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sfsnjueducn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硕、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有创新,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学校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掌握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批评和知识更新能力,眼界开敞,学风严谨;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3.硕、博士研究生均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
4.熟练掌握工作语言(德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质,基本掌握第二外语。
二、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1)德语语言学2)跨文化日耳曼学3)德汉语言、文化对比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1)德语文学2)德语语言学3)跨文化日耳曼学(本方向硕士研究生参加跨文化日耳曼学项目,毕业时获南京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双硕士学位)三、招生对象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同等学历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中方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德方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向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申请,申请者必须已经通过哥廷根大学入学资格审查并被哥廷根大学录取。
博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同等学历者,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口试)合格者。
四、学习期限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三年,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论文的准备与写作阶段,期间包含申请出国进修机会,搜集整理论文资料,进行教学实习,参加论文及阅读讨论课。
宁波大学德语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宁波大学德语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能在外事、经贸、金融、德资企业、文化、教育、科研、港务、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商务、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同时兼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思想品德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德语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熟练的德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德语语言学、文学基础知识;对德语国家社会和文化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外事、外贸、工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第二外国语(英语)较高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德语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德语应用能力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就业、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核心课程1.学位课程德语语言文学模块:中级德语4、高级德语1、德语文学作品选读2、德译汉商务德语模块:中级德语4、高级德语1、商务德语2、德译汉德英双语模块:中级德语4、高级德语1、中级英语2、德译汉2.主要课程学科大类、专业教育平台:基础德语、中级德语、高级德语、德语阅读、德语视听、德语口语、德语写作。
德语语言文学模块:德语语言学导论、德语文学作品选读、德译汉、汉译德。
商务德语模块:商务德语、科技德语、德译汉、德语文学作品选读、汉译德。
德英双语模块:中级英语、英语听说、德译汉、德语文学作品选读、德语文学史。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1、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年制,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2、毕业最低学分: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64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符合《宁波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1.各类课程结构的设置说明本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及学分要求如下:通识教育课程34学分、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非外语类)15学分、专业技能课程59学分、专业知识课程30学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12学分、专业实践性课程14学分、任意选修课8学分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学分2.学分分配汇总表3. 实践性教学学分分配一览七、德语专业课程设置总表七、德语专业课程设置总表(续表一)七、德语专业课程设置总表(续表二)七、德语专业课程设置总表(续表三)2.在全校开出的课程中任意选修8学分。
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培养方案指导性说明书一、培养目标对德语语言具有扎实的基础,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对德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和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外事、翻译、研究、教学等工作。
二、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群)主干学科:德语语言文学主要课程(群):基础语言教学: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说写、德语视听、德语写作专业知识教学:翻译理论与技巧、旅游/经贸/外事口译、德语阅读、德语国家专题研究、科技德语文体、经济德语、德语文学导论与作品选读、德国文学流派、语言学导论及选题、跨文化交际导论、德国历史、中德交往研究等。
三、业务范围及专业特色业务范围: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德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德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熟练培训。
掌握一定的科技、贸易知识和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
专业特色:本专业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依托我校较强的理、工科背景,为学生开设科技德语课程,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汽车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德语词汇,并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科技德语的主要特点,掌握科技德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技巧。
四、毕业合格标准1.符合德育培养要求。
2.学生最低毕业学分应达到194.5学分(包括《形势与政策》2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6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2.5学分。
五、授予学位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附表表1:教学计划进程表2:实践周教学计划进程表3:专业教育选修课。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一级学科0501)研究生培养方案(2006年修订)指导思想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硕士研究生一、硕士生培养目标1.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德才兼备,身体健康。
二、硕士生招生1.统招生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可参加研究生复试。
复试及思想表现审查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研究生。
硕士生统招生考试和录取均在一级学科进行,分初试、复试两段:初试:考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
