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7
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用书)一、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 -掌握四大朝代及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意义。
二、知识梳理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最初的政治制度是部落联盟制度,后来发展为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时期,出现了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以及皇帝、宰相、吏部、礼部、兵部和刑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 四大朝代的政治制度•夏朝政治制度:国王统治。
夏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君权过重,导致纣王发生暴政,最终灭亡。
•商朝政治制度:天子统治。
商朝的政治制度比夏朝更加完善,具有王朝的特点。
•周朝政治制度:封建制度。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
官制、军制、礼制、刑法、典章都由周天子制定。
•秦朝政治制度:集权制度。
秦朝实行严密的中央官制,确立并实行郡县制,完善了法律制度和文字制度。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中国文明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遗产。
三、思考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过程?有哪些基本特点?•四大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对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四、课堂练习选择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夏朝以国王为中心 B. 商朝以天子为中心 C. 周朝实行封建制度 D. 秦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2.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以下哪个顺序排列是正确的? A. 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汉三国 B.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 C. 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 D.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简答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什么?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进步和创新?请举例说明。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二、教材要点“王”的出现与“帝”的传说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
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
夏商政治文化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家天下”即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
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学案5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中心官制的变化及影响朝代官制影响秦朝以皇权为中心,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设有诸卿相互协作,彼此牵制,强化了皇权汉代汉武帝重用侍从做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代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减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元朝①设中书省,取代三省;②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③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导致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左右皇位继承明朝①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②明成祖时内阁毁灭使君主专制进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全面生疏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中心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心集权是指中心和地方的关系,中心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心。
(2)主要冲突①皇权和相权的冲突。
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最终被取消。
②中心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
其斗争趋势是中心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减弱。
(3)进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擅长隋唐,加强于北宋,进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化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心行政机构,特殊是减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心对地方,特殊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把握日益加强。
(5)特点:①皇权至上。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心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④宣扬“君权神授”。
⑤文化专制。
⑥带有深厚的人治颜色。
(6)影响: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在中国连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
必修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课鸦片战争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十三课辛亥革命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十六课抗日战争第十七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十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二十四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二十七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 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课开辟新航路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 世纪初~ 21 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第十九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二十一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十三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二十四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 2 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必修 3第 3 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成第 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 2 课“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第 3 课宋明理学第 3 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 5 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 1 课改革迫在眉睫第 6 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 2 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 7 课启蒙运动第 3 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术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 8 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 1 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 9 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 2 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 10 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 3 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未来──历史小论文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 11 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 