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桑代克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6.01 KB
- 文档页数:4
桑代克学习理论在护理突发事件应急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罗晓华1郭彩云2(1.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内科福建漳州363000 2.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摘要] 目的:探讨桑代克学习理论在护理突发事件应急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提高培训质量。
方法:2010年,对全院128名准备签署正式聘用合同新护士进行为期1个月的护理突发事件应急技能脱产培训与考核,将培训护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由老师模拟情景演示后护士自行两两结对加强训练,观察组则运用桑代克学习理论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两组均进行急救技能及相关理论考核,并将成绩汇总。
结果:个人平均成绩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运用桑代克学习理论能加深护士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增强学习兴趣,增强护士在面对护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培训效果。
关键词:桑代克学习理论;护理突发事件;培训Application of Thomdike’s Learning Theories in Nursing Emergency Skills’ TrainingLuo Xia-hua1,Guo Cai-yun2(1.Tumor-Hematology Department, the 175th Hospital of PLA,Zhangzhou 363000,Fujian Province,China. 2.Nursing Department, the 175th Hospital of PLA,Zhangzhou 363000,Fujian Province,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omdike’s lea rning theories in the nursing emergency skills’ training,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Methods:In 2010,the128 new nurses in the hospital, who would be ready to sign the formal employment contract, took part in the off - the - job training on nursing emergency skills for 1 month, then were assessed. These nur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hrough the routine method, which the nurses on their own in pairs participated in the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scenarios demonstrated by the teacher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were trained with Thomdike’s learning theories. After the training,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emergency skills and the related theory in the form of scores. Results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 average scores,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pplying Thomdike’s learning theories can deepen the nurses’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the knowledge, enhanc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e rapid response capability toface the unexpected events in the nursing work. At the same time that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Key words:Thomdike’s learning theories; Nursing emergency; Training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其创立的著名学习理论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对我国的教学实践一直具有重要的影响[1]。
桑戴克的心理学理论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桑代克作为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是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著述颇多。
他于1895年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
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
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以《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在该校教育学院工作40年,先后任教员(1899)、副教授(1901)、教授(1903),于1940年退休。
1942年又回哈佛大学任詹姆斯讲座,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直到1949年去世。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正因为如此,一些史学家将他划归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更象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却认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
鉴于桑代克的研究成果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我们暂且将他纳入行为主义学派。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研究的结果。
1895年,他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即走迷宫),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
他在实验中发现,最初,小鸡小猫小狗都是在死路里转来转去,偶尔会找到出口,逃出迷宫,而这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但重复多次以后,小鸡小猫小狗在死路中转的次数都会减少,花费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训练到一定次数以后,一把它们放入迷宫,它们甚至会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逃脱了。
桑代克认为,小鸡小猫小狗都不是通过推理和观察而学会逃出迷宫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的尝试,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用桑代克的话说,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
