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散文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见《鹿鼎记•后记》和“金庸作品集序”)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雪—《雪山飞狐》(1959年)连—《连城诀》(1963年)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笑—《笑傲江湖》(1967年)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金庸作品集侠—《侠客行》(1965年)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碧—《碧血剑》(1956年)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
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
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
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
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
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于2002年11月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代作品名称备注1939
年
《给投考初中者》
1955
年
《书剑恩仇录》著于1955年
1956年
《碧血剑》《三剑楼随笔》
1957年《射雕英雄传》
本书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确立了金庸“武
林至尊”的地位。
1959年《神雕侠侣》于1959年发表,并刊载了三年。
《雪山飞狐》
1960
年
《飞狐外传》写于1960、61年间
1961年
《鸳鸯刀》
《白马啸西风》
《倚天屠龙记》被拍摄成电视剧,备受观众喜爱
1963年
《连城诀》
《天龙八部》于1963年开始连载,写了四年
1965
年
《侠客行》
1967
年
《笑傲江湖》被拍成电视剧,备受观众喜爱1969
年
《鹿鼎记》于1969年开始连载,1972年刊完1970
年
《越女剑》
1970
年
《三十三剑客图》
1975
年
《袁崇焕评传》
1993
年
《月云》
2006年《金庸散文集》
此书汇集金庸60多年间的散文,并于2006年出
版,并非指2006年创作。
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我在小学时就爱读课外书。
低年级时看《儿童画报》、《小朋友》、《小学生》后来看内容丰富的“小朋友文库”,再似懂非懂地阅读各种各样章回小说。
到五六年级时,就开始看新文艺作品了。
到现在,我还是喜爱古典文学作品多于近代或当代的新文学。
那是个性使然。
有很多朋友,就只喜欢新文学,不爱古典文学。
现代知识当然必须从当代的书报中去寻求。
小学时代我得益最多、记忆最深的,是我爸爸和哥哥所购置的邹韬奋先生所撰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旅行记,以及他所主编的《生活周报》(新的和旧的)。
在童年时代,我已深受邹先生和生活书店之惠。
生活书店是三联书店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多年前,香港三联书店就和我签了合同,准备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我的小说,后因事未果。
这次重行筹划,由三联书店独家出版中国大陆地区的简体字本,我不但感到欣慰,回忆昔日,心中充满了温馨之意。
撰写这套总数三十六册的《作品集》,是从一九五五年到七二年,前后约十三、四年,包括十二部长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一篇短篇小说,一篇历史人物评传,以及若干篇历史考据文字。
出版的过程很奇怪,不论在香港、台湾、海外地区,还是中国大陆,都是先出各种各样翻版盗印本、然后再出版经我校订、授权的正版本。
在中国大陆,在这次“三联版”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是经我授权而出版了《书剑恩仇录》。
他们校印认真,依足合同支付版税。
我依足法例缴付所得税,余数捐给了几家文化机构及支助围棋活动。
这是一个愉快的经验。
除此之外,完全是未经授权的。
不付版税,还在其次。
许多版本粗制滥造,错讹百出。
还有人借用“金庸”之名,撰写及出版武侠小说。
写得好的,我不敢掠美;至于充满无聊打斗、色情描写之作,可不免令人不快了。
也有些出版社翻印香港、台湾其他作家的作品而用我笔名出版发行。
我收到过无数读者的来信揭露,大表愤慨。
相信“三联版”普遍发行之后,可以制止这种种不讲道义的行为。
侠义小说的主旨是要讲是非、讲道义,可不能太过份吧。
金庸的全部作品金庸(原名查良镛),字蔚华,笔名金庸,生于1924年,已故中国知名作家,武侠小说大师。
他的作品以情节曲折、人物性格丰满、文笔流畅而著称,广受读者喜爱,影响深远。
金庸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被誉为“武侠小说之父”。
作品介绍1. 金庸作品的特点金庸小说多以古代江湖为背景,讲述了各种侠义忠孝、恩怨情仇的故事。
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各异,行为举止充满曲折和趣味,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金庸的作品不仅塑造了一批经典人物形象,还表达了他对江湖文化、武侠精神的独特理解。
2. 金庸代表作品金庸的代表作包括《射鵰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造成了轰动。
