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九思
- 格式:docx
- 大小:12.07 KB
- 文档页数:1
《君子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视思明:观察事物,就要彻底明白,怎样才会真的明白?就是对一件事要正、反、前、后、上、下、是、非每个角度都要去观察思考,你才会明白。
听思聪:不论听到什么,一件事,一种观念,一个理论,一种言论,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去取舍。
所以要听逆耳之言,要听远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远方之言可以攻错。
色思温:子夏问孝,孔子答曰:“色难”。
色,就是脸色,一个人的脸色,充分代表你的内心情感。
面对着他人,自已的脸色,是和蔼可亲!还是拒人于千里!是不急不缓,还是烦躁不安!色思温,温者不冷不热,恰如其分。
貌思恭:貌者就是一个人的仪容、仪态。
无论是言谈、服装、态度、在任何场合,要给对方一种要谦虚、恭敬,尊重的感觉,不可嘻皮笑脸,玩世不恭的样子。
言思忠: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于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
然后才能做到忠于人,忠于事。
对事竭心尽力去做就是忠,忠与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诚实是最好的做人态度。
事思敬:事无大小,也无贵贱,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业。
社会上有百行百业,所谓的行行出状元,你选择了做什么,就要尊重你的选择,以负责、尽职的态度去做,自会出人头地。
疑思问:有了疑难的问题,要不耻下问。
旬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韩愈的师说上也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学问之广之大,无人能通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就问,何耻之有!忿思难:当怒火满腔,将要暴发时,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气发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而皆中节谓之和。
所以当你不能掌握喜怒哀乐发而中节时,就要克制自已的情绪,以免招祸。
见得思义:面对垂手可得的利益时,是否应该最先想起“义”字?义者,适不适宜,正不正当,合不合理之谓。
适宜、正当、合理,得之可也。
解读“君子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老先生在几千年前就有此见地,对照先生说的这些,我们很是惭愧!现将自己对此话的的理解发于此,与大家共勉:一、视思明。
“视”可以看作为眼光、眼力和眼界。
“思”其意为考虑,“明”为清楚。
“视思明”,是说遇到问题要考虑清楚,眼界要开阔,要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眼光是知识的结晶,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眼光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储备量和志向的大小。
眼光与成功常常是因果关系,眼光长远,往往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目光短浅者,往往是鼠目寸光:在处事上,只看眼前利益,追逐蝇头小利,无长远打算;在对人上,也是“近视眼”,谁有用就巴结谁,谁无权无势,就远离谁甚至就鄙视谁,常常表现得极其势利;在对待事业发展上,不能高瞻远瞩,把握机遇。
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最终成不了什么大器。
二、听思聪。
“视思明”是说目明,而“听思聪”讲的是耳聪。
耳聪目明是现代人必备的成功要素。
怎样才能达到耳聪?首先要学会倾听。
唐太宗肯纳谏(就是肯于倾听),才有魏征敢直谏,有了纳谏和直谏,才有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和盛世唐朝。
学会倾听就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既要礼贤下士又要虚心求教,听取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
事实证明,多渠道的信息是一个人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善于倾听。
要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融入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朋友知心,就会无话不谈,谈心就是最好的沟通和交流。
那样随时都可能听到他们的肺腑之言,这样获得的信息就更直接,更具有可靠性。
第三,要“听以致用”。
不仅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不论多高明,他的智慧也是有限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牢记兼听则明的古训,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第四,要懂得偏听则暗的道理。
