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实验题
- 格式:doc
- 大小:698.28 KB
- 文档页数:21
专题四 实验题类型一光学实验实验❶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2019·吉林市二模)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使激光束紧贴纸板照射的目的是显示________,将纸板NOF向前折或者向后折,在纸板NOF 上________看到反射光,若将纸板沿着ON对折,发现反射光与入射光的径迹完全重合,这说明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实验❷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2019·长春模拟)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刻度尺、白纸、笔、火柴、光屏,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便于确定_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大小将________。
实验❸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2016·长春中考)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1)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_上。
(2)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得到清晰的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
(3)保持图中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小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并适当调整眼镜的位置,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则小明戴的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2019·吉林市一模)为了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小强和同学课后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当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如图放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烛焰像应是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实验专题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实验原理(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2)保持合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图象,确定其关系。
(3)作出a-F图象和a-1m2.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盘、砝码、夹子、细绳、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3.实验步骤(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小车的质量m。
(2)安装: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但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不给小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①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打点结束后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
②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重复步骤①。
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④描点作图,以m'g作为拉力F,作出a-F图象。
⑤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①和③,作出a-1图象。
m4.数据分析(1)利用Δx=aT2及逐差法求a。
(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
(3)以a为纵坐标,1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a与m成m反比。
5.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
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或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典例1】 (多选)在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下列关于实验的思路和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
专题四化学实验基础命题点四: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性质探究实验设计考情考法透析——考什么,怎么考,明方向【真题展示】《导与练》P43页—45页:第6、9、12题1.(2019·江苏高考)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 向X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B 向浓度均为0.05mol·L-1的NaI、NaCl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K sp(AgI)>K sp(AgCl)C 向3mL 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D 用pH试纸测得:CH3COONa溶液的pH约为9,NaNO2溶液的pH约为8HNO2电离出H+的能力比CH3COOH的强2.(2015·天津理综,2)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B.气体通过无水CuSO4,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3.(2018·天津,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原溶液中有Fe2+,无Fe3+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酸性:H2CO3>C6H5OH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生成黑色沉淀K sp(CuS)<K sp(ZnS)D.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②再加足量盐酸①产生白色沉淀②仍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有SO2-4知能体系构建——考什么,讲什么,备知能【参见《导》P48—49页知识能点2(6),课件,本学案】知识能点4物质或离子的检验一、物质检验一般程序:二、常见离子和物质的检验1、阴离子的检验阴离子检验方法及检验试剂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CO2-3BaCl2溶液、稀盐酸(或硫酸、硝酸)、澄清石灰水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过滤、洗涤,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后,有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Ba2++CO2-3===BaCO3↓BaCO3+2H+===Ba2++H2O+CO2↑SO2-4先用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试剂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Ba2++SO2-4===BaSO4↓SO2-3BaCl2溶液、稀盐酸、品红试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过滤、洗涤,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