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玆南事件和波苏十月会谈
- 格式:pdf
- 大小:195.57 KB
- 文档页数:4
波兰十月事件---1956年
波兰十月事件,继波兹南事件后发生的苏联领导集团干预波兰内政的事件。
波兹南事件发生后,波党对事件发生的深刻根源的认识逐渐深入。
1956年7月召开的二届七中全会在指出敌对分子促发并利用了该事件的同时,也认为内部存在的矛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指出党和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克服缺点和错误,改善人民生活,加强政治经济生活民主化。
全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针对哥穆尔卡等人作出的错误决议,恢复他们的党籍。
8月6日波党政治局又决定由哥穆尔卡出任党的第一书记,并建议当时任波国防部长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回苏联。
波兰党的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苏军的不安。
赫鲁晓夫向波党提出进行磋商的邀请。
但波党以将召开八中全会为由拒绝了邀请。
驻波苏军遂开始军事调动,试图进行武装干涉。
苏军坦克还包围了华沙。
10月19日,波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
赫鲁晓夫率苏党政代表团突然飞抵华沙,要求出席会议。
这一要求被拒绝后,两党代表团开始进行会谈。
会谈进行之中,苏方加强了军事压力,称华沙已被包围。
波方则有群众在举行集会和游行,表示支持哥穆尔卡为首的波方代表团。
在经过紧张的对峙和会谈之后,赫鲁晓夫在确信波不会脱离华约组织的情况下作了让步,同意哥穆尔卡担任波党领导人,并同意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回苏联。
20日凌晨,苏共代表团离开华沙回国。
波党在十月事件中顶住了苏联的压力,在波兰人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分裂:苏南冲突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功劳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1956年夏秋,波、匈事件先后爆发1956年6月,波兰发生“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的匈牙利事件从中国共产党不出席1966年的苏共二十三大始,从此两党关系长期中断1969年3月,苏军入侵我国珍宝岛,中苏两国处于严重军事对峙苏联的解体:1922年12月成立,1991年彻底解体,历时69年东欧各国的剧变和原执政党易旗改名执政的共产党改性更名或停止活动,议会竞选中丧失执政权(波、匈、捷、德);第二次竞选中失去执政(保、阿);直接夺取(罗)国家分裂(南)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三个阶段:1949年—1957年,从初步探索到独立探索;1957—1978年,走过曲折道路;197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飞跃。
破浪前进的古巴社会主义坚守阵地的朝鲜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的越南社会主义稳步过渡的老挝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大三家: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政党的民族社会主义中三家:绿党生态社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小三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学者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2、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位伟大人物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最革命、最先进、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9)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李大钊是中国首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8陈独秀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
1941年定“7月1日”为党诞生纪念日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党的“三大”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波兹南事件波兹南事件(其他名称:波兰文:Poznański Czerwiec(波兹南六月事件);英文:Poznań 1956 protests(波兹南1956年抗议运动),Poznań 1956 uprising (波兹南1956年起义)),是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本事件爆发于1956年6月28日,于同年6月30日结束。
波兰政府的镇压行动导致了至少74人死亡,800人受伤,包括一名13岁的儿童罗莫克·斯恰乌科夫斯基(Romek·Strzałkowski)遭到波兰政府军的杀害。
波兹南事件是波兰逐渐摆脱苏联政治控制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事件背景波兹南事件是1948-1953年间波兰人民共和国模仿苏联模式所造成的恶果。
这种模式就是在庞大的官僚机构的指导下,实行一元化领导,同时产生了个人崇拜和种种残暴现象。
在经济领域则依靠强迫集体化,加速重工业化,扩大积累比重等手段,来追求物质指标。
指标的实现给官僚带来了利益,但往往是以损害人民利益为代价的。
在经济指导思想上,波兰政府片面的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结果出现了周期性的比例失调,生产下降、倒退。
在国民收入的使用和分配上,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方针,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市场商品紧缺。
