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预紧式安全带的防护性能分析及稳健性优化
- 格式:doc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3
预紧式安全带预紧式安全带(PRETENSIONER SEAT BELT)也称预缩式安全带。
这种安全带的特点是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预紧式安全带中起主要作用的卷收器与普通安全带不同,除了普通卷收器的收放织带功能外,还具有当车速发生急剧变化时,能够在0.1秒左右加强对乘员的约束力,因此它还有控制装置和预拉紧装置。
基本原理理想的安全带作用过程是:首先,及时收紧,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刻毫不犹豫地把人"按"在座椅上。
然后,适度放松,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或人已能受到气囊的保护时,即适当放松安全带。
避免因拉力过大而使人肋骨受伤。
先进的安全带都带有预收紧装置和拉力限制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者的功能原理。
一、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当事故发生时,人向前,座椅往后,此时如果安全带过松.则后果很可能是:乘员从安全带下面滑出去:或者,人已碰到了气囊,而此时安全带由于张紧余量过大而未能及时绷紧,即未能像希望的那样先期吃掉一部分冲力,而是将全部负担都交给了气囊。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乘员严重受伤。
但问题是,正确安装的安全带。
其松动余地来自何方?一是由于乘员的衣服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另外在安全带装置中也多少隐藏了部分松动余地,这种余地无法消除,但真遇到事故时,还就应该尽量消除。
怎么办?为此出现了这种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它负责提供瞬间绷紧的安全带。
其作用过程是:首先由一个探头负责收集撞车信息,然后释放出电脉冲,该脉冲传递到气体发生器上,引爆气体。
爆炸产生的气体在管道内迅速膨胀,压向所谓的球链,使球在管内往前窜,带动棘瓜盘转。
棘爪盘跟铀连为一体,安全带就绕在轴上。
简单地讲,就是气体压力使球动,球带动棘爪盘转,棘爪盘带动轴转--瞬间实现了安全带的预收紧功能。
从感知事故到完成安全带预收紧的全过程仅持续千分之几秒。
管道末端是一截空腔,用于容留滚过来的球。
新型预紧式汽车安全带关键技术及仿真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汽车安全带是保障驾驶员和乘客安全的基本装备之一,具有事关人身安全的重要作用。
在发生事故时,确保安全带的可靠性对于乘客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汽车安全带大都为预紧式安全带,其主要特点是在发生碰撞前即自动预先紧缩,将乘客牢固固定在座位上,减少人体在撞击中的碰撞伤害。
然而,在意外情况下,预紧式安全带的预紧效果并不总是完全可靠。
因此,针对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关键技术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关键技术和仿真分析展开研究,探究其优化方案。
二、主要研究内容1. 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分析。
2. 针对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究,主要包括预紧装置、预张力控制装置、张力限制装置等。
3. 基于ADAMS软件建立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三维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预紧效果并评估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4. 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预紧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优化方案并进行仿真验证。
优化方案包括强化预紧装置、改进预张力控制装置、提高张力限制装置的灵敏度等。
三、研究意义1. 针对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关键技术的探究,对于提高汽车安全带的预紧效果、降低碰撞事故中的伤害具有重要作用。
2. 建立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三维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预紧效果,并评估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3. 提出优化方案并进行仿真验证,为汽车安全带的性能优化提供实际参考和借鉴。
四、进度安排第一周:调研和文献阅读第二周:分析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三周:探究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关键技术第四周:建立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第五周:探究预紧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方案第六周:进行仿真验证,评估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第七周:撰写论文初稿第八周:修改论文并进行完善五、预期成果1. 形成对预紧式汽车安全带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
科技成果——轨道车辆车体结构耐撞性分析和可靠性优化关键技术成果简介该项目以轨道车辆车体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列车车体模块化吸能结构的设计与能量分配、基于近似模型的车体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的焊接结构疲劳损伤动态评估技术与基于多级目标代理的轻量化方法的结合,开展了以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刚度、模态以及疲劳等性能为约束的车体被动安全及轻量化设计与优化评估系统。