后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气体Ba2++SO2-3===BaSO3↓BaSO3+2H+===Ba2++H2O+SO2↑Cl-先用稀硝酸酸化,再加_AgNO3___试剂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Ag++Cl-===AgCl↓Br-①先用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试剂②新制的氯水、四氯化碳①生成浅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②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加CCl4振荡后,CCl4层显橙红色①Ag++Br-===AgBr↓②2Br-+Cl2===Br2+2Cl-I-①先用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试剂②新制的氯水、四氯化碳③新制的氯水、淀粉溶液①生成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②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加CCl4振荡后,CCl4层显紫红色③溶液显蓝色①Ag++I-===AgI↓②2I-+Cl2===I2+2Cl-③2I-+Cl2===I2+2Cl-阳离子检验试剂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K+焰色反应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_)Na+焰色反应黄色NH+4NaOH浓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加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使_红_色石蕊试纸变_蓝_色的气体NH4++OH-===NH3↑+H2OFe2+①NaOH溶液②新制的氯水、KSCN溶液③铁氰化钾K3[Fe(CN)6]④酸性KMnO4溶液(检验FeCl2溶液中含Fe2+则不可)①生成_白__色沉淀,迅速变为_灰绿_色,最后变成__红褐__色②先滴加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现象。
实验专题四(热学)熔化实验一、基础知识:二、当堂训练1.小梦所在的实验小组,设计了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该实验若选用(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2)实验小组应选用(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了min;加热至第4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第4min物质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8min物质的内能。
(4)小明想利用乙装置,继续对试管内的水进行加热,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经过加热,小明发现试管中的水(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5)AB段和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表明了冰和水的不同。
(填一个物理量)(6)若不考虑热量损失,由图像丙推知,冰的比热容为J/(kg•℃)。
[c水=4.2×103J/(kg•℃)]汽化实验一、基础知识:二、当堂训练1.今年的新冠疫情肺炎发生以后,小朱同学对日常使用的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酒精是由构成的(填微粒名称)。
(2)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密度小于水的无色透明液体,以上性质中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3)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的实验。
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有关。
(4)小朱同学猜想液体蒸发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于是进行如下的探究: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和酒精,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杯液体的多少。
2.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 。
(2)在组装图甲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 ”或“B ”);图中使烧杯受热均匀的是 。
(选填”纸板”或“石棉网”)(3)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乙中 (选填“A ”或“B ”)图。
专题4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利用各种物质的性质,将混合物分离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科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粗盐的提纯实验最为常见,常考题为选择和填空与探究知识点01 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分离和提纯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物理方法方法 适用范围或原理举例过滤法① 混合物的分离② 混合物的分离粗盐的提纯结晶法 蒸发①分离②除去从含有HC1的NaCl 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降低温度 可溶性固体溶质 不同分离NaCl 与KNO 3的混合物 蒸馏法分离 的液态混合物 制取蒸馏水(二)化学方法方法适用范围或原理举例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化气法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除去Na2SO4中的Na2CO3,可加:方程式:沉淀法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除去NaCl中的Na2SO4,可加:方程式:置换法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而除去除去FeSO4中的CuSO4,可加:方程式:溶解法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除去C粉中的CuO粉末,可加:方程式:加热法杂质受热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除去CaO中的CaCO3,可:方程式:转化法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主要成分除去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过方程式:【能力拓展】在对物质进行分离和除杂时,要首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原则:①“不增”“不减”原则: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②易分离原则:即提纯的物质与其他物质易分离。
③不污染环境原则: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
④"变废为宝”原则:尽量选择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的试剂。
【即学即练1】实验中除杂的思路有两种:一是将杂质除去,二是将有用物质提取出来,以下除杂方法与后者的思路一致的是()A.实验室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B.用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C.加热蒸发法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D.用适量石灰石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即学即练2】(2019九上·海宁月考)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A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洗气B 氯化铜溶液(氯化锌)金属铜过滤C 氯化钠固体(碳酸钠)稀盐酸蒸发结晶D 二氧化锰粉末(碳粉)水过滤A.AB.BC.CD.D能力拓展考法01 混淆蒸发与蒸馏的异同点蒸馏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不断挥发而析出溶质(晶体)的过程。