1 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 12 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第 2 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 13 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 3 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第 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第 1 课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埃及传播第 2 课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容成果第 3 课改革的后果第 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7 课毛泽东思想第七单元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 18 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 1 课19 世纪中叶的俄国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第 2 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术第 3 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第 19 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七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20 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 21 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八单元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 1 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 22 课文学的繁荣第 2 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 23 课美术的辉煌第 3 课明治维新第 24 课音乐与影视艺术第 4 课走向世界的日本选修 1第八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 1 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 1 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 2 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时约法》第 3 课百日维新第 4 课戊戌政变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九单元资料与注释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的政治框架选修 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第 1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冲突建立第 1 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 2 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第 2 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形成想第 3 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的建立争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第 1 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势力的斗争盾的激化第 1 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第 2 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胜利较量第 2 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的檄文第 3 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第 1 课美国《独立宣言》制度的最终确立第 2 课法国《人权宣言》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第 3 课《中华民国临时约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法》第 1 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国的冲击──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第 2 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第 3 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的酝酿和爆发第 1 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第 4 课反对复辟帝制、维盾的激化护共和的斗争第 2 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较量争取民主的斗争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第 1 课英国宪章运动的檄文第 2 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第 1 课美国《独立宣言》民主的斗争第 2 课法国《人权宣言》第 3 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第 3 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法》第 4 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民主运动──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时约法》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历史报纸的政治框架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第 1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冲突建立第 1 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 2 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第 2 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形成想第 3 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 2 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民主的斗争势力的斗争第 3 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第 1 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胜利第 4 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第 2 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民主运动与封建制度的复辟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第 3 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制度的最终确立历史报纸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选修 3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 1 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第 1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的冲击爆发第 2 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第 2 课旷日持久的战争主思想第 3 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 3 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 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的酝酿和爆发后果第 4 课反对复辟帝制、维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护共和的斗争下的世界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第 1 课巴黎和会争取民主的斗争第 2 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第 1 课英国宪章运动联盟第 3 课华盛顿会议第 1 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 4 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 2 课冷战的开始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3 课美苏争霸第 1 课1929~1933 年资本第 4 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主义经济危机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 2 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第 1 课朝鲜战争争第 2 课越南战争第 3 课走向世界大战第 3 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第 4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全面爆发第 4 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第 