相关方法及技术应用于主机厂的车辆端部能量设计及动态安全监测评估中,其中包括了高速列车、不锈钢地铁、铝合金地铁、特种车、市域动车组。
优化参数显著改善了列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指标及轻量化设计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用于改善列车的被动安全设计,在整车碰撞仿真中,列车能量耗散有序稳定,耐撞性指标显著改善,增加国内列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相关企业带来2.228亿元的经济效益。
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56篇。
技术特点(1)进行轨道车辆车体结构精细化有限元建模技术研究。
(2)考虑车体被动安全,以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刚度及模态等性能为约束,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及预测。
(3)针对随机因素波动易造成车辆结构失效的问题,以车体轻量化为目标,进行车辆结构的6σ疲劳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
(4)考虑刚度、强度、焊缝疲劳、屈曲、模态等情况,研究轨道车辆车体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和高效求解算法。
(5)研究轨道车辆车体模块化吸能结构的优化设计与能量分配。
(6)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的车体焊接结构疲劳损伤动态安全监测技术研究(7)基于多平台、多学科约束的轨道车辆车体轻量化稳健可靠性设计。
(8)建立车体被动安全及轻量化设计与优化评估系统。
应用领域轨道车辆:城轨、地铁、高铁等。
市场前景该研究提出的可靠性优化设计、车辆车体结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列车能量稳健优化设计及多平台多约束下的结构优化设计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用于车体结构前期研发,显著降低了车辆研发时间成本,设计制造成本,而且车辆相关指标得到客户的认可,产品附加值提升,进而提升了产品利润,保守估算单辆地铁车利润提升为5-15万元,机车单台利润提升10-20万元左右。
预紧式安全带预紧式安全带(PRETENSIONERSEAT BELT)也称预缩式安全带。
这种安全带的特点是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预紧式安全带中起主要作用的卷收器与普通安全带不同,除了普通卷收器的收放织带功能外,还具有当车速发生急剧变化时,能够在0.1秒左右加强对乘员的约束力,因此它还有控制装置和预拉紧装置。
基本原理理想的安全带作用过程是:首先,及时收紧,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刻毫不犹豫地把人"按"在座椅上。
然后,适度放松,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或人已能受到气囊的保护时,即适当放松安全带。
避免因拉力过大而使人肋骨受伤。
最先进的安全带都带有预收紧装置和拉力限制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者的功能原理。
一、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当事故发生时,人向前,座椅往后,此时如果安全带过松.则后果很可能是:乘员从安全带下面滑出去:或者,人已碰到了气囊,而此时安全带由于张紧余量过大而未能及时绷紧,即未能像希望的那样先期吃掉一部分冲力,而是将全部负担都交给了气囊。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乘员严重受伤。
但问题是,正确安装的安全带。
其松动余地来自何方?一是由于乘员的衣服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另外在安全带装置中也多少隐藏了部分松动余地,这种余地无法消除,但真遇到事故时,还就应该尽量消除。
怎么办?为此出现了这种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它负责提供瞬间绷紧的安全带。
其作用过程是:首先由一个探头负责收集撞车信息,然后释放出电脉冲,该脉冲传递到气体发生器上,引爆气体。
爆炸产生的气体在管道内迅速膨胀,压向所谓的球链,使球在管内往前窜,带动棘瓜盘转。
棘爪盘跟铀连为一体,安全带就绕在轴上。
简单地讲,就是气体压力使球动,球带动棘爪盘转,棘爪盘带动轴转--瞬间实现了安全带的预收紧功能。
从感知事故到完成安全带预收紧的全过程仅持续千分之几秒。
管道末端是一截空腔,用于容留滚过来的球。
预紧式安全带简介预紧式安全带的特点是当汽车发生碰撞的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预紧式安全带中起主要作用的卷收器与普通安全带不同,除了普通卷收器的收放织带功能外,还具有当车速发生急剧变化时,能够在0.1s左右产生对乘员的约束力,因此它还有控制装置和预拉紧装置。
控制装置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电子式控制装置,另一种是机械式控制装置。
预拉紧装置则有多种形式,常见的预拉紧装置是一种爆燃式的,由气体引发剂、气体发生剂、导管、活塞、绳索和驱动轮组成。
当汽车受到碰撞时预拉紧装置受到激发后,密封导管内底部的气体引发剂立即自燃,引爆同一密封导管内的气体发生剂,气体发生剂立即产生大量气体膨胀,迫使活塞向上移动拉动绳索,绳索带动驱动轮旋转号驱动轮使卷收器卷筒转动,织带被卷在卷筒上,使织带被往回拉。
之后,卷收器会紧急锁止织带,固定乘员身体,防止身体前倾避免与方向盘、仪表板和玻璃窗相碰撞。
采用主动控制卷收器技术(Active Control Retractor,以下简称ACR)是集成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系统的技术里程碑之一,它通过解析制动系统和稳定控制传感器输送的数据,感知碰撞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安全带预先收紧,消除织带与乘员身体的间隙,把乘员身体的前移拉回座椅,从而有效地防止碰撞可能带来的伤害。
