底明了;而已形成的初步认识大多源于对Bcl-2基因家族的研究。
基于已清楚的Bcl-2与细胞凋亡的联系,细胞凋亡与宫颈癌的联系,经过小组内以及小组间的讨论和查阅有关资料,找到了Bcl-2与宫颈癌的治疗的关系。
关键词HPV、Bcl-2、宫颈癌的治疗前言癌症是当今世界最难攻克的顽症之一,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卫生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均位居致死疾病之首,占死亡原因的20%以上,且增幅最大。
在我国,癌症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中宫颈癌又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
因此,研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找到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方法是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体HPV的分类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中的国际癌症研究所正式提出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病因。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具有不同核苷酸序列的HPV共200多种,其中85种的基因型已经确定。
病毒根据其组织嗜异性的不同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
皮肤型主要感染手部和足部的皮肤而黏膜型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口腔、喉部和呼吸道的黏膜。
感染女性生殖道的HPV约有30种,根据其致癌能力的大小又被分为两类:①HRHPV包括HPV16、18、31、33、34、35、39、45、51、52、56、58、59、66、68和70,主要引起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浸润癌,其中最常见的是HPV16和18型;②低危型HPV,包括HPV6、11、42、43和44,主要引起良性的生殖道疣和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
[3]HPV的流行病学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如北美、欧洲的国家其发病率远低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却高居首位。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进展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排名妇女恶性肿瘤第四位。
近年来,对宫颈癌的遗传学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宫颈癌与遗传学有关宫颈癌的发病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遗传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宫颈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发病率在家族中的传染性高于一般人群。
因此,对宫颈癌的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与宫颈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其中,一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人体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并最终发展为癌症。
此外,一些基因变异还能影响细胞凋亡和DNA修复等过程,这些过程的异常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引发了对宫颈癌的基因检测的兴趣。
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中特定的基因变异来评估患某种病的风险的方法。
宫颈癌的基因检测主要是检测一个名为HPV E6、E7的基因是否存在异常,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基因变异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HPV病毒与宫颈癌关联紧密HPV是引起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高危HPV亚型感染与高危宫颈上皮细胞转化为癌前病变以及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密切相关。
HPV感染也被认为是导致其他一些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之一。
HPV病毒的病原学与基因结构已被充分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是广泛的感染HPV的重要条件。
HPV病毒的基因编码能力有限,紧密依赖宿主细胞核内基因组和细胞周期调节系统来完成其生命周期和病理过程。
为了更好地防治宫颈癌,开展了许多针对HPV的预防和治疗研究。
目前广泛使用的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这一疫苗能够预防4种常见的HPV 亚型感染。
除此之外,一些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能对HPV感染和宫颈前病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为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一定的盼头。
近年来,国内科学家先后对HPV感染和宫颈癌遗传的相关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癌基因和预测患宫颈癌的标记。
宫颈癌和乳腺癌知识点总结
宫颈癌知识点总结
一、病因
1.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宫颈炎症、宫颈颈管炎、宫颈息肉、宫颈糜烂等。
此外,HPV 感染、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多个性伴侣等也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
1.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HPV感染有关,宫颈上皮细胞遭受到HPV病毒刺激后出现DNA改变,造成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形成癌变。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白带增多、劳动后出现不适等症状。