“听思聪”还要体现刚正大气,切不可苟苟且且,小里小气,也不可以以获取小道消息为乐,尤其不可以以那些望风扑影的市井闲话为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八法五步十三式八法五步十三势18-09-13 三乐四为... 关注献花(0) 收藏 原文:掤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即济。
先知四手得来真,採挒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释义:八法五步十三势是太极拳行气走架和搭手运用的总要领和法则,是拳功意气神形运动的八个方位和五个方向。
从有方位到无方位,从角到圆,从圆到点,从全身九个大关节球形的旋转到周身一家的太极球的螺旋缠绕,从大圈到小圈,从有圈到无圈(外形无圈而内气有圈),而形成随意所行、随心所发、随势所用,混元一体而力发一点,点点透骨无坚不摧之穿透劲。
即“功”为本,“拳”为母,练功和练拳结合,以武演道,拳道合一。
一、外八门掤、捋、挤、按即四正,采、挒、肘、靠即四隅。
四正四隅即八门八卦也。
二、五步即进退顾盼定,为五步。
三、内八劲(一)顺劲掤、捋、挤、按四正劲,棚劲为诸劲之总劲。
掤劲贯穿于整个八法八劲中。
虚领顶劲是领起中气,使精神贯注,是神气的虚掤,挤按是向前掤,按劲是向下掤,劲是左右向后掤。
挤、按的实质是:用意气向前上方的发动之谓掤劲,意气平向前方发动之谓挤劲,意气向左或右后方发动之谓劲,意气向下的发动之谓按劲。
1、何为棚劲?掤劲为八卦坎,在北方,北方壬癸水,意如流水、浮力。
人身上有命门穴,在两肾中间,属心经。
由下丹田起行至上丹田随手臂而上掤。
此为《胃经》“抽坎填离”,可使心肾二经之气相通,水火既济。
周身均可棚。
用掤劲时,手上不用多大力气,只要注意自己的命门穴,眼神看对方眉毛(眉攒、眉梢)就行了,掤劲属水,水见缝就钻。
2、何为捋劲?捋劲为八卦离,说火势之空灵,正南方,丙午丁,火能化万物,太极拳中叫手。
人体玄关窍,属心经。
两手臂由前伸回收或左右向后收为。
是舒展的意思,好比有褶子的地方,给它划拉开。
在棚劲先行的基础下,向后、向外的劲,是顺着的,也可以叫顺劲。
周身均可捋。
总的来说,与对方力量小于45度的劲都是捋劲。
在平面上,最多到人体中心线。
逢中必变,如果不变必然受制于人。
解读“君子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老先生在几千年前就有此见地,对照先生说的这些,我们很是惭愧!现将自己对此话的的理解发于此,与大家共勉:一、视思明。
“视”可以看作为眼光、眼力和眼界。
“思”其意为考虑,“明”为清楚。
“视思明”,是说遇到问题要考虑清楚,眼界要开阔,要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眼光是知识的结晶,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眼光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储备量和志向的大小。
眼光与成功常常是因果关系,眼光长远,往往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目光短浅者,往往是鼠目寸光:在处事上,只看眼前利益,追逐蝇头小利,无长远打算;在对人上,也是“近视眼”,谁有用就巴结谁,谁无权无势,就远离谁甚至就鄙视谁,常常表现得极其势利;在对待事业发展上,不能高瞻远瞩,把握机遇。
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最终成不了什么大器。
二、听思聪。
“视思明”是说目明,而“听思聪”讲的是耳聪。
耳聪目明是现代人必备的成功要素。
怎样才能达到耳聪?首先要学会倾听。
唐太宗肯纳谏(就是肯于倾听),才有魏征敢直谏,有了纳谏和直谏,才有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和盛世唐朝。
学会倾听就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既要礼贤下士又要虚心求教,听取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
事实证明,多渠道的信息是一个人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善于倾听。
要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融入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朋友知心,就会无话不谈,谈心就是最好的沟通和交流。
那样随时都可能听到他们的肺腑之言,这样获得的信息就更直接,更具有可靠性。
第三,要“听以致用”。
不仅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不论多高明,他的智慧也是有限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牢记兼听则明的古训,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第四,要懂得偏听则暗的道理。
“听思聪”还要体现刚正大气,切不可苟苟且且,小里小气,也不可以以获取小道消息为乐,尤其不可以以那些望风扑影的市井闲话为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常用针灸歌诀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有哪些歌诀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骨度分寸歌用针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前后发际一尺二,完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井荥输原经合歌(《医经小学》)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针灸大成》) 肺之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之客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瘳,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栗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书法问答《书法十万个为什么》目录一、总说1.