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750.50 KB
- 文档页数:16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9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91265 ·综述·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李学锋,彭霞,周明欢 【提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胃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遗传易感性、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因素被认为是内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变化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因素是重要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并且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有不同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
本文就目前我国IB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克罗恩病;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9.032作者单位:416000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周明欢,E mail:CYF8517@163.com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发病与遗传倾向、免疫失衡、环境、感染、饮食、人种、地域等多个因素相关。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增多的原因被认为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环境饮食变化有关,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气候多样、生活饮食习惯及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所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也明显存在差异。
本文就我国近20年来IBD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炎症性肠病已成我国社会健康的难题和挑战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
IBD临床表现复杂、内镜表现和病理表现均没有特异性而使诊断非常困难,甚至漏诊或误诊。
浙江省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腹泻、腹痛、便血、贫血等。
C:5-ASA制剂是治疗IBD 的一线药物,可用于轻度至中度活动性UC和CD的诱导和维持治疗。
D:对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效的UC患者,应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E:IBD患者应避免摄入高纤维、高脂肪、高糖、辛辣等易引起肠道刺激的食物。
1、正确答案是A,NUDT15基因多态性比TPMT基因多态性更能预测AZA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别嘌醇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继而影响6-MP的代谢灭火途径,引起6-MP毒性增加,与别嘌醇必须同时服用时,AZA或6-MP的剂量应该降低。
患者肾功能是影响MTX血药浓度的因素之一。
影响CYP3A4或P-糖蛋白的药物与环孢素联合应用会影响环孢素的血药浓度。
霉酚酸酯是一种适用于硫嘌呤类药物不耐受的IBD患者的缓解维持药物。
2、正确答案是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UC维持缓解期的治疗。
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
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的患者体内环孢素血药浓度会发生改变。
3、正确答案是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
4、正确答案是A,沙利度胺不应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
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有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重视IBD治疗的副作用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持续给药优于间断给药众所周知,IBD是一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
对于这种疾病,与间断给药相比,长期持续给药效果是否更佳?中间停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持续给药比间断给药疗效更佳。
国外的研究也显示,即使患者达到了深度缓解,停药仍然会引发复发。
一项纳入了13项研究,共837名患者的meta分析发现,患者在达到深度缓解以后降级治疗的一年复发率为28.7%,两年复发率为38.4%,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一年复发率为25.4%,两年复发率为37.4%;➤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一年复发率为34.1%,两年复发率为39.9%可见,长期用药对于疗效的维持十分重要,但药物的长期副作用令人担忧,杨红教授认为,只有对副作用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IBD药物副作用常用IBD治疗药物列举如下:➤5-ASA/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沙利度胺➤生物制剂IBD药物可产生的副作用,及其机制/途径血液系统副作用药物副作用:皮肤黏膜TNF-a抑制剂的皮肤副作用阿达木引起注射部位皮肤反应:UC患者使用IFX后出现掌跖脓疱病:掌脓疱病是一种慢性复发型皮肤病,发病人群多为50~60岁的中老年男性,病变多呈对称分布,主要累及掌跖部位,其发病原因不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药物诱导性掌跖脓疱病。
药物副作用:肝脏药物副作用:胰腺药物副作用:肺药物副作用:生殖系统和生育药物副作用:神经系统药物副作用:肿瘤据研究,IBD患者肿瘤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群2.63倍,其中,UC患者肿瘤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2倍,CD患者和正常人群肿瘤发生风险一致。
UC患者肿瘤发生风险显著高于CD 患者。
除了IBD本身使肿瘤风险升高,IBD药物也影响着肿瘤的生成。
其他药物副作用1.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由于激素与皮质醇非常相似,因此在较高剂量下长时间使用全身性激素会导致肾上腺停止产生皮质醇。
炎症性肠病(IBD)中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肠道内微生物种群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和治疗效果关系密切。
肠道中的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的细菌可以调控宿主T淋巴细胞,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此外,肠道微生物的某些发酵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鞘磷脂等产物也可以发挥调控宿主免疫力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和和微生物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可能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在IBD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临床治疗IBD 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扮演重要的色,可以影响宿主各种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应答,抵抗肠道中病原微生物的定植等。
而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肠道黏膜细胞神经递质合成,并直接影响肠道内环境的稳态和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以及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多种疾病,包括IBD、动脉粥样硬化、哮喘和1型糖尿病等,但目前大部分疾病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仍未完全明晰。
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疾病。
现已发现IBD疾病的代谢中至少有200个与免疫学通路有关的关键检查点,包括天然的免疫、免疫应答和自噬。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IBD西方国家中的发病率急剧升高,90年代后IBD的发病率已经趋于稳定,但整个病人数量仍很高,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于0.3%。
此外,逐渐西方化和城市化的新近工业化国家的IBD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这表明IBD的发生除与宿主遗传基因相关外还有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环境和肠道微生物能够调控宿主免疫应答并直接影响IBD的发生和发展。
患者个人体重指数、血糖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以及胆固醇等对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塑造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其他影响IBD疾病发展的特定因素包括吸烟、饮食、药物治疗、生物钟和压力。
尤其是儿童时期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显著增加IBD的发病率。
并且上述影响因素与CD和UC的关系并不相同,表明IBD的发病机制我们并未完全了解。
2022炎症性肠病(IBD)的分子机制和免疫治疗(全文)炎症性肠病(IBD)由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组成,全球约有600万至800万人受到影响。
