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初步认识作者:指导老师: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初步认识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界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是指能够在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土壤和沉淀物等)中长期存在,并能通过有关环境介质(特别是大气、水、生物体)远距离迁移以及通过食物链富集,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长期残留性POPs半衰期较长,同时具有高脂溶性和低水溶性,容易在生物体内富集而难于排出体外。
它们在环境中对于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将很难被分解,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时间。
例如,二恶英系列物质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 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年。
研究表明即使15年内停止使用POPs,最早也要在未来第7代人体内才不会检出这些物质。
(二)生物蓄积性POPs是亲脂憎水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积累性。
在水和土壤系统中,POPs会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代谢缓慢而在食物链中蓄积并逐级放大,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三)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由于POPs具有半挥发性,它们易从土壤、生物体和水体中挥发到大气中并以蒸气形式存在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又由于它们在气相中很难发生降解反应,所以会在大气环境中不断地挥发、沉降、再挥,进行远距离迁移后而沉积到地球上。
(四)高毒性POPs一般都具有高毒性,对人和生物体易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其毒害效应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等作用。
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1pg=10 -12 g)。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2001年5月,90多个国家签署的《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公约》中规定了首批受控POPs物质清单,共12种。
第七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三、POPs判定基准: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定基准,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所推荐的判定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 d,在底泥中为360 d,在土壤中为360 d;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气压在0.01~1 kPa;4.判定在偏远的极地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10 ng/L。
四、POPs的基本性质:1.持久性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环境中不宜被分解,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时间。
半衰期:污染物挥发到其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2.半挥发性半挥发性使POPs能发生远距离迁移,但不能永久停留在大气中,最终沉降到地面。
饱和蒸气压和亨利常数。
3.生物富积性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它们在水生生物内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因子(BCF):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生物组织内的浓度与水中浓度之比。
它是估算水生生物富集化学物质能力的一个量度。
鱼作为有效的标准测试物。
KOW、SW、KOC、Kd。
4.高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
POPs进入生物体后,其毒性作用大致分为两种:⑴来自POPs本身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毒性,其毒性作用相当于物质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的英文全称和缩写分别是什么?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英文全称是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缩写为POPs;内分泌干扰物的英文全称是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缩写EDCs.2.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3.什么是内分泌干扰物(也称作“环境激素”)?请举例。
答:内分泌干扰物被定义为干扰那些维持自身平衡、生殖、发育和行为的体内激素的合成、分泌、传输、键合、作用或清除的外源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模拟、强化或抑制激素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组织或器官增生和肿瘤。
简言之,内分泌干扰物就是扰乱激素平衡而且能够对人或动物及其后代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例如滴滴涕、二噁英、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雌激素、双酚A和烷基酚等。
4.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有哪些特点?答: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有以下特点:(1)一旦进入环境,因其持久性而长期残留在环境中,造成人类和动物的潜在暴露;(2)因其强烈的亲脂憎水性而在生物器官产生积累,并沿着食物链逐级浓缩,从而使在环境中低浓度的污染物最终在高营养级别的人类和动物体内达到足以产生负面影响的水平;(3)因其半挥发性而随着大气和水的流动、动物的迁徙、“全球蒸馏效应”以及“蚱蜢跳效应”到达距离污染源较远的地方,并能够沉积到偏远的极地地区,造成全球性污染;(4)在一定浓度下,具有高毒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5.持久性有机物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哪些危害?目前发现的持久性有机物对动物的危害主要包括:生殖障碍和种群下降,功能异常和其他荷尔蒙系统异常,性别混乱,免疫系统障碍,行为失常,肿瘤和癌症等。