串并联电路专题四: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题1.在“连接串联电路”实验中,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状态。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小慧发现L1、L2两只灯泡都不亮,她用手按一下灯泡L1,L1、L2仍然都不亮,按一下灯泡L2,两灯都亮,松开手两灯又不亮,则故障可能是。
(选填“L1灯丝断了”、“L2灯丝断了”、“L1短路”或“L2与灯座接触不良”)(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两灯同时亮,断开开关两灯同时灭;将开关S换接到L1和L2之间、L1和电池负极之间,观察到同样的现象。
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探究。
1题2题2.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中,小红同学选用两个不同的小灯泡组成了如图甲所示的串联电路,然后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接在a,b,c三处去测量电流。
(1)她先把电流表接在a处,闭合开关后,发现两灯的亮度不稳定,电流表的指针也来回摆动。
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A.某段导线断开B.某接线柱处接触不良C.某灯泡被短路D.电流表被烧坏(2)她排除故障后,重新闭合开关,电流表的指针指示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的电流值为A。
(3)她测量了a,b,c三处的电流,又改变灯泡的规格进行了多次实验,其中一次实验的测量数据如下表,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处的测量值有差异。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I a/(A)I b/(A)I c/(A)0.160.150.14A.可能是因为测量误差造成的B.是因为没有对电流表调零造成的C.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本来就不等D.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的过程中,电流越来越小3.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1)闭合开关,发现L1亮,而L2不亮。
小易认为L2不亮的原因是L2短路,你认为他的判断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易将电路中右侧的导线与电流表“0.6”接线柱相连的那一端改接到“﹣”接线柱上。
其它都不动。
这样连接的目的是测的电流(填“干路”或“L2”),请评价其可行性并说明理由:;(3)小易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专题四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力(2022 陕西)地理课上,同学们通过《天宫TV》从中国空间站视角看到了地球自转的真实画面。
小亮同学认识地球的热情高涨,他尝试自选材料制作地球仪并演示地球的自转。
据此回答1~3题:1.小亮在乒乓球表面画出了经纬网,并用序号标出了四处位置(如下图),其中最接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1°N,100°E)的是( C )A.①B.②C.③D.④2.小亮把乒乓球穿在铁丝上,经过反复调整,最终制作正确地球仪是( D )A. B.C. D.3.小亮用制作好的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正确的做法是( A )A.面对赤道从左往右拨动地球仪绕地轴转动B.面对赤道从右往左拨动地球仪绕地轴转动C.手持地球仪沿桌面逆时针绕光源转动D.手持地球仪沿桌面顺时针绕光源转动(2022 资阳)下图示意某地理学习小组进行某种地理现象的演示实验,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4.该实验能较好地演示( B )A.昼夜现象B.昼夜更替现象C.季节变化D.昼夜长短变化5.如图所示时刻,北京正处于( C )A.日出B.日落C.夜晚D.白天6.地理活动课上,四组同学分别用泥沙代表陆地、清水代表海洋,装入透明玻璃杯中表示世界海陆面积比,正确的是( D )A BC D7.有同学在绘制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后,想沿EF线画出该地的地形剖面图(单位:米)。
下列能反映图中EF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A )A BC D小明利用清明假期去北京植物园看植物,他准备了一张植物园平面图。
读图,回答8~10题:8.在去之前,小明想计划一下游览路线。
他计划从植物园地铁站下车,直接去热带植物展览温室,若测得图上距离为1.7厘米,则实际他需要步行才能到达。
( D )A.800米B.820米C.840米D.850米9.在游览时小明利用手机导航可以( C )A.查找植物名称B.实时观测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的人流量C.查找由科普馆到卧佛寺的最近路线D.查看植物园内的气温情况10.小明现在的位置处于科普馆,他想去五华寺,则他需要向哪个方向走( B )A.西南B.西北C.东南D.东北寒假期间,住在北京(40°N,116°E)的小梅前往菲律宾马尼拉旅游。
八年级电学专题(四)安阻法测电阻【同步练习解析】一、单选题1.为测量额定电流为0.4A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小明同学找来两个阻值范围均为(0~999.9Ω)的电阻箱、两只开关,一只电流表、电压未知的电源及导线若干,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
下列方案中,不能完成测量的是()A.将R1换成导线B.将R2换成导线C.在实验操作时,先闭合的开关是S1D.在实验操作时,先闭合的开关是S2【答案】B【解析】A.R1与小灯泡并联,互不影响,所以将R1换成导线,可以通过电流表和R2的阻值计算电压,所以不影响小灯泡电阻的测量,故A不符合题意;B.R2与小灯泡串联,实验时通过调整R2的阻值,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将R2换成导线不能完成实验,故B符合题意;CD.实验时,闭合两开关,通过R1所在电路计算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R2所在电路计算流过小灯泡的电流,闭合开关的先后顺序对实验没有影响,故CD不符合题意。
2.小慧为了测量未知电阻R X,利用学生电源(两端电压不变且未知)、已调零的电流表、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R0、开关、导线等实验器材,连接了如图所示实验电路。
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当只闭合开关S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
则下列四个选项中,R X的表达式正确的是()A .21X 02I I R R I -=B .12X 01I I R R I -=C .20X 12I R R I I =-D .10X 21I R R I I =- 【答案】C【解析】如图所示,当开关S 1、S 2都闭合时,R 0和R x 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电流,有I 0+I x=I 1当只闭合开关S 2时,R 0单独工作,电流表测量R 0的电流,即I 0=I 2,所以通过R x 的电流为I x=I 1I 2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特点及欧姆定律,R x 两端的电压U x=U 0=I 2R 0所以20X X X 12I R U R I I I ==- 故ABD 错误,C 正确。
三、实验探究题41.如图4-1。
42.(1)如图4—2所示。
(2)如图4—3所示。
①断开 ②右(D ),最大值。
(3)R =I U ;8.3;8.0;7.5;8.0;温度;增大。
(4)与标称值相比,是偏大了,因为根据标称值,小灯泡的电阻为:R =WV PU1)5.2(22==6.25Ω,而它的实际值为R =Ω==33.83.05.2AV IU 。
43.(1) G 连C ,F 连H ;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2)如图4-4所示;结论:在电阻不变时,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不合理,因为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灯丝温度(亮度)的升高而升高,不是一个定值,而该实验要控制电阻不变,应该更换另一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
