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PCNA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意义_郑维银2007
- 格式:pdf
- 大小:105.22 KB
- 文档页数:3
翼状胬肉组织VEGF、PCNA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翼状胬肉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中的表达及VEGF、PCNA相关性。
方法翼状胬肉组织标本35例,正常结膜组织标本10例。
常规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VEGF、PCN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观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和VEGF、PCNA的表达情况。
结果翼状胬肉组织VEGF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是88.5%,正常结膜组织中VEGF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20%、40%;VEGF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中的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CNA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中的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VEGF与PCNA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 0.599,P=0.000)。
结论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增生性病变为主,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和PCNA的表达增加,VEGF和PCNA 在翼状胬肉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VEGF和PCNA可能共同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
【关键词】翼状胬肉;VEGF;PCNA;免疫组化相关性研究,探讨翼状胬肉与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为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5例翼状胬肉组织标本取自某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住院患者,单眼翼状胬肉,病变部位均位于鼻侧,其中进行期患者16例,静止期患者19例。
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31~74岁,平均年龄(55.80±11.80)岁。
10例正常结膜组织做对照组,标本取自角膜移植供体眼球结膜,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为35~65岁,平均年龄(55.30±8.39)岁。
两组间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所有病例均无其他角膜、结膜疾病。
1.2方法将切除后的翼状胬肉组织标本立即置于10%甲醛固定,分开头部和体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度为4 μm,进行常规HE染色结合病程镜检确定分期后行免疫组化检查。
VEGF-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王耀钟;岳金;贾暮云;袁荣涛;邓悦【期刊名称】《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2(012)005【摘要】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C在口腔鳞癌的增殖、浸润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口腔鳞癌病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VEGF-C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其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口腔鳞癌组织VEGF-C 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u=7.747,P<0.01),其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r=0.564、0.706,P<0.05),与病变部位、大小、病理分级无关.结论:口腔鳞癌细胞分泌VEGF-C诱导癌周淋巴管增生扩张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VEGF-C有望作为早期临床判断和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之一.【总页数】4页(P896-899)【作者】王耀钟;岳金;贾暮云;袁荣涛;邓悦【作者单位】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相关文献】1.VEGF-C、VEGFR-3、CD105及CD68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陈明勇;庞霞;郑湘予;李晟磊;赵志华;张红新;陈奎生2.VEGF-C、VEGFR-3在老年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赵佳;赵松;秦建军;陈奎生3.VEGF-A、VEGF-C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J], 陈芬;郭凌燕;李羽;陈林林4.锌指蛋白3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干细胞的影响[J], 陈宏丽; 杨敬; 尹刚; 李皓缘; 乔燕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IF-1α,VEGF-C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J], 杨大江;郝晓鸣;梁新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整形手术治疗模式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
方法按照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局部注射鱼肝油酸钠-激光-手术的程序或激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的治疗步骤,综合治疗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87例患有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患者。
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大小以及发病部位进行适当的程序调整,治疗效果根据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面部形态、瘤体大小以及局部功能等多方面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 194例中取得优治疗效果占80.93%共157例,良治疗效果占16.49%共32例,一般治疗效果占2.58%共5例,差治疗效果为0例。
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采取多方法综合序列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改善面部形态、提高治疗效果以及维持局部功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整形;模式研究血管瘤多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会导致颜面部畸形波及到多个解剖区域,对局部功能也会引起障碍,对患者的心理也有严重的影响和损害。