金庸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于武侠世界的独特构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性、正义、忠义等价值观的思考。
3. 金庸作品的影响金庸的作品影响深远,不仅激发了无数读者的武侠梦想,也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他的小说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广泛传播。
金庸的作品还引发了对侠义精神、人性探讨等议题的讨论,成为文学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金庸的创作历程金庸自年轻时期就开始涉足文学创作,先后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小说和评论。
1955年,他开始连载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鹿鼎记》,开启了他的武侠小说写作生涯。
之后,金庸陆续创作了《天龙八部》、《侠客行》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金庸的创作过程常常富有起伏,他对于人物塑造、故事编排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深受古代文学、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等影响,这些元素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金庸在创作中深入思考人性、情义等议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总结金庸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他对于武侠文化、传统价值观的独特诠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对金庸的作品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他对于人性、理想、信念的思考,也能体会到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和执着。
金庸祖上,是包衣?——兼谈明清两朝事一我决不相信世界上某一种或某一人的历史观是完全正确的。
每个人,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以史著,或以小说,或以杂谈,都可以的。
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坚持自己的观点,总是好的。
无奈这种坚持,往往走到偏执。
似乎某人已经掌握了全宇宙的绝对真理,可以排斥、压倒一切不同意见。
各人意见不同,是正常的。
对某一人某一事,只允许表达一种意见,才是变态。
专制思想,在草民阶层,居然更是根深蒂固。
面对不同观点,可作商榷,亦可痛驳。
至若造作谣言,以攻击持不同意见者,毋乃太无力,太无耻,太无聊?!难以想像,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有着怎样的不自信,才会出此下策想到要靠谎言来撑持?于是,金庸的祖上,经某些朋友引荐,终于在今天光荣地入了“旗籍”,成了“包衣”。
证据呢?“应该”,“可能”,“也许”,一堆臆测之辞,提供不出哪怕一点正史或野史的记录。
曹雪芹的“包衣”身份,无损于《红楼梦》的价值;某人如确是“包衣”后裔,也不代表他对历史的看法必然错误。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靠臆测之辞指称他人祖先的身份,很龌龊;以诬指他人祖先的手段来否定他人的历史观点,够下作。
祖先是否“包衣”与此人的观点正确与否没关系,可是,一旦造起谣言,这人的人格先已站不住了,他其它论点,有理也变无理。
一个人,对清代的治绩有所肯定,他,或他的祖先,就是“包衣”?如此“包衣”,何其多也!我发现,“包衣”的后人,集聚在了史学界。
金克木先生指出:“陈寅恪在论李唐氏族时曾说:‘盖以塞外新鲜之血液注入中原孱弱之躯’,以此解说唐代之盛,实际也影射清朝前期之盛。
”金庸在北大,说:“在中国的皇帝中,我对康熙的评价很高,他不但思想开明,而且很好学,还去学外国的学问。
”(《金庸散文集》238页)吕思勉先生则认为:“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
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
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
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
……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
杨康与乔峰悲剧命运之比较作者魏娜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三联版序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我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一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是细节。
限于才能,这愿望不见得能达到,然而总是朝着这方向努力,大致来说,这十五部小说是各不相同的,分别注入了我当时的感情和思想,主要是感情。
我喜爱每部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为了他们的遭遇而快乐或悲伤,有时会非常悲伤。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金庸先生对自己的创作特点进行了一个简要概述不要重复。