两门专业课的考试科目分别是:A.1. 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2.语言文学基础(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B.1. 语言(含语言学理论30%、现代汉语30%、古代汉语40%);2.语言文学基础(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戏曲学专业考A组科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B组科目。
复试: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成绩排序,差额复试,复试包括专业知识面试、外语口语听力面试、专业课程笔试。
笔试科目为考生报考的专业课程。
考试科目如下:①文艺理论专题;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③现代汉语专题、古代汉语专题;④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⑤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题;⑥外国文学史专题;⑦戏剧与戏曲专题2.免试生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下列四项条件者,可申请免予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经审查并面试合格后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A.德智体全面发展;B.全国重点大学、名牌学科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并取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C.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平均在80分以上,英语成绩达到国家六级或四级优秀;D.前三学年总评成绩在专业名列前茅。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硕、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有创新,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学校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掌握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批评和知识更新能力,眼界开敞,学风严谨;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3.硕、博士研究生均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
4.熟练掌握工作语言(德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质,基本掌握第二外语。
二、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1)德语语言学2)跨文化日耳曼学3)德汉语言、文化对比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1)德语文学2)德语语言学3)跨文化日耳曼学(本方向硕士研究生参加跨文化日耳曼学项目,毕业时获南京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双硕士学位)三、招生对象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同等学历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中方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德方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向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申请,申请者必须已经通过哥廷根大学入学资格审查并被哥廷根大学录取。
博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同等学历者,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口试)合格者。
四、学习期限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三年,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论文的准备与写作阶段,期间包含申请出国进修机会,搜集整理论文资料,进行教学实习,参加论文及阅读讨论课。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050204)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1.硕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掌握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批评和知识更新能力,眼界开敞,学风严谨;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3.硕士研究生均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
4.硕士研究生均应熟练掌握工作语言(德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质,基本掌握第二外语。
二、研究方向1)德语文学2)德语语言学3)德语文化与翻译三、招生对象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四、学习期限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两年半,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A、B、C、D四大类。
A类为全校公共学位课程;B类为外国语学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学位课程;C类为二级学科德语语言文学文化专业学位课程;D类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程。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
学生总学分数不得低于32学分。
A、B、C类及跨一级学科选课的总学分不得超过22学分本专业硕士生主要课程如下:A类:马列原著选读(3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第二外语(4学分)B类:(外国语文通论必选,其它三门中任选一门)外国语文通论(2学分)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综述(2学分)翻译通论(2学分)外国语言学(2学分)C类:德语语言学导论(2学分)德语文学导论(2学分)德语修辞学(2学分)D类:德语文学批评(2学分)作家作品专题研究I (2学分)作家作品专题研究II (2学分)文艺学方法论(2学分)德语小说理论(2学分)文学社会学(2学分)德语文学中译研究(2学分)断代文学史讲座(2学分)欧洲文学视野中的德语文学(2学分)德语史(2学分)语言符号学(2学分)篇章语言学(2学分)认知语言学(2学分)德语语法理论(2学分)近代语言学流派(2学分)媒体与语言变迁(2学分)德国文化(2学分)德语教学法研究(2学分)德语写作研究(2学分)中德经济文化交流(2学分)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在入学的第二学期初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名称德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代码050204培养方案负责人杨帆联系电话85902361电子邮件deyu_ouc@分管院长签字:院(系)盖章填表日期:2009年6 月18日二级学科:__德语语言文学___________英文名称: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代码:__05020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学科简介中国海洋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未来从事德语文学、语言学研究,以及从事中德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人材。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德国文学,中德比较文学,德语语言学。
本学科专业具有特色,注重传统与创新。
本专业师资都有在德国留学并取得学位的经历,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各有建树与著述。
学术带头人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开放,学风正派,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本学科强调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并在教学、研究领域取得相应的成果,可以为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材提供较为理想的学术环境。
本专业与德国波恩大学和特里尔大学有合作关系。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 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的毅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修养。
2. 具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和业务能力:对德语国家乃至西方社会文化背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熟练掌握第二种外国语。