目前临床上尚且没有发现有效、安全又简便易于操作的治疗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的血管瘤方法[1]。
本次研究对187例患有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患者采用药物注射、手术、口服激素以及激光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研究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共计血管瘤患者194例,其中99例女性,95例男性;年龄范围在0~74岁,平均年龄(37.2±37.1)岁;最大病变范围为9cm×11cm×15cm,最小病变范围为1cm×3cm×6cm;病变部位:28例位于口底、唇部33例、脸颊30例、腮腺区20例、舌42例、颌下22例、颈部19例。
1.2方法将POE(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SM(鱼肝油酸钠)-手术或激素-激光-PYM(平阳霉素)作为完整的治疗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程序,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减[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表达的临床意义芦广萍闫爱春薄爱华胡金萍【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癌中过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式:取乳腺腺瘤47例,乳腺癌95例,利用SABC法检测VEGF阳性率。
结果:VEGF在腺瘤中阳性率为%(12/47),在乳癌中阳性率为%(52/95);在浸润性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浸润性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
结论:VEGF过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检测VEGF对化疗方案选择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乳腺瘤;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方式【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VEGF 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Methods:For 47 cases with breast tumor and 95 cases with breast cancer,VEGF were examined by SABC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of VEGF was %(12/47) in the breast adenoma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VEGF was %(52/95) in breast positive rates of VEGF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and lymphmetastase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invasive group and non lymphmetastases group (P<. Conclusion:The overexperssion of VEGF may be predict poor prognosis and VEGF examined is helpful for chemotherapy plan of breast cancer.【KEY WORDS】 vascular endothelial all growth factor;Breast;Breast cancer;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all growth factor,VEGF)对肿瘤组织内血管及淋巴管生成有调剂增进作用,因此,VEGF 表达状况与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有相关性[1~3]。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231例治疗分析目前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各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非常重要。
1998年2月~2007年6月,我们对231例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分别采用平阳霉素注射、冷冻和手术等方法治疗,现将几种方法治疗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31例,其中门诊治疗189例,住院治疗42例,男108例,女123例,年龄2个月~82岁,平均为22.4岁。
发病部位:口腔157例,其中上唇26例、下唇30例、颊粘膜34例、舌部32例、口底21例、腭部14例;颌面部74例,其中颈部19例、腮腺嚼肌区15例、颊部12例、颌下区10例、颧颞部8例、颏部5例,鼻部3例、眼睑2例。
皮损类型:血管瘤18例,血管畸形213例,其中静脉畸形112例、微静脉畸形31例、静脉-微静脉畸形65例、动静脉畸形5例。
1.2 治疗方法1.2.1平阳霉素注射:采用平阳霉素注射的患者108例,平阳霉素8mg+地塞米松2mg+2%盐酸利多卡因1ml,生理盐水稀释至4ml,即浓度为2mg/ml,婴幼儿稀释浓度为1mg/ml,以5ml注射器5号皮试针头(深部血管瘤用5号长针头)消毒后经皮肤或粘膜刺入瘤腔内,抽吸有回血缓慢注入以上药物,抽吸无回血者可于瘤体内多点注射,根据瘤体大小每次注入以上药物1~8ml,一般成人每次剂量8~16mg,婴幼儿每次2~8mg,7~10天治疗一次,3~8次为一个疗程,成人总量80mg,幼儿不要超过30mg。
1.2.2 冷冻治疗:冷冻治疗的患者60例,采用接触法,根据病变大小以血管钳夹持适当大小棉球或用棉签蘸液氮直接压迫于病变表面,如此反复数次约2min,使病变部位结冰,冰球范围大于病变部位边缘3~5mm,然后使其自然融化,此过程为一个冻融周期,每次需要1~2个冻融周期,每1~2周一次,视瘤体消退情况反复冷冻数次。
1.2.3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患者63例,根据病变大小、部位、波及器官的解剖特点采用不同术式,病变小者切除后皮肤粘膜缺损直接拉拢缝合,缺损较大者可用临近皮瓣转移修复,深部血管畸形切除需切开翻瓣解剖,保护好重要神经血管等,如面神经、迷走神经、颈部大血管等。
Glut-1和VEGF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探讨他们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增殖期血管瘤,30例消退期血管瘤,22例血管畸形(10例蔓状血管瘤和12例海绵状血管瘤)及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Glut-1和VEGF的表达。
结果:增殖期血管瘤中Glut-1、VEGF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消退期血管瘤中Glut-1的表达也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而消退期血管瘤中VEGF的表达与血管畸形,正常皮肤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Glut-1和VEGF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Glut-1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情况能够比较准确的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Glut-1或许可以作为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一种较特异的参考指标。