四、诊断
1.宫颈抹片检查、阴道镜检查、宫颈生物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用于宫颈癌的诊断。
五、治疗
1.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乳腺癌知识点总结
一、病因
1.乳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女性雌激素水平过高、家族遗传、不良生活习惯、乳腺组织的异常增生等。
二、发病机制
1.乳腺癌的发生与乳腺组织细胞的恶性增生和DNA突变有关,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三、临床表现
1.乳腺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乳房肿块、皮肤凹陷、乳头溢液等症状。
四、诊断
1.乳腺B超、乳腺X线、乳腺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用于乳腺癌的诊断。
五、治疗
1.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宫颈癌和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断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因此,女性朋友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乳腺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并及时发现患病,有助于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1篇一、讲座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宫颈癌作为女性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本次讲座特邀请我国知名妇科专家,为广大女性朋友们普及宫颈癌的相关知识。
二、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宫颈癌的定义及病因专家首先介绍了宫颈癌的定义,即指发生在宫颈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宫颈癌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HPV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尤其是高危型HPV 感染。
- 性生活过早: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以及性传播疾病等都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 长期吸烟:吸烟会降低宫颈上皮细胞的免疫力,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 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缺乏锻炼、饮食不均衡等。
2. 宫颈癌的症状及体征宫颈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宫颈癌症状及体征:- 阴道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如性交后出血、绝经后出血等。
-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血性、脓性或水样,伴有异味。
- 腰腹部疼痛:肿瘤增大压迫周边器官,引起腰腹部疼痛。
- 下肢水肿:肿瘤侵犯盆腔静脉,导致下肢水肿。
3. 宫颈癌的筛查与预防宫颈癌的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宫颈细胞进行涂片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 HPV检测: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
- 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镜观察宫颈表面情况,必要时进行活检。
预防宫颈癌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锻炼。
- 洁身自好:避免过早开始性生活,减少性伴侣数量,注意性卫生。
- 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建议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进行HPV 检测。
4. 宫颈癌的治疗宫颈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关于宫颈癌你需要了解的科普宫颈癌是女性健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尽管在癌症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宫颈癌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女性生命的疾病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宫颈癌的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到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宫颈癌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宫颈癌?宫颈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女性宫颈的组织中。
宫颈是子宫与阴道相连接的部分,通常被称为子宫颈。
这种癌症通常起源于宫颈的细胞,可以在宫颈表面或深层组织中发展。
2.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宫颈癌的主要发病机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
HPV是一类常见的病毒,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感染高危型HPV后,体内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清除病毒,导致宫颈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发展。
二、宫颈癌的症状和诊断(一)症状宫颈癌通常在早期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这使得它成为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癌症。
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一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出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异常阴道出血:这可能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在月经周期之外或在性交后出现异常的阴道出血。