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和复发性的肠道疾病,IB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增加医疗负担。
虽然目前普遍认为IBD是由遗传易感个体对微生物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目前可用的IBD治疗包括非靶向治疗(如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和靶向治疗(如抗TNF,抗IL-12/IL-23和抗。
邛7整合素\虽然生物靶向疗法对许多患者有效,但依然有高达30%的患者对初始治疗没有反应,高达50%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消失。
因此,深刻理解肠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和IBD的免疫发病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开发针对IBD的免疫治疗药物,并为IBD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疗手段。
肠道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群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由数万亿种微生物组成,包括真菌、单细胞动物、病毒、古生菌和占绝大多数的细菌。
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调节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影响宿主能量代谢、免疫稳态和成熟,以及维持粘膜完整性,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发生了改变。
例如,大肠杆菌作为病原菌在肠道中增加,具有在巨噬细胞中生存和复制的能力,并诱导IBD中TNF-CX的分泌和炎症反应。
此外,作为益生菌的prausnitzii粪杆菌可以刺激DC分泌抗炎细胞因子IL-Io,并抑制肠道中IL-12和INF-Y的产生,而IBD患者的肠道中这些细胞因子显著减少。
此外,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也会发生改变,例如胆汁酸代谢中断、色氨酸代谢水平降低、SCFA减少以及烟酸、牛磺酸和酰基卡尼汀水平升高。
这些代谢物在肠道炎症过程中的丢失可能是IBD发病的驱动力。
肠上皮细胞(IECS)肠上皮是人体最大的粘膜表面,充当管腔内容物和潜在免疫系统之间的物理和生化屏障。
内镜分子影像学技术在炎症性肠病病情评估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万俊辰,张妙心,杨青林,周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30摘要:消化内镜是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常用的检查手段。
与传统内镜检查相比,内镜分子影像学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与消化内镜相结合,利用荧光标记的分子探针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实时成像,可用于IBD早期诊断、评估肠道炎症、监测结肠炎相关癌、预测治疗反应及优化治疗药物剂量等。
未来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针对新靶点制剂的内镜分子成像试验,这些探针应用前尚需解决人体安全性问题及成像程序、图像处理、荧光信号定量的标准化问题。
关键词:分子影像学技术;消化内镜检查;荧光探针;炎症性肠病;肠道炎症;结肠炎相关癌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08.025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08-0099-04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1],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消化内镜是IBD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的主要手段。
内镜分子影像学或内镜分子成像是将内镜成像技术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相结合,通过特异性荧光探针对靶分子进行标记,在分子水平上实时成像。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如Barrett食管、胃肠道化生、扁平和凹陷性散发性结肠腺瘤、不明原因的胆管狭窄等[2]。
内镜分子影像学还可用于评估肠道炎症、监测结肠炎相关癌(CAC)、预测治疗反应及优化治疗药物剂量等。
内镜下分子成像系统主要包括荧光标记的靶向分子探针和体外探针成像装置。
常用的分子探针包括多肽、抗体、可激活探针和纳米颗粒[2]。
常用的标记染料为高亲和荧光素,如近红外荧光染料Cyanine5.5、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Alexa Fluor 488[3]。
最新的内镜技术如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自体荧光成像、荧光显微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近红外光成像(NIR)等已被用于内镜下分子成像。
维生素D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姚志伟;周永宁【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由环境、免疫、遗传等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性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以往,我们对维生素D的认识主要在调节钙磷代谢方面,直至20世纪80年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上发现,人们才逐渐开始认识其对免疫调节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维生素D参与了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IBD.维生素D可通过抗菌、抗炎及修复肠黏膜屏障减轻IBD的病情.此外,动物实验、体外实验及临床研究也都证实维生素D具有治疗IBD的作用.该文就上述这些方面作一概述.%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gestive disease which is caused byenvironment,immune,genetic and other factors,including ulcerativecolitis(UC)and Crohn''s disease(CD).In the past,we knew Vitamin D mainly in the aspects of regulating the metabolism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Until the 1980s,Vitamin D receptor(VDR)was found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people began to know its role of immune regulation.The present studies show that Vitamin D is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including IBD.Vitamin D can reduce IBD through antibiosis,anti-inflammatory and repair of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In addition,animal experiments,experiments in vitro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the treatment of IBD.This article will give a summary of these aspects.【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7【总页数】5页(P827-831)【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维生素D【作者】姚志伟;周永宁【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未明、临床症状多样、病程迁延难愈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既往多流行于欧美国家,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1]。
浙江省2019年报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NUDT15 基因多态性比TPMT基因多态性更能预测IBD患者中AZA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B:别嘌醇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继而影响6-MP的代谢灭火途径,引起6-MP毒性增加,与别嘌醇必须同时服用时,AZA或6-MP的剂量应该大大降低。
C:患者肾功能是决定MTX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
D:影响CYP3A4或P-糖蛋白的药物与环孢素联合应用不会影响环孢素的血药浓度。
E:霉酚酸酯是很有希望的对硫嘌呤类药物不耐受的IBD患者的缓解维持药物。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B: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
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CD维持缓解期的治疗。
D: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 的患者体内环孢素血药浓度改变。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B:公益性组织:CCCF。
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
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
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
间充质干细胞产品及其外泌体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杨婧雯1,陈 芊1,单云龙1,刘嘉莉1,尉 宁1,2,王 婧2,王广基1*,周 芳1**(1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9;2江苏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211103)摘 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发病机制不明,特征为进行性和终身复发性消化道炎症反应。
