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人物及其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37.00 KB
- 文档页数:12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论》桑代克(EdwardL.Thorndike,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1874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威廉斯堡。
1891年进威斯莱大学学习,临毕业前一年开始学习心理学。
1895年获文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跟着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做研究。
1896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关于动物学习的研究。
以后得到卡特尔的帮助,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
1899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心理学讲师。
1903年升为该院心理学教授。
在任教期间,根据卡特尔的建议,把对动物研究的技术应用于儿童及年轻人,以后越来越多地用人做被试者,用大部分时间研究人类学习、教育及心理测验,成为心理测验运动的领导人物。
此外,还创建并主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培养了大批教师、教育行政领导人员和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
桑代克在学院任教40年之久,于1940年退休。
1942年返回哈佛大学任詹姆士讲座教授,以此纪念40年前支持他进行小鸡实验的大师——詹姆士。
1949年逝世。
桑代克的著作很多。
他发表了507篇论著,其中有许多是巨著和专著,比较著名的有:《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1898年)、《智力测验法》(1904年)、《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13年)、《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年)、《课程研究》(1928年)、《成人学习》(1928年)、《教育之基本原理》(1929年)、《人类的学习》(1931年)和《人性与社会秩序》(1939年)等等。
桑代克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动物与人类的学习心理。
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育来改变人性,并且发表了许多专门的著作,被誉为美国动物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
他在动物学习、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独特研究,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他的许多重要著作都被译成中文,对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也有很深的影响。
联结派学习理论(⾏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美国⼼理学家桑代克于 1898年提出联结说。
他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中认为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即 S-R之间的联结。
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定律练习率,效果率,准备率。
他认为,⼈性是先天形成的刺激或情景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
他重视个体差异,提出学习率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学校⼯作应努⼒消除差异上的问题和进⾏职业指导。
(⼆)斯⾦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美国⼼理学家斯⾦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在学习中收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产⽣愉快,甚⾄令学⽣反感;学⽣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达到学习⽬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
斯⾦纳根据⾃⼰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压杆取⾷试验)。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学习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中可以⾃发地做出多种⾏为,如果其中某个⾏为得到了强化,该⾏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的概率就会提⾼。
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该⾏为的⼀种趋势,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
这种由于⾏动的结果得到强化⽽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主要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的过程。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是美国新⾏为主义的代表⼈物之⼀,他的思想受到⾏为主义、格式塔⼼理学派、麦孤独的策动⼼理学和吴伟⼠的动⼒⼼理学的影响,具有⼀定的复杂性,但是他始终坚持⾏为主义的⽴场。
他反对分⼦⾏为,提出整体⾏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即注重有机体⾃⾝的内部状态。
此外,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从⽽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三个概念。
桑代克知识点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桑代克相关知识点是教招考查的一个重点。
关于该知识点比较零散,所以导致部分考生对此人物有关的知识点掌握不全面,导致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错。
本文主要对相关知识点做出汇总,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知识点一:遗传决定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知识点二:地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知识点三:早期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观点:桑代克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中证实了共同要素说。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桑代克认为的“共同要素”是指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伍德沃斯认为是两种学习情境中存在共同的成分。
1.某老师认为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学习和总结,有助于正方形定义的学习。
那么这位老师更多受到以下哪种理论的影响?()A.相同要素说B.形式训练说C.元认知理论D.情境性理论1.【答案】A。
2.训练学生估计不同大小长方形的面积,一段时间后,测试结果发现学生估计长方形面积的能力提高,而估计圆形面积的能力并未提高。
这个实验可以支持()。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概括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2.【答案】B。
3.以下心理学家与其提出的理论相匹配的有()。
A.斯金纳——认知发现B.弗洛伊德——精神分析C.铁钦纳——人本主义D.桑代克——共同要素E.加德纳——多元智能3.【答案】BDE。
4.两个学生在争论“鲨鱼属于鱼类还是哺乳类”时,甲说“鲨鱼和其它鱼类一样生活在水中所以属于鱼类”;乙说“之前在电视中看到过,鲨鱼和海豚一样,是胎生,所以应该是哺乳类”;甲无法反驳。
桑代克认知结构范文桑代克(Jerome S. Bruner)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被誉为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认知结构的研究方面。
桑代克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们理解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它是心智活动的核心。
桑代克的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了主观的解释和理解对于认知活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组织和塑造信息来构建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而这种组织和塑造是基于个体的知觉、思考、经验和个人的价值观等因素。
因此,认知结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主观的框架,它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
桑代克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模型,即"操作性思维"(Enactive thinking)、"图像式思维"(Iconic thinking)和"符号式思维"(Symbolic thinking)。
操作性思维是指通过对物体和环境进行实际的操作来理解世界的过程。
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他们在玩具盒中找到想要的玩具,或者在解决问题时使用工具等。
图像式思维是一种基于感知图像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对真实或内在感知的图像的构建和处理,通过图像思维,人们能够将物体或场景在脑海中重新呈现,并进行观察和比较。
符号式思维是一种基于符号系统的认知过程。
符号是一种代表特定含义的标志,如语言、数字和符号。
通过符号式思维,人们能够将感知和想法转化为符号,并使用符号进行推理和沟通。
桑代克认为这三种思维形式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关联和转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操作性思维逐渐转变为图像式思维,然后再转变为符号式思维。
他认为这种认知结构的转变是随着孩子的成熟和学习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生的。