预收紧功能也具有可逆性,如果事故得以避免,ACR会在五秒钟内放松织带,使其回复到正常状态。
对于收紧力度的控制同样关系到乘员的安危,假如安全带束缚力量过大,亦会有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危险。
新一代的安全带系统有效地运用了限力技术对碰撞中平衡能量的吸收,在ACR发挥预收紧功能的同时,限力器适时、适量地放松织带,让乘员身体适度前倾,以得到展开的安全气囊的保护。
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锁止性能的研究随着现代汽车安全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配备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
这种车载安全装备靠其出色的性能,可在保障驾驶员和乘客安全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锁止性能的研究。
1. 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锁止原理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的锁止机理与普通的汽车安全带有所不同。
它内置的复合敏感器可以直接感知到安全带的瞬时拉力变化,如果拉力突然达到一定阈值,则自动启动锁止系统,紧急锁止安全带,有效避免车辆行驶中乘客发生意外滑动、爆炸等危险,保障车内人员安全。
2. 锁止性能的研究方法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的锁止性能的研究方式是通过对安全带的拉力进行测量,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测试基准台,既要满足安全带拉力测试的要求,又要具备科学合理、操作便捷等特点。
其次,实验过程必须遵循科学方法的要求,并记录详细的数据。
最后,将实验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得出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的锁止性能等参数的计算结果,为下一步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3. 锁止性能的综合评估锁止性能的综合评估包括对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的各项性能指标的综合判断。
首先,需评估其阈值的准确度和敏感度。
其次,要评估安全带在瞬间拉力变化下的反应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其可靠性和耐用性等,以确保车内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最好的保护。
为了保障汽车交通的安全,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的锁止性能的研究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测试和评估,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也可以为今后安全带的优化提供有价值的技术支持。
4. 优化方案探讨通过对复合敏感紧急锁止式汽车安全带的锁止性能进行研究并评估,可以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优化方案。
其中包括:(1)优化复合敏感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安全带的阈值监测能力和响应速度。
这有利于提高安全带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预紧式安全带简介预紧式安全带的特点是当汽车发生碰撞的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预紧式安全带中起主要作用的卷收器与普通安全带不同,除了普通卷收器的收放织带功能外,还具有当车速发生急剧变化时,能够在0.1s左右产生对乘员的约束力,因此它还有控制装置和预拉紧装置。
控制装置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电子式控制装置,另一种是机械式控制装置。
预拉紧装置则有多种形式,常见的预拉紧装置是一种爆燃式的,由气体引发剂、气体发生剂、导管、活塞、绳索和驱动轮组成。
当汽车受到碰撞时预拉紧装置受到激发后,密封导管内底部的气体引发剂立即自燃,引爆同一密封导管内的气体发生剂,气体发生剂立即产生大量气体膨胀,迫使活塞向上移动拉动绳索,绳索带动驱动轮旋转号驱动轮使卷收器卷筒转动,织带被卷在卷筒上,使织带被往回拉。
之后,卷收器会紧急锁止织带,固定乘员身体,防止身体前倾避免与方向盘、仪表板和玻璃窗相碰撞。
采用主动控制卷收器技术(Active Control Retractor,以下简称ACR)是集成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系统的技术里程碑之一,它通过解析制动系统和稳定控制传感器输送的数据,感知碰撞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安全带预先收紧,消除织带与乘员身体的间隙,把乘员身体的前移拉回座椅,从而有效地防止碰撞可能带来的伤害。
预收紧功能也具有可逆性,如果事故得以避免,ACR会在五秒钟内放松织带,使其回复到正常状态。
对于收紧力度的控制同样关系到乘员的安危,假如安全带束缚力量过大,亦会有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危险。
新一代的安全带系统有效地运用了限力技术对碰撞中平衡能量的吸收,在ACR发挥预收紧功能的同时,限力器适时、适量地放松织带,让乘员身体适度前倾,以得到展开的安全气囊的保护。
汽车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亲爱的各位,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汽车主动预紧安全带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这个话题可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呢!所以,咱们得认真听,仔细学。
先说说这个安全带吧,它可不是摆设哦。