尽管现阶段新的治疗药物和策略不断涌现,但治疗作用局限于单一的抗炎功能,在复杂黏膜免疫环境下易出现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能定向归巢到结肠炎症部位,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可重塑肠道免疫环境和修复上皮屏障,为药物难治性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
本文对MSCs 产品及其衍生的外泌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作用机制和工程化进行综述,以期为MSCs 及其外泌体产品用于IBD 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工程化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5048(2024)01−0103−12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23113001引用本文 杨婧雯,陈芊,单云龙,等. 间充质干细胞产品及其外泌体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4,55(1):103 − 114.Cite this article as: YANG Jingwen, CHEN Qian, SHAN Yunlong, et al . Research progress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 products and their exos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 China Pharm Univ , 2024, 55(1): 103 − 114.Research progress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 products and their exos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YANG Jingwen 1, CHEN Qian 1, SHAN Yunlong 1, LIU Jiali 1, WEI Ning 1,2, WANG Jing 2, WANG Guangji 1*,ZHOU Fang 1**1Key Laboratory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2Renocell Bio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211103, ChinaAbstra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whose pathogenesis remains elusive, is a group of autoimmune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progressive, and lifelong inflamm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remains elusive. Although a number of drug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treat IBD, their effects are merely anti-inflammatory. In addition, current treatments for IBD are easily susceptible to resistance in clinical practice.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migrate to the site of inflammation,with potent immunoregulatory effects, and to rebalance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and restore the integrity of the epithelial barrier with significant value of application, particularly for patients who are refractory to classic medicin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mechanisms and engineerable properties of MSC products and their exosom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MSCs and their exos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IBD.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s; engineering收稿日期 2023-11-30 通信作者 *Tel :************ E-mail :*************************Tel :************ E-mail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82073928);南京市生命健康科技专项(No.202110006);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22HHXBSS00005);江苏省南京市联合资助项目(SBK2023070039)学报 2024, 55(1): 103 − 114103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2073928); the Nanjing Life and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No.202110006); the Haihe Laboratory of Cell Ecosystem Innovation Fund (22HHXBSS00005); and the Co-funded Programs in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SBK2023070039)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由环境、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组和个体遗传等因素的复杂互作引起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一线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抗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疗法。
抗性淀粉饮食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进展*袁姝1丁康2谭妍妍2#南京中医药大学1(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2摘要炎症性肠病(IBD )作为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安全性在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众多研究表明饮食可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平衡,改变肠道屏障、IBD 易感基因表达、免疫功能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等方面。
故饮食是影响IBD 症状和疾病复发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抗性淀粉饮食可增加粪便的黏稠度,促进大肠共生菌的增殖以及生成大量短链脂肪酸,与IBD 病程具有高度关联性。
本文就抗性淀粉在IBD 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抗性淀粉;短链脂肪酸;治疗Progress of Resistant Starch Diet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YUAN Shu 1,DING Kang 2,TAN Yanyan 2.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2Department of Proctology,Nanjing Hospital of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Correspondence to:TAN Yanyan,Email:****************AbstractAs a disease that requires long ⁃term treatment,the safety of treat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et can alter the intestinal barrier,IBD susceptibility gene expression,immune function,and microbial metabolites by influencing the balance of gut microbes.Dietis therefore one of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ymptoms and recurrence of IBD.The resistant starch diet can increase the viscosity of feces,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colon symbiotic bacteria and generate a large number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which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urse of IBD.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resistant starch intreatment of IBD.Key word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Resistant Starch;Short⁃Chain Fatty Acids;Therapy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22.03.009*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一般项目(YB2020029);南京市“十三五”规划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ZXP⁃2019⁃NJ );宿迁市科技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K202144)#本文通信作者,Email:****************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是一组由免疫系统介导的慢性复发缓解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和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CD )。