但笔者在阅读金庸小说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命运极像的人物——《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和《天龙八部》里的乔峰。
这里稍作比较1同样复杂的出生背景杨康生于北宋靖康之难后,生长于南宋时期,宋金对峙,矛盾激烈;乔峰生长于北宋,宋辽战事一触即发,矛盾尖锐。
2相同的遭遇杨康本是汉人,却从小在金国王府长大,是尊贵的小王爷;乔峰本是契丹人,却由汉人抚养长大并学习武功,成为丐帮帮主。
3相似的抉择当真实身份被揭露之后,两人都做出了痛苦的抉择接受生父,但不接受命运安排。
杨康不愿放弃小王爷的尊贵身份,仍留恋金国;乔峰毅然辞去帮主之位,但对宋、辽两国的态度仍很暧昧,对大宋也是依依不舍。
4相同的结局死亡。
无论是争名逐利的杨康,还是有民族大义的乔峰,都难以在世间立足,唯有一死。
《射雕英雄传》于1957年至1959年连载于香港《商报》,是改变金庸人生的一部著作。
而《天龙八部》创始于1963年,是金庸武侠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两部作品虽然都是写大侠,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
笔者在这里主要想谈论的是《射雕英雄传》里的一个次要人物——杨康。
虽然他一直被视为爱慕虚荣、贪恋权势的反面角色,但作为主人公郭靖成长的一面镜子,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小说结构上,还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很重要,但这点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
金庸理想的英雄是为国为民,这一大侠的经典形象就是郭靖。
所以,《射雕英雄传》可以看成是大侠郭靖的成长史。
他从一开始的木讷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个武艺高强、忧国忧民的大侠,他的性格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而伴随他一起成长起来的杨康却一步步沦落,最后自食恶果,中毒身亡。
金庸作品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他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
初中者》。
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收效不凡。
1941年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
期间与同事梁羽生相识为友。
而后总编辑罗孚安排查与梁写武侠小说于副刊连载,梁羽生
编写《龙虎斗京华》,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写《书剑恩仇录》,引起轰动,顿时金梁齐名。
1956年,与同写武侠小说的梁羽生和百剑堂主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
人合写随笔,给“新派武侠”留下了一段历史见证。
1956年在《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
1959年于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1953年至1958年期间,他曾以林欢作笔名,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其中《绝代佳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金章奖。
同年与导演合作过两部电影,与程步高合导《有
女怀春》及胡小峰合导《王老虎抢亲》。
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还为电影歌
曲填词。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后来推出包括《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
版社。
小说作品。
古龙作品古龙生性是个浪子,这种生活在他成名后导致了很多情况。
对他的小说而言,伪作肆意和版权纠纷成为两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撇开伪作,各出版社各自印刷的真品都未必收录齐全。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制作电子通行版的目的。
最终我决定以保持原著面貌较好的珠海版为依据,结合台湾传播较广的风云时代版等,试图还原古龙全集一个比较可信的轮廓。
▲楚留香系列铁血传奇又名《楚留香传奇》。
分为:①《血海飘香》②《大沙漠》③《画眉鸟》三部侠名留香又名《楚留香新传》。
分为:④《鬼恋侠情》(又名《借尸还魂》) ⑤《蝙蝠传奇》⑥《桃花传奇》⑦《新月传奇》⑧《午夜兰花》五部▲小李飞刀系列①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小李飞刀》。
通常分为:《风云第一刀》、《铁胆大侠魂》两部②九月鹰飞③天涯•明月•刀④边城浪子《九月鹰飞》和《天涯•明月•刀》的前传⑤飞刀,又见飞刀古龙口述,丁情代笔。
▲七种武器系列①长生剑②孔雀翎③碧玉刀④多情环⑤霸王枪⑥离别钩⑦拳头又名《愤怒的小马》,大部分由李凉代笔▲陆小凤系列①陆小凤传奇又名《金鹏王朝》②绣花大盗又名《凤凰东南飞》③决战前后④银钩赌坊⑤幽灵山庄⑥凤舞九天大部分由薛兴国代笔⑦剑神一笑大部分由薛兴国代笔萧十一郎又名《淑女与强盗》火并萧十一郎《萧十一郎》后传欢乐英雄大人物流星•蝴蝶•剑七杀手剑•花•烟雨•江南三少爷的剑“江湖人系列”之一血鹦鹉又名《十万神魔十万血》。
