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作者:张晓强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第08期摘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类别诗歌按内容来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等。
1. 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代表人物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
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边塞诗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3. 咏物诗特点是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4. 咏史诗多以特定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苏轼等。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
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5.咏怀诗特点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摘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3、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诗歌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文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启发式提问: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可以问学生: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 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所学的诗歌展开讨论和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意见,扩大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创设情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上述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其主动参与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种形式展示诗歌传统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往往只通过文字展示诗歌,这样会限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诗歌,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 图片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赏析实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著名诗歌的鉴赏实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展示诗歌,可以丰富诗歌鉴赏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探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粹的语言,但大多数中学生对古典诗歌阅读兴趣不浓。
这种状况除了社会因素之外,还与教学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多数学生尚未形成扎实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再加上日常教学中生硬分析得多,涵泳感悟得少,致使学生觉得诗歌的学习很枯燥。
通过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法一、按照主题分类教学这里的主题是文化主题。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诗歌鉴赏按照主题重新整合,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合。
按照“山水诗”“田园诗”“送别诗”“羁旅怀乡诗”“边塞诗”“宫怨、闺怨诗”这些主题来复习,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类诗的理解。
按照诗歌的主题分类制成学案,在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为学生列出了这一主题中著名而又典型的诗,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从常用意象、艺术手法、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选准切入点教学教学的内容不在多,而在精,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于漪老师说得好:“多目的往往成为无目的,课前制订的教学目的或难以实现,或大大冲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选准切入点,就是备课时“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来作为分析的切入点,由此人手,带动全篇”。
作者用笔在意,则需以通篇感悟为重,见言外之旨;作者用意在词句,则不妨舍篇而品词句。
教师要具有辨识的能力。
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悲”字展开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在诵读时披情人文,赏析时,有的学生谈“悲”的原因,有的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悲”的,有的对“悲”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解读,悲愤中透出豪放不羁。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方法探析【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
古诗词里面蕴含了古代文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政治抱负、智慧。
古诗词教学也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而阅读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在陶冶情操,升华感情的同时,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素养。
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24-01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课堂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阅读量太少,找不到赏析的切入点,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探讨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把握诗歌类别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而其中最实用的一点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来对诗歌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按诗歌内容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等等。
下面就以几种诗歌类型为例,简述笔者观点。
对于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等等。
山水田园诗以写景为主,侧重于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诗的内容上,多给予人美的享受。
此类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也一定会加入自己的感情,制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美好的情景中释放自己的情怀。
咏物诗是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诗人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此类诗歌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最主要的是抓住诗人所寄托的感情。
最具代表性的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本文“诗歌鉴赏”是关于“古典诗词曲的鉴赏”。
诗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精巧凝练的文字和壮阔深远的意境屹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上,历经千年而依然熠熠生辉。
受到诗歌及其背后所蕴含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的心灵能够受到洗涤,语文素养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诗歌教学中的重难点,保证诗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简要概述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引言:抒情言志、意境深远是诗歌文化的主要特色。
诗歌的体裁固然短小精悍,但一首诗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浩如烟海。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多困难,往往不能体会到诗歌真正的价值,对鉴赏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厌烦和抵触情绪。
因此,应针对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应用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障碍、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遇到的阻碍(一)文学常识薄弱,不能有效获取信息鉴赏诗歌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文常识,包括辨别诗歌的格式和平仄韵律、熟知常见作者的生平典故和理解诗歌中特定的意象[1]。
然而,部分高中生的语文常识较为薄弱,在鉴赏诗歌时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习惯用现代的思想曲解古人意欲表达的内容,导致诗歌鉴赏失分过多。
因此正确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是鉴赏诗歌的首要条件,弄清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前提,从而避免学生考试因缺少文学常识而导致犯下基础性的错误。
(二)缺少答题技巧,表达不合规范由于试卷版面空间和得分点的限制,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答题时需要具备清晰的思维逻辑,仔细审清题目的关键词和要求。
思路不明确、不围绕要点组织答案都是缺少答题技巧的表现,学生不能以规范的形式鉴赏诗歌,表达时会错过或漏掉要点,降低了答案的准确率。
(三)教学方法单一,未能传达诗歌美感就诗论诗、题海训练好像能从表面上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但不能使学生领会到诗歌的精髓,导致割裂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联通。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浅析
作者:周善兵
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3期
【摘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是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高中诗歌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创新诗歌鉴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深意,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高中诗歌教学内容为基础,探讨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为当下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歌赋更是凝练隽永。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提升学生人文涵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短小简练、意象丰富、意味深远的特征历来为人所称道,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鉴赏,还能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文学修养等目的。
因此,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更要注重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悟诗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目的。
一、以阐释诗歌意象为切入点,理清课堂教学脉络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也就是说,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顺利把握诗歌内涵的重要前提。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将诗歌的思路理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大意和内涵。
诗歌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题材文章不同,它基本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语言凝练且跳跃、意蕴内涵也比较含蓄,学生想要准确把握其内涵是比较不容易的。
他们比较容易触碰到的,是诗歌的意象,而意象是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也是诗歌的灵魂,学生只有对意象有了比较深刻的把握,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
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一现象,并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具体分析诗歌的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把握而理清诗歌的思路和结构,从而逐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带领学生具体分析诗歌的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把握而理清诗歌的思路和结构,从而逐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先了解“秋风、过雁、黄花”等经典意象的含义,进而让学生体悟李清照精神和内心的煎熬、挣扎的心绪,理解李清照的哀愁、清苦、寂寞等心理感受。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以这些意象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声声慢》的意蕴,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教师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比较常见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以便学生在今后的诗歌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意象所传达的
诗人的情感,如“月亮”一般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或者离愁别绪之感、表达诗人的愁思万千等,具有渲染感伤氛围的意义。
二、解析社会生活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要想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依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对诗歌的喜好呢?《论语侍坐》里,孔子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我,孔子的观点给了当代高中语文教师深刻的启迪。
我们在教授诗歌鉴赏时,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表达不同观点的机会。
诗歌鉴赏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征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不能要求必须有标准答案。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在营造和谐的诗歌鉴赏课堂氛围中,使课堂更有活力,使学生发散思维、自由表达,并鼓励学生联系诗人创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时,教师就要为学生介绍该作品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并鼓励学生将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作为理解诗歌的重要参考资料,以此来认识曹操、解读诗歌,这样能让学生很快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实现诗歌鉴赏的教学目的。
三、开拓学生思维和想象,领悟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
诗歌情感强烈,并非诗人的无病呻吟,而是诗人炽烈情感的抒发。
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曾说,“一切好诗都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白居易也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学生要想把握诗歌内涵,对诗人情感的体悟就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教师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就要先带领学生把握诗人所描绘的远行人与情人惜别时的场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陈述出来,看看学生是否能将诗歌场景描绘出来,并实现再创造。
学生通过对诗歌场景的再次陈述,可以以诗人的视角去体悟诗人的内心想法和情感。
通过想象和联想,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教师对学生抛出问题:“诗人酒醒之后,看着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拂面,诗人看着摆动的柳枝,又像情人在挥动手臂,此时,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想法呢?叹息?悲伤?或者泪流满面?”学生通过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去挖掘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去体悟诗人的情感波澜,通过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探寻,学生对诗歌的赏析必然会更上一层楼,从而达到诗歌教学的预设目标。
四、结语
总之,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炽热的情感为世人所喜爱,是一种较为高雅的语言艺术,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
附注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资助(课题立项编号:2016cqjwgz304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