此外,桑代克还强调了社会文化和语言对认知结构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系统对于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简介桑代克(Jerome Seymour Bruner)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他在认知发展、教育、语言习得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分类原则”、“故事范式”等概念,对于现代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桑代克的认知发展理论1.1 桑代克的三种呈现方式桑代克提出了三种呈现方式:行动、图像和符号。
行动是指通过身体活动来获取信息;图像是指通过视觉形象来获取信息;符号是指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来获取信息。
这三种呈现方式都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1.2 桑代克的分类原则桑代克提出了分类原则,即分类应该基于共同特征而不是单一特征。
他认为,分类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概念,并且能够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类原则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
1.3 桑代克的发现学习理论桑代克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即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来学习。
他认为,儿童应该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2.1 桑代克的教育原则桑代克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包括:重视概念形成、重视启示式教学、重视发现学习、重视个性化教育等。
他认为,这些原则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2 桑代克的语言教育理论桑代克在语言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他提出了“语言为工具”、“语言作为社会交往工具”等概念,强调语言应该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表达工具。
他还提出了“语言结构”、“语境”等概念,对于语言习得研究有重要意义。
2.3 桑代克的故事范式理论桑代克提出了故事范式理论,即故事是一种基本的认知结构。
他认为,故事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知识,并且能够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这种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
三、桑代克的影响桑代克对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原则、语言习得研究等成果都为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桑代克理论成果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理学的知识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其中对于各个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的考查一直以来都是考查的重点。
一、人物介绍爱德华·李·桑代克(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二、主要理论(一)尝试错误说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根据一系列的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
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
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把从动物的实验研究中所揭示的种种规律应用于人类的学习,认为人的学习可塑性要比动物大得多,行为也更复杂,但也是基于本能,以刺激反应的联结为准则的。
基于实验,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者如果做好了与之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实际的教学之中老师搞“突袭”,如上一节课结束时跟学生说下节课老师会讲授新内容,让学生做好预习,下节课刚上课却跟学生说要进行测验,这就是违背了桑代克的准备律。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在教学中老师会运用到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就是练习律的实际应用。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例如当学生获得好的成绩之后,老师、家长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这就是符合桑代克的效果律的做法。
(二)共同要素说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
行为主义学派三个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理论桑代克有关学习的基本思想隐含在他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中。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练习律由使用率和失用率组成.使用率是说对刺激作出反应会增强它们之间的联系。
失用率是说当对刺激不作出反应是联结的强度就会减弱或者遗忘。
在反应之前间隔的时间越长,联结的强度下降的越明显。
效果率是桑代克理论的核心。
当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的可改变得联结发生并伴随或紧跟着一个满意的事情时,联结的强度就会提高;当伴随或紧跟着一个厌恶的事情时,联结的强度就会下降。
二、缺陷:主要特点是强调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者联结。
理论具有机械性,只注意人的外部行为,为了研究这种行为把它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即刺激-反应单元,忽视了对心理元素和意识的研究。
1、由于哲学思想的局限,桑代克忽视了学习的认知特性。
他一昧强调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和机械化.2、由于桑代克接受了本能主义的思想观点,在他的学习理论中忽视了学习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这就抹杀了人类学习的最突出的特征,即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3、桑代克坚持了弗洛伦斯关于从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同样可以应用于人类的观点,把人类的学习同动物的学习完全等同起来。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启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方式就有重要的影响,某些方法理论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没有理解的联系是机械的、盲目的,没有练习的理解也是不扎实的、不稳固的.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将两者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和实践。
这对于幼儿园课程来说,要求幼儿园在课程安排上要劳逸结合,把户外活动和传授知识结合起来,更好的激发幼儿天性。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一、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一)桑代克(Thormdike,E.L.)的试误说1.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
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
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 —R理论。
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3.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
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
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
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
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第六章学习动机-人物桑代克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
从1899年开始,桑代克担任哥伦比亚心理学教师,于1903年提升为教授,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院士。
他最早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动物的学习,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盲目的、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过程有一系列学习的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主要规律和类化反应率等副律。
1903年他撰写的《教育心理学》出版,这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学科正式诞生。
在1911~1913年间,他又把他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扩充为三大卷,即(1)《人类的本性》;(2)《学习心理学》;(3)《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其主要代表作还有《动物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智力测量》(1926)、《成人的学习》(1929)、《人类的学习》(1931)、《学习的基础》(1932)、《奖赏的实验研究》(1933)、《人及其工作》(1943)等。
他一生著述颇丰,共出版五百零七种书、专论和学术论文。
斯金纳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采用自己研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对白鼠和鸽子等动物进行学习实验,以实验为基础,他将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主修英国文学,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毕业,转入哈佛心理系。