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包括:癌症、肿瘤,神经损害问题,免疫系统问题,生殖缺陷和性别混乱问题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环境中,能够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持久性有机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的特点臼。
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推荐:①持久性基准:水体中半衰期>180 d, 土壤和底泥中半衰期>360 d;②生物蓄积性基准:生物富集系数(BCF)>5000;③长距离越境迁移基准:大气中半衰期>2 d (蒸气压在0.01〜1 kPa);④偏远极地地区是否存在标准:水中质量浓度>10 ng/L0。
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公约》),分别是艾氏剂、氯丹、狄氏剂、滴滴涕、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六氯苯、多氯联苯、二嗯英、多氯二苯并呋喃,标志着人类全面展开削减和淘汰POPs的国际合作⑶。
2009年5月举行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四届会议决定: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全氟辛基磺酰氟、商用五溴联苯醚、商用八溴联苯醚、开蓬、林丹、五氯苯、六六六、六溴联苯/醚等9 类化学物质新增列入公约,标志着这些化合物也将在全球范围内被缔约方禁止生产和使用图。
POPs具有持久性、远距离传输性、生物蓄积性。
在环境中对于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作用有较强抵抗能力,因此它们一旦排到环境中,可以在大气、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长久存在,它们易于进入生物体的脂肪组织, 并且积累的浓度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升高,即生物放大作用⑶。
二、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天然源较少,往往由人类活动产生,包括农药的使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1.农药的使用1938年滴滴涕类(DDTs)惊人的杀虫效果首次被发现,到20世纪60年代末有机氯农药(OCPs)成为世界上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农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更大: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毒性极强,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
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巨大。
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由于POPs 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
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POPs 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POPs 有12种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笨并-p-二恶英)、呋喃(多氯二笨并呋喃)这12种被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Dozen)”:目前,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循环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不易分解,对环境和生物造成长期且广泛的危害,因此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POP的科普知识问答。
1.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易分解,具有长期的半衰期(即分解速率很慢)、广泛的分布、易超越地理和生物界限,可以在远离原产地的地方发现,以及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2. 半衰期是什么?答:半衰期指化学物质降解为其半衰期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它们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也很长。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种类?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如DDT)、拟除虫菊酯(如马拉硫磷)、聚氯化二苯酚(PBB)、多溴二苯醚(PBDE)等。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来自化工、农业、工业生产、固体废物处理和焚烧等多种渠道。
这些化学物质在制造、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会泄漏、散发或排放到环境中。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广泛的影响。
它们可以进入土壤、水域和大气中,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危害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
此外,它们还会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导致生物体内浓度不断升高。
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和生殖等系统的损害。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引发癌症、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还会对婴儿和胎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7. 如何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答: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高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采用低毒、无毒的替代品,建立废弃物的安全处置系统等。
POPs
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
(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由于POPs 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
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POPs 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