桑代克联络主义理论之马矢奏春创作一、桑代克的主要不雅点1、联络主义进修论(1)经典案例:桑代克的联络理论是按照其对动物的实验成果提出的,个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邻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着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撞,有时一次碰着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多次测验测验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2)实验结论:①进修的本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络(无需不雅念作序言).动物是经由过程测验测验错误而有时获得成功的,因而进修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络.②人和动物遵照同样的进修律,即测验测验与错误进修.③进修的过程是经由过程盲目的测验测验与错误的渐进过程.猫并不是真正“清晰清晰明了”或“融合”逃脱的方法,它是经由过程逐渐铭记精确的反应和逐渐消除不精确的反应而学会的.[2]2、桑代克的进修律桑代克还提出,进修要遵照三条主要的进修原则.(1)准备律:指进修者在进修开始时的准备定势.进修者有准备并且赐与活动就感应知足,有准备而不赐与活动则感应懊恼,进修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应懊恼.对进修的解释必须包含某种念头原则.在这里,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进修前的常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后来的研究标明这也是必须的),而是指进修者在开始进修时念头的准备.[1](2)演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频频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络.也就是S-R联络受到演习和运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但在他后来,他修正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创造没有嘉奖的演习是无效的,频频的演习其实不克不及无前提地增强剌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络力量,单纯的演习不必定能引起提高.联络只有经由过程有嘉奖的演习才干增强.(3)效果律:“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修正的联络,赐与知足的效果联络就增强,赐与不知足的效果联络就削弱.”即假如一个动作跟班以情境中一个知足的变更,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频频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假如跟班的是一个不知足的变更,这个行为频频的可能性将削减.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集团当前行为的效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头的传染感动.嘉奖是影响进修的主要成分.嘉奖就是感应欢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效果.但在后来,他撤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懊恼的部分.因为他创造嘉奖其实不必定削弱联络,其效果并不是与嘉奖相对.他指出“给一个联络以嘉奖老是真正增强这个联络;给一个联络以嘉奖则几乎不削弱或一点也不削弱这个联络”.[2]1933年,桑代克又找到新的证据支持了他的效果律,他将这种证据称为效果的分散.效果的分散是指:嘉奖不但对受奖的联络产生影响,并且对时间上邻近的、正好产生在这个受奖联络前后的联络也起传染感动.假如前后的联络离受奖联络越是远一步,嘉奖对其影响的效果就越小一分.桑代克经由过程他的实验创造,这种效果甚至增强了处于受奖联络邻近的受罚联络.总而言之,在时间上接近孤立的受奖点或受罚点的 S-R配对的重现几率具有明显的“递增度”.这一中断的函数标明嘉奖的自动增强效果分散到了时间上邻近的联络,同样,也标清晰清晰明了嘉奖的削弱效果的分散.[2]二、桑代克进修定律的启示1.激策念头,帮忙学生培养兴趣桑代克的准备律奉告我们:当一个进修者作好了进修准备,即念头准备,进修就能产生;假如进修者没有作好准备,进修就不会产生或低效.是以,激发学生进修念头,帮忙学生形成进修准备心理,应该成为教诲的主要责任.教师不但要把激发学生进修念头作为教诲的手段,并且要把它作为教诲的目的之一.只有从学生的特征特点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修效果才会大大改不雅.2.适当演习,帮忙学生稳定常识进修必须经由演习之后才会有效果,才干产生进修或进修的迁移.这是桑代克的演习律揭示的内容.两千多年前,孔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方能“温故而知新”.可见,频频是进修的殊途同归.作为教室机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演习是形成学生才能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在讲授阶段已司理解和记忆的新常识,经由过程自力作业转化为技巧技巧.但是,简单频频的或过量的演习其实不克不及使进修效果增强,有时侯反而会挫伤学生的进修积极性,把学生推进呆读去世记的苦海.演习本身其实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其实不会无前提地增加刺激—反应联络的力量,“不知道成果的演习不成能有助于进修.一般说来,只有当进修者创造频频演习能获得知足的效果时,演习才会有助于进修,没有强化的演习是没有意义的.”在要肄业生进行演习的同时,赐与及时的反应和强化是必不成少的,没有反应的演习哪怕次数再多,也不起传染感动.是以,教师在向学生安插演习时,要及时、经常、适度地赐与反应.为了提高进修效率,高程度的教师决不弄“题海”战术,把演习变成简单的机械的频频,而是精选习题,进行有指导有目的的适当的频频,使演习真正起到稳定常识、运用常识、形成技巧的传染感动,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3.及时表扬和批评,帮忙学生走向成功无论是嘉奖或嘉奖,都必须及时,“世易时移”时再来实施就会降低效果.当进修者在进修过程中取得某些提高时,应赐与适当的、及时的嘉奖,以稳定其进修效果,知足其心理的需要.在传授教化活动中,对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表扬他们,使他们知道本身的成功,以引起欢快的情绪,鼓动勉励他们中断努力进修;对成绩差的学生,也要多看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在他们取得提高时,赐与及时的表扬,对他们作出肯定的评价.既然嘉奖在进修过程中同样能起到增强效果的传染感动,那么,在传授教化过程中,嘉奖也应是教师运用的手段之一.教师最经常运用的嘉奖手段是口头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批评是教师指出学生某些方面的缺乏或有待改进的地方而不是打击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尚需努力的地方,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使他们知道本身失落败的原因,以引起苦闷的情绪,督促他们从新努力进修.总之,不管表扬或批评,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增强学生的进修效果,恐惧的是教师在传授教化过程中对学生采取忽视的立场.参考文献[1]马彩虹.桑代克的进修定律及其启示[J].常熟高专学报,2010(3).[2]王映学.简论桑代克的联络主义及其修正[J].河西学院学报,2007(1).[3]喻穹,张太生.掌握进修规律,提高进修效率——桑代克进修规律理论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5[5]罗继才.评桑代克的“效果律”与“效果分散”[J].教诲研究与实验,2000(5).。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名词解释桑代克(Lev Semenovich Vygotsky)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习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知和教育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一、可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可近发展区是桑代克学习理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
它指的是学生在尚未完全独立掌握某项技能或概念时,通过合适的辅助或引导,能够在更有经验的他人的支持下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可近发展区的重点在于教师和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以帮助学生发挥潜力,达到自己的最大发展水平。
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内部化是桑代克学习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协作,将社会文化中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心智能力的过程。
通过内部化,学生将外部的信息和经验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更高级的思维过程和能力。