“惊魂六记”之一。
古龙创意,后五记由黄鹰执笔。
白玉老虎大地飞鹰圆月弯刀大部分由司马紫烟代笔碧血洗银枪英雄无泪七星龙王风铃中的刀声结尾由于东楼代笔猎鹰,赌局又名《短刀集》,最后遗作▲“大武侠时代”系列短篇包括:①《猎鹰》②《群狐》③《赌局》④《狼牙》⑤《追杀》⑥《海神》等故事▲早期作品苍穹神剑处女作月异星邪剑气书香?/又名《历劫江湖》,大部分由墨余生代笔剑气严霜《剑气书香》后传,大部分由墨余生代笔湘妃剑又名《金剑残骨令》剑毒梅香实为《河洛一剑》,大部分由上官鼎代笔孤星传失魂引游侠录护花铃又名《诸神岛》彩环曲残金缺玉飘香剑雨神君别传?/《飘香剑雨》后传剑玄录台版有续集,大部分由温玉代笔剑客行又名《夺命青蚨镖》▲中期作品浣花洗剑录又名《江海英雄》情人箭又名《怒剑》大旗英雄传又名《铁血大旗》武林外史又名《风雪会中州》名剑风流结尾部分由乔奇代笔绝代双骄▲珠海版续补菊花的刺大部分由晁翎代笔铁剑红颜大部分由于东楼代笔白玉雕龙《白玉老虎》后传,大部分由申碎梅代笔怒剑狂花大部分由丁情代笔,本书首开"群侠传"先例那一剑的风情大部分由丁情代笔,"群侠传"体。
武侠作品:
新版《金庸作品集》《金庸作品集》收录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共15部。
分别是: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又名《素心剑》)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鹿—《鹿鼎记》(1969—1972年)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其他作品: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袁崇焕评传》(附于《碧血剑》之后)
《三十三剑客图》(附于《侠客行》之后)
《成吉思汗家族》(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关于“全真教”》(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易经·阴阳与术数》(附于《神雕侠侣》之后,新修版收)
另附有:
《陈世骧先生书函》(附于《天龙八部》之后)
《康熙朝的机密奏折》(附于《鹿鼎记》之后)
除《金庸作品集》外,金庸散文另集为《金庸散文集》,金庸社论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谈谜语]3D和值谜语一代谈宗梁羽生兄曾在随笔中谈到印度的两大史诗,这两部史诗累积了长期以来无数人的智慧,当然是珍贵无比的神话与文学。
但除此之外,印度还有许多篇幅相当长的神话,许地山先生所译的《二十夜问》,就是其中之一,这书又名《红颜月》,意思是说一个美丽少女的脸慢慢绯红,表示她逐渐动情。
故事简单说来是这样:有一个英俊勇敢的国王名叫日爱,最厌恶女人,但有一次见到了一张女人的画像,就神魂颠倒地着了迷。
这女人名叫媚娘,美丽无比,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向她求婚。
她有一个条件,要求婚者在二十一夜之内,每夜向她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她回答不出,就嫁给他。
所有的人都失败了,日爱王在十九个夜晚之中,提出的十九个难题都被她轻易地回答。
媚娘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任何难题都难不倒她。
日爱苦恼之极,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她绝对回答不出的问题,媚娘就嫁给他了。
你想得到这问题吗?原来问题是这样:“从前有一个王爱上一个王女。
那王女有约,谁能出一个使她不能回答的问题,便嫁给他。
现在请告诉我,他应当向她发什么问题呢?”全世界所有的问题中,只有这个问题才是她不能回答的。
那美丽的少女愉快地表示答不出,并且说:“其实,你想不到这问题也没关系,到了明晚最后一晚,你就是问我的名字叫什么,我也会假装回答不出。
”因为她早已爱着他啦。
填字游戏所以这样风行,我想这与人们爱好猜谜有关。
在派对里、在团体旅行与游戏的时候,我们常常提出些有趣的小问题来考问朋友,如:“盘里有二十个苹果,分给二十个人,一个人一个,结果盘里还有一个苹果,怎么办?”“因为第二十个人连盘一起拿去了。
”“两个人进来,一大一小,旁人问小的:这是你爸爸么?小的说是。
又问大的:这是你儿子么?大的说不是。
为什么?”“因为这是他的女儿。
”我国的谜语千变万化,在农村中流行的有许多闪烁着很灿烂的智慧的光芒。
有一种体裁是“流水谜”,猜了一个又一个,有些是押韵的对唱,形式很是活泼新鲜。
我曾学习这种民歌式的体裁,替影片《小鸽子姑娘》写了一个“猜谜歌”,在一连串出题、猜谜、反出题的进程中,同时透露内心的爱情。
金庸武侠与儒道佛思想及现代意义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金庸小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儒家的仁爱、王道和民本思想,道家深邃博大、无处不在的辩证方法,以及佛家精神疗救伤痛,弃恶扬善的教化作用等等。
他的小说赞美了儒家的人生态度,同时又肯定佛道两家的哲理精神,在小说中儒佛道互补。
在爱国、重义、尽孝、尊师、守信这类基本道德方面,金庸小说从儒家吸收了很多,但在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选择上,作品又宣扬佛道两家的思想。
以下分别浅析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思想,并且简单的分析一下在当代的意义。
一金庸及其作品简介1金庸简介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浙于江海宁袁花镇,是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着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