这是因为癌细胞在宫颈上生长,导致宫颈组织受损,从而引发出血。
(2)盆腔疼痛或不适感:随着癌症扩散到周围组织或器官,患者可能会感到盆腔区域的疼痛或不适感。
这种疼痛通常是长期存在的,且与其他因素(如月经期间的痛经)不同。
(3)阴道排液:宫颈癌可能导致产生异常的阴道分泌物。
这些分泌物可能在量和质地上与正常的阴道分泌物不同,并且可能伴有异味。
(二)诊断1.宫颈细胞学检查 (宫颈刮片+宫颈脱落细胞检查):(1)过程:这是一种简单而非侵入性的检查,通常由妇科医生在诊所中完成。
医生会使用宫颈刮片采集宫颈上皮细胞,或者通过宫颈脱落细胞检查,收集从宫颈表面自然脱落的细胞。
(2)用途:宫颈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筛查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
医生会评估细胞样本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文章编号:1001-5949(2008)01-0090-02・综 述・宫颈原位癌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谭 丹1,张雪玉2 [关键词] 原位癌;宫颈;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诊断率的提高,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 I S)在临床上也愈来愈常见。
国外发现宫颈癌的病例多为早期,而国内的晚期病变居多[1],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外C I S筛查已经有完整的一套体系,国内尚缺乏。
因此,选择正确合理的C I S筛查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宫颈原位癌的临床表现宫颈原位癌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也可表现为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检查时可表现为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
也可表现宫颈光滑,所以单凭肉眼观察是无法诊断的,至少在医生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医护人员的宣教。
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宫颈癌的普查工作,对一定年龄群的妇女都进行早期筛查[2],在无症状、体征的时候诊断C I S,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C I S的诊断率。
1.1 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1.1.1 巴氏涂片(pap s mear):由Papnicolaca和Traut于1941年首次应用于诊断宫颈癌,在宫颈上轻轻刮取一些细胞,用这些宫颈脱落细胞筛查宫颈癌,长期的临床实验证明此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可重复性强,仍然是目前防癌普查的重要措施,但此法有一定局限性,其准确率为67%-92.6%,差异很大,假阴性率10%-35%;因为直接刮取细胞涂片,常造成涂片厚薄不一,血液、黏液、杂质遮盖了细胞,观察背景混浊,病理科医师不易辨认,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称其为传统的巴氏涂片,但国内大多数医院仍然采用此法。
1.1.2 20世纪90年代后,细胞病理学领域又有很多突破性进展,采用特制的毛刷刷取宫颈及阴道的细胞,把细胞冲洗到盛有特殊保存液的小瓶中,使细胞更好更多地释放到液体中,去除杂质,涂片的细胞均匀,形态不被破坏,背景干净,这样就能清晰准确的观察细胞,减少漏诊和误诊率[3]。
关于宫颈癌的发病机制的综述【中图分类号】r3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1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宫颈癌作为一个多因素多步骤造成的疾病,如何做好宫颈癌的防治、早期筛查和临床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存治疗,是医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1]。
现将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宫颈癌及其发病特征宫颈癌是我国女性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最大威胁,具有发病过程复杂、发病率高、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
宫颈癌的发病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过程,一般先由正常的宫颈上皮向宫颈上皮内瘤变转化,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2]。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3],宫颈癌的全球发病率为11.7%,全球每年有约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0万。
陈楠[4]通过分析江苏上杭州市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出年轻宫颈癌患者占近4年所有宫颈癌发病人数的17.3%,年轻化趋势显著。
2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人乳头状瘤样病毒(hpv)感染、相关癌基因、免疫因素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一,hpv作为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有着特殊特异性、特殊四上皮性的特点,能促使正常细胞永生化,引发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吕倩灵[5]调查了263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出高危型hpv及病毒载量与宫颈癌癌性病变存在正相关关系,会增加患者宫颈癌感染率(p3 宫颈癌的诊治方法3.1 诊断宫颈癌诊断的方法趋于多样性,从整体上来看主要包括细胞学筛查、病毒核酸检测、生物学标志物监测等方法。