内部化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了社会互动和合作对于学习的必要性。
三、文化工具(Cultural Tools)文化工具是桑代克学习理论中用于支持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工具和符号系统。
这些文化工具包括语言、符号、技术、象征物等,它们是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接触和使用这些文化工具,学生可以获取和构建知识,实现思维和交流的发展。
文化工具不仅是学习的媒介和载体,更是影响和塑造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外部化(Externalization)外部化是桑代克学习理论中指个体通过外部符号和工具将内部思维过程和内容表达出来的过程。
当个体通过绘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式将内心的想法、感受和认知外化为外部符号和行为时,便实现了内部思维和外部表达的转化。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简介桑代克(Jerome Seymour Bruner)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他在认知发展、教育、语言习得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分类原则”、“故事范式”等概念,对于现代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桑代克的认知发展理论1.1 桑代克的三种呈现方式桑代克提出了三种呈现方式:行动、图像和符号。
行动是指通过身体活动来获取信息;图像是指通过视觉形象来获取信息;符号是指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来获取信息。
这三种呈现方式都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1.2 桑代克的分类原则桑代克提出了分类原则,即分类应该基于共同特征而不是单一特征。
他认为,分类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概念,并且能够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类原则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
1.3 桑代克的发现学习理论桑代克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即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来学习。
他认为,儿童应该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2.1 桑代克的教育原则桑代克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包括:重视概念形成、重视启示式教学、重视发现学习、重视个性化教育等。
他认为,这些原则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2 桑代克的语言教育理论桑代克在语言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他提出了“语言为工具”、“语言作为社会交往工具”等概念,强调语言应该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表达工具。
他还提出了“语言结构”、“语境”等概念,对于语言习得研究有重要意义。
2.3 桑代克的故事范式理论桑代克提出了故事范式理论,即故事是一种基本的认知结构。
他认为,故事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知识,并且能够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这种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
三、桑代克的影响桑代克对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原则、语言习得研究等成果都为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中起着重要作⽤。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动出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理论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理学的奠基⼈。
他依据学习实验所得材料,创⽴了学习的联结⼀试误说。
其依据是动物在迷箱中的学习⾏为。
其主要理论要点有以下三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定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所谓联结就是某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学习的作⽤在于将与⽣俱来的原本联结或永久保存、或消除、或改变。
2.⼀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桑代克认为,⼀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定规律养成的。
3.动物的学习是盲⽬的,⽽⼈的学习是有意识的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和⼈的学习不同,动物的学习全属盲⽬,⽆需以观念为媒介。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2.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经练习运⽤,其联结的⼒量会逐渐增⼤。
⽽如果不运⽤,联结的⼒量会逐渐减少。
3.准备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
实现则感到烦恼。
(三)评价试误说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是教育⼼理学第⼀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它对于教育⼼理学从普通⼼理学、⼉童⼼理学与教育学中分出⽽成为⼀门独⽴学科具有促进意义的,有利于确定学习在教育⼼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地位。
但其本⾝仍存在很⼤的局限性。
他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础,没有科学地揭⽰学习的实质;以试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
基本观点:尝试一一错误说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于十九世纪来、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学说。
桑代克是从联想心理学的”观念联结”观出发, 以系列的动物学习实验为基础, 依据亚里土多德的联想三定律, 提出以“尝试—错误”为中心的系列学习定律和原理。
何谓尝试一错误说桑代认为, 当动物或人类面对新的情境, 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应付时, 便会运用日常所采取的各种方法, 运用已有的经验去不断尝试, 众多的尝试行为中有些是正确的, 有些是无用的或错误的, 经过多次尝试, 反复练习, 逐渐淘汰错误的或无用的行为, 保留有效正确的行为, 最后达到学习成功。
有些心理学家也称其为“选择的学习”。
主要特征:尝试教学理论有鲜明的特征,归纳成两句话:"先试后导"、"行练后讲"。
先教后学-→先试后导先讲后练-→先练后讲虽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学(灌输式教学的特征——先教后学,先讲后练)向现代教学的转变。
前者强调教师为主宰,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
实例:近现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自学,学习要从问题开始。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陶行知极力反对注入教学法,提倡让学生自己学。
他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要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他重视试验,主张通过尝试去发明创造,"试验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新的生路",并特别强调"不能不说是十分有把握但深愿试他一试。
桑代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也是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标志着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测量理论的诞生。