因此人民很有理由认为,党只对完成指标感兴趣,而不关心他们的生活。
在政治方面,波兰政府对斯大林时期犯下的错误讳莫如深。
波兰党内的斯大林主义者意识到改革正在损害他们的自身利益,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削弱了他们的特权和地位。
追究历史现任则会使他们的不光彩的一页公诸于世。
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斯大林体制所造成的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民主,这些事实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积聚了深刻的不满。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波兰社会也开始解冻。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得到了初步纠正,在政治方面也出现了松动。
但是,改革由于受到保守的官僚集团的阻碍而进展缓慢,甚至有停顿的危险,因此使人民丧失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作者: 张月明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国际展望
页码: 1-10页
主题词: 波兹南事件;十月事件;波兰人;苏联人;奥哈布;波兰统一工人党;外来侵略;罗科索夫斯基;斯大林时期;干涉军
摘要:去年八月以来,波兰局势一直动荡,引起全世界的严重关注,特别是苏联武装干涉的危险,时刻威胁着波兰的独立。
波兰人民有着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光荣传统。
现发表
《从“波兹南事件”到“十月事件”》一文,其中对苏波之间干涉与反干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有较详尽的叙述,供参考。
1956年波兰事件及美国的有关政策时殷弘 张振江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策调整的影响和苏共二十大的冲击,波兰的改革在1956年下半年达到高潮。
战后世界的这一著名事态既表现了东欧国家对苏联模式及其严厉控制的不满和反抗,也显示了斯大林去世后由内政变动引发的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大致放弃把苏联制度作为东欧社会主义的唯一合法模式,转而试图将其领导地位改建在一种比先前较为平等地对待东欧国家的基础之上。
波兰十月事件所确立的那种波苏关系是战后苏东阵营内前所未有的,它对此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苏联与其东欧盟国之间的关系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波兰事件发生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
鉴于波兰在苏东阵营内至关重要的战略和政治地位,这一事件得到美国政府密切关注是很自然的,它力求鼓励波兰的离心倾向也同样易解。
然而,尽管波兰事件所突出表现的、由苏共二十大引发的严重震荡对美国来说很具诱惑力,但90年代初刊发的有关外交档案文件使人不能不对美国当时的谨慎耐心和长谋远虑留有深刻印象。
问世仅一年的演变战略〔1〕在其首次重大应用中便被把握得足够精致,以致事后几十年来看也难找出有什么粗陋莽撞之处。
与此相反,苏联在经受过几番错误处理阵营内部关系的教训后,仍险些就波兰事件酿成难以弥补的历史大错。
两相比较,有关东欧问题的超级大国决策优劣便相当明显了。
波兰改革浪潮的兴起和波兹南骚乱从斯大林去世到苏共二十大举行的三年里,苏联的内外政策逐渐调整。
不指名地批评个人崇拜,实行“新方针”经济政策和初步的农业改革,与南斯拉夫关系渐趋和解以及笼统含糊地承认东欧国家可按照本国情况走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其中一些特别引人注意的方面。
在此期间,像苏联的其他东欧盟国一样,波兰也酝酿和实行了一定范围内的改革。
但是,哥穆尔卡1948年落难这一“前车之鉴”使波兰领导人认为,任何对既定政策的过大偏离都很可能被指责为哥穆尔卡式的“狭隘的右翼民族主义”倾向,并受到类似的处罚。
1956年中共调解苏联与波兰矛盾始末作者:杜运泉、高鸿达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22期1956年10月爆发的波兰危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变化,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赫鲁晓夫不得不求助于中共。
在危机处理的初期,中共来不及参与,但在危机处理的后期,苏联听从了中国的建议和主张。
“波兰正在走上反苏的道路”冷战开始后,苏联加强了对波兰的控制,波兰沦为苏联的“卫星国”。
波兰工人党总书记哥穆尔卡因坚持走“波兰道路”而被扣上“右倾民族主义”的帽子,于1948年9月被解除总书记职务,1951年7月被捕,并被开除党籍。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新的领导集体开始尝试对斯大林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
苏联国内出现的改革,很快在东欧各国尤其是波兰引发回响。
1955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
同时,对1940年代末的一批冤假错案重新进行审理,包括哥穆尔卡在内的近3万人陆续获得自由。
随着国内外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尤其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报告”被西方国家披露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引起强烈震动,波兰社会要求改革斯大林体制和本国“斯大林分子”下台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在此时,波兰党的第一书记贝鲁特在参加苏共二十大期间因肺炎和心肌梗死突然去世,这加剧了波兰党内部的权力斗争。
在苏共中央的“建议”下,奥哈布出任波兰党中央第一书记,作为党内两派力量的妥协。
但奥哈布上台后,公开承认党和政府在过去犯了许多错误,并宣布大赦,为哥穆尔卡恢复党籍,还罢免了党内顽固捍卫斯大林模式的领导人,这使得改革派在波兰党内逐渐得势。