想象一下,万一发生碰撞,安全带就像个大英雄一样,第一时间保护我们的安全。
但是啊,有时候安全带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系上或者系得不够紧,这时候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要确保在关键时刻,安全带能发挥它的作用。
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靠咱们的主动预紧系统了。
这个系统就像是个智能管家,提前感知到危险,然后自动收紧安全带。
听起来是不是挺高科技的?而且,这个系统还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安全带的紧度,保证最合适的包裹感。
说到这,咱们得聊聊怎么测试这个系统了。
咱们得设计一系列模拟碰撞的场景,让系统在真实情况下都能表现得像模像样。
比如,咱们可以设置不同的速度、角度和力度来考验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当然了,除了模拟场景,咱们还得考虑一些实际的问题。
比如说,安全带在紧急情况下能不能迅速响应?还有,系统会不会因为太紧或太松而影响舒适度?这些问题都得一一解决才行。
接下来,咱们得谈谈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咱们得用科学的方法来检验系统的性能,比如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来看看系统的表现如何。
咱们还得关注用户体验,看看安全带在实际应用中是否真的能提高安全性。
咱们还得总结一下研究成果。
通过这次研究,咱们不仅了解了主动预紧安全带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还学会了如何设计和测试这种系统。
这些经验对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汽车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相信我们能够为这个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这个问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自己的安全多一份保障。
谢谢大家!。
汽车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一、1.1 汽车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发展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
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乘车人员的安全性能,汽车安全带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安全带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2 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原理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是一种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带张力变化,并通过控制器对安全带进行预先拉伸或放松的技术。
当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时,如碰撞或急刹时,安全带会自动调整到最合适的张力,有效地保护乘车人员免受伤害。
二、2.1 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要求2.1.1 传感器传感器是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实时监测安全带的张力变化。
传感器应具有以下特点:1) 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安全带的张力变化。
2) 稳定性好:在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3) 抗干扰能力强:能够有效抵抗来自车辆、路面等外部环境的干扰。
4) 安装方便:能够方便地安装在安全带上。
2.1.2 控制器控制器是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另一个关键部件,其作用是通过控制电机的工作来实现对安全带的预先拉伸或放松。
控制器应具有以下特点:1) 响应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安全带的控制。
2) 控制精度高:能够精确地控制安全带的张力。
3) 过载保护功能:在超过额定负载时能够自动切断电源,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4) 人机交互界面友好:能够提供清晰直观的操作界面。
三、3.1 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试验方法为了验证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性能和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试验。
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 传感器性能测试通过对比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安全带传感器在相同工况下的检测结果,评价传感器的性能优劣。
具体测试项目包括灵敏度、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等。
预紧式安全带
预紧式安全带是一种重要的汽车安全装置,它在车辆发生碰撞或急刹车时能够快速预紧,有效地减少乘员受伤的可能性。
预紧式安全带的作用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迅速将乘员固定在座位上,防止乘员因惯性而撞击车内部构件,从而减少伤害。
预紧式安全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车辆上的传感器来检测碰撞或急刹车的情况,一旦检测到这些情况,预紧器就会迅速拉紧安全带,将乘员牢固地固定在座位上。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乘员在碰撞时的移动距离,从而减少伤害。