泰勒首次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泰勒也被称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时机划分)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是指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从功能看)一般在教学实施之前,已确定目标和安排教学。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学评价和决策依据标准化成就测验以教师自编测验在教学评价中的比较:类型标准化成就概念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国莫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特点 1.客观性2.计划性3.可比性类型教师自编测验概念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特点 1.灵活性2.适宜性3.编制的简易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教育评价领域的研究中出现了教师评价的概念,这对于教师的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也由此逐步形成了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教师教学效能感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教师的行为: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提高。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其次向他人学习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影响,应助于以下两点一是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应建立积极的期望。
二是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避免教师期望的消极作用。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1.桑代克的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现象受制于学习者的生理机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大量存在,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是提前有所准备而且很充分的,那么当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时,学生便乐于去回答并且被提问会很高兴。
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在学习当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会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大概了解,清楚地知晓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薄弱环节。
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充分的准备,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
2.桑代克的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对一种情况的任何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随着该反应与情境联结次数的增多,以及联结的平均强度的增大和延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适当给学习者进行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练习律的一个反映。
多加练习,可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
练习应及时,“三天不做,手生;三天不读,口生”就是这个道理。
在刚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项技能时,多进行练习巩固,掌握会更扎实。
比如,在刚学会开车之后,就需要在路上多进行练习,掌握多种路况,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如果刚学会之后搁置几年再开车就又会忘记。
但是练习并不是盲目的,练习应采取分散的形式,集中练习往往容易使学习者疲劳,对学习产生厌恶,而使联结无效。
要坚决避免开夜车、搞突击的学习方式,过度的练习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所以当今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实际效果并不好,这样会让学生麻木,给学生过多的负担。
同时应教会学生科学地复习,并不是仅仅依靠次数多而奏效,还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3.桑代克的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来说伴有满足的反应,或者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会愈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
相反,失败降低了这种联结的强度。
这里,满足意味着奖励,失败意味着惩罚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考情: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定律是考查要点,一般以客观题也就是单选、多选、判断的形式对大家进行考查,以单选题为主。
到底什么是学习呢?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输入、感觉、理解、应用、再创造?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掌握技能的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假设学习是掌握技能的过程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
——《辞海》判断是否为呼吸心脏骤停,进行CPR 抢救。
刺激(情境)—反应Stimulus —Response 技能运用密闭箱子刺激踩踏板反应50100150200250300350400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时间次数4003503002502001501005012345678910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状态。
(1)当个体做好对某个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的身心准备时,任其作出反应,个体产生满足感,促进学到某种行为(2)当准备对某个刺激;情境作出反应,但由于外界因素阻挠而不能产生反应时,个体会苦恼;(3)当不准备作出反应,强迫其作出反应时,个体也会产生烦恼。
效果律刺激(情境)-反应的联结增强或减弱受反应结果的影响。
(1)如果反应的结果是满意的、奖赏性的,联结就会增强;(2)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不满意的、惩罚性的,联结就会减弱;刺激(情境)-反应的联结增强或减弱受反应结果的影效果律响。
练习请闭上眼睛,画一条4厘米的直线,每天练习100次,连续5天。
01234567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第一天平均值:4.9厘米23456781234567829第二天平均值:5.11第四天平均值:5.20123456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第五天平均值:3.7012345601234560123456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第三天平均值:3.8有反馈的练习才能增强联结。
练习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Thorndike,1913):学习是通过反复试误,在情境—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桑代克、斯金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桑代克、斯金纳各类教师招聘考试,都将学习理论作为重点知识考查,我们有必要对此做详细的介绍。
简述桑代克的理论及教育意义。
答案解析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而联结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盲目尝试、不断地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