标签:血管瘤;血管畸形;Glut-1;VEGF;免疫组织化学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很常见的一种血管内皮细胞良性肿瘤,组织学特征表现为内皮细胞过度增殖。
内皮细胞增殖失常虽然是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Glut-1和VEGF在不同时期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从而探讨Glut-1和VEGF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旨在初步探讨血管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取我院病理科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的手术切除标本87例,其中男42例,女45例,年龄1个月~35岁。
标本采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按Mulliken标准分类,其中增殖期血管瘤30例,消退期血管瘤30例,血管畸形22例(10例蔓状血管瘤,12例海绵状血管瘤),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做任何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
表1上颌后牙劈裂固定修复的疗效(例)疗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成功657374有效1564失败1233讨论上颌后牙牙劈裂发生率高,这与牙髓治疗、咀嚼压力、牙体解剖形态及磨耗有关。
上颌后牙在牙髓治疗中由于充分暴露根管口,窝洞制备偏近或远中颊侧,颊侧及近远中牙体组织少;咀嚼运动中上颌牙易形成单个牙尖劈裂或纵裂,尤其是近中腭尖易发生,近中腭尖咀嚼运动时为主要工作尖,承担最大的咬合力;上颌后牙尖高窝深,由于磨耗不均匀的高陡牙尖和紧密的咬合关系,也易在咬合面近、远中窝沟处,两颊、舌尖之间的沟裂处发生劈裂112。
上颌后牙多为多根牙,对于冠折在龈上或根折虽至龈下但牙周组织健康,可作为保留修复的对象。
根折至龈下的斜折牙要实施牙龈切除术或牙冠延长术,可保证修复冠的边缘位于牙体组织上,减少断面部位继发龋坏的风险,保证牙周组织在修复后的健康122。
纵型壁裂牙牙体松动小于Òb者其修复成功率较高,远期效果较好,而对于松动在Òb以上的患牙,由于劈裂后牙周韧带的损伤给其复位带来很大的影响,一般应不予以保留。
Silv estri在后牙折裂的治疗中,主要采用铸造高嵌体与全冠的修复方法,而对于微裂牙则主张尽快结扎,以防止裂隙进一步扩展。
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牙折,结扎的时机和时间很重要,尤其是后牙牙冠自中央沟近远中向与牙冠长轴平行劈裂者,应及时就诊,以免由于狭小的裂隙长时间暴露在口腔内而积存一些感染物质,又不易被清除消毒,而影响远期效果132。
本文中失败的2例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牙齿劈裂后就诊时间晚,裂隙处的感染物不易清除所致。
本文中从6个月有效到2年后转为成功的病例,多为拔除松动瓣后利用邻牙联合固定修复。
牙劈裂后牙周膜存在挤压伤或撕裂伤,拔除松动瓣后牙周膜内应力值增加,如果只在损伤牙上冠修复,往往会因为牙合力过大而造成了对本已是比较脆弱的基牙的损伤,造成严重继发感染甚至基牙拔除142。
利用邻牙,特别是有牙体缺损的邻牙与其进行联合固定修复,是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因为邻牙牙周膜完好,既可以分担一部分牙合力,减少患牙牙周膜内应力值,对劈裂牙牙根有保护作用,同时也保护了有缺损的邻牙,避免了食物嵌塞和牙龈炎等并发症的出现。
至于能否作为桥基牙修复,应要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112 陈南燕.后牙隐裂及折裂保存治疗的临床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05,13(4):254-255.122 郝玉全,潘春玲,魏亚琴.劈裂牙牙龈切除术与牙冠延长术后修复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2):172-174.132 程为.30例劈裂牙全冠修复复查报告[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9,13(3):232-233.142 肖汉耿,翁瑞玉,周灿灿.牙半切除术截根术后固定修复术的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47-48.收稿日期:2006-06-27VEGF PCNA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意义郑维银,张建设,朱宏卫,李晨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口腔科,四川成都610083)摘要目的: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 CN 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 F)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探讨P CN A、VEGF与血管瘤发病机制的关系。
方法:SP法检测血管瘤27例,血管畸形9例组织中V EGF和PCN A的蛋白表达。
结果:PCN A阳性表达于细胞核中,V EGF阳性表达于细胞浆中,两者在增殖期血管瘤中均有阳性表达,而在血管畸形和消退期血管瘤中表达弱(P<0.05)。
结论:PCN A、VEG F在增殖期血管瘤中影响细胞增殖,可能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其消退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188(2007)01-0465-03血管瘤为婴幼儿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2%,好发于口腔颌面部、颈部等部位112,众多学者认为血管瘤是良性病变,但对其发生发展原因仍然不明。
本研究通过检测小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有助于了解其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取2001~2005年经手术切除的而且以前未经其它治疗的临床诊断为先天性颌面部血管瘤患儿36例,年龄3个月~14岁,36例中根据Mulliken标准病理诊断及分类,分为血管瘤27例,血管畸形9例;血管瘤27例中,增殖期17例,消退期10例。
另取6例唇裂术中切除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
所有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试验时制备4 L m切片。
1.2试剂与方法SP试剂盒购自美国ZYMED公司,兔抗VEGF抗体购自美国抗体公司,兔抗PCNA 抗体购自德国博士德公司。
VEGF、PCNA抗体工作浓度为1B30,严格按试剂盒说明SP法染色,DA B显色,以已知阳性组织切片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400倍显微镜观察。
1.3图象分析采用HPIAS2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管理系统检测,放大倍数为400。
测定血管瘤增殖期组、退化期组及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在单位视野中VEGF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
PCNA阳性细胞表现为胞核被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
随机计数10个高倍视野中1000个细胞,平均每100个细胞中阳性染色细胞核数为PCNA指数。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V2检验。
