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36.52 KB
- 文档页数:20
【导语】地球所处的地球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理解。
宏观层⾯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在⽆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粟,它处在永不⽌息的运动中。
1太阳辐射是电磁波
2太阳能源来源是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能中只有⼆⼗⼆亿分之⼀到达地球
4⼈类利⽤的太阳辐射能有:太阳能发电、热⽔器等,煤、⽯油、天然⽓等化⽯燃料。
5太阳⼤⽓层分为三层:光球、⾊球、⽇冕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原因是温度低于周围1500度)——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球——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
⽇冕——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球⽓候的变化
(2)耀斑爆发时影响电离层,⼲扰⽆线电短波通讯
(3)对地球磁场影响,产⽣“磁暴”现象。
,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
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
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
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
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
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
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
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
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
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
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
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最好能借助多媒体软件。
地月太阳位置关系地月太阳位置关系是指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而太阳是地球和月球的共同中心。
这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决定了地球上的日月之亮、四季交替等自然现象。
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位置而改变。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25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有两个焦点,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地球公转而改变。
当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近日点,当地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远日点。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变化会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这就是四季交替的原因之一。
月球和地球的位置关系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的,有两个焦点,地球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大约27.3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月。
地月太阳位置关系决定了地球上的日月之亮。
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形成一个直角时,我们看到的是半月;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形成一个钝角时,我们看到的是残月;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形成一个锐角时,我们看到的是新月。
这是因为太阳的光照射在月球上,然后反射到地球上,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不同形状的月亮。
地月太阳位置关系还会对地球上的潮汐产生影响。
潮汐是海洋中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而引起的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引力最强,海洋水位最高,形成了大潮;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形成一个直角时,引力较弱,海洋水位较低,形成了小潮;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形成一个钝角或锐角时,引力最弱,海洋水位最低,形成了退潮。
地月太阳位置关系是地球上自然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不仅影响了地球上的日月之亮、四季交替,还对潮汐等海洋现象产生影响。
太阳月球地球手抄报资料三年级(一)太阳月球地球手抄报资料一、太阳•太阳是我们所在的太阳系的中心星体。
•太阳是一颗巨大的气体球体,主要由氢气和氦气组成。
•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它的光和热使地球变得温暖。
二、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运转。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没有水和氧气,温度变化非常大。
•月球上有许多火山、陨石坑和高山,月球上的表面呈现出灰色。
三、地球•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第三颗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是水,所以又被称为“蓝色星球”。
•地球上有陆地、海洋、大气层和生物等多种环境和生命形态。
四、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太阳是地球的光和热的来源,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
•月球相对于地球而言较小,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运转。
•月球的运动给地球带来潮汐的变化,也影响了动植物的行为。
五、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地球的环境。
•多种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土壤侵蚀。
•学会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希望通过本次手抄报的介绍,你能更好地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关知识,也能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珍贵的家园!六、了解遥远的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八大行星、以及其他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
•八大行星分别是:水金火木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不再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定为行星)。
•太阳系中还有很多小行星、彗星和太阳风等。
七、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程•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始于古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太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人类陆续发射了无人探测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探索了月球、火星、木星等地。
八、未来太阳系的探索计划•目前,人类正在计划和进行许多探索太阳系的计划,其中包括:–探测火星和月球的人类登陆任务;–发射更多的无人探测器,如“朱诺号”、“凤凰号”等,探测木星、土星等行星;–研发新的太空技术,进行更远的探测,如让人类登陆火星等。
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文字描述
地球与月球是太阳系中最为接近的两个天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而月球则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还涉及到人类文化、历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物理关系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物理关系主要表现在引力和轨道上。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主要原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也会对地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月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它每个月都会绕地球运动一周,这个周期被称为月球的周期。