其中细胞学筛查主要是对癌性病变位置进行细胞学检查,刘胜利[8]指出针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3.2 治疗宫颈癌患者的治疗中,同步放化疗主要是利用化疗药物对放疗的曾敏效果,加快癌性细胞凋亡,制约癌细胞增值,促进肿瘤消退,杜俊瑶[11]提出,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同步放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放化疗组,白细胞减少率、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4 总结综上所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乳头状瘤样病毒(hpv)感染、相关癌基因、免疫因素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摘要:宫颈癌为临床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死亡率比较高,可对女性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
在当前的医学领域研究中,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
对此,本文主要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探究,并对宫颈癌预防治疗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宫颈癌;HPV;免疫机制宫颈的形状为圆锥形,在女性非孕期,宫颈的长度在2.5cm至3cm之间,与子宫和阴道相连接。
宫颈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以及宫颈阴道部鳞状细胞所组成的,二者之间的交接区域即为宫颈移行区,这一区域肿瘤发生率比较高。
宫颈癌是造成女性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显著提升,并且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对女性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
宫颈癌患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对此,本文将对宫颈癌患者的几种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很多专家学者均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是诱发宫颈癌的关键因素,另外,病毒感染、家族史遗传、性生活紊乱等均会对宫颈癌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
(一)人乳头瘤病毒(HPV)。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发病机制,HPV为球形双链闭环DNA病毒,在人体感染HPV后,其能够直接作用于鳞状上皮细胞,并且不断增殖,进而诱发病变,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尖锐湿疣。
德国科学家HaraldZurHause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生与持续性感染HPV具有较大关联,HPV-16、HPV-18以及HPV-31等均属于高危型HPV,是诱发宫颈癌的关键要素。
现如今,HPV的基因亚型显著增加,对于HPV的基因组,可划分为3个功能区,包括早期转录区(E区)、晚期转录区(L区)以及晚期基因区(UPR)[1]。
(1)早期编码区。
E区具体指的是E1~E7,其长度为4500bp,E区的作用在于对病毒生命周期、DNA复制、细胞骨架重组、病毒蛋白质翻译等发挥调节作用,HPV致癌蛋白指的是高危型E6以及高危型E7,是癌变的关键因素。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研究宫颈癌是一种源于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女性人群中比较常见的癌症。
其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的组合作用,包括感染,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宫颈癌的治疗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本文将从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宫颈癌的发病机制1. HPV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它被认为是宫颈上皮细胞首先遭受的病原体。
目前已知有大约100种HPV亚型,其中约有15种与宫颈癌明确相关。
HPV感染在最初阶段一般没有症状,但在病毒感染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改变后,癌变可能出现。
2. 遗传因素宫颈癌的发病与个体遗传也有一定关系。
一些具有高风险的基因变异与特定HPV亚型感染相结合,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此外,一些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基因突变也可以影响人体对于HPV感染的应答,增加患癌的风险。
3. 环境和生活方式高危的性行为(包括频繁更换性伴侣)、良性乳头状瘤、炎症性疾病、吸烟、口服避孕药以及营养摄入等因素也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可能会加剧了HPV感染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宫颈癌。
二、宫颈癌的治疗策略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简单子宫切除术、子宫颈根治术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治疗期短,在疾病的早期可以完全切除恶性肿瘤,并且拥有较高的治愈率。
但是,手术治疗在癌症晚期很难实施,并且可能导致一些术后并发症。
2. 放疗放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或晚期宫颈癌。
放疗可以破坏癌细胞并限制其发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放疗分为内、外放疗两种形式。
内放疗是通过植入放射性物质直接破坏肿瘤细胞;而外放疗则是通过高能射线来破坏癌细胞。
放疗的优点是创口小、操作简便,并且对于晚期宫颈癌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3. 化疗化疗是宫颈癌治疗中的另一种常见的方式。
它可以通过化学药物杀死癌症细胞来治疗宫颈癌,包括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
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8-02-26T15:47:40.2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2期作者:唐尧1 张力强2 戴晓波1(通讯作者) [导读] 本文讲述宫颈癌的发病的机制以及诊断,治疗的情况。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1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0)【摘要】宫颈癌是一种人乳头瘤的病毒的感染导致的疾病,在女性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随着医学的发展,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加。