(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中为360d,在土壤中为360天;
(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
(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
(4)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此公约的成功签署,被认为是继《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之后,国际社会在有毒化学品管理控制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dozen)”。
其中不仅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万鸟齐喑”景象的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具体包括:艾氏剂: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某些大田、饲料、蔬菜、果实作物害虫,是
一种极为有效的触杀和胃毒剂;狄氏剂:有机氯农药,用于控制白蚊、纺织品类害虫、森林害虫、棉作物害虫和地下害虫,以及防治热带蚊蝇传播疾病;异狄氏剂:有机氯农药,用于棉花和谷物等大田作物;滴滴涕:有机氯农药,曾用于防治棉田后期害虫、果树和蔬菜害虫,具有触杀、胃毒作用,目前主要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疾病;六氯苯:用于种子杀菌、防治麦类黑穗病和土壤消毒;也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同时也是某些化工生产中的中间体或副产品;七氯: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棉花后期害虫及禾本科作物及牧草害虫;具有杀灭白蚊、火蚊、蝗虫的功效;氯丹: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高粱、玉米、小麦、大豆及林业苗圃等地下害虫,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的广谱杀虫剂。
同时因具有杀灭白蚁、火蚁的功效,也用于建筑基础防腐;灭蚁灵:有机氯农药,具胃毒作用,广泛用于防治白蚊、火蚊等多种蚊虫;毒杀芬:有机氯农药,用于棉花、谷物、坚果、蔬菜、林木以及牲畜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具有触杀、胃毒作用。
);有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省两度造成重大环境公害——“日本米糠油事件”和“台湾油症事件”的元凶多氯联苯;还有在1999年曾在欧洲引起鸡肉污染事件轩然大波、直接导致比利时内阁集体下台的二恶英类。
目前,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截至2006年6月底,已有151个国家或区域组织签署了POPs公约,其中126个已正式批准该公约,公约已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在全球生效。
我国是POPs公约的正式缔约方,是2001年5月23日首批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
2004年11月11日,公约已正式对我国生效。
中国政府已建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POPs履约协调机制,并已在机构建设、能力加强、技术示范、公众意识加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履约工作。
国家环保总局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公室为该协调机制的日常办事机构。
废弃库存农药在许多国家都是个严重的问题,数十年来各种废弃农药不断在发展中国家堆积起来。
2004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警告称库存的老化杀虫剂和废弃杀虫剂产生的大量有毒化学废物正对东欧、非洲、亚洲、中东以及拉丁美洲人群及环境产生持久且不断恶化的威胁。
据FAO
估计,全球约有超过20万吨的农药散布在数千个贮存点,其中大部分的POPs 农药已被禁用或废弃。
目前已发现在非洲等地的有些贮存点因容器锈蚀而导致的POPs渗漏,污染了当地土壤和地下水,成为危害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废弃库存农药存在的原因有多种:(1)因被禁用原因而积存下来的未售完农药;(2)因未妥善贮存或保存过期而造成农药变质;(3)原产品的用途已不再适用;(4)因辅助成分化学变化而导致产品无法使用等。
作为20世
纪许多国家曾广泛使用的农药类别,滴滴涕等POPs农药的废弃库存现象较为普遍。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清单调查结果,我国废弃库存POPs农药的总量约为4000~6000吨,其中:滴滴涕废物量为2600~4500吨;六氯苯、氯丹、灭蚁灵的废物量约为1500吨。
目前在生产领域,已经确定位置与数量的杀虫剂类POPs废物为2228~2458吨。
在农业流通领域,已核实的滴滴涕废物量为14吨;卫生流通领域,已知的滴滴涕废物量为11吨。
这些POPs 农药废物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四川、山东、天津、山西、河北、辽宁8个省份或地区,占总废物量的70%~80%。
上述POPs废物基本采取露天堆放和简易圈围的存放方式。
这些废弃库存POPs农药接下来将按照国家履约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国家行动计划(NIP)的统一部署,逐步完成安全处置或环境无害化管理。
POPs物质
狭义上的POPs物质主要是指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禁用物质。
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
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OCPs):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
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PCBs,209种);
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苯并-p-二恶英PCDD)、呋喃(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2378位取代PCDD和PCDF 17种。
第二批增列
新增物质包括:三种杀虫剂副产物(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林丹)、三种阻燃剂(六溴联苯醚和七溴联苯醚、四溴联苯醚和五溴联苯醚、六溴联苯)、十氯酮、五氯苯以及PFOS类物质(全氟辛磺酸、全氟辛磺酸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
第三批增列(第五次缔约方大会)
硫丹
广义上的POPs还包括一些具有POPs特性的其他物质,部分物质是目前公约筛查嫌疑物质,如:
1. 多环芳烃,在很多文献中,多环芳烃并认为是POPs物质;
2. 溴代阻燃剂BFRs,大部分溴代阻燃剂具有POPs特性,如十溴联苯醚(PBDE209)、六溴环十二烷(HBCD)、四溴双酚A(TBBPA)等。
3. 具有二恶英特性的物质,溴代二恶英(PBDD/Fs),多氯代苯系衍生物(多氯三联苯等)。
4. 其他氯代物质,如氯代阻燃剂得克隆(dechlorane plus, DPs),短链氯代石油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