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50.00 KB
- 文档页数:8
学习理论之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理论性最强的一部分内容,大家在学习的时候难度相对较大,一定要结合每个教育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去理解每一个理论。
而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就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地位】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而桑代克所提出的尝试错误说也被认为是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同时也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所以该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考察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各位学员结合桑代克所做的实验重点理解。
2.【实验】桑代克所做的实验叫做“猫开笼取食实验”,首先设计一个实验装置——笼子,笼子中有一个杠杆,在笼子中触碰到杠杆,笼子门就会打开。
桑代克把一只猫饿了很长时间,放到笼子中去,笼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条鱼。
而猫进笼子之后特别想吃鱼,就在笼子中乱抓乱挠,无意中触碰到杠杆,笼子门打开,它走出笼子吃掉鱼。
桑代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之后,发现猫打开笼子需要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并根据猫开笼所花费的时间绘制了学习曲线。
3.【实质】基于上述实验,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实质,即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4.【规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5.【意义】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具体而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就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就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就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就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与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她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就是通过选择性强化与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就是行为的塑造、控制与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与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桑代克试错学习理论著名的实验:迷箱实验把⼀只饥饿的猫放⼊设有打开门闩装置的迷箱,迷箱外有⼀盘⾷物。
在猫第⼀次偶然打开门闩逃出迷箱之后,⼜将它放回迷箱,进⾏下⼀轮尝试。
“逃出―放回”如此重复多次。
桑代克记下猫每次逃出迷箱所需要的时间,发现经过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到了最后,猫⼀进迷箱,就能打开门闩,跑出迷箱,获得⾷物。
桑代克由此否定了顿悟类型的学习,指出如果猫是突然获得观念的话,那么学习曲线应呈⼀种突然改善之势,但是实际上呈现的是⼀种由慢到快的渐进过程。
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
⾏为改进是通过⼀种机械过程⾃动地完成的,不需要观念和顿悟。
学习是在⼀种⼏乎没有意识和思维参与的情况下⾃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在此实验的基础之上,桑代克提出了他的试误学习理论。
1.基本观点:学习即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教学则是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意⼈是伟⼤的学习者,主要因为⼈可以形成很多的联结⼀个⼈的理智、性格和技能,是他对各种刺激情境及其各种要素作出反应倾向的总和。
2.学习律: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效果律。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
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烦恼的,那么这种⾏为反应就会削弱⽽不是加强。
练习律。
包括使⽤律(law of use)⼀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这种联结的⼒量变会增强;失⽤律(law of disuse)。
⼀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这种联结的⼒量变会减弱。
但是桑代克也指出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练习律就被消融于效果律中去了。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提出了⼀些从属的附律,或称为学习的原则。
多重反应律。
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1874-1949)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D.Hume)试图用联想(association)和习惯(habit)的机制来解释心理活动。
正是在这种理论下,桑代克在19世纪末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联想和习惯融合进自己的理论体系,把联想主义(association),改变成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即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从而从根本上推翻了自由意志和理性力量对行为的主导作用。
他的这种学说来源于他著名的迷箱实验。
尽管桑代克意识到人类学习的形式与动物学习有所不同,但他一直试图解释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这就预示了他必然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他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众多学习率,其中主要有:1、准备率(law of readiness):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
换言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作好准备有关。
在桑代克体系中,动机被看作是一种在特定时刻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特定准备方式。