2 金庸作品主要的14部被人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雪─《雪山飞狐》(1959年)连─《连城诀》(1963年) (又名《素心剑》)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鹿─《鹿鼎记》(1969—1972年)笑─《笑傲江湖》(1967年)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侠─《侠客行》(1965年)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碧血剑》(1956年)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其他的作品《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袁崇焕评传》(附于《碧血剑》之后)《三十三剑客图》(附于《侠客行》之后)《成吉思汗家族》(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关于“全真教”》(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易经·阴阳与术数》(附于《神雕侠侣》之后,新修版收)《陈世骧先生书函》(附于《天龙八部》之后)《康熙朝的机密奏折》(附于《鹿鼎记》之后)《金庸散文集》二金庸武侠中的儒家思想1 儒家简介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君子"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
《金庸小说集》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古诗或许是最贴切形容金庸先生的小说的。
金庸先生以其独特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武侠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金庸小说集进行简单的序言,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金庸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
他的小说以其精湛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为东方武侠小说界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里程碑。
金庸先生的小说刻画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其中包括郭靖、黄蓉、令狐冲、岳不群等等,这些角色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金庸先生的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武侠小说,更是对人性、江湖义气、忠孝仁爱等价值观的深刻探讨。
他的作品中融合了武侠、历史、情感等多种元素,展现了一个庞大而精彩的武侠世界。
金庸先生的小说并不仅仅局限于娱乐读者,还蕴含着许多哲理和思考,读后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说,《金庸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宝库,是无数读者心中的永恒经典。
金庸先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无数读者被他的作品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流连忘返。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那里有无数英雄豪杰、忠义仁爱的故事,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古老而真挚的江湖情义。
金庸先生的小说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经典。
总之,《金庸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金庸先生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一系列不朽的经典,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部经典之作,让金庸先生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永远流传在后世。
愿《金庸小说集》永远被读者珍爱,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不朽之作。
愿金庸先生的精神永远照耀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文学的卓越和完美。
原谅不了了之。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见《鹿鼎记•后记》和“金庸作品集序”)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雪—《雪山飞狐》(1959年)连—《连城诀》(1963年)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笑—《笑傲江湖》(1967年)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金庸作品集侠—《侠客行》(1965年)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碧—《碧血剑》(1956年)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