预紧式安全带通常与气囊系统配合使用,当气囊充气时,预紧器会迅速拉紧安全带,将乘员牢固地固定在座位上,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碰撞造成的伤害。
这种双重安全系统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为乘员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
预紧式安全带的使用对于乘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发生碰撞时,如果乘员没有系安全带,很可能会因为惯性而冲出座位,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生命危险。
而预紧式安全带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保护乘员的安全。
除了在发生碰撞时起到重要作用外,预紧式安全带在日常行车中也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
它可以根据乘员的身体尺寸和坐姿自动调整松紧度,使乘员感到更加舒适和舒适。
这种智能化设计不仅提高了乘坐的舒适度,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
总的来说,预紧式安全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汽车安全装置,它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或急刹车时迅速预紧,保护乘员的安全。
它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碰撞造成的伤害,同时也提高了乘坐的舒适度。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使用预紧式安全带的习惯,为自己的安全和舒适着想。
汽车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许多汽车制造商开始采用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
本文将从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两个方面对这一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一、1.1 技术要求的详细描述1.1.1 安全带的材料和结构安全带的主要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性和阻燃性。
安全带的结构应能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将乘客固定在座椅上,防止因碰撞而造成的伤害。
1.1.2 预紧力的确定预紧力是指安全带在安装后需要达到的一个最小张力。
预紧力的设置应能保证在发生碰撞时,安全带能够迅速地将乘客固定在座椅上,防止因碰撞而造成的伤害。
预紧力的设置还应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车辆、不同的驾驶员和乘客等因素。
1.1.3 安全带的调节功能为了适应不同身材和驾驶习惯的驾驶员和乘客,安全带应具有调节功能。
这意味着安全带的高度、长度和角度等参数应可以根据驾驶员和乘客的需要进行调整。
二、2.1 试验方法的详细介绍2.1.1 静态试验静态试验主要是对安全带的材料和结构进行测试,以确保其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
具体试验项目包括:拉伸强度测试、耐磨性测试、阻燃性测试等。
2.1.2 动态试验动态试验主要是对安全带的预紧力和调节功能进行测试,以确保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地保护乘客。
具体试验项目包括:模拟碰撞试验、人体负荷试验、人体位移试验等。
三、3.1 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对以上试验项目的测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1 在各种试验条件下,安全带的材料和结构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
这表明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1.2 在模拟碰撞试验中,安全带能够迅速地将乘客固定在座椅上,有效地减轻了因碰撞而造成的伤害。
这说明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3.1.3 通过人体负荷试验和人体位移试验,我们可以得出安全带的预紧力和调节功能均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这表明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简述预紧式安全带功能预紧式安全带功能:可在碰撞时将驾乘人束缚在座椅上,防止被甩出。
乘车系好安全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安全带应高度贴合身体。
预紧式安全带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重量分布设置不同的预紧力,安全带中间部位的材料比两端更柔软,使安全带的下段也能得到足够的支撑,对身体产生均匀的压力。
而且,安全带所使用的材质十分柔韧,不会因人体体重增加而导致勒痕或断裂。
另外,安全带的肩带和腰带部位都有肩部限制器和腰部限制器,可限制安全带在特定方向的移动。
预紧式安全带还具有微调装置,调节装置呈扇形排列,可根据身高调整安全带的贴合度,如果您坐着时没有合适的腰部支撑点,就应该自己动手解决这个问题。
3、上车后系好安全带之后,应尽快将其调整到舒适的长度,太短会使得安全带变得“短斤少两”,太长则影响乘客操作电子设备。
4、不要以为按了按钮就会使安全带发挥作用,实际上,在汽车的各种复杂环境下,“大脑袋”会进行错误的动作,因此预紧式安全带系统仍需要司机养成良好的开车习惯才能确保安全。
开车前最好先系好安全带,停车休息时可取下来,切记在车内休息时千万别解开安全带。
此外,如果你需要携带儿童或者宠物一起出游,安全带的位置也需要调整。
安全带是目前最常见的座椅安全设备,但由于安全带过松时它并不能充分发挥保护作用,而安全带过紧又会让乘员感到不适。