本文讲述宫颈癌的发病的机制以及诊断,治疗的情况。
【关键词】宫颈癌;发病的机制;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009-02 宫颈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阴道排除有腥味的,白色或者血色的大量液体等[1]。
随着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人们对宫颈癌的相关研究的关注也在增加。
本文作一综述讲解宫颈癌的发病的机制以及诊断,治疗的情况。
1.宫颈癌的发病机制
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乳头瘤的病毒的感染造成,人乳头瘤的病毒是一种二十四面体的对称的病毒的基因,可以分为早期基因区,上游调节区,晚期基因区[2]。
其中晚期基因区的L1,L2编码组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
经过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在感染人体的细胞后,部分的基因会将宿主的细胞的DNA进行撕裂并整合进入宿主的DNA,宿主的DNA的撕裂点经常在E1,E2的基因开放读码框的地方。
在整合的过程,出现撕裂的E1,E2的位置的基因出现丢失,人乳头瘤病毒的自身复制导致而早期基因区的E5,E6,E7的癌基因出现过表达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患病。
2.宫颈癌的筛查以及诊断的方法
2.1 细胞学检测
2.1.1巴氏涂片使用过滤器将患者的宫颈组织的细胞的保存液中的血液,黏液去掉,将过滤后的液体放置在载玻片上,并制作成载玻片,进行酒精固定,并进行巴氏染色,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
根据受到人乳头瘤的病毒感染的细胞形态的不同进行检查[3]。
2.1.2组织学检查患者主要进行荧光镜检,阴道镜检查,宫颈照相等检测。
组织学检测中直接对宫颈组织进行检测,在癌症以及病变的早期进行检测,但是在检测中特异性较差。
2.2 病毒核酸检测
通过检测宫颈的细胞中的人乳头瘤的病毒的DNA的浓度判断患者发生宫颈癌的概率[4]。
检测方法一般有基因杂交捕获,荧光PCR,基因芯片技术,通用引物PCR,基因微阵列等。
2.3 生物学标志物检测
检测过表达产物一般使用免疫组化检测。
由于过表达的产物大多没有特异性,因此,一般只是作为检测的癌症的发展的阶段的判断的方法。
在检查中宫颈上皮细胞的p16,p53,ki-67等检测较多,将切除的组织制成切片,将抗p16,p53,ki-67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判断癌症的恶性进展[5]。
3.宫颈癌的治疗方法
3.1 手术治疗
现在,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手术,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等,阴式广泛全子宫切除以及腹腔镜下淋巴切除手术等[6]。
3.2 药物治疗
治疗宫颈癌时一般使用紫杉醇等传统的化疗药物,5-Fu的抗病毒药物,白介素的免疫增强素,疫苗等生物的药剂等[7]。
3.3 放射治疗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一般为体外照射,腔内照射,放疗等。
腔内照射在国内一般使用192Ir作为放射源。
体外照射一般使用分割放疗,分割治疗可以分为常规分割治疗,超分割治疗以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现在使用治疗宫颈癌中最常用的为放疗,手术治疗以及化疗结合治疗的方法[8]。
3.4 热疗
热疗是一种通过物理的能量在人体中发生热效应,从而使癌细胞的温度升高,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现在热疗有局部的热疗以及全身的热疗。
3.5 基因疗法
基因疗法主要有插入抑癌基因,阻断癌基因,自杀基因以及免疫基因治疗等。
4.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最可怕的杀手之一,宫颈癌的死亡率很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女性死于宫颈癌[1]。
宫颈癌是由于人乳头瘤的病毒的感染导致的疾病,在诊断中可以使用细胞学检测(巴氏涂片,组织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生物学标志物检测。
其中组织学检查有荧光镜检,阴道镜检查,宫颈照相等检测,可以在癌症以及病变的早期进行检测,但是在检测中特异性较差。
病毒检测有基因杂交捕获,荧光PCR,基因芯片技术,通用引物PCR,基因微阵列等。
在治疗中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热疗,基因疗法等。
其中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手术,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等,阴式广泛全子宫切除以及腹腔镜下淋巴切除手术等。
药物治疗有传统的化疗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素,生物药剂等。
放射治疗一般为体外照射,腔内照射,放疗等。
王楠等[9]研究的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参考文献】
[1]陈梦圆,王艳林.miRNA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7,26(1):73-75.
[2]陈美玲.宫颈癌实验室筛查方法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33(5):638-640.
[3]刘帅斌.肿瘤微环境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8):585-587.
[4]张楠.妊娠期宫颈癌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2):101-103.
[5]陈丽羽,刘禹熙,姜俊竹等.宫颈残端癌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103-103.
[6]付璐璐,谷春会,张静文等.宫颈癌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6):6176-6178.
[7]张双玲,江高峰,吴磊等.长链非编码RNA在卵巢癌研究中的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1-73,76.
[8]温丽文.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1):4169-4170.
[9]王楠,马蓉,吴建中等.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