1930年获哈佛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
三种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斯金纳等。
其基本观点为:(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目前对言语信息、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结果,计算机软件设计等仍具有指导意义。
2、行为主义理论对课件设计的影响设计和编制这类课件或教材就是要在人机之间形成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机制,即提供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反应,并根据反应正确与否进行巩固强化或消退强化。
为此,就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明确地分割,组成一个个单元或框面,并按单元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
引导学习者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同时在教材中设置强化机制,采用不断地提问,核对和评价等措施,引导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
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就可作为课件设计指导原则。
它们是:(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
这个小单元称作小步子。
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就是程序化教材或课件,确保学习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做出反应。
要改变这种消极学习的现象,就要求在程序教材的每一项目中让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通过选择、填空、书写答案和"按键"等方式使学生做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项原则在课件设计中也得到广泛地应用,并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
(3)即时强化原则是指当学习者做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
要求课件要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即时确认"。
尤其对学习者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就会提高其操作力量。
(4)自定步调原则是指程序教学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力进行学习。
教育心理学人物梳理之桑代克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教育心理学考察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时,大家首先要认识的一个人就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而此人在各地的招教考试中也是常客,跟他相关的理论、知识都是高频考点,因此各位学员要重点掌握。
1.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被誉为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同时桑代克是第一个通过动物实验(即大家都很熟悉的饿猫出笼的实验)系统研究学习心理的人,桑代克这本书也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独立的标志,而此人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在此,我们把类似的知识点也进行总结:"之父"——"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心理学之父"冯特。
"第一"——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877年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1924年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2.尝试错误说桑代克在饿猫出笼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尝试错误说,即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此理论又被称为联结说或试误说。
他提出学习的三大规律:准备率:学生在学习之前在知识水平以及心理发展水平上应达到一定的准备状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得搞突然袭击。
练习律: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练习。
但是并不是练习次数越多,练习效果一定越好,因为练习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员的反馈。
效果律:行为之后是否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如果有满意的结果,刺激反应的联结加强,反之联结减弱。
如老师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即体现效果律。
而效果律直接决定了联结加强还是减弱,因此是最重要的规律。
由于桑代克是第一个通过做实验系统研究学习心理的人,所以其尝试错误说也是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二、理论概述2.1 桑代克的认知发展理论桑代克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教育者应根据儿童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2 桑代克的情感发展理论桑代克还提出了情感发展理论,认为情感对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他强调了情感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指出情感的发展对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积极、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桑代克的教育实践3.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桑代克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差异。
他提倡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来构建知识。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一同探索知识。
3.2 促进批判性思维桑代克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具备质疑和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3 联系学校和社会桑代克认为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四、实践案例4.1 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根据桑代克的理论,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策略。
他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互动。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4.2 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另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营造积极、安全的学习环境。
他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
人物生平——埃德伍德﹒桑代克埃德伍德﹒桑代克,美国最早期的心理学家,把动物心理作为实验科学的创始人。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动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验等,并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它是动物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心理测验运动的重要领导者。
由于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是巨大而深刻的,后世学者普遍尊其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4年8月31号出生于美国麻省马萨诸塞州的威廉斯堡,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因为当时教会的要求,牧师必须定期的调任与不同的地方,桑代克在青少年时期共搬家八次,这种平凡迁居的早年生活对桑代克性格的影响巨大,因为每在一个地方带的时间都不长,所以小桑代克还没有融入新的集体就又要搬家了,致使他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他不喜欢交往,从小就表现出学习的天赋最大的兴趣就是专心安静的做自己的学术研究。
1891年桑代克入读康涅狄格洲米德尔顿的卫斯理大学,主修古典文学。
并于1895年从该校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在毕业前一年,桑代克因读到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而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确立了心理学的学术志向,他后来评价这本书说:“比之前阅读过的任何一本书都更令人兴奋,而且与此后阅读的任何一本书相比,可能也是如此。
”由此引起了他对动物心理的兴趣和研究。
1895年桑代克终于入读哈佛大学,追随詹姆士学习心理学,詹姆斯对桑代克很是喜欢和支持,他们师徒俩的关系特别好,以至于在他晚年的时候又回到哈佛大学开设詹姆斯讲座,以纪念恩师詹姆斯。
在此期间,他开始了以小鸡喂实验对象的动物实验,他以直立的书本做成迷津,研究小鸡掏出迷津获得食物的学习过程。
这个迷津实验虽然简单,但在心理学史上却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动物心理学拜托以轶事法和自然观察法的研究方法,开启了实验法研究的时代。
桑代克热衷于动物实验,但却在哈佛大学期间很难找到场所用来进行小鸡走迷津实验,他曾在自己的房中养小鸡,结果被房东太太赶了出来,伟人都是比较疯狂和奇特的,对自己的专研的东西异常的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