为此,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通过改变安全带的结构方式来帮助缓解安全带给身体造成的不适。
其中,使用预紧式安全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预紧式安全带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重量分布设置不同的预紧力,从而使得安全带的下段也能得到足够的支撑,对身体产生均匀的压力。
当然,与普通安全带相比,预紧式安全带除了能够起到固定的作用,还可以避免因人体体重增加而导致勒痕或者断裂的情况。
一般来说,每位乘员的体重都在70kg左右,所以如果采用预紧式安全带的话,可以将其预紧力调节至70kg。
目前,一些低配车型使用的是普通安全带,它的整体强度远逊于预紧式安全带,因此在发生碰撞时,极有可能导致安全带失去约束效果。
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与改进付景顺;路家傲【摘要】汽车安全带作为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一种措施,多个国家已经制定相应的法律,强制汽车中装有安全带.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是考察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法规明确要求,在承受规定的试验载荷情况下,确保安全带不得从安全带固定点处脱落.论文着重于对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运用Hypermesh软件建立白车身、胸块腰块、座椅、安全带有限元模型.运用LS-DYNA显示积分法进行求解,按照国家标准施加规定的载荷,分析安全带固定点以及其安装位置处的材料应变.通过对薄弱部件进行结构改进,最终保证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满足国家法规要求.【期刊名称】《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年(卷),期】2015(028)006【总页数】3页(P61-63)【关键词】安全带固定点;准静态;强度【作者】付景顺;路家傲【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8在汽车行业,汽车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是衡量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安全带作为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一种措施,已被40多个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强制使用。
在碰撞事故发生时,汽车安全带对于成员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GB14167—2006《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标准要求,在承受固定点试验载荷的情况下,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必须保证安全带不得从安装固定点处脱落,但允许安装固定点及周围区域产生永久变形或裂纹,且规定安全带上固定点在受力方向的位移不得超过一定范围[1]。
因此在车型的开发和设计中,如何使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满足国家法规要求是一个关键性问题[2]。
通过仿真分析来改进结构,可以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减少试验次数,降低设计成本[3]。
本文以国内某车型为例,利用LS_DYNA显式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合理的建模,处理约束,准确加载,对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进行CAE分析,为结构改进提供依据[4]。
预紧式安全带的安全保护及检测方法探讨[摘要]近来,随着汽车碰撞导致的交通事故发生率的猛增、预紧式安全带的安全保护及相应的性能检测法引起了相关科研人员的重视,本文中,笔者将详细探讨预紧式安全带的带扣开启试验、安全带总成动态试验、卷收力测量试验、卷收器耐久性和紧急锁止性能试验、带有硬件的安全带总成部件的试验、微滑移试验、织带抗拉载荷静态试验等试验检测方法,为预紧式安全带系统的改进提供相应试验数据支持。
【关键词】预紧式安全带;检测方法;安全目前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普遍也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它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对环境及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果。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于汽车造成的交通事故都会夺走将近150万人的生命。
因此,汽车安全技术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
国外某调研团队经过将近两年的调研发现,仅单独使用安全带能减少大约46%的乘员伤亡率,所以,安全带当之无愧的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措施。
预紧式安全带作为一种目前广泛配备在各类汽车上安全带,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好。
其主要特点就是能在汽车发生碰撞等交通事故的一瞬间,司机和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就会立刻拉紧织带,将乘客紧紧固定在座椅上,并及时锁止织带防止司机和乘员身体前倾,能够很好的保护司机和乘员的安全。
因此安全带的性能指标很重要,笔者将在本文中详细探讨预紧式安全带的安全保护和检测方法。
(1)带扣开启试验本检验方法主要是测量带扣的开启力以及计算其失效的概率大小。
具体试验过程为:首先保证带扣的接触位置为半径为2.5毫米左右的金属抛光球面,在带扣处于锁止的状态下,迅速从滑车上取下安全带总成,通过织带给带扣施加载荷大小为600N除以带扣锁止状态时连接的织带数,带扣的开启力保证小于等于60N,同时开启力的方向必须沿按钮方向以400mm/min的速度施加到按钮的几何中心。