什么是书法?2.学书法有什么用处?3.书法还有别的叫法吗?4.为什么有的人称“书法作品”为“法书”?5.书法要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6.书法艺术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艺术?7.书法既然是抽象艺术,为什么还有许多具体形象的说法?8.书法艺术有没有阶级性?10.书法艺术是不是中国独有?9.前边谈到书法艺术没有阶级性,那么书法艺术作品有没有阶级性呢?11.书法是实用重要,还是艺术重要?12.什么是书法作品的题材?13.书法作品选哪些题材比较好?14.搞书法是否也要遵守文字书写规范?15.初学书法先学大楷,还是先学小楷?16.学书法的先后次序应怎样掌握?17.“书如其人”和“见字如见人”的说法对吗?18.有人说书法“有法,但无定法”,应怎样理解?19.字体和书体有否区别?20.现在书法作品,写繁体字好【先秦书法家】,还是写简化字好?21.有人主张儿童初学书法“应以大纸大笔尽他乱写,愈大愈好,不管笔画对不对,结构象不象样,令其放胆放手,但不许用手指来动作”。
这话对吗?22.书法是用笔重要,还是结构重要?二、执笔、运笔与姿势1.怎样执笔?2.执笔时五指对笔杆要捏多大劲儿为宜?3.执笔要指实掌虚,其具体要求是怎样的?4.什么是单钩执笔?它与双钩执笔相比较,哪种适用?5.执笔高低应怎样掌握?6.写小楷与写大楷的执笔法一样吗?7.执笔法中的“龙眼”、“凤眼”有否实用价值?8.有人主张写小楷也要悬肘,对不对?9.有人主张写字时要“腕活指死”对吗?12.写字的姿势应是怎样的?11.什么是运笔?怎样运笔?10.什么是枕腕?写字时要不要枕腕?三、摹与临1.什么是摹与临?2.学习书法不临帖行不行?3.临帖有几种方法?4.什么是米字格、九宫格和田字格?5.临帖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6.学习书法从哪种字体学起为好?7.什么是读帖?8.什么是空仿?9.什么是“硬黄”和“响拓”?11.临帖要“先形似后神似”的说法是什么意思?10.对入帖和出帖应怎样理解?1.什么是汉字的结构?2.汉字结构主要分哪些类型?四、结构3.单体字的特点是怎样的?4.写单体字主要注意些什么?6.写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些什么?7.写左右结构的字,主要注意些什么?8.写包围结构的字主要注意什么?10.楷书结构是否不能变化?11.结构和笔法的关系是怎样的?9.写三叠结构的字主要注意什么?12.草书构成的规律有哪些?13.草书源于篆隶的规律是怎样的?14.草书的省笔规律是怎样的?15.草书的连笔规律是怎样的?16.草书的借代规律是怎样的?17.草书的移位规律是怎样的?18.草书变笔顺的规律是怎样的?19.草书补笔规律是怎样的?20.草书缩笔的规律是怎样的?21.草书构成中的兼用法是怎样的?26.书法中主次笔的位置怎样确定?25.在全篇章法中有否主次之分?22.什么是主笔和余笔?24.合体字结构之间有否主次之分?23.除单体字之外,合体字有否主次之分?27.是否每字、每行、每篇都有主次关系之分?五、笔法1.什么是笔法?2.笔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提笔和按笔各是怎样的?4.转锋和折锋各是怎样的?5.快笔和慢笔各是怎样的?6.斜笔和正笔各是怎样的?8.正锋和侧锋各是怎样的?9.侧锋是否就是偏锋?10.有的讲笔法时,还谈到“轻笔和重笔”、“方笔和圆笔”。
八法名词解释
八法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它们包括了佛教修行的基本要素和指导原则。
以下是八法的名词解释:
1. 戒律(Sīla):指的是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等。
2. 定(Samādhi):指的是通过冥想和专注的训练,培养内心的集中和平静。
3. 慧(Paññā):指的是智慧和洞察力,通过研究、学习和思考来理解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4. 善业(Kusala kamma):指的是通过正直的行为和善良的行为来积累善业,以利益自己和他人。
5. 远离恶业(Akusala kamma):指远离恶意和有害行为,避免犯罪、伤害和不道德的行为。
6. 忍辱(Kshanti):指忍受和容忍,不为外界的困难和逆境所动摇。
7. 精进(Vīrya):指对修行目标的积极努力和坚持,不懈怠和消极。
8. 禅定(Dhyāna):指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状态。
这些八法被认为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遵循和实践这些法则,可以帮助修行者达到内心的和谐、智慧和解脱。
“四击”——踢打摔拿。
“八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
“十二形”——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入鹊,站如松,立入鸡,转入轮,折入弓,快如风,缓入鹰,轻如叶,重如铁。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杨澄甫先生口述的太极拳十要领:1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 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