2结果VEGF在血管瘤中的表达:VEGF阳性反应为棕黄色颗粒,见于沿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排列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在增殖期血管瘤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增殖期血管瘤周围组织中的小血管内皮细胞中也有阳性表达,而在其它各组中弱表达,增殖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对照各组VEGF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24?0.221),(0.125?0.013),(0.108?0.021),(0.117?0.014)。
增殖组与其它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其它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
PCNA蛋白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核中,这些细胞沿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排列,除在增殖期血管瘤中有强表达外,在其它各组中阳性表达弱,增殖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畸形、正常对照组PCNA指数分别为27.2%、11.4%、12.6%、10.4%。
增殖组与其它组之间差异也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它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
3讨论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常见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在新生儿中发病率可达1%~3%。
目前其分类方法很多,其中1982年M uliken122等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特征将血管瘤分为血管畸形和真性血管瘤两大类:真性血管瘤有明显的增殖期和消退期,增殖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瘤体能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而在消退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减弱,逐渐被脂肪细胞和纤维细胞替代132;而血管畸形则不能自然消退。
近年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在血管瘤中起重要作用。
血管形成中心环节包括细胞外基质的蛋白分解,内皮细胞移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血管结构形成和管道再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体内血管生成的必要因子。
VEGF在体内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2个受体flt-1和KDR结合引起受体的自身磷酸化,激活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 APK),实现VEGF的丝裂原特性,从而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和诱导血管形成。
VEGF除了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外,还能增强血浆酶原活化因子(PA)活性,提高PA 和血浆酶原活化因子抑制因子-1(PA I-1)水平,通过PA与PAI-1活化调节,促进细胞外基质的水解,从而促进毛细血管的生成,同时VEGF能够增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使血浆蛋白溢出,形成血管生成的临时基质,促进血管生成,且VEGF促微血管的形成作用与其局部浓度相关142。
本文中在消退期、血管畸形和对照组仅有低水平VEGF表达,而增殖期血管瘤组织内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VEGF在血管瘤的增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瘤组织存在和生长的基础,增殖期血管瘤的邻近组织内V EGF表达也高,说明血管瘤的发展可能不仅仅有血管瘤内的血管增殖,也可能有周围组织在VEGF作用下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诱导血管形成,也是正常组织瘤变的诱因之一。
PCNA是一种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或表达的核内多肽,分子量为35kd,在细胞周期的G1晚期出现,S期达高峰,G2期、M期明显降低,PCNA指数可以作为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数量的特异性标志152,其在增殖活跃的肿瘤中常有表达。
PCNA作为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通常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中,通过检验PCNA的表达,能较好地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
PCNA大部分定位于增殖细胞的细胞核中,呈颗粒型或弥漫型,这同我们的观察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中血管瘤增殖期PCNA指数与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血管瘤增殖期PCNA表达增多,进入S期细胞多,反映增殖期血管瘤组织高增殖的性能,可以作为血管瘤增殖的主要标记之一,而消退期、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之间无差异,表明PCNA与血管畸形无关。
因此,VEGF、PNCA虽然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表达的变化反映了各自的功能活动状态,充分认识其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病变发生过程,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为治疗血管瘤找到新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112TAKAH ASH I K,M ULLIKEN J,KOZAKEW ICH H,et al.Cellular m ark ers that distin gu ish the phase of hem angiomadu ring infancy and childhood[J].J Clin Invest,1994,93(6):2357-2359.122H ULLIKEN J B,GLOW AC KI J.H emangiomas and vascu lar malfoma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 ification based on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J].Plast Reconst S urg,1982,69(4):412-415.132 FAM N P,VERM A S.Clinical gui de to angiogenesi s[J].Circ ulation, 2003,108(21):2613-2615.142JANG Y C,ARU M UGAM S,FERGUSION M,et al.Ch anges in matrix com position du ring th e grow th and regr ess ion of hu manhem angiomas[J].J S urg Res,1998,80(1):9-12.152 OGAT A K,KURKI P,C ELIS J E,et al.M onoclonal antibodies to nuclear protein(PCNA/Cyclin)associated w ith H DNAreplication[J].E xp C ell Res,1987,168(2):475-486.收稿日期:2006-07-24中西医结合治疗化脓性中耳炎56例疗效观察徐惠玲(四川省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610017)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