炎症性肠病(IBD)药物治疗总结(收藏)一、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二、特殊人群的治疗1、IBD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2、IBD患者合并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3、IBD患者合并病毒性肝炎4、IBD患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5、IBD患者合并真菌感染6、IBD患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7、IBD患者合并寄生虫感染三、IBD患者的自我管理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胃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UC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患者可能饱受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抑或里急后重的折磨。
CD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腹痛、腹泻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严重时会有肠梗阻、肠穿孔,甚至癌变发生。
目前IBD已经成为世界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的病患人群也正在迅速扩大,临床医疗需求压力也已日渐凸显。
当前对IBD的治疗思路在于控制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临床上常规使用的大多数药物都属于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针对炎症通路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已经开始在临床广泛使用,新兴的小分子靶向生物制剂也正在逐步走向临床一线。
炎症通路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已经开始在临床广泛使用,新兴的小分子靶向生物制剂也正在逐步走向临床一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IBD带给人们的经济负担日趋沉重,在IBD全病程中治疗疾病的药物花费往往相当昂贵,是个人医疗支出中的重要部分,严重影响患者以及所在家庭的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药品“国家集采”工作的逐步推进以及国产创新药的相继上市,以往昂贵的生物制剂用药费用已开始大幅下降,相信IBD患者的治疗困局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得到极大改善。
由于IBD治疗时限漫长,各种机会感染又时常出现,因此如何在治疗IBD的同时兼顾机会感染的治疗是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重要内容,更需要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IBD患病率、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根据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统计,中国2005-2014年间IBD总病例约为35万,到2025年,预计中国的IBD患者将达到150万。
炎症性肠病的血栓栓塞风险和防治进展俞 文1 阿依努尔·吾布力卡斯木1 姑丽皮叶·艾尼瓦尔1 艾克帕尔·艾肯1 哈斯也提·艾力1 王吉林2 朱健康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1(84400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2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 )病程反复、常迁延不愈,近来我国IBD 发病率正处于快速上升期。
IBD 患者合并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是造成IBD 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本文拟就IBD 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和发生机制作一综述,同时总结其防治策略方面的进展,以期对IBD 患者的血栓栓塞防治有所帮助。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血栓栓塞; 机制; 预防; 治疗Risk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sm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YU Wen 1, AYINUER·Wubulikasimu 1, GULIPIYE·Ainiwaer 1, AIKEPAER·Aiken 1, HASIYETI·Aili 1, WANG Jilin 2, ZHU Jiankang 1. 1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Kashgar Prefectur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Kashgar Reg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44000); 2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orrespondence to:ZHUJiankang,Email:****************Abstract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n China is in a rapid rise perio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is repeated and prolonged. The risk of IBD combined with thromboembolism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poor prognosis of IBD patients. However, the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romboembolism have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and have not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from clinical physician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isks and mechanisms of thromboembolism in IBD, and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in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be helpful for the preventionand treatment of thromboembolism in IBD patients.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romboembolism; Mechanisms; Prevention; Therapy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8.010∗本文通信作者,Email:****************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
炎症性肠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
靳明星;刘艳迪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8(024)002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终身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炎症状态,并伴有异常的凝血和血液高凝状态.IB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主要临床范围在于激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其发生机制复杂,原因不明,是IBD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IB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IB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及预防是IBD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及重点.因此,检测IBD患者的凝血状态,重视IBD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早期快速诊断及干预DVT,对于改善IBD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炎症性肠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总页数】4页(P241-244)
【作者】靳明星;刘艳迪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天津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天津 3001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7
【相关文献】
1.炎症性肠病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J], 郭易娟
2.炎症性肠病分子病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J], 黄志刚;冉志华;陆玮
3.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J], 李慕然;张庆瑜
4.炎症性肠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进展 [J], 周婵;罗娟;缪应雷
5.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J], 李晓晓;马云飞;李光达;王笑民;张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