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6.84 MB
- 文档页数:58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篇一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一、引言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IBD 诊疗水平,特制定本共识意见,以规范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流程、治疗方法及患者管理。
本共识意见基于2018年北京地区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为全国范围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炎症性肠病概述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等,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
三、诊断流程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家族史、既往病史等,以初步判断是否为IBD。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一般状况,注意腹部压痛、包块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粪便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炎症活动情况。
4. 影像学检查:推荐使用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肠道病变范围和程度。
5. 内镜检查:内镜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可直观观察肠道病变情况。
6. 组织学检查:通过内镜取样进行组织学检查,有助于确诊IBD并鉴别其他肠道疾病。
四、治疗原则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药物、抗炎药物等进行治疗。
2.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营养状况,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3.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肠道狭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 患者管理: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包括饮食调整、心理调适等。
五、治疗方案1. 轻度IBD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药物或抗炎药物。
2. 中度IBD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
3. 重度IBD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9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91265 ·综述·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李学锋,彭霞,周明欢 【提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胃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遗传易感性、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因素被认为是内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变化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因素是重要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并且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有不同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
本文就目前我国IB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克罗恩病;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9.032作者单位:416000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周明欢,E mail:CYF8517@163.com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发病与遗传倾向、免疫失衡、环境、感染、饮食、人种、地域等多个因素相关。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增多的原因被认为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环境饮食变化有关,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气候多样、生活饮食习惯及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所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也明显存在差异。
本文就我国近20年来IBD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炎症性肠病已成我国社会健康的难题和挑战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
IBD临床表现复杂、内镜表现和病理表现均没有特异性而使诊断非常困难,甚至漏诊或误诊。
·中医中药·周福生教授诊治炎症性肠病的经验探析吴文江1,周福生2(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80)[摘要]炎症性肠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
现代医学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西医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治疗,但疗效不确切,用药后其病情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中医认为,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脾虚为本,寒热错杂、脏虚腑实、虚实夹杂的疾病,需辨证施治。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周福生教授从气血相关、升降相需、禀赋相应、组方配药四个方面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经验,以便为采用中医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脾虚相关;升降相需;禀赋相应[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9-0149-03Analysis of Professor Zhou Fusheng’s Experien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WU Wenjiang 1, ZHOU Fusheng 2(1. Shenzhen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enzhen 518000, China; 2.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80)[Abstra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a nonspecific chro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still unclear in modern medicine. Clinical Western medicine mainly uses antibiotics to treat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ut the efficacy is not exact, the disease is easy to relapse after medic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cure.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a disease based on spleen deficiency, mixed with cold and heat, and mixed with viscera deficiency and fu-fu fullness, deficiency and fullness, which needs to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rofessor Zhou Fusheng’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Qi and blood correlation, the needs of elevation and elevation, the corresponding endowment, and the formulation and dispensing of prescrip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TCM therapy for IBD.[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pleen deficiency correlation; Lifting phase needs; Of the corresponding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氏病(CD)。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篇一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一、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
为了规范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特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诊断1. 诊断标准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血液检查显示炎症指标升高,结肠镜检查见肠道黏膜炎症改变等。
2. 鉴别诊断在诊断炎症性肠病时,需与克罗恩病、结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其他肠道疾病进行鉴别。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1. 药物治疗(1)氨基水杨酸类:适用于轻中度炎症性肠病患者,可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
(2)免疫抑制剂: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3)生物制剂:针对特定靶点的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对于难治性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2. 营养支持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需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3.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肠段切除术、回肠造口术等。
四、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随访观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论本共识意见旨在规范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为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遗传学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随着遗传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被发现与基因突变有关。
通过研究患者的基因组,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这也为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线索。
二、影像学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影像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X线和超声波检查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这些技术有时无法提供足够的详细信息。
而近年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是一种常用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工具。
传统的内镜只能观察到消化道的表面,而无法观察到组织的微细结构。
然而,近年来,光纤内镜和电子内镜的应用使医生们能够更细致地观察消化系统的组织和细胞结构,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同时,内镜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和治疗操作,例如切除肿瘤、止血等。
四、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传统的药物治疗通常是广谱抗生素或对症治疗,往往会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和药物抗性的产生。
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物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出现在临床实践中。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针对病理过程中的特定分子靶点来抑制疾病的发展,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抗肿瘤药物信托库单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五、微创手术的应用传统的消化系统手术通常需要进行大切口,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和风险。
而微创手术的应用则大大减少了手术切口的大小和创伤,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微创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切除、食管癌手术和胆囊切除等。
CGC2020亮点总结及炎症性肠病IBD新思考10月30日下午,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2020)开幕式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在广东省珠海市隆重举行。
这是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线下举办的会议,对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实践和研究均表明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加强IBD诊疗规范化中心建设以及诊疗质量控制,是陈旻湖教授一直在做的工作。
目前,该项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关于本次会议有哪些亮点?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对线下会议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与往届年会相比,本次年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2020年正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立40周年,因此CGC2020召开意义非凡。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虽然会议线下规模有所控制,但是会议的热度丝毫不减。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邀请国内外消化领域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
鉴于疫情不能到场的国外专家,我们采用了提前录播形式,让学术交流无障碍进行。
另外,除了主会场,我们设置了12个分会场,现场参会代表1000人,线上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6000人。
今年是消化分会成立40周年,消化分会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在引领我国消化病学事业的学术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举行庆典活动是为了向那些为消化分会发展壮大、为我国消化病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同道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把我们的消化事业传承下去。
本次会议中的报告“从大数据看中国IBD诊治”的主要内容?根据大数据分析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发现我国IBD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诊疗的不足,在本次会议的报告中我会详细讲到。
我们从2013年到2018年的我国IBD住院数据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每年增长率为11%和溃疡性结肠炎增长率为5.9%;IBD发病率呈现城市住院率高于农村,东部沿海城市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手术率高于城市等特点;同时,各地IBD诊疗水平相差很大,很多患者不得不辗转到大城市的IBD诊疗中心就诊。
炎症性肠病肺部表现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宇罗娟缪应雷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9年第15期[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其肠外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系统。
肺部表现作为其中一个类型并不常见,在临床工作中容易被轻视,其主要包括IBD肺部表现的亚临床改变、药物相关性肺部病变和非药物引起的肺部病变。
本文就IBD的肺部表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更全面地认识IBD并指导临床诊疗。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肺部疾病[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5(c)-0023-05[Abstra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a chronic nonspecif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Its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are complicated and varied with multiple systems involved. 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as one of the types, are not common and are easily ignored in clinical work. The 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of IBD mainly include subclinical changes,drug-related pulmonary lesions and non-drug-induced pulmonary lesion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of IB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BD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Crohn′s disease; Lung disease炎癥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肠外表现涉及很多方面,21%~41%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表现为葡萄膜炎、巩膜炎、结节性红斑、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坏疽性脓皮病、强直性脊柱炎和胰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