月球的周期是28天左右,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月的时间。
文化历史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关系在人类文化和历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观测月球,并将月亮作为日历的基础。
在许多文化中,月亮都被视为女性的象征,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神阿耳忒弥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嫦娥。
此外,月亮也是许多节日和仪式的重要元素,如中秋节、月神节等。
科学研究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关系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人类通过观测月球,可以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地质构造、磁场等信息,这对于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月球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成功地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并进行了多次探测任务,这些任务为人类了解月球和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总结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的物理关系、文化历史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关系还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太阳辐射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2使学生理解太阳活动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水平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类型教学难点太阳辐射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言在众多的恒星当中,对我们地球和人类最有影响的当然是太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
板书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提问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到第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太阳辐射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太阳辐射能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学生回答讲述板书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持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补充太阳辐射能能量巨大,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学生阅读太阳常数板书2太阳常数:8.24J/cm2.min(日地平均距离、大气上界、直射)讲述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板书3太阳辐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是物质的质量转变成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质量损耗是相当小的,而产生的能量是相当大的。
有人推算,1克氢聚变成氦,只会造成0.0069克的质量损失,而这个点点质量亏损所对应的是6×1011焦耳热量。
所以,不必担心太阳质量会消耗殆尽。
板书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2)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讲述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的形成和变化,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如岩石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风化。
间接作用:促使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讲述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一局部是人们直接获取的太阳能,一局部是由太阳能转化的能源。
前者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
后者如煤和石油。
读图图1.5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资源丰富区:南疆,甘肃西部、青藏高原大多数。
内蒙古高原西部资源贫乏区:四川、贵州大部讲述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往外:光球、色球、日冕太阳大气常有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称为太阳活动。
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
内容:
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是地球的光和热的来源。
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这就是我们一天一夜的由来。
月亮围绕着地球转,是地球的唯一的自然卫星。
月亮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太阳光反射到月球表面再反射到地球的。
月亮绕地球转一周需要大约27天,这就是一个月的由来。
月球和地球之间有引力关系。
月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的海洋,产生了潮汐现象。
满月和新月时,潮差最大,这称为春潮和落潮。
月球的运行周期决定了月相的变化。
一个月期间,我们看到的月亮从新月到满月然后又到新月,这就是月相循环。
月球只有一半面朝地球,月相的变化是月亮公转时我们看到的部分不同造成的。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周期构成了人类认知时间的基础。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地球环境,使生命得以在地球上存在并演化。
日环食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关系
【最新版】
目录
1.日环食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关系
3.日环食的观测和注意事项
4.日环食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正文
日环食是一种天文现象,指的是太阳被月球完全遮住,但太阳的周围还留有一圈明亮的光环。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它的影子落在了地球上。
当月球运动到某个位置时,它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角度恰好为 90 度,这时月球的影子就会完全遮住太阳,形成日环食。
在日环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会排成一条直线。
具体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但它与太阳的距离比与地球的距离近。
因此,在日环食发生时,月球的影子可以完全遮住太阳,但太阳周围还会有一圈明亮的光环。
观测日环食时,需要注意保护眼睛,以免被强烈的阳光损伤视力。
通常,人们会通过专业的天文望远镜或专业的太阳滤镜来观测日环食。
此外,日环食也会对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太阳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日环食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它的形成和观测都需要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精确位置关系。
第1页共1页。
高二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说课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说课稿》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
注意密封性要好。
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
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
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
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
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
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月亮地球太阳三者的运转关系
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都是太阳系的星体同属于太阳系。
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太阳是地球的主恒星,地球围绕太阳转,转一周是阳历1年。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同时月球也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月亮围绕地球转转一周是阴历一个月。