5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程扩大第 5 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 6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 6 课两伊战争转折第 7 课海湾战争第 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结束第 1 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第 8 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用胜利的影响第 2 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平运动──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 3 课和平与发展:当今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世界的主题与和平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选修 4第 1 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行者孙中山第 1 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第 2 课圣雄甘地皇帝秦始皇第 3 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第 2 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凯末尔唐太宗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 3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第 1 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捍卫者康熙帝基人马克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 2 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 1 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恩格斯子第 3 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第 2 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家的缔造者列宁表柏拉图第 4 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第 3 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泽东成者亚里士多德第 5 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代的杰出人物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 1 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第 1 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克伦威尔李时珍第 2 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 2 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第 3 课一代雄狮拿破仑佑第 3 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基人李四光与克里特文明第 4 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 1 课克里特岛的美第 5 课20 世纪的科学伟人丽传说爱因斯坦第 2 课伊文思的惊人选修 5发现第一单元历史和历史的第 3 课克里特文明的“重现”“重现”第 1 课历史是什么第 4 课克里特文明的第 2 课历史学是什么未解之谜第 3 课历史学怎样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重现”历史索第 4 课历史学有什么第 1 课二里头遗址的社会功能发掘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第 2 课二里头遗址的第 1 课人从哪里来文化遗存第 2 课人类进化的历第 3 课二里头文化与程认识夏史第 3 课寻找人类的祖第 4 课二里头文化中先的疑难问题第 4 课人类起源在何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方古蜀文明之谜第 1 课“一醒惊天下”第 3 课大津巴布韦遗的三星堆遗址址的建筑与文物第 2 课三星堆文化的第 4 课谁创造了大津丰富内涵巴布韦文明第 3 课三星堆文化和选修 6古蜀文明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第 4 课三星堆文化的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未解之谜第 1 课世界文化遗产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的由来第 1 课玛雅文明的发第 2 课世界文化遗产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第 2 课玛雅文明的历第二单元古代埃及的历史史遗产第 3 课玛雅人的智慧第 1 课雄伟的金字塔第 4 课玛雅文明的假群说第 2 课阿布辛拜勒神第七单元大津巴布韦遗址庙的新生与非洲文明探秘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第 1 课穆塔帕王国与的历史遗迹“黄金国”的传说第 1 课雅典卫城和奥第 2 课大津巴布韦遗林匹亚遗址址的发掘第 2 课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孝陵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第 4 课宏伟壮观的明期的文化遗产十三陵第 1 课佛罗伦萨的文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化遗产古城和古村落第 2 课罗马文艺复兴第 1 课古色古香的平时期的文化遗产遥古城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第 2 课清新典雅的皖遗迹南古村落第 1 课世界建筑的奇探究活动课扬州小秦迹万里长城淮河的考察和保护建议第 2 课秦始皇陵及深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遗产──中国昆曲第 3 课世界屋脊上的第 1 课古雅的昆曲布达拉宫第 2 课昆曲的拯救和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保护家园林和陵墓第九单元具有警示意义的第 1 课中国古代宫殿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第 1 课殖民罪恶的见第 2 课瑰丽的夏宫─证──戈雷岛─颐和园第 2 课德国法西斯的第 3 课突显皇权的明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高一年级必修二历史教案教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2.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二》、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并让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现代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
Step 2 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分钟)1.介绍封建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包括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2.介绍官僚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包括官僚制度的组织结构、选拔制度和管理制度。
3.介绍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包括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Step 3 深入理解科举制度(15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运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
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Step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影响,并进行展示。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Step 6 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并深入理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小组研究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课题第一单元复习—内化—外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第一单元主干知识:1、理解古代中国早期奴隶制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基本特点2、中国封建国家的演变及其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3、深刻挖掘、归纳提炼推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因和规律性的隐性知识4、相关的政治学概念、历史概念、哲学概念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实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
它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追寻的。
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自豪与自省,骄傲与批判。
养成对待传统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成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科学方法。