2、效果率(law of effect):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
效果率既包括正强化率,也包括负强化律,但是后来桑代克抛弃了惩罚律。
在这项实现中,桑代克还发现了“效果扩散”(spread of effect)的现象,即:奖励不仅增加了受奖反应的重复率,还增加了邻近反应的重复律。
这种奖励的效果呈一种梯度,即:离受奖反应越远,受其影响越小。
3、练习率(law of exercise):由使用律(law of use)和失用律(law of disuse)构成。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失用律)。
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桑代克,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的⼏个阶段:
动机:有机体的各种内外因素都可能产⽣解决问题的动机,但动机⽔平必须强烈到使有机体的活动指向某⼀问题。
问题:当有某种障碍阻挡个体达到所希望的⽬的时,个体才会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试探:个体应付学习情境的⽅式具有很⼤的随机性,如果问题的复杂程度在⾃⾝原有能⼒之外,⼀般会把各种本领拿出来尝试。
偶然成功:在⼀系列的尝试活动中,发现其中有⼀个刚好是正确的,并因此受到强化保留下来。
淘汰与选择:不能有效的回避惩罚和不能获得奖赏的反应逐渐被淘汰,那些使个体满意的反应被保留下来。
整合与协调:被保留的活动进⾏整合,逐渐协调成为⼀个流利的过程,反应更加迅速,⽆⽤动作减少到最少。
2017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一般学习理论之桑代克的试误说一般学习理论之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而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即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的过程,行为的塑造依靠强化即可完成,得不到强化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则会消退。
它强调改变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塑造个体的行为。
而在行为主义中高频考点之一就是桑代克的试误说,要熟练掌握桑代克的理论,就需要全方位把握,包括实验、理论、教育意义以及对其理论的评价。
现就桑代克的试误说具体说明: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桑代克将饿猫关在笼中,笼外放了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面的鱼,但是想要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当饿猫看见笼外的鱼时,在反复的蹦跳时不小心打开了笼子的门,后来桑代克又多次重复试验,发现每一次饿猫打开笼门的时间都有所减少。
桑代克认为饿猫是屡次尝试错误而打开的笼门,因此得出了试误说,并得出了练习曲线和三条规律。
二、桑代克的试误说1、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
2、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意义(1)准备率。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映(包括生理和心里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的掌握学习的内容。
准备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准备状态,不能搞突然袭击。
(2)练习率。
桑代克认为在实践中正确的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的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
练习率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3)效果率。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率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
桑代克,箱子,钉着木条,脚踏板,开门。
猫,饿猫。
门外,鱼。
试验开始了。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想出去吃鱼。
后来偶然碰到脚踏板。
饿猫打开了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又把饿猫关在箱子里,如此多次重复。
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于是一只会开门的猫,诞生了!象不象训练武林高手?桑代克认为,猫不是通过逻辑推理,不是通过观察别人,更不是自己顿悟,学会逃出箱子的。
它们能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地尝试。
在失败中,消除无用行为,记住有助于逃脱的行为,最后成功地学会逃脱。
桑代克说,它们已经在有用的行为,和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
这就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就是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简单地来说,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简称“试错学习”。
在大量的人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
第一条是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心态。
学习者有准备来学习,而又给以学习活动,学习者就感到满意。
学习者有准备,而没有学习的活动,学习者就感到烦恼。
学习者无准备,而被强制学习,学习者也会感到烦恼。
这个准备律,经验稍微丰富一点的讲师,都可以和自己的授课经验应证。
如果你的学员是被强迫来的,不是自己真心想学,而是领导认为他们该学,那无论是谁来上课,也无法搞定,讲师能把时间混到,学员没有走光,那就不错了。
所以企业在请讲师授课前,一定要精心选择课程,选择那些学员感兴趣的课程,充分了解学员的需求,再结合企业授课目的,才能让学员觉得来听课,对他自己有价值,于是学员准备好了,学习心态才能放平。
对于已经充分准备好的学员,讲师要靠内容吸引学员,而不是讲自我推销的话。
学员花钱来听讲师自我推销,你觉得讲师是不是有点过分呢?有的讲师还说些什么意义和重要性之类的废话,学员也会感到无奈。
他们会想:你说的这些对我有什么价值呢?我来听课是想知道怎么办,而不是什么意义。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
本文将做一定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理解。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提出者:桑代克2.具体学习理论: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3.理论要点:准备率、练习率、效果律(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4.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提出者:巴甫洛夫2.具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3.理论要点:(1)条件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又分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