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两个公转平面之间略有夹角。
月亮与地球的关系月亮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其存在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涉及到引力、潮汐、光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月亮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引力关系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是维持它们的运动轨迹的主要原因。
根据牛顿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由于地球质量大于月亮,地球对月亮的引力作用较强,使得月亮绕地球旋转。
二、潮汐现象月亮对地球的潮汐现象是人们熟知的月球现象之一。
月亮的引力作用引起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即海洋的涨落。
月亮的引力使得地球上的水面受到牵引,形成了海洋的高潮和低潮。
这种周期性的潮汐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影响生物生活月亮的光明度对地球上的生物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月光作为夜晚的主要光源之一,对一些动物的活动节奏和行为起到了调节作用。
例如,一些动物的繁殖、觅食和迁徙活动与月相有关。
此外,月亮的存在也带来了夜间的光线,使得人类在夜间能够进行照明活动,方便了生活。
四、对地球的稳定性的影响月亮对地球的存在对地球的自转和轨道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和月亮的运动相互影响,使得地球倾斜度保持稳定,维持四季交替。
此外,月球的引力还稳定了地球的轨道,使得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基本保持稳定。
总结起来,月亮与地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月亮的存在影响了地球的引力、潮汐、光照、稳定性等方面,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加以重视,并进一步研究其机制,以便更好地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
高一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月球、地球的基本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日、月、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3.掌握日、月、地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及其周期性。
二、教学内容1.太阳、月球及地球的基本情况;2.日地系统、月地系统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3.月球的运动、月相变化及月食;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日食及黑子的形成;5.地球的旋转、公转及其周期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2.示范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方式,直观展示日、月、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3.观察法:通过肉眼或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相变化、日食等现象;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日、月、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实地、图片、视频等展示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太阳、月球、地球的基本情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日月地系统(20分钟)讲解日地系统、月地系统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日、月、地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及其周期性。
第三步:月球及其现象(20分钟)讲解月球的运动、月相变化、月食等现象,采用模拟器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月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周期性。
第四步:太阳及其现象(20分钟)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日食及黑子的形成等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步:地球的旋转、公转(20分钟)讲解地球在公转、自转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可观测的周期性现象。
第六步: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本课所讲授内容,概括日、月、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主要考察学生对日、月、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学生在课中拍照、实地观测、模拟实验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2.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学生在单元考试中的成绩表现。
月相变化规律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
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娥眉月。
娥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
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
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
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下同,)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
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
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
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
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
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第一篇: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
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
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
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
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
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
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
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
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
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
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
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最好能借助多媒体软件。
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重点】①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教学过程】(引课)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图1。
5)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图1。
6)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几部分组成?(板书)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教材p7—8相关图像思考解答)太阳大气各层中,有哪些太阳活动?其表现形式?其活动周期有多长?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什么?(板书)2.太阳活动及主要类型①太阳活动②主要类型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3.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三、月相及其变化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和教材中相关图像,思考讨论)为什么有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多长?不同时间应在天空的什么方位观测到哪种月相?教材p9图1.10和p10图1.11两副图像应该如何判读?月相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产生的,教材p9图1.10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是站在图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时,是观测者右边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时,是观测者左边的月面明亮。