1956年7月18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七中全会。
会后,波兰党内外要求改革和排除苏联影响的情绪进一步高涨。
波兰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于10月19日召开二届八中全会,主要议程是改组党的最高领导层,拟定推举哥穆尔卡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
新拟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把保守派和“亲苏派”全部排除在外。
1920华沙保卫战战争简介苏波战争,指1920年4—10月苏维埃俄国与波兰之间的战争。
苏波战争是由波兰白军首先挑起。
1920年4月25日,波兰白军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多次拒绝了苏俄政府关于和平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的建议,对苏俄发动了进攻。
同年5月8日,波军占领乌克兰首府基辅。
苏联红军奋起反击,于6月中旬收复了基辅,并越过边界向华沙推进。
这时波兰和协约国感到大事不妙。
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苏俄政府,建议俄波媾和,但遭到苏俄拒绝。
7月17日,苏联红军继续向华沙进攻。
8月20日,英国政府又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牒。
但最后通牒并未阻止苏俄进军,反而引起英国公众对政府的愤怒。
于是英国不得不劝波兰接受苏俄的停战条件,同意和谈。
但这时军事形势发生了变化。
由于红军高级指挥员之间对于主攻方向判断出现意见分歧,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受到重大挫折,波军转守为攻。
1920年10月12日,苏波两国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
和约规定,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缔约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并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
战争原因在历史上,两国一直存在矛盾。
俄国未建立之前,波兰作为当时的强国,在1609-1615年多次进攻俄国。
在俄罗斯正式建立后,俄国逐渐开始占据上风。
1648-1654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开始了反对波兰的斗争,俄罗斯乘机予以支持并经过1654-1657年的战争获得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随后,俄国3次瓜分波兰。
到了一战前夕,波兰实际变成俄国的属国。
战争经过波兰进攻当苏俄进行国内战争之际,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希望乘此大好时机重建大波兰-即包括由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组成的联邦。
1919年4 月,毕苏斯基率领波军对苏俄发动了突然进攻。
虽然苏军成立了西方面军与之对抗,但由于国内战线形式危机,白俄武装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东西对进,能用于抵御波兰人的力量极为有限,致使波军在入侵初期长驱直入,获得极大的成功。
波兰十月事件中的中国声音作者:刘彦顺来源:《湘潮》2009年第08期1956年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决定召开八中全会,改选中央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
波兰统一工人党内定,让犯有“右倾民族主义倾向”错误而先丢官后坐牢的总书记哥穆尔卡官复原职,出任中央第一书记。
这本来是波兰的内政,却遭到苏联一再的粗暴干涉,导致波兰政局剧烈动荡。
苏联和波兰之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险些兵戎相见。
这场异常尖锐的干涉和反干涉斗争,史称波兰十月事件。
记者和使馆的笔墨官司紧张的波苏关系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波兰向何处去?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世人的面前。
我国驻波兰大使馆和新华社驻华沙记者都在密切地注视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向国内报告情况和看法。
他们都是波兰十月事件的目击者,但对事件性质和波兰前途的看法,却截然不同,针锋相对。
时任新华社驻华沙记者谢文清,在其《华沙事件报道真相》一文中披露说:“我驻波兰大使馆每周都开会研究波兰形势,每次都请我参加。
大使和参赞等大都对波兰形势持悲观态度,认为波兰反苏情绪太大,认为苏军解放了波兰,苏联给了波兰很多援助,而波兰人却不思报恩,反而掀起了反苏浪涛。
但我却不这样看。
我的发言往往替波兰打抱不平,认为波兰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双方的看法由小分歧发展到大分歧,最后是针锋相对了。
”“使馆同志认为,哥穆尔卡复出后波兰将会向资本主义方向走去,并且离开社会主义阵营。
而我则认为,波苏关系不够正常,需要调整。
只要工作到家,波兰不会退出华沙条约,国内也不会复辟资本主义。
哥穆尔卡只是一个民族意识较强的共产党人,他同铁托有点像,但不会反苏。
”“但我和使馆的意见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哥穆尔卡东山复出是必然的。
”果真不出所料,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上,10月21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
这是驻在国发生的大事件,使馆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并请新华社记者谢文清列席,分析研究这一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方向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