3、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经济、政治活动的原动力,它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
而上层建筑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过程方法师生互动,双主和谐:提出问题―促成学生思考、交流、合作―反馈表达―师生互动评价―形成认识巩固知识。
1.以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构建单元整体知识体系。
2.教学四个环节:“吸引注意—渲染气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3.学法四个层次: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听懂—理解—掌握—解题”四环节向“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现代的学习理念转化。
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一是再认、再现基础知识能力;二是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简单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内化成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四是认识秦、唐、元朝在建立和发展政治制度中的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及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1.搜集历史资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习讨论、编写知识清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质疑、提问、解答的基本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来锻炼历史思维和历史归纳能力。
明确相应的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有关概念,形成历史意识和充分的历史自觉。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梳理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课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
【本课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二、预习指导:带着下列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完成秦国统一过程表2.郡县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吗?为什么?3.简述秦朝郡县制度设置的基本情况有哪些?4.秦代施行的郡县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哪里?5.秦代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与秦朝略有区别的地方在哪里?7.简述秦朝在中央设置的最重要的官员及其职责。
8.在秦朝的中央行政体制下,皇帝裁决军国大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它有哪些好处?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一制度后来被秦始皇破坏?这是偶然的吗?为什么?9.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秦朝大一统的实现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习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讲述如下:西周灭亡以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的东周开始。
东周又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空前混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
说它空前混乱,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实力大为衰落,再也无力控制各地诸侯。
专题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编写:彭增贵审核: 李新来、王海峰、宋宪铭:编号N01一、教学目标:1、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二、教学重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这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
它与皇帝们的“家务事”密切相关。
皇帝从登基开始,直到结婚、生子,以及出征或凯旋,每逢此类大事,都要亲自出马,去太庙祭祀列祖列宗。
既是尽一尽孝道,又在请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大家族越来越兴旺。
我国自古就有“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
太庙是作为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也称作“明堂。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
可见,我国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你知道“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是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呢?温馨提示:“中国古代早期”概念的时间范围:上限一一国家形成;下限一一秦统一以前。
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这个时期是我国从原始血缘部落时代向封建专制时代的过渡时期,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色彩,以此为切口,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政治制度: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新课探讨:(一)、西周分封制(“封邦建国”)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阅读教材P6西周分封制这一目,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建立诸侯国来保护王室的一种制度。
(岳麓版)。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人教版)。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时:古史纲要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古史纲要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几张古代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古代历史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古代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3. 讲授: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的基本情况,并结合PPT进行说明与讲解。
4.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5. 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与同伴一起探讨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梳理出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6. 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要点,并提醒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研究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时,需要更加具体清晰地引导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第二课时:秦汉时代教学目标-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难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图片展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秦汉时代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秦汉时代的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秦汉时代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专制主义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以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共分三目。
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讲秦朝的统一;第二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讲秦朝的皇帝制和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第三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讲地方官制的严密性。
通过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基本保证。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历史学习和其他途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秦朝历史、秦始皇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历史评判能力。