44..⑴煤油升高的温度;电流;不一样。
(2)方案见右图。
(3)他设计的方案是控制R 1、R 2两端的电压不变,没有控制流过它们的电流一样,这样,由Q =I 2Rt =Rt U 2电阻丝R 越小,发出的热量越多。
(4)D45.(1)改动方法有两种,可改动连接变阻器两根导线中的任意一根(图略)。
(2)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太大(电流太小或电压太小); 略; 0~0.6A ;6。
(3)小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灯丝的电阻大于5Ω)。
(4)使用电压表的“0~3V ”量程,并将电压表并联到滑动变阻器两端,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2V ,则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8V ,读出电流表示数I ,小灯泡额定功率为P=UI=3.8V ×I 。
46.(1)对。
家庭电路中用电器增多,它们并联的总电阻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输电线损失的电压增大,用电器与输电线串联,故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减小,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减小。
(2)提示:两灯并联,再与一个电阻串联,其中开关与一个灯是串联。
图略四、应用实践题 47.(1)当风速为6 m/s 时,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的电功率是160 kW ,1h 输出的电能是: W =Pt =160 kW×1h=160 kW·h=160度(2)当风速为15 m/s 时,风车组1h 获得的风能是W 风=2.5×104 kW·h ,风力发电机组1h 输出的电能是:W 电=P 电t ' = 2500 kW ×1 h = 2500 kW·h 。
专题2: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一、与渗透作用相关的实验探究(1)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2)探究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例题:某同学做了如图实验,甲中液面持续上升,乙中液面先上升后下降。
请判断物质通过半透膜的情况()A.淀粉不能通过,葡萄糖能通过B.淀粉能通过,葡萄糖不能通过C.淀粉能通过,葡萄糖能通过D.淀粉不能通过,葡萄糖不能通过(3)比较两种不同溶液的浓度大小:例题:如图的甲、乙、丙是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将2%的蔗糖溶液置于用半透膜做成的袋子中,绑紧后再分别置于甲、乙、丙三种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其情形如图所示。
试推测甲、乙、丙溶液浓度的高低顺序为()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乙>丙>甲例题:如下图所示,溶液X中含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蓝色染料。
实验开始时,两支漏斗中溶液液面的高度一样。
10 min后观察的结果是:溶液X液面上升,溶液Y液面下降;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了红色和蓝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了绿色和蓝色染料。
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A.溶液Z的浓度最高B.溶液Y的浓度最低C.溶液Y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D.溶液Z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例题: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时如图甲所示,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乙,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变化,h1、h2表示漏斗内液面与清水的液面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甲中B的浓度一定大于C的浓度B. 图乙中B的浓度一定等于C的浓度C. 图甲A中的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D.图乙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度例题:某同学拟选择一种半透性的膜材料,用于自制渗透计。
他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示意图),对收集到的四种材料甲、乙、丙和丁进行实验,得到了倒置漏斗中的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
专题四实验题类型一光学实验1.(2015·山西)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要使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垂直__(填“垂直”或“不垂直”)。
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__漫__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向平面镜,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得数据如上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作反射角(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作入射角)__。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到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不合理。
小明没有把纸板F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__。
2.(2015·苏州)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__较薄__(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_像与物的大小相等_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_后__(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__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__。
3.(2015·安徽)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请在图中分别作出入射角(用字母i表示)和折射角(用字母r表示)。
(2)为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下方案中正确的是__C__(填“A”“B”或“C”)。
A.只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B.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实验,测量入射角和每次实验的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C.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测量每次实验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4.(2015·湖州)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下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1)小明的推测是__折射光线消失__。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__光斑消失__,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__不会__,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5.(2015·常德)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10__cm。