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
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
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
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
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于2002年11月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金庸散文集
金大侠的十五部武侠作品妇孺皆知,可他的散文、政论等金迷们却所见不多,这是由于金老的政论都刊载于《明报》,流传不便,而且又未结集出版,实为一大遗憾!首次在内地露面的《金庸散文集》将给你一个武侠之外的金庸,一个可爱的、真实的金大侠。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国但凡知书者,有几人未曾领略过金庸武侠小说的绝代风华?又有几人不知《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与黄蓉、《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然而内地读者因客观原因,只知金大侠“武功盖世”,却鲜有人曾读过他刀光剑影背后的“书斋文字”。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散文和随笔,可以看做金庸的“书斋文字”,而一直以来并不为广大读者所见。
几十年来,金庸也从未将之结集出版。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金庸已陆续在《大公报》等报章发表散文,加上1966年他本人在香港创办的《明报月刊》杂志上的文章,几十年来写了不下千余篇。
《明报月刊》这本杂志如今已经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
今年,正值《明报月刊》创刊40周年,金庸终于将自己的这些文字收集成册,使之重见天日。
(自1996年由三联书店推出《金庸作品集》后,金庸没有再出版过一本新书,其间有关“封笔”的传闻不胫而走,而《金庸散文集》此次的亮相无疑将谣言击碎。
) 据介绍,《金庸作品集》是中国大陆惟一得到金庸先生授权正式出版的散文作品集,全书共计40万字,收录了金庸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散落发表的近百篇文章,汇集其60多年间散文精华。
从所选作品来看,金庸绝对算得上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文章内容不仅有艺术鉴赏、历史随笔,更有出国游记、创作武侠小说的心得,天文地理、艺术文学、人生感悟,可谓无所不包。
以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文思、独到的眼光,与读者谈历史,谈国外见闻,谈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谈围棋、电影、话剧、戏曲、歌舞。
他的谈,温文尔雅而又机锋暗敛,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具。
其中要算对莎士比亚话剧、经典外国电影和中国传统戏曲的点评文章最见功力。
集中前面的文章一些署有时间,五四、五八年等等,想是其三十几岁年纪所作,基本一篇一个意思,浅显直白。
后期游历
既多,见闻愈广,学识修养则远非一般读者所能想见了。
更难得的是金大侠文风朴实自然,有学者评道:“近来看一些读书评论文章,每见评论者旁征博引,海阔天空,注疏般的考证联想时,除了敬佩其真有学问外,其他还真看不出有什么好。
好在金庸也还老实,没有这些毛病,文章看起来朴实亲切。
”
沉寂十年后出版首部新书,金庸对自己的首部散文集《金庸散文集》颇为看重。
在其编撰过程中,远在英国剑桥大学研读博士的他还先后亲笔三度校订,对出版质量要求严格。
三次亲校下来,金庸除了将自己在《明报月刊》杂志里登载的精华文章收录之外,还专门增加收录了他早年在《大公报》等处所开专栏的文章,以使本书更为丰富。
金庸回忆称,五十年前,自己就和梁羽生、陈凡一起在香港《大公报》副刊上发表散文《三剑楼随笔》等:“我不但同意正式授权转载,还另外找出一些当年在《大公报》发表过的旧作,替换了一些太失时效的散文。
这些旧文都是评谈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的杂作,因为文化戏剧有永久性,时间性不强,而所评述的节目,都是内地来港的演出,或一些国外的不朽之作,内地读者多有机会见到,不致太过隔膜。
”
此前修改武侠旧作惹起争议,金庸对这些散文手下留情,为此书写了言语谦虚的后记:“这些文章写于很久之前,当时就已写得不好,如今时过境迁,有许多更加没有意义。
他表示,尽管“当年年轻识浅,见解浅陋”,但重刊时不予修改,以保持历史原貌。
与此同时,“明报月刊40周年精品文丛”也由作家出版社一并推出,丛书由金庸任主编,囊括《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四海红楼》(上下卷)、《大家》、《异乡人的星空》等,是《明报月刊》40年来经典文章的总集。
小说见其“神”,散文见其“真”。
看金庸的小说,置身绿林江湖,眼见豪杰纷起,读者无不摩拳擦掌,热血沸腾,终而又觉幻如一梦。
读他的散文,却深见其务实、严密、谦慎的写作和做人品格。
看《金庸散文集》感慨太多,学到的更多,觉得写小说而不得其道的要去看,喜欢金庸的读者一定要看……
其实,金大师难得出一本书,抢都还来不及呢!何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