但是学生也是才接受高中历史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还不是熟悉,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实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具体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贡献;通过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六、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2、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七、教学教法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第2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背景1.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2.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中央集权制的内容1.皇帝制度(1)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
(2)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诸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作用: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教材补缺秦朝的内史秦代内史是由国都咸阳附近的县组成的一个行政区的长官,掌管京师之地,相当于京兆尹。
该行政区是朝廷直辖,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治所设在咸阳。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设置: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用人制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十分细密、严苛的法律。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示构史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考点一“家天下”的秦朝中央官制1.官僚政治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
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子主张“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㈠、西周的分封制1、内容是封建诸侯和以蕃屏周,特点是层层分封和带有宗族色彩。
2、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其中王族最多,而且被分封到重要地区——→目的是加强统治和巩固王权。
3、诸侯的权力和义务:①、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加强了统治和巩固了王权。
②、诸侯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诸侯独立性很强因而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4、衰落: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逐渐崩溃。
㈡、西周的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1、目的是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2、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小宗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和政治领袖。
3、作用: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㈢、二者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分封制。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前221年):条件是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实力,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2、皇帝制度:特征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总揽大权,直接任命主要官员,通过控制虎符直接控制军队。
3、中央官制(习称三公九卿制)①、三公职权: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是虚职。
②、作用:三公互相牵制,互相配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4、郡县制的推行(春秋开始推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影响: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演变的原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材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史上,既有对先秦政治制度的继承,又为汉以后的政治制度奠基,具有开创性。
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二、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皇帝称号来历和皇帝制度的内涵,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
2.识记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五、教学准备: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多媒体课件②编制预习案,指导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PPT展示秦始皇和秦朝疆域图。
师:认识这个人吗?他对中华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生:秦始皇,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师:对,他还创立了中国政治文明史上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那么,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作用和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PPT展示】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上课前预习,此问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利用图片对视觉的冲击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板书】一、秦朝的统一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归纳出秦朝统一的原因,分析秦朝统一有何意义?生:学生说出秦朝统一的原因,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秦朝统一有的意义。
PPT展示:秦朝统一的原因,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秦朝统一有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开始,北京地区已经从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并且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主要有燕、蓟等。
后来商部落强大起来,他们就臣服于商,以奴隶和白马向商纳贡。
公元前1045年(1995年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所采用的灭商之年)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贵族召公奭于“燕”(或称“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了公元前九世纪燕惠侯以来三十五代王、侯的世系。
在西周时期,燕与周王室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董家林的燕国古都,是燕在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燕侯正是在这里进行各种政务活动,经营和开发着祖国的北方。
琉璃河西周遗址的发掘,把北京建城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介绍这些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北京的建城历史,培养热爱北京的感情。
本课涉及到的图《西周分封建示意图》教学设计一、分封制(参用P5《西周分封示意图》)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实行分封建制,建立诸侯国。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24页的插图。
为加强对北部地区的统治,封武王的弟弟周召公奭于燕。
燕国都城的遗址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这是已知北京史上最早的城邑。
召公奭是周王室太保(官名,辅助国君的官),周初三重臣之一,因政事繁忙一直留在都城。
所以实际去燕地就封的是召公的长子克,他就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代燕侯。
周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蓟都城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
蓟城地区西、北、东三面环山,群山之外有许多游牧部落,蓟城地区的居民,通过古北口和居庸关与那些部落发生经济联系。
从春秋中期开始,燕国吞并蓟,把蓟城作为燕国的都城。
燕国把统治领域推向燕北,发展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二、练习题(2009年北京卷)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参考资料侯仁之《北京建城记》: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
