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61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逐渐衰落,而新兴产业则会迅速崛起。
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兴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和制造业,则可能会遇到困境。
其次,区域内部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些地区具有特定的资源优势,比如煤炭资源的丰富或者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资源将会推动相关的产业发展。
同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会促使一些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进行淘汰或者转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优化意味着提升产业结构的效率和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产业的总体效益。
通过合理调整各个产业的比重,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就业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新的产业也通常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可以提供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可以降低一些特定产业的单一依赖度,使得区域经济更加多元化和稳定,减轻经济风险带来的冲击。
要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
政府可以给予新兴产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从而推动其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转移,推动其转型升级。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培育新的高科技产业,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动力。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优质的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优化结构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优化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各个产业在规模、结构和布局上的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和转变产业的组织形式、产品结构、空间布局等方式,使其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政策和制度环境、技术创新、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
政策和制度环境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础,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引导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模式的探索,可以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市场需求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引导因素,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资源禀赋是决定产业基础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差异,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布局。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一般呈现出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演进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少,而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
这种变化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体现。
首先,注重提升产业链价值。
通过聚焦和培育区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中高端产业链的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例如,在制造业中,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在服务业中,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产业联盟、跨界合作等方式,促进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例如,在农业领域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农业结构的优化。
再次,加强创新驱动和技术支撑。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2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3.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是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威廉·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4 库茨涅兹法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茨涅兹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
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5 霍夫曼定理:该定理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年提出的。
他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该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呈下降趋势。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6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7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第一节产业结构概念与分类(9种)常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产业功能分类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和中国统计部门的产业分类法。
一、基本概念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结构指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组合。
理解:第一,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产业结构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即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个产业。
第三,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主要反映产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程度和方式。
第四,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反映的是各类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情况,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产业间的分布情况,如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值、总产量和劳务、利税额在各产业间的分布。
二、产业结构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C.G.Clark)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而闻名,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又称为克拉克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次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它公益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其中带括号的,是在三个产业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行业)。
第一次产业是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是广义的工业;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中项——小项——细项。
大、中、小、细共分四级,且各大、中、小、细项都有规定的统计编码。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三、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它包括三层含义: 1.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
(重要标准)2.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1、在GDP中,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2、在工业中,深加工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3、在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现代化的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传统的一般性服务业比重呈现下降的态势。
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代表着社会进步)区域经济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包含着前者。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加了,产业结构没有升级,发展质量没有提高,那么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低质量的增长。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1. 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研究开展的较晚,但这方面也不乏见解。
如有的学者就曾将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四个,即: 1. 发展阶段,或称为不发育阶段; 2. 成长阶段;3. 成熟阶段; 4. 衰退阶段。
还有的学者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从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把我国划分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地区: 1. 处于待开发(或不发育)阶段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