在德语文学或德语语言学领域掌握系统的知识及相关理论,并在其中某个方向上具有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学科研究方向及其导师四、修读年限根据《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2005年9月修订),我校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修读年限一般为2至3年,博士生修读年限一般为3至6年,硕-博连读、提前攻博修读年限一般为4至8年。
五、培养体系(一)核心模块硕士学位公共课硕士学位基础课硕士学位专业课核心模块学分要求(可制定适合各专业要求的学分标准,但不得低于《中国海洋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2007年7月)要求的最低标准。
法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050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从事语言文学研究、高校教学或从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使学生具备如下素质和技能:1.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系统专门知识,较深入地了解法语文学、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理论、源流及最新发展趋势,尤其注重文学与文化的融合研究,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读、听、说、写、译能力强,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翻译的能力。
2. 熟练地掌握第二外国语。
3.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道德情操,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学术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国际视野和时代意识。
二、研究方向三、基准学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33-35学分(16学时/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总学分为35分。
第一学年:公共学位课程3门,计7学分, 其中, 第二外语4学分。
专业学位课程共4门,计10学分。
第二学年:指定选修课4 门,计8 学分,另在任意选修课中选修5门,计10学分。
提倡学生选修文学院文学和语言学方向2-4个学分的课程。
选课需征求导师意见。
第三学年:在导师指导下用法语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准备答辩。
开题定于第五学期10月的最后一周。
论文不能按时交的至少推迟一学期答辩。
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即可毕业并授予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
具体课程设置见《法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1.教学实践: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外出从事口译实习,原则上在第4学期用3周时间(周学时2节以上)进行:在教育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除了参与教学实践外,还必须参与科研实践,协助该单位申报项目及进行科研活动,所进行的实习活动在经实习单位鉴定合格后,获得学分2分;在其它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其实习单位必须与学生研究生方向紧密相关,实习期间所从事的工作必须有助于巩固、提高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所进行的实习活动在经实习单位鉴定合格后,获得学分2分。
宁波大学德语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2010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能在外事、经贸、金融、德资企业、文化、教育、科研、港务、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商务、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同时兼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思想品德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德语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熟练的德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德语语言学、文学基础知识;对德语国家社会和文化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外事、外贸、工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第二外国语(英语)较高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德语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德语应用能力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就业、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核心课程1、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德语语言文学模块:中级德语4、高级德语1、德语文学作品选读2商务德语模块:中级德语4、高级德语1、商务德语2、德英双语模块:中级德语4、高级德语1、中级英语22、主要课程学科大类、专业教育平台:基础德语、中级德语、高级德语、德语阅读、德语视听、德语口语、德语写作。
德语语言文学模块:德语语言学导论、德语文学作品选读、德译汉、汉译德。
商务德语模块:商务德语、科技德语、德译汉、德语文学作品选读、汉译德。
德英双语模块:中级英语、英语听说、德译汉、德语文学作品选读、德语文学史。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学制:4 年,最低学分:164)毕业最低学分: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64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符合《宁波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1、课程设置说明本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及学分要求如下:通识教育课程40学分、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27学分、专业教育平台45学分、专业方向模块40学分、任意选修课8学分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学分。
2、学分分配汇总表课程分类必修课选修课合计其中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小计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任意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计划小计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小计学分24 27 32 28 111 16 0 13 12 8 4 53 164 0 0 0 14 14数占总学分%14.6 16.5 19.5 17.1 67.7 9.8 0 7.9 7.3 4.9 2.4 32.3 100 0 0 0 8.5 8.5七、课程设置总表宁波大学德语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2010版)课程设置总表平台计划号课号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位学时分配修读学期修读说明讲课自主学习实验上机实习实训通识教育课程必修24学分,具体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思想政治课程16学分,大学体育4学分,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2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2学分。
德语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人文思想情怀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高级德语专门人才。
掌握德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接受德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巧训练,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毕业后能进入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或在教育科研、新闻传媒、外事部门、德资企业、旅游会展等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和服务等相关工作。
二、专业毕业要求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全部学分(包括通识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与方向课等),完成各项实习实践任务,用德语(特殊情况下可用中文)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0个单词的学术论文,掌握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在各个社会岗位上胜任一般工作,或者进入国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