(2)正确安装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明同学进一步实验,当把烛焰放在凸透镜25 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缩小__(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的实像。
(3)应用(2)中描述的凸透镜成像原理,可以制成__照相机__(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完整__(填“完整”或“不完整”)。
6.(2015·龙岩)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
(1)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水或吸水量来调节)、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向水凸透镜内__注入__(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
①若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_前__(填“前”或“后”)。
②若光屏不移动,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
说明近视眼镜是__凹__透镜。
7.(2015·上海)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高为3 cm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进行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高L像分别记录在下表中。
在验证得到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下表的后两列中。
(1),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像时,__焦距不变,像距随物距减小而增大__。
(2)根据实验序号1~6 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L像与v/u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像时,__同一发光体像高L像与v/u成正比__。
(3)该小组同学继续利用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a)根据实验序号1~3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变化量Δu与像距变化量Δ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同一发光体经过同一透镜成实像时,当Δu>Δv时,成缩小的像__。
(b)根据实验序号1~6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变化时,L像、u+v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得初步结论是__同一发光体经过同一透镜成实像时,u越小,L象越大;当成缩小实像时,u+v随u的增大而减小(或者写当像比物小时,u+v随u的增大而减小);当成放大实像时,u+v随u的增大而增大(或者写当像比物大时,u+v随u的增大而增大)__。
类型二热学实验8.(2014·东营)某同学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在实验时观察到,海波在第4 min开始熔化,第8 min熔化完毕。
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解:如图所示:(1)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画出温度-时间图象;(2)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或“温度保持不变”,或“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__;(3)海波是__晶体__(填“晶体”或“非晶体”);(4)海波的熔点是__48__℃。
9.(2015·武汉)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__水蒸气__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小华所用水的质量大。
(3)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
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__高于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__烧杯底部继续从石棉网吸热__。
10.(2015·黄冈)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器材装配的合理顺序是(填序号)__②④①③__(①烧杯;②酒精灯;③温度计;④铁圈及石棉网)。
(2)图乙中读数的错误之处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__相平__。
(3)图丙是正确实验后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__不变__(填“不变”或“升高”)。
11.(2015·黄冈)涂在手上的酒精比涂在手上的水干得快,壶中的水比壶中的食用油干得快……小明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1)为此,小明用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塑料板、电子手表、笔、温度相同的水、大豆油和酒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A.在玻璃管上端附近画一标记线,并将下端竖直插入水中,直到管内水面到达标记线;B.用手指堵住玻璃管上端管口,将玻璃管从水中取出;C.将玻璃管移到塑料板上方,放开手指,让水滴在塑料板上并开始计时;D.用同样的方法先后取出大豆油和酒精滴在塑料板上并计时;E.记录液滴变干所用的时间t,得出结论。
①用玻璃管取液体,是利用__大气压__的作用。
②该实验方案有不妥之处,请指出一点:__把液滴滴在塑料板上__,理由是__不容易控制液滴表面积相同__。
(2)小明改进方案后,通过实验得到:相同条件下,t酒精<t水<t大豆油。
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酒精蒸发快的原因可能是分子间作用力较__小__。
缘于此,可以推断水的沸点应比大豆油__低__。
12.(2015·南京)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装置。
用同一套装置,先后加热并不断搅拌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秒表__。
(2)小明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分析表格可知:他是用加热时间相同比较__升高的温度__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的。
(3)g水温度升高20 ℃吸收的热量是__4.2×104__J;若这些热量由酒精完全燃烧获得,则至少要消耗__1.4__g 酒精。
(酒精的热值为3.0×107 J/kg)(4)在受太阳照射的条件相同时,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__大__,这是因为干泥土和水相比,__比热容__较小。
类型三力学实验13.(2015·青海)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沿不同材料的水平表面上滑行的距离,如图。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__使小车到水平面时初速度相同__。
(2)可以看到小车沿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长,是因为阻力最__小__(填“大”或“小”)。
(3)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远__。
进而推理得出: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__做匀速直线运动__。
14.(2014·泰州)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将卡片上的两根线跨放在支架的滑轮上,并在两个线端分别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当卡片平衡时,从钩码质量看,卡片两边所受的拉力__相等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