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这个理论对于人类学习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小学生的学习很多都是通过尝试错误实现的,它特别强调“做中学”。
(1)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2)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
(3)加强合理的练习。
(4)任何学习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1874一1949),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他采用迷津和迷笼实验,研究了小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活动,观察动物是如何学会走出迷津或逃出迷宠的,并在这些动物实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理论。
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名为《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中的实验研究》的博士论文。
1903年他又写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后又发展成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于1914年出版。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
此而开始确立,桑代克也被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论著有《动物的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成人的学习》(1928)、《人类的学习》(1931)等。
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来解释学习实质的心理学家。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而建立的。
(试误说)在尝试过程中,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而正确的反应越来越多,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能够适应环境的联结。
这就是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
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
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
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
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
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
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
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
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
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
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
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可以不必假定动物也有推理与思维。
因此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人类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二)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
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
他记录了动物解决迷笼问题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的反应时间绘成曲线,制成了学习曲线图。
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
也就是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叫做尝试错误,简称试误说。
他还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通过尝试错误的途径实现的。
(三)学习定律。
桑代克发现,在用不同动物进行的多次实验中,结果相当一致。
于是,他总结并提出了两条基本学习定律(练习律和效果球)和五条辅助定律。
1、练习律和效果律
桑代克在《动物的智慧》这本书中对这两条定律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动物对某一情境刺激作出反应形成的联结强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其在这一情境中形成有效联结的次数成正比,并与这些联结的平均强度和平均持续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练习律。
效果律则是指,对同一情境所做的几种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那些能使动物满意的反应将会更加牢固地联结于这一情激。
因此,当这一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反应也更容易再次出现。
相反,那些使动物不适应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将会削弱同这一情境的联系,因此,当这一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反应则改少出现。
也就是说,满足或不适应的程度越甚,联结的增强或价弱也越甚,这就是效果律。
在30年代以后,桑代克对他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正。
主要改变是:
第一,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没有指导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
所以,修改后的练习律从属于效果律。
第二,由于赏和罚的效果并不相等。
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后来就不强调烦恼情况所导致的效果。
这是对效果律的修改。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确立了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他开创了对学习问题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先河,其理论以动物实验为依据,初步建立了教育心理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另外,他的学习理论也反映了动物在本能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经验进行学习的实际过程,抓住了学习过程中刺激和反应这两个基本变量间的关系。
这种理论
能够用于解释许多简单的学习和新为训练问题,对于小学生部分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该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也没有充分注意认识活动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应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时,就显得过分简单、机械。
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
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与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建立正确的联结,这就是学习。
桑代克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证明尝试是正确的,行为就保留下来,否者就会作为错误尝试而被放弃。
总之,正强化会促进行为,而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为,桑代克称之为“效果律”
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失用律)。
换言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