具体来说,学生毕业时需达到以下能力要求:1.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II”、“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课”、“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发展”、“哲学概论”以及“知识经济与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1.1 道德品质1.1.1基本道德品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老爱幼;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1.2 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1.1.3责任意识积极充当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清楚自身的公民责任与义务。
1.1.4 社会事物责任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和责任。
1.2职业素养1.2.1 积极进取和主动精神善于学习新技能与新知识,积极进取,主动承担工作,勇于承担责任。
1.2.2 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和通用化能力;能运用创新性思维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1.2.3 时间和资源管理科学安排个人的时间,讨论任务安排的主次;运用卓有成效的方法进行个人掌握的资源管理。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204)所属学科门类:文学所属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所属院系部所:德语系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语高级人才。
要求博士生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出色的德语实践能力。
能胜任高校德语教学、研究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工作。
既严谨治学,又具有开拓精神。
同时,要求博士生熟练掌握第二外语(主要是英语)。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原则上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得延长。
如有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习年限可酌情适当延长。
延长期一般为半年,最多不能超过一年(含休学)。
成绩优秀,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在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论文撰写工作,达到申请学位要求的情况下,可由本人提出提前毕业申请,经导师及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学科点提前半年或一年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并按规定程序提前毕业和申请学位。
除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特别突出者以外,原则上不鼓励提前毕业。
三、学位与学分要求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满不少于23学分的课程并达到必修环节最低学分数要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各类课程基本修读要求如下:学位公共课程7学分,其中政治课3学分,外国语4学分,学位基础课程2学分,学位专业课程8学分(4门),专业方向课程5学分(3门),公共选修课程2学分(1门)和其他必修环节(实践、学术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班等)2学分。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四、研究方向五、课程设置和课程简介(一)课程设置(二)课程简介六、培养方式和考核方法(一)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组成以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首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其成员一般为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硕、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有创新,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学校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掌握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批评和知识更新能力,眼界开敞,学风严谨;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3.硕、博士研究生均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
4.熟练掌握工作语言(德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质,基本掌握第二外语。
二、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1)德语语言学2)跨文化日耳曼学3)德汉语言、文化对比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1)德语文学2)德语语言学3)跨文化日耳曼学(本方向硕士研究生参加跨文化日耳曼学项目,毕业时获南京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双硕士学位)三、招生对象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同等学历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中方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通过者。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德方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向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申请,申请者必须已经通过哥廷根大学入学资格审查并被哥廷根大学录取。
博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同等学历者,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口试)合格者。
四、学习期限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三年,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论文的准备与写作阶段,期间包含申请出国进修机会,搜集整理论文资料,进行教学实习,参加论文及阅读讨论课。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第一学年在哥廷根大学跨文化日耳曼学系学习,第二学年在南京大学学习,包括课程学习、教学实习以及考核和论文写作辅导等。
博士研究生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阶段至少一学年,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
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A、B、C、D四大类。
A类为全校公共学位课程;B类为外国语学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学位课程;C类为二级学科德语语言文学文化专业学位课程;D类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程。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修课总学分数不得低于35学分。
A、B、C类及跨一级学科选课的总学分不得超过25-26学分本专业硕士生主要课程如下:A类:马列原著选读(3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第二外语(4学分)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中方硕士研究生也必修以上课程。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德方硕士研究生必修以下课程:中国概况(2学分)(南大课程)汉语(4学分)(南大课程)B类:(外国语文通论必选,其它三门中任选一门)外国语文通论(2学分)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综述(2学分)翻译通论(2学分)外国语言学(2学分)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中方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同上。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德方硕士研究生必修以下课程:中国历史与文化(3学分)C类:德语语言学导论(3学分)德语文学导论(3学分)跨文化学术语篇分析(3学分)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德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必修以下课程:跨文化日耳曼学(3学分)(哥大课程)文化学方法论(3学分)(哥大课程)跨文化学术语篇分析(3学分)(南大课程)D类:文学方向指选作家作品专题研究(2学分)德语小说理论(2学分)语言学方向指选德语语法理论(2学分)篇章语言学(2学分)(中德双学位)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指选跨文化语言研究I (3学分)(哥大课程)跨文化语言研究II (3学分)(哥大课程)文化专题研究I (3学分)(哥大课程)文化专题研究II (3学分)(哥大课程)学术理论与方法(2学分)(哥大课程)跨文化教学研究(3学分)(哥大课程)跨文化文献研读(3学分)(哥大课程)汉德对比语言研究(3学分)(南大课程)汉德对比翻译研究(3学分)(南大课程)*他者再现(3学分)(南大课程)媒体形象学(3学分)(南大课程)跨文化学术语篇分析(3学分)(南大课程)跨文化经济语篇分析(3学分)(南大课程)(注:除带*课程为英文授课,其余为德文授课)非指定选修德语修辞学(2学分)德语文学中译研究(2学分)断代文学史讲座(2学分)文艺学方法论(2学分)欧洲文学视野中的德语文学(2学分)德语文学批评(2学分)汉德对比语言研究(3学分)汉德对比翻译研究(3学分)媒体形象学(3学分)媒体与语言变迁(2学分)跨文化学术语篇分析(3学分)跨文化经济语篇分析(3学分)近代语言学流派(2学分)认知语言学(2学分)语言符号学(2学分)德国文化研究(2学分)德语写作研究(2学分)中德经济文化交流(2学分)(二)博士阶段: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的全校学位课程和本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