《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
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
……金朝继起,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是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
……金元易代之际,于中都东北郊外更建大都。
明初缩减大都北部,改称北平;其后展筑南墙,始称北京……历明及清,相沿至今,遂为我人民首都之规划建设奠定基础。
问:简要概括北京发展历史西周出现蓟和燕两个封国春秋燕吞并蓟定治所于蓟金朝北京正式成为都城元明清北京成为国家的都城西周初年燕的统治燕国统治阶级采用“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针,对商代遗留下来的氏族或部族,仍保留其氏族宗族组织,并联合、利用原有的氏族贵族来统治和笼络当地人民。
许多商代的著名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人物如复、攸、伯矩等都受到燕侯的重用。
燕侯或臣僚时常前往都城,燕与周王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燕国在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燕国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是游牧部落经常出没的地方。
从我国古代起,燕地就是华夏文化与戎、胡文化交流的枢纽,是中原与东北经济、文化汇合交融的地区。
燕国统治者把姬周文化带到北方,逐渐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并在与戎、胡部族的交往中,互相借鉴,互相影响。
在遗留下来的青铜彝器和其他文化遗物中,都鲜明地体现了来自中原与北方两方面的影响。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材分析秦灭燕反映了天下统一的大趋势,使学生认识北京历史的发展与祖国历史是同步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秦统一中国后,蓟虽不再是诸侯国的都城,而成为郡的治所,但它仍是旧燕国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抵御北方和东北方各族入侵的重镇和秦汉帝国的边城。
本课有关的北京史内容有长城和货币。
货币是研究战国和秦朝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古钱币博物馆有陈列。
本课涉及到的图《秦朝疆域图》,北京属于渔阳郡。
教学设计一、秦灭燕燕昭王之后,燕国势力日衰。
公元前227年,秦大将王翦率军在易水以西打败了燕军,第二年又攻下了蓟城。
从此燕与齐、楚、韩、赵、魏一样,统一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帝国之中。
二、北方的重镇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北京地区分属上谷、渔阳、右北平和广阳郡四郡。
旧燕的都城蓟城,是广阳郡的治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北方的重镇。
三、秦统一前各国不同的货币和秦圆形方孔钱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引导学生从计价单位不一,阻碍交换和不利于巩固统一的角度思考。
)2、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货币的形状特点,进而思考其来源的共同点。
刀币形状象刀、布币是铲的形状,秦国圆形方孔钱象纺织工具——纺轮。
这三种货币都来源于生产工具,这说明人们的想象离不开生产实践。
还有一组货币象贝壳状,来源于最早的货币——海贝,因而叫铜贝,也叫蚁鼻钱。
其演变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也在演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认识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如可以串起来,便于携带;圆边不易划伤衣物和手。
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秦统一的“圆形钱”其内孔设计成方的?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当时的铸造成技术决定的。
模铸成的钱币带有很多毛边,容易划手,还需要磨平这些毛边。
为了提高效率,工匠们把钱币串在一根木棍上,一排一排来打磨。
假设是圆孔的,那么一磨就会打滑转动,不易加工,因此铸成外圆内方的钱币,最易加工,从而提高工效。
4、最后引导学生看钱币上的字:“半两”,这是重量,代表币值,而钱币上的字体就是秦朝统一文字后使用的小篆。
四、秦代的广阳地区秦灭燕后,燕地对秦朝来说,是一个边远地区。
旧燕国的军队虽被消灭了,可是为数众多的燕旧贵族,随时准备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恢复旧国。
公元前221年,秦刚统一天下之时,曾经进行过如何统治边远地区的争论。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今北京地我为广阳郡。
此外,还下令迁徒关东六国的贵族、豪富于关中、巴蜀等地,又收缴销毁六国散藏于民间的兵器,并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
五、燕长城燕国时,修筑了两条长城,北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到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北),蜿蜒千余里,主要用以阻挡游牧民族的袭击。
南长城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西起今易县西南,沿易水而东,长数百里,用以防御齐、赵的进攻。
为巩固秦的边疆,防备匈奴南下,公元前213年,派蒙恬等人率士兵和役夫、刑徒约五十万人把原来旧中国时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边接起来,再向东向西延伸。
讨论对修长城的评价(也可以放在明长城时进行)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无数生命的代价,对秦始皇残暴地不切实际地滥用民力应予批判,但长城对于防御匈奴侵扰、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城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都是一块纪念碑。
修长城的时代,是兄弟民族互相厮杀的时代,长城是它的产物。
如今,那个产生悲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长城失去了原来的功用,成为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勤劳的象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西汉初年,刘邦在地方的行政制度上,一方面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叫做“郡国并行制”。
当时全国约有54郡。
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附近地区,设置15个郡,直接进行统治。
其它39个郡为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实行分封制。
自北而南,封立了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长沙等九个诸侯王国。
今北京地区归广阳郡,同时,又是燕国的都城。
诸侯王是卢绾,因与刘邦不同姓,史称为异姓诸侯王。
本课涉及到的地图《元朝行省图》,北京时为元朝都城大都。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位于北京丰台区郭公庄西南,世界公园旁边,距北京城约15公里。
发现于1974年,是西汉广阳王刘建及夫人的陵墓,也是北京地区已知的规模最大的汉墓,在这里建成了全国第一座专业性汉墓博物馆。
该墓为土坑竖穴木廓墓,坐北朝南,平面成“凸”字形。
全长40米,东西宽18米,深4.7米,封土堆积层高达8米。
整个墓室全部用柏木堆垒成双层回廊,是一座规模宏大纯木制结构的地下宫殿。
墓室由墓道、甬道、外回廓、黄肠题凑、前室和后室等部分组成。
墓室的中心是梓宫、前室和黄肠题凑。
按照汉代的墓制,帝王的棺木,用耐朽的梓木制成,称为“梓宫”。
“梓宫”、“黄肠题凑”为汉代皇帝和诸侯王所专用的“天子之制也”。
其中以黄肠题凑最为壮观。
它是用1.5万多条柏木圈成的高3米。
厚0.9米,长42米的柏木厚墙,这南城会馆想像画一万五千多根柏木的另一端都朝向墓室。
“黄肠题凑”一词,据三国魏人苏林为《汉书·霍光传》所作的注说:“以柏木黄心致垒棺外,故云黄肠;木头皆向内,故云题凑”。
黄肠木堆垒13层,各层间无榫卯固定,但十分坚固。
(老山汉墓也有此结构)经历两千多年,出土时,保留下来的黄肠木大部分木质犹新,呈棕褐色,并散发出柏木的芳香。
在一号墓室南端的墓道里,出土了一组殉葬车马。
这是3辆木质单辕车和11匹马骸骨,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车马。
车子的轮缘、辐条上涂着朱、黑色大漆,轴、辕、衡、轭的端头和华盖的弓端盖头都装有鎏金铜帽。
马的装具,都是白银或鎏金的。
这是汉代专供皇太子和诸侯王坐的“朱斑轮青盖车”,是迄今国内唯一保存下来的珍贵实物,对研究西汉交通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
前室是象征帝王生前起居饮食、畅饮歌舞的地方。
后室梓宫,置放燕王的三棺二椁。
墓室虽遭破坏,但出土文物仍很丰厚,有制作精美的漆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丝织品等。
参考资料消灭异姓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楚汉之争的时侯,刘邦封臧荼为燕王。
西汉建立当年夏天,臧荼反叛,刘邦亲率大军进行讨伐,俘获臧荼。
叛乱被平定后,刘邦封他的同乡卢绾为燕王。
卢绾是与刘邦同时在沛县起兵的一员部将,跟随刘邦多年。
但他在燕为王七年后,看到刘邦逐个消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和韩王信等人,日益感到自己处境的孤立和危险,便与叛汉的陈豨暗地相通。
结果陈豨事败被杀,卢绾也被告发。
刘邦遣使召见卢绾,卢绾称病不出。
后刘邦派樊哙、周勃进击,卢绾逃往匈奴,后来死于匈奴。
刘邦随即封其子刘建为燕王,并与大臣们盟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除公元前180年,吕后封其侄吕通为燕王一年外,都是刘家子弟在此为王。
汉武帝和汉昭帝曾一度废国设燕郡和广阳郡。
公元前73年,汉宣帝即位,又置广阳国,仍以蓟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