(2)安全带总成动态试验试验前,需要将安全带安装在配有固定点和座椅的滑车上,并在座椅上按照试验的规定放置一假人,试验过程中,将滑车以规定的加速度进行减速,在进行减速标定时,速度维持在50km/h左右,制导距离保证在400mm左右,在约束系统试验中,滑车的总重量规定为900kg左右,织带试验中,滑车的总重量规定为450kg左右。
汽车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汽车上的一个小玩意儿——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
这个小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可是关乎到我们的安全哦!那么,这个小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别着急,我们一一道来。
咱们来看看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让安全带在车速变化时能够自动调整松紧度,以保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这个功能听起来挺高级的吧?实际上,它的原理很简单:通过传感器检测车速的变化,然后根据预设的安全带松紧度来调整安全带的松紧程度。
这样一来,无论是高速行驶还是低速行驶,安全带都能给我们提供最佳的保护。
那么,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有哪些优点呢?它可以让我们在行驶过程中更加舒适。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时,如果安全带突然变得很紧,那可真是让人难受得不得了。
而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性。
在发生碰撞时,安全带的松紧度非常重要。
如果安全带不能随着车速的变化而自动调整松紧度,那么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因为安全带过紧而导致受伤。
而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的试验方法。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技术,我们特意进行了一些实验。
我们在实验室里模拟了不同车速下的情况,然后观察安全带的松紧度是否随着车速的变化而自动调整。
结果显示,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确实可以实现这一功能。
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际道路测试,发现在高速行驶和低速行驶时,安全带的松紧度都非常合适,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
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安全带可能会出现误判,导致松紧度过大或过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正在对传感器进行升级,以提高其准确性。
我们还在研究如何让安全带在不同车型、不同座椅位置上都能发挥最佳效果。
我们会不断努力,让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越来越完善。
我想说的是,虽然主动预紧安全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但我们还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过分依赖它。
集成主被动式安全带的性能评估及优化分析宋志强; 曹立波; 欧阳志高; 邱洋迪; 陈凯【期刊名称】《《中国机械工程》》【年(卷),期】2019(030)021【总页数】10页(P2567-2576)【关键词】主动式安全带; 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 碰撞时间阈值; 志愿者实验; 主观评价【作者】宋志强; 曹立波; 欧阳志高; 邱洋迪; 陈凯【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2; 长沙立中汽车设计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长沙 41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1.910 引言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车内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车内的控制按钮也越来越多,且按钮之间在空间布置上也相距较远。
而多数驾驶员认为安全带的限制影响了其操作按钮,从而不愿意佩戴安全带。
且客车驾驶员经常处于长途驾驶状态,长时间的驾驶容易导致驾驶员疲劳,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闭眼打盹等情况,对临时出现的紧急情况难以及时应对,从而可能引发惨重的交通事故。
据相关交通数据显示,疲劳驾驶是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疲劳驾驶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
为了预防因注意力分散、疲劳打盹等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开发设计了集成主被动式安全系统(integrated active passive safety system, IAPS),该系统将可逆预紧式安全带(reversible pretension seat belt, RPSB)与前方碰撞预警系统(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system,FCWS)、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LDWS)及疲劳驾驶监测系统(fatigue driving monitoring system, FDMS)等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ADAS)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