教材p10图1.11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位于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观测时间和方位:上图是以太阳落山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是上半个月的月相状况;下图是以太阳升起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时下半个月的月相状况。
(板书)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设计思想】本节教材主要由两个重点知识,一个是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另一个是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难点知识是月相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创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由形象思维想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板书设计】第二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①太阳活动的概念②主要类型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3.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三、月相及其变化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探究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规律【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本内容要求有较高的空间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规律有严格的科学数据可参考。
对高中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来。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
【活动步骤】(1)布置资料搜集任务:通过因特网或《天文爱好者手册》,查阅和日食月食相关的资料。
(2)课内成果演示:要求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后,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可演示的多媒体课件(如ppt格式的文件)。
注意,应该将学生分组制作。
比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日食月食的种类,日食月食出现的规律和周期等。
若没有条件,可以让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演说。
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听众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演示者回答)。
注意: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比较准确的数字来说明。
应尽可能用相关的图片(或者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明问题。
(3)教师总结:总结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将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理、规律等作个总结。
第二篇: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案示例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太阳性质与地球的关系。
2.月球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观察月相,做观察记录。
(三)德育渗透点1.认识地、月、日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2.认识日、月对人类生产、生活、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地球上的大部分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
2.难点:月相变化原理。
3.疑点:太阳活动如何能影响地球。
4.解决办法:运用物理知识,通过看图、分析、演示、录像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对月相图片的试错法排列、分析、讨论。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太阳能量,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月相变化原理。
(二)整体感知通过录像光盘等视听资料,让学生认识地、月、日在宇宙空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从宇宙的视点看地、月、日三者的相互影响与依存关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太阳1.思考:太阳靠什么发光发热产生能量?4H——He(热核聚变)数据:(400万吨/秒×50亿年)÷太阳本体=0.03%太阳每秒钟损失400万吨的质量,变为能量射向宇宙空间,地球可以捕捉到20亿分之一,但每分钟仍可得到相当于4亿吨煤的热量。
太阳在50亿年的热核聚变中只损失了其质量的0.03%。
太阳能量巨大。
2.讨论:除直接使用的太阳能外,地球上哪些能源来于太阳?解释: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
水能:是势位较高的水分子释放其势能转化成的动能。
水分子向高处蒸发上升,来源于太阳给予的能量。
风能:是地表大气受热不均产生的运动,其能量直接来于太阳辐射。
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生物体内固定的太阳能。
3.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感知:太阳黑子、耀斑(录像、光盘或挂图)。
概念:黑子:古书记载“日中有蹲鸟”(《淮南子》)民间有言金乌玉蟾;公元前28年大黑子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汉书*五行志>。
黑子是一高强磁场,场强可达1000~4000高斯,(地球磁场0.6高斯);其温度比光球面低1500度,热能转换成磁能之故。
耀斑:在102~103秒内释放能量达1030~1033尔格,即几分至十几分钟内释放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
{ewc MVIMAGE,MVIMAGE,!627007t1.bmp} 影响:(1)干扰地球无线电通讯——广播电台的信号是怎样被接收的?如图所示:无线电远距离通讯依靠大气中的电离层反射作用,称天波。
当太阳活动爆发时,外来电子大量进入电离层,使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下降,导致地面通讯受到干扰甚至中断。
(2)干扰地球磁场(解释)——大海中的船只怎样驶向既定目标?在等角投影图(航海图)上,画出从出发点A到终点B的大圆航线,使用罗盘随时调整航行的角度,即可到达目的地。
但是,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磁场,使罗盘指针抖动而不能精确地指明方向。
(3)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太阳能遥控地球气候吗?通过资料分析,我们找到了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有很大的相关性,如图所示。
{ewc MVIMAGE,MVIMAGE,!627007t2.bmp} 太阳活动极大年与地球上的温度和降水成正相关。
月球1.把月相照片塑封成一张张图片。
试错:请学生在黑板上排列出月相顺序,写明初一、十五、三十。
讨论:就黑板上月相排列的正误,大家讨论、纠正。
理解:在月相示意挂图上理解日、地、月相对位置关系和月相产生的原因。
评价:再次更正黑板上的月相图片顺序,检查理解情况。
2.演示:(1)做一个演示月相的“月球仪”。
把地球仪的一半涂成黄色,表示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另一半涂成黑色。
(2)教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为夜空,漫漫地顺时针旋转月球仪,学生将看到月相的变化过程。
旋转过程中请学生随时说出所看到的月相名称。
(四)总结、扩展通过本节知识点的学习,了解与地球关系最为密切的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作用和意义。
从而进一步认识地球依赖于太阳的光热和牵引而生存,月球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地球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把月球作为探索宇宙空间的驿站,由此进入更广阔的太空。
月亮的阴晴圆缺引发了诗人的灵感;诸多国家国旗上的新月表达了发展中国家追求民族繁荣富强的决心和向往;以月相变化为周期的阴历计法,反映了中国古老的科学和文化。
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太阳、月亮、地球同属太阳系家族,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
例如:在三球的相互引力作用下,地球上的海水随之涨落,形成海岸上海水进退的潮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