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复习)_人民版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30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并并探讨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方针及开始的时间⑴原因: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⑵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⑶开始: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⑴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业化方针与政策。
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
⑵为了实现工业,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到处都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比较著名的有1935年出现的斯达汉诺夫运动。
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成就及教训⑴成就:苏联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前两个五年计划都提前完成;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苏联由一个技术上依赖西方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
⑵教训: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