主要课程如下:全校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第二外语专业课程:篇章与修辞认知隐喻研究认知语用学句法学理论认知句法理论与应用语言研究方法与评价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
导师确定后,由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负责专业培养工作。
博士生录取后由导师成立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培养工作。
2)课程采取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讲座、研究报告等方式,着重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结合实际,要求研究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学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拓宽视野,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研究。
4)鼓励研究生参加本系、院及国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中外教师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新动态。
5)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中方硕士生在南京大学入学报到后,同时获得哥廷根大学该方向的入学资格。
第一学年两个学期在哥廷根大学进行部分课程学习。
第二学年回到南京大学继续进行课程学习和进入论文准备阶段。
其中,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初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德方导师可选为第二导师。
6)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德方硕士生获得哥廷根大学该方向入学资格的同时,必须在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申请注册。
第一学年两个学期在哥廷根大学进行部分课程学习。
第二学年到南京大学继续进行课程学习和进入论文准备阶段。
其中,第三学期初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第三学期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七、考核方式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任课教师负责。
2.专业课或进行笔试,或写课程论文,论文篇数由任课教师确定。
3.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在学位课程基本完成之后进行,一般在第三学期举行。
中期考核的目的是对研究生的学习做全面评估,其内容包括检查学位课程学习情况、专业及方向书目阅读情况、论文开题计划、基础德语(语音语调、口语表达)等。
中期考核按照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进行,考核组成员由研究生导师组成。
考核结果分“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种,“暂缓通过”者须参加补考,“不通过”者将终止学业,按南京大学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八、论文写作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全面训练和考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文字和格式必须符合规范。
硕士生论文用德文撰写,论文的长度(不含封面、摘要、目录、参考文献、附录, 1.5行距)一般为60页,不得少于50页。
博士生在论文选题完成后要举行开题报告会,接受指导小组的审查,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定期作阶段性报告。
博士论文可以用德、中文撰写。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论文应在答辩前至少请2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书面评阅,评阅意见上要写明是否同意论文答辩并申请硕士学位。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教授不少于2人),研究生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但可以列席答辩)。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德方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名德方教师。
硕士论文答辩结果分“通过”、“暂缓投票”、“不通过”三种,“暂缓投票”的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三、六个月)完成修改,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评阅,决定是否通过。
论文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经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获得通过后授予硕士学位。
硕士论文答辩应脱稿,回答问题及口头表达能力不达要求者将不予通过。
南京大学对文科研究生在论文发表方面提出了量化标准,发表刊物参照“南京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中文期刊目录一览表”。
如在答辩时尚未发表论文,可在一年内补充。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的中方学生完成该方向所必修的课程、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南京大学授予的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经本人申请并通过哥廷根大学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审查后,可以获得哥廷根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
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的德方学生完成该方向所必修的课程、成绩合格并通过哥廷根大学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审查,获哥廷根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证书后,同时向南京大学申请授予的德语语言文学(跨文化方向)的硕士学位。
博士论文必须通过预答辩、并且根据预答辩中提出的修改意见做出修改以后,才能进行正式答辩。
预答辩与正式答辩之间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个月。
预答辩一般由本系同专业博、硕士导师参加,人数4至6人(包括博士生本人导师)。
预答辩不通过的不得参加正式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聘请五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评阅论文,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三人、校外专家至少两人。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与论文有关学科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五位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有三人,外单位的专家至少有两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博士论文答辩结果分“通过”、“有条件通过”、“不通过”三种,“有条件通过”的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分为一、三、六个月)完成修改,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评阅,决定是